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书,包括科学著作,没有“证明”。比如数学上解方程,从来都是告诉你怎么算,不会给你证明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也不会告诉你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
所以古人给出的解释,跟西方那套逻辑不同,古人的解释只是一种事后的解释,它不一定就是客观的原因。这相当于对于未知事物,在古人还无法理解时,总要给个让人满意的理由而已。所谓十二经脉来自“天人相应”,也是如此。
比如战国时期的故事中,君臣对话,大多是用他们之前的历史、一些生活经验,还有其他旧时来进行类比说理;再比如两小儿辩日,说的根本跟现代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但答案就不一定对,就算答案对了,用的理由也是错的——由此就可见一斑。
所以古人的解释并不都是正确的,而只是一种自我需要的圆满解释而已。
如果说十二经络就是天人相应,那么五行一说就得改为四行了,正好西方古代就有“风火水土”四元素之说,西方星座理论里面还在运用。此外,六气是不是得改为二十四气?或者四气?既然六气,为何没有六行?圆周三百六十度,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对不上啊?所以很多解释只是一种“附会”。
古人比我们厉害的地方只是在于肯仔细观察、感受:观察大自然,感受自身;而现代人却不能沉下心来观察而已,所以不理解古人的著述。
再看看国画,里面寥寥数笔,就能把花鸟虫鱼画得惟妙惟肖,为什么?因为观察细致,事物的姿态和神态,最能表现出的特征,被捕捉到了,即便有些小细节画的不准,整体看上去还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同理,诗词为何那么精炼传神?还是因为对每个字去斟酌,察觉差异,还是善于观察。古时候都用单字,现在白话文用双字词反而累赘,因为很多重复。这样就模糊了界限,导致白话文实际上很难传达很精深的意思。比如“学”和“习”的意思是不同的,现在的“学习”似乎更注重“学”的意思,而用“复习”表达“习”的意思。累赘的词加入,导致意思容易受到干扰,词不达意更容易出现。
他们能观察细致,才能用这些经验和思考去解释,即便这种解释不正确,但有利于他们形成发散思维去理解事物,更容易立体和辩证地看问题,有助于“悟”理,去合理运用治疗法则和用药。而这个才是“天人相应”的本质,而不是从现象上去“天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