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是应该养阴吗?你说那是流感,中国流感很少。找到高人了就应该听高人的。冬天温阳没有什么不对,何况你本身就阴阳两虚。冬天寒盛,阴阳皆虚的人最易被寒邪直中少阴。寒邪一旦直中少阴,那就是伤寒重症。西方国家每年死于伤寒直中少阴的老年人不少。
阳虚是肯定的,也是有点感冒的。先用玉屏风治一治看看。凡事要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冬天出虚汗,表面看来好像是小病,其实不然,这表明你的阳气已经相当虚弱。
所以说你学的还浅,桂枝汤才是治疗虚汗的第一方,为什么叫万方之祖,是有原因的,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解读,从调和营卫来讲,就是卫气太强,营气太弱,阳加于阴,所以迫汗外出,从能量的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能把能量推到体表去,但是并不发汗,白芍又把能量拉回来,生姜,大枣,甘草,决定了这个能量的起点是太阴脾,这是一个能量的后天循环路径,脾到心,心到肺,肺到皮毛,最后从皮毛再拉回到五脏的脾肾,而麻黄汤没有白芍,用麻黄,这个能量就发散出去了。我用的是同仁堂桂附地黄丸与六味地黄丸配合,仅吃桂附地黄丸觉得热劲大,就是后背温热劲大,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各半,感觉后背温热正好,就是心脏不舒服,夜尿量也加大,就停药了。还没有感觉出对上热下寒是加重还是减轻。同仁堂的肾气丸利尿劲太大,所以我选择了它的桂附地黄丸。
加桂枝汤,桂枝是发散的,不是会出汗更多?你这里说了,桂附地黄丸会把心火拉到肾中,是不是心气也被拉到肾中去了呢?也许是我的心阳就是虚的,拉走心火也把心阳拉走了?要不我的心脏为什么觉得气虚呢?你这里说,吃了桂附地黄丸会觉得发冷,但我觉得吃了该药感觉后背是发暖的。你能不能帮助分析一下原因?
这些内容讲的很好!我之所以没有试吃乌梅丸,是觉得时机不到,大冬天的,不应该让身体出汗,应该以养为主。我这次出汗,是早晨容易出汗,早晨少穿衣服不冷,傍晚就发冷不出汗了。我觉得这是阳虚。
我学的确实是太浅,受教了,多谢!!所以说你学的还浅,桂枝汤才是治疗虚汗的第一方,为什么叫万方之祖,是有原因的,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解读,从调和营卫来讲,就是卫气太强,营气太弱,阳加于阴,所以迫汗外出,从能量的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能把能量推到体表去,但是并不发汗,白芍又把能量拉回来,生姜,大枣,甘草,决定了这个能量的起点是太阴脾,这是一个能量的后天循环路径,脾到心,心到肺,肺到皮毛,最后从皮毛再拉回到五脏的脾肾,而麻黄汤没有白芍,用麻黄,这个能量就发散出去了。
这个是先天肾没问题的时候,如果肾有问题,单单桂枝汤就没有能量推到体表了,这个时候需要附子来给肾阳加把火。那如果肾阴又不足,光用附子加肾阳,干烧也没有能量啊,没燃料啊,所以又要给肾补阴,补阴比补阳就复杂的多,不是吃了就能补得进去,就跟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一样,增肥跟减肥一个道理,摄入比消耗多就行,那么八味丸三补三泻结构,地黄对泽泻是8:3,山茱萸对丹皮是4:3,山药对茯苓是4:3,为什么叫肾气丸,就是这个是增加肾气的,不是单纯的补肾阴或者肾阳,是通过这种补泄,来让肾阴肾阳运转产生能量的。
那么里面的一点点附子和桂枝是火种。
所以收的力量大于发的力量,里面那一点附子桂枝不足以把能量推到很高,以及很表层,肾气的行进路线一般就是督脉,从后背上来,而肾气这个东西相当于水包火,水占大头,就是一个预热过的燃料,心的燃烧要的是火包水,燃料太多,心阳并不会旺,就跟烧火一样,狂加柴火,火是不会旺的,需要是是足够的气化,桂枝就是这个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理论说肾气是蒸汽,是一个气化过程,气化过的汽油燃爆的会更充分,而没有气化的只会燃烧。
所以想要心阳不虚,桂枝是重点。
而经方里还有个方子是治疗发汗过度,汗出不止的方子是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是因为麻黄剂用过了,身体的表阳被伤,能量不够了,汗孔关不上了,仍然是用桂枝汤,附子依旧是给桂枝汤增加能量的,多调集一些肾的能量过来。
那么八味丸合桂枝汤,两方合一起,就是太阴少阴的能量一起调动,能够把能量推到体表,然后再拉回的脾肾。如果再加厥阴的当归黄芪补血,那么三阴都齐全了。
三焦出于命门,所以黄芪补气其实是调集的肾气,而人参补气,其实不如说人参补精,然后需要炼精化气,所以人参很容易雍滞,气太浓了,不流动。按经方思维,人参是太阴药,参苓白术或者理中汤都是作用于脾的,通过脾的运化,然后补五脏,但是古方人参失传了,现在的人参不太能化的开,所以选用了党参作为替代,党参其实是桔梗科的,有补气作用,但是没有补精作用,所以勉强代用。多谢赐教!!请教:您认为黄芪气来源于肾,是不是党参的气也来源于肾,而人参可以补元气,元气的来源又是哪里呢,?针灸调气,我认为中药也是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