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土聊历史
理工科女。喜欢在重重的历史迷雾中,探究真实的人性。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从零开始的中医古书。
适合初学者的程度堪比中医基础理论,而本书内容设计上的趣味性当然大大超过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最初部分天人解篇,从阴阳开始,讲到人体脏腑形成、气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经脉、卫气营血怎么走的,一字一句讲得非常详细简单,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的人都能看懂,当属众多古书甚至现代教学书中,最最好懂的一本了,也是黄元御的扛鼎之作。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温疫痘疹之义。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 "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在《天人解》中,他极力阐发《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高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影响巨大。
中医的经典著作从《黄帝内经》到历朝历代的中医名家遗留,也多到数不胜数,而我们每个人都去熟读也不现实,黄元御高屋建瓴的从古人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抽出来了黄帝、岐伯、越人、仲景等四圣之书,著成了《四圣心源》,我们读一本《四圣心源》也基本就了解和把握了中医之真谛,何乐而不为?
另外,我用大家能够耳熟能详的方式讲解一下中医:
其一,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在使用的时候,很多的时候会突然死机,但很多的时候却不一定就是计算机的硬件坏了,更多的时候是软件出了问题。那么,人体的生病是不是也如此呀?更多的病是因为我们的“软件”系统有了问题,而不一定就是坏了肝肾,而是由于肝或者肾功能的系统运行上有了障碍。
其二,我们还知道计算机有了病毒,就用360之类的杀毒软件杀一次,往往就恢复正常运行了,那么我们的身体之病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一套“杀毒软件”来维护?而这个“杀毒软件”早已经就有了-----这就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中医。西医做不到这一点,身体这个硬件上没有病变,西医的检测就看不到病。
总之,以现在的中学生文化程度,读懂古人的文言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几千年来的中医遗留下来了大量的中医经典和数不胜数的医案,但今人又有几人去看一眼?文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达,自己不去关心自己的身体,等到身体真的病了的时候,却交给莫名其妙的机器治疗,难道这就是现代文明或文化?
明明怀璧而不自知,此刻大家就是不是为了别人,就是只是为了自己,也应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