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伤寒经方探问疑难杂症和癌症

伤寒经方探问疑难杂症(十)





杂病小结

金貴在今天杂病治疗上有很多奇异点,除了脏腑经络辨证这样的方向问题,还有很多语言的表达古今不同,比如提出的上工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法则,除了此点,更重要的是治疗未病的脏腑,不让疾病发生传变,说白了就是已经丢失一块阵地时候,首先要保证其他阵地稳固。再有一层就是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到整体辨证。古今语言的差异,也容易造成大家的误解,所以学习伤寒杂病论,真的是要要时刻用心注意。


我所用的是桂林本伤寒论杂病论,个人不怎么用宋版的《伤寒论》和《金贵要略》分拆,所以在认知上就像刚开始提到的,认可脏腑系的东西,但是在运用开方上却不要受时方影响,为了将就内经非要脏腑辨证,在这儿还是坚持经方家观点,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症,添一症则添一药,易一症则易一药。



第一,杂病的用药时机很重要,错过时机很多东西变得很麻烦。用药力度也要自己去体会。第二,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大量的案例了解,虽然一生遇不到多少疑难杂症,但是巨大的储备可以让人心不慌。第三,大量的临床实践或者大量的过来人的经验告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病人节约时间,争取更多机会。第四,经方在大量急症和危症上有特效,不要被一些法则束缚。要自己尽最大可能的试药,就像石原里美演的药剂师,然后文中提到的大量的用药要去揣摩。





最后在重复一下,很多人都想着一开始就能治疗疑难杂症,这种路子一定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所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是成为高手的捷径。同样还是强调一下《诸病源候论》、《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类证治裁》《外台》《千金》《杂病广要》是配合研习杂病最有益的辅助。文中几位市场派的资料大家去搜一下,有借鉴意义。
 

伤寒经方探问癌症(十一)绪论​

在以下篇章中,不是宣传中医多么伟大,只是简单的把我的一些认知整理一下,里面必然有比较偏向推理的部分,对于中医谈论癌症本来就是个禁区,当下这种环境,中医自身内部还有很多冲突,我的认知更不可能有什么要颠覆的,而只是把我遇见的情况,读过的书做个简单的说明。

绪论​



“ 秦越人诚心待长桑君十年,长桑君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或许这就是研习疑难杂症医者对待医学的真正态度,也是徐灵胎的反复强调做医生不要有好人好报的态度,并且写出庸医误人无罪,且是依顺天命成其死。所以天道如此,医者非黄元御倪海厦这样的东邪性格不会发声,我在所有论坛见到癌症的帖子都是一个大大的标注封建迷信,所有宣扬治疗中医治疗癌症的都是神棍,从来没有什么正面导向的评价。不过我觉得让人暖心的是,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伤寒经方,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学习和运用中医的人也变得理性实际,不再那么急功近利,或多或少的有很多人在过去十几年比较极端的环境中受益。不过我想我写这篇的目的,可能是出于一丝无奈,希望看到的人在面对这样的状况的时候自救,作为中医爱好者至少在认知上有更上一层的探索,那么以后很多基础的中医操作也会受益。


聊到中医治疗癌症,就好像是伪命题,况且这些东西都是私家菜,都不会闲得无聊去惹什么是非,今天大家看到的诸多材料,因为因为互联网时代个人可以传播一些资讯,因为你也没有见那个正规的系统出现。当年德国教授来考察中医现状,得到的结论是“西医扼杀中医,中医自相残杀”,当年如日中天的伤寒经方家胡希恕被邀请发表论文,写出来之后,那些温病专家觉得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要按照杂志社的要求修改,倔强的胡老不修改,也从此不再发表论文,今天我们看到的讲课内容是八十岁的胡老给当时日本留学生的讲课录音,而这些东西在中国断代多少年,后来是从日本又弄回来录音重新出版书籍,如果没有这几年市场派炒作经方市场,胡希恕的东西可能也就淹没在大海中,要不是胡老师(第一报纸)点名报道的名医,要不是中日交流,要不是今天弟子需要扛起这面大旗,或许连胡希恕这样的经方家也不会有任何文字的东西出版发行。所以连伤寒经方论文都如此难发表,那么癌症的论文可能更少见到。



中医在疑难杂症上探索确实在近百年是吃老本,我们没有出现团队合作作业,大部分是个人行为,而个人往往都是特立独行,没有任何良性的传承,还有今天市场炒作之下,都是浮躁的气氛,生活压力不可能让伤寒学者一步步来,耐得住几十年的寂寞,而像刘民叔这样倾向疑难杂症的人因为时代关系,都淹没在大潮中,刘民叔是有几十年的基本功底,可以做急症重症危证探索,而今天大部分是为了沽名钓誉,直接跳过扎实的基本功,直接做急症危证的研究。



所以今天我们看不到有意义的资料普及化,那么民众的认知也就出现大量的误解。从史记扁鹊传中,应该知道学医之难,并且行医更难,而扁鹊之学已经流失,但扁鹊行医的六不知确实让学医者必须要慎重。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样的金玉良言才是今天行医者反复揣摩的。

以下很多观点不一定成熟,也会遭受很多人的歧义,因为很多东西已经被现代的所谓科学定死了,我提出这些感想,就是想让一些真的想了解中医的有一些思考,在学习中医思路上可以看得更多一点,如果觉得合适就尝试更深一点思考,如果有歧义,我也不准备去做讨论,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用打着什么道德的幌子要和我辩论。人在天涯各自安好就是最好的选择。
 
伤寒经方探问癌症(十二)



中医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这个是算是源头问题?也是争议很大的问题,在一些思维方式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往外求,往深求,就是跳出中医,在各种大文化下看中医。



思维体系

想读医书,就要耐得住寂寞,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个宅人,要不是这样最终书读的马马虎虎害人害己。除了读书,我觉得更多的思维,很多人以为你学医就读医书好了,那儿有那么容易,如果没有更大的架构体系,兼容并包的思维体系,那么医书读到最后是个匠人,或许我们的老祖宗从来没有想到中医面对的格局今天会这样,变得如此复杂,而中医人员更多的局限在固有思维体系下,不了解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然后面对时代的变局不能扩充思维。



今天中医面对的质疑让业内的都无法表达自己,今天中医被责难的时候连个出来发声的人都没有,民国中医大变局,还有章太炎,廖平,吕思勉等经学文人来发声。然后恽铁樵,陆渊雷都在积极的融合中西方医学,而今天中医可能连这种环境都没有了。我也是中医的局外人,更多时候是爱好,也只能以局外人的思维做点思考,前期写几篇中医的东西,很多中医黑就出来攻击,我也是不会去论战什么的,因为对我来说觉得没有那种使命,不过因为自己读书杂,那么我就在这个提出几个自己的思考,算是抛转引玉,让喜欢中医的人做个更深层次的思考。



很多人说中医是糟粕,不符合现代医学,应该被废除,科学是最先进的,只有符合科学的才是适合社会的。很多人都会被绕进这样的圈子,然后真的傻傻的想办法证明中医现代性。可是我觉得是不是跳出来想,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而这种体系是不是有统一的标准?科学是不是一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技???



西方社会已经进入近代文明几百年,那按照中医黑的标准,是不是西方的神学院家牧师要先到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自己讲道是科学的,然后才能说他们的信仰是可以存在,如果牧师不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是不是要废除他们的宗教。古代的文明存在了几千年,能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那是几千年人民的验证。犹太人的宗教存在了几千年,这个民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信仰,他们产生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产生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精英掌握着华尔街的财富,他们的财富影响着某个最大国的选举,他们的宗教遭遇着世界上最大宗教的诘难,按照这样的趋势,是不是他们的精英要迎合趋势,运用各种手段提出来废除他们不科学的神,因为用中医黑的观点他们不符合现在科学。

希腊的哲学和神话,吠陀文化产生的印度教和佛教,其思维体系也不符合大部分人所说的科学。难道今天世界的标准就是你基督教要符合佛教的理论体系才行,或者更直接的说,你们哲学,神学,神话,艺术是不是都要符合科学的标准。中国医学本来就是岐黄五术中的一部分,有自己的体系,而这个体系需要的是自己的不断完善。犹太教有十二世纪的改革,基督教有宗教改革,佛教进入东土大唐也不断改变,但是这些都是自己内部的不断创新适应新的世界,不是直接被扼杀掉。中医的很多人也喜欢和别人辩论,我在想如果你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读本书,你见神学家去和哲学家辩论吗?你见佛教和基督教辩论谁对谁错吗?今天在国外最高学府依然是神学院,哲学终极究竟还是要神学回答,每一种文化的长期存在都有其积极意义,如果能在几千年长河中不断被人民认可,那么他是适应这个社情的存在。而中医也不要掉入别人给设好标准的圈子里转,如果这样的头脑,那还是不要去读中医,中医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不只是物质,还有更多你看不见的东西。不是说某个中医到西医杂志上发表论文能证明自己才是中医大牛,如果这样哲学、医术、神学等都要到科学杂志上去统一标准才能生存吗?中医是经验哲学,思维体系和西医目前和无法统一,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认知,至于下一步怎么走应该还有几百年的探索之路。。。。



其实今天中医出现所有的问题,在于自己内部出现问题,如果自己的不走弯路,有一批批人在传承创新,中医的现状不会是如此的,或许中医一开始存在传承的弊端,中医是和周易一样,是上层建筑人的经验总结,所以就如长桑君这样的人士,只能秘传给扁鹊,而扁鹊却有被太医妒忌杀死,那么这样的传承一定是反反复复出现问题,要不宫廷一派的脏腑系也不会失传,要不陈士铎医学也不用横空出世。然后中医的思维和人才也在不断地凋落,让中医走入流俗。很多中医闻有秘本却不传承,这种大医文化流向民间成了民间的秘术,这也极大的葬送中医发展的机遇,或许这就是自作自受,我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路,我们两千年了不学儒学,却善用儒术,最后打倒孔学,留下了披着孔学外衣的儒术。



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问题不在基础层面,而在思维层面,用药的经验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用药的技巧经验都是可以传承的,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也是可以传承的,而中医最大层面是没有更好的思维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对中医做出更好的思维变革,让中医随着时代前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