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哪位大夫能帮我看看我老婆的情况并给出些治疗方剂

最近吃寒凉药,现在看什么也像热证了,这个症越看越像四逆散加葛根黄芩黄连汤或者白虎汤了,有热厥的样子又有肝胆的瘀滞,不管用四逆散还是当归芍药散,疏通过后必然更热,同气相求,阳明胃就肯定会热上加热,手脚凉的症状反而不会好。
本就是热不是象热,平时吃寒凉药有效的,只不过楼主不满意想要彻底治好,楼主似乎一门心思想温补!
 
本就是热不是象热,平时吃寒凉药有效的,只不过楼主不满意想要彻底治好,楼主似乎一门心思想温补!
手脚凉然后想用热药,这个都是最基本的想法吧,初学都是这么来的
 
是啊,最直观的直接的想法!
然后无效就想着剂量不够,加剂量,人体还是可以慢慢的接受这种温热药的,北极也能活,赤道也能活,只要不是一下子就烧死,还是能适应
 
然后无效就想着剂量不够,加剂量,人体还是可以慢慢的接受这种温热药的,北极也能活,赤道也能活,只要不是一下子就烧死,还是能适应
不是吧?
一般人的思维是症状加重就不能再用此药了的。
当然这种思维在温病里面又将会遇到反例!
 
不是吧?
一般人的思维是症状加重就不能再用此药了的。
当然这种思维在温病里面又将会遇到反例!
这种才具有迷惑性,如果加重那肯定错了,事实上一开始并不一定就加重,很多时候还减轻呢,大部分情况是,没什么感觉,人体正气比较足的时候,对药物还不是那么敏感。
 
这种才具有迷惑性,如果加重那肯定错了,事实上一开始并不一定就加重,很多时候还减轻呢,大部分情况是,没什么感觉,人体正气比较足的时候,对药物还不是那么敏感。
对的,有些人吃很多温热的药物自己没有丝毫难受的感觉,其实是他们的神经已经被阻断了,包括传向中枢的神经和身体的感觉神经。感觉不到了。
 
对的,有些人吃很多温热的药物自己没有丝毫难受的感觉,其实是他们的神经已经被阻断了,包括传向中枢的神经和身体的感觉神经。感觉不到了。
非常奇怪的就是 胃热反而要吃辣的,清了胃热,再吃辣就能感觉到辣了,
 
非常奇怪的就是 胃热反而要吃辣的,清了胃热,再吃辣就能感觉到辣了,
就是因为痰瘀阻在胃壁,胃绒毛气血供应不足,只能向外求索,而且也影响了胃部的感觉神经。
清热之后痰化开,感觉正常了就不耐受了。
很多时候没感觉不是没坏处,有感觉还是有好处的。比如痛觉天生缺失的人可以拿着烧红的碳球把自己的手烧糊了还没感觉。
 
就是因为痰瘀阻在胃壁,胃绒毛气血供应不足,只能向外求索,而且也影响了胃部的感觉神经。
清热之后痰化开,感觉正常了就不耐受了。
很多时候没感觉不是没坏处,有感觉还是有好处的。比如痛觉天生缺失的人可以拿着烧红的碳球把自己的手烧糊了还没感觉。

其实完全不懂,好像破坏力还不大,就是半懂不懂之间,最容易弄糟,就跟楼主一样,好多初学者恐怕都是这样的,或者现在的养生节目也会造成这么一种现象,听的一知半解的就去实践,然后错了也不知道,也不懂如何补救。
 
其实完全不懂,好像破坏力还不大,就是半懂不懂之间,最容易弄糟,就跟楼主一样,好多初学者恐怕都是这样的,或者现在的养生节目也会造成这么一种现象,听的一知半解的就去实践,然后错了也不知道,也不懂如何补救。
所以我一开始回帖就建议初学者不要一开始就下手治病嘛!
简单点的感冒啥的还行就算错了也伤害不大,养养就能恢复,这种复杂的调体质的就算了。
 
所以我一开始回帖就建议初学者不要一开始就下手治病嘛!
简单点的感冒啥的还行就算错了也伤害不大,养养就能恢复,这种复杂的调体质的就算了。
不可能的,学了就手痒,就跟买了把好刀,还不是想试试快不快
 
非常奇怪的就是 胃热反而要吃辣的,清了胃热,再吃辣就能感觉到辣了,
  
  辛香之品可以化湿散热!
  这就是为什么南方湿热重却是{高辣饮食地区},北方寒冷干燥却是{微辣饮食地区}。
  
  治{湿温病}是一样的道理:气分湿热证要忌过用寒凉,适量加用辛温的风药以散湿,湿散则热随湿去。
  比如治疗湿温病湿热俱重的经典名方: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的[甘露消毒丹]:

  
  【方名】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飞滑石450 绵茵陈330 淡黄芩300 石菖蒲180 木通150 川贝母150 射干120 连翘120 薄荷120 白蔻仁120 杜藿香120 (研细,每服9克,日服二次)
  【功效】化浊利湿 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热重于湿,身热肢酸,无汗神疲,或有汗热不退,胸闷腹胀,呕恶,黄疸,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

  
  
  有些人越清越热,原因是过用寒凉,气郁没有疏开、湿邪没有祛除,而气郁和湿蕴是化热的根源。

  这个道理傅青主讲得很透彻: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
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   当归(五钱,酒洗)

  丹皮(五钱)      山栀子(三钱,炒)
  白芥子(二钱,炒研)  柴胡(一钱)
  香附(一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醋炒)

  黄芩(一钱,酒炒)   生甘草(一钱)
  水煎。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
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过用寒凉药造成{冰伏热邪},里有郁热未散而抗拒辛热之品,表有寒束而对辛热之品敏感,所以越清胃热反而越不能吃辣。
  
 
  
  辛香之品可以化湿散热!
  这就是为什么南方湿热重却是{高辣饮食地区},北方寒冷干燥却是{微辣饮食地区}。
  
  治{湿温病}是一样的道理:气分湿热证要忌过用寒凉,适量加用辛温的风药以散湿,湿散则热随湿去。
  比如治疗湿温病湿热俱重的经典名方: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的[甘露消毒丹]:

  
  【方名】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飞滑石450 绵茵陈330 淡黄芩300 石菖蒲180 木通150 川贝母150 射干120 连翘120 薄荷120 白蔻仁120 杜藿香120 (研细,每服9克,日服二次)
  【功效】化浊利湿 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热重于湿,身热肢酸,无汗神疲,或有汗热不退,胸闷腹胀,呕恶,黄疸,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者

  
  
  有些人越清越热,原因是过用寒凉,气郁没有疏开、湿邪没有祛除,而气郁和湿蕴是化热的根源。

  这个道理傅青主讲得很透彻:


  经水未来腹先疼(二十一)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
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者,正郁火内夺其权耳。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   当归(五钱,酒洗)

  丹皮(五钱)      山栀子(三钱,炒)
  白芥子(二钱,炒研)  柴胡(一钱)
  香附(一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醋炒)

  黄芩(一钱,酒炒)   生甘草(一钱)
  水煎。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疼而后行经矣。此方补肝之血,而
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所以奏功之速

  
  过用寒凉药造成{冰伏热邪},里有郁热未散而抗拒辛热之品,表有寒束而对辛热之品敏感,所以越清胃热反而越不能吃辣。
  
是非不分,因果颠倒!
还是不要学温病的好!
 
是非不分,因果颠倒!
还是不要学温病的好!
  
  即便是用于{风温}初起的〈辛凉解表平剂〉[银翘散],一个主{风火挟痰}的温病方子,还要配一味辛温的风药〈荆芥〉呢。

  【方名】银翘散《温病条辨》
  【分类】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银花15 连翘9 苦桔梗6 薄荷4.5 竹叶3 生甘草3 荆芥6 豆豉6 牛蒡子9 鲜芦根30
  【功效】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伤表,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口渴咽痛,苔薄白而燥,脉浮数等

  
 
就是因为痰瘀阻在胃壁,胃绒毛气血供应不足,只能向外求索,而且也影响了胃部的感觉神经。
清热之后痰化开,感觉正常了就不耐受了。
很多时候没感觉不是没坏处,有感觉还是有好处的。比如痛觉天生缺失的人可以拿着烧红的碳球把自己的手烧糊了还没感觉。
是清热之后痰化开?确定么?就这种倒因为果的认识,怪不得一个劲的鼓吹自己的温病方水平 ,怪不得凉药凉药挂在嘴上。今桃爷告你个道理,是痰去了才清了热,懂了么?药有多少温热和寒凉?通了瘀塞,热了就会不热,冷了也会不冷。大黄所谓凉因为它通下,里热就消了。麻黄所谓热因为它能通表,表不堵,人体也不会产生冷的感觉了。温病派的药通常是解毒活血,去湿拔痰的,不是你认为的所谓凉啊凉啊滴,懂了么?
 
1.阴阳两虚

阳虚:所以四肢不温(厥逆)、大便偏软、苔淡、齿痕清晰,血管发紫主阳气不足、故而运化迟滞而现紫、后颈发凉

阴虚:《经》言:“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阳虚不能造血,故而阳虚者久病兼有阴虚,所以经血迟、少、乃至不见
再加盗汗(阴足者血静、阴不足者血燥)、失眠、睡醒感觉像没睡一样(阴虚不能藏神)

2。痰湿
痰之标在胃,痰之源在肾
前文有言,阳虚即是肾阳虚,肾阳虚则脾阳虚
脾阳虚则生痰湿,不能运化食物
故而新血不生,痰湿不运
所以有月经量少、大便不坚

3.湿热
阳虚生痰湿,痰湿酝酿成湿热
所以产生了种种热相

总而言之,《经》言,“治病必求其本”
此症根在肾阴肾阳,不过现在程度并不深,只是轻度亏损
标在脾胃
 
是清热之后痰化开?确定么?就这种倒因为果的认识,怪不得一个劲的鼓吹自己的温病方水平 ,怪不得凉药凉药挂在嘴上。今桃爷告你个道理,是痰去了才清了热,懂了么?药有多少温热和寒凉?通了瘀塞,热了就会不热,冷了也会不冷。大黄所谓凉因为它通下,里热就消了。麻黄所谓热因为它能通表,表不堵,人体也不会产生冷的感觉了。温病派的药通常是解毒活血,去湿拔痰的,不是你认为的所谓凉啊凉啊滴,懂了么?
好好看书--至少药性方面的,别让人觉得没常识!
回你家去称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