•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中医寸口脉各诊位与十七经脉对应图

尺内两旁,则季协也。尺在甲骨文指肘。上肢下垂时肘内侧的部位是季协。这段文字应当是整理《内经》时从他处移过来的错简。原文应当是“下附上”。附从属之意。上附上指寸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中附上指关脉与下面脏腑命名的经脉对应;下附上指尺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內外指手掌向上时桡动脉的两侧缘。尺侧缘为内,桡侧缘为外。刺激左右桡动脉寸、关、尺诊位两侧缘诱发的经脉感传是不同的。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该篇文章应当是在用脏腑命名经脉的初期做的实验,所以有些腑的名称还是以经脉感传的重点部位代替的。例如胆经前线到膈肌的前1/3;胆经后线到膈肌的后1/3。故胆经的前期名称是鬲(膈肌)。以上经文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1)表里经脉成对出现在同一个诊位上;2)桡动脉内侧缘诱发的经脉大都是里经,外侧缘大都是表经。脾经和胃经除外;3)寸脉和关脉诱发的感传线是双侧的。尺脉是同侧的;4)古人做的实验只有十条经脉。还有四条经脉的缺失(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实验是可以重复的,只要重复古人的实验对错自然明了。
 
尺内两旁,则季协也。尺在甲骨文指肘。上肢下垂时肘内侧的部位是季协。这段文字应当是整理《内经》时从他处移过来的错简。原文应当是“下附上”。附从属之意。上附上指寸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中附上指关脉与下面脏腑命名的经脉对应;下附上指尺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內外指手掌向上时桡动脉的两侧缘。尺侧缘为内,桡侧缘为外。刺激左右桡动脉寸、关、尺诊位两侧缘诱发的经脉感传是不同的。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该篇文章应当是在用脏腑命名经脉的初期做的实验,所以有些腑的名称还是以经脉感传的重点部位代替的。例如胆经前线到膈肌的前1/3;胆经后线到膈肌的后1/3。故胆经的前期名称是鬲(膈肌)。以上经文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1)表里经脉成对出现在同一个诊位上;2)桡动脉内侧缘诱发的经脉大都是里经,外侧缘大都是表经。脾经和胃经除外;3)寸脉和关脉诱发的感传线是双侧的。尺脉是同侧的;4)古人做的实验只有十条经脉。还有四条经脉的缺失(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实验是可以重复的,只要重复古人的实验对错自然明了。
那内经上所说的,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和您做的实验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那内经上所说的,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和您做的实验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应当是古人的传抄错误。甲骨文字典中的左右写法类似或混乱。还是以你自己的实验为主。
 
应当是古人的传抄错误。甲骨文字典中的左右写法类似或混乱。还是以你自己的实验为主。
郭老好,最近又遇到了曾经遇到的问题。之前没人请教,现在想请教您一下,
就是内经中经络的补泻问题。
第一就是迎随补泻,好多人说是针尖朝向经络的方向,您试过吗,确有补泻的效果吗?
第二就是内经中的补泻原则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陷则灸之。
请问不实不虚,还是生病状态吗。内经中还讲了,实是热,虚是寒,这样也可以理解不实不虚。
最让人迷惑的是以经取之,这个经指的是什么呢。希望郭老在百忙之中解答一下,谢谢。
 
郭老好,最近又遇到了曾经遇到的问题。之前没人请教,现在想请教您一下,
就是内经中经络的补泻问题。
第一就是迎随补泻,好多人说是针尖朝向经络的方向,您试过吗,确有补泻的效果吗?
第二就是内经中的补泻原则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陷则灸之。
请问不实不虚,还是生病状态吗。内经中还讲了,实是热,虚是寒,这样也可以理解不实不虚。
最让人迷惑的是以经取之,这个经指的是什么呢。希望郭老在百忙之中解答一下,谢谢。
迎随补泻针尖朝向经脉流动的方向为补;针尖与经脉流动的方向相反为泻。我的体验是有作用但是不如提插强。经脉的病理有三类:1)虚症用补法;2)实证用泻法;3)瘀血证用平补平泻法。最常见的瘀血证是脊椎错位导致的,需要复位后再针刺。针刺不用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针尖朝向经脉流动的方向为补;针尖与经脉流动的方向相反为泻。我的体验是有作用但是不如提插强。经脉的病理有三类:1)虚症用补法;2)实证用泻法;3)瘀血证用平补平泻法。最常见的瘀血证是脊椎错位导致的,需要复位后再针刺。针刺不用补泻手法。
谢谢郭老解答。
 
那内经上所说的,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和您做的实验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没有错误,古人手肘只有内外两侧,桡侧(拇指一侧)为内,尺侧(小指一侧)为外,没有中间。不象现代以中轴线为内,两侧为外。
 
最后编辑:
尺内两旁,则季协也。尺在甲骨文指肘。上肢下垂时肘内侧的部位是季协。这段文字应当是整理《内经》时从他处移过来的错简。原文应当是“下附上”。附从属之意。上附上指寸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中附上指关脉与下面脏腑命名的经脉对应;下附上指尺脉与下面脏器命名的经脉对应。內外指手掌向上时桡动脉的两侧缘。尺侧缘为内,桡侧缘为外。刺激左右桡动脉寸、关、尺诊位两侧缘诱发的经脉感传是不同的。右侧寸脉内侧缘-肺经;外侧缘-大肠经(胸中);左侧寸脉内侧缘-心经;外侧缘-小肠经(膻中);右关脉内侧缘-胃经;外侧缘-脾经;左关脉内侧缘-肝经;外侧缘-胆经(鬲-膈肌);尺脉内侧缘-肾经;外侧缘-膀胱经(腹-膀胱)。该篇文章应当是在用脏腑命名经脉的初期做的实验,所以有些腑的名称还是以经脉感传的重点部位代替的。例如胆经前线到膈肌的前1/3;胆经后线到膈肌的后1/3。故胆经的前期名称是鬲(膈肌)。以上经文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1)表里经脉成对出现在同一个诊位上;2)桡动脉内侧缘诱发的经脉大都是里经,外侧缘大都是表经。脾经和胃经除外;3)寸脉和关脉诱发的感传线是双侧的。尺脉是同侧的;4)古人做的实验只有十条经脉。还有四条经脉的缺失(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实验是可以重复的,只要重复古人的实验对错自然明了。
我理解指的都是寸口脉几个位置。
开始以尺部为起点,分尺内两旁,尺外,尺里;然后“附上”,往上的意思,即关部,分左右内外;再然后“上附上”,再往上的意思,即寸部,分左右内外;“上竟上”,寸往上;“下竟下”,尺以下。
各个位置以侯不同脏腑体位。
 
最后编辑:
没有错误,古人手肘只有内外两侧,桡侧(拇指一侧)为内,尺侧(小指一侧)为外,没有中间。不象现代以中轴线为内,两侧为外。
谢谢🙏。原来是这样,我也涨知识了。
 
没有错误,古人手肘只有内外两侧,桡侧(拇指一侧)为内,尺侧(小指一侧)为外,没有中间。不象现代以中轴线为内,两侧为外。
好吧,加拿大人好厉害,受教了,谢谢。
 
我理解指的都是寸口脉几个位置。
开始以尺部为起点,分尺内两旁,尺外,尺里;然后“附上”,往上的意思,即关部,分左右内外;再然后“上附上”,再往上的意思,即寸部,分左右内外;“上竟上”,寸往上;“下竟下”,尺以下。
各个位置以侯不同脏腑体位。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前面这一句,如果按寸口脉法来理解,怎么都衔接不上。况且通篇都没有提到寸关尺,也许是当时寸关尺理论还没发展起来。
所以转向尺肤诊法来理解,似乎通顺了。


然后再根据《难经》二: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
这样就把尺肤全息套用到寸口全息,才算合理。把脉要精微论和寸口脉法结合起来了。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