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阴虚夹湿

你的主观意识里面还是在抗拒温病理论,所以什么都归为伤寒的范畴,也是在伤寒的范围找寻治疗温病的方案,所以才会肝阴虚用小建中汤。所以你自以为的在变化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没有抗拒,只是我达不到那个水准,也做不到那么精确的辨证和用药,我比较认同伤寒六经系统-黄帝内经五行系统-温病杂病这种递进的走法,我连黄帝内经都不熟,怎么可能精通杂病的辨证用药。
明清时期的大家,包括陈士铎傅青主,这些五行的用药规律我根本拆解不出来,能做的只是按方抓药
 
知识的框架不同,我可能会把温病的东西拆解到我自己的结构里,我觉得六经结构更像从外来拆解各种病症,包括七情致病,只要症状能合得上就可以用。
而叶天士到温病这一派是从五行,从内分解各种病,伤寒的方子其实都分解到他们自己的系统结构里了,不存在六经系统了,这个得益于五行理论的发展完全,像温病这种内生的病,用五行可以解,用六经也可以解,当然发病的原点在里,那么用五行应该是更好的,就像金匮治杂病,也是五行,所以不太好归到六经的病,用五行理论来调整效果也应该会更好,可惜我自己水平不够,没法推理的很顺手。
 
知识的框架不同,我可能会把温病的东西拆解到我自己的结构里,我觉得六经结构更像从外来拆解各种病症,包括七情致病,只要症状能合得上就可以用。
而叶天士到温病这一派是从五行,从内分解各种病,伤寒的方子其实都分解到他们自己的系统结构里了,不存在六经系统了,这个得益于五行理论的发展完全,像温病这种内生的病,用五行可以解,用六经也可以解,当然发病的原点在里,那么用五行应该是更好的,就像金匮治杂病,也是五行,所以不太好归到六经的病,用五行理论来调整效果也应该会更好,可惜我自己水平不够,没法推理的很顺手。
还是太零散,不系统!
温病用六经辩证解决不了才产生的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而不是后两种归属到六经辩证的某一或两个方面。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地方。三焦辩证可以再结合六经辨证细化用药才更加具有针对性,但不是归属关系。
外感和内伤是病因归类,伤寒和温病是对病邪性质的归纳,伤寒有内伤有外感,温病同样有外感和内伤。
自以为是的解读将会在实践中付出代价,而走弯路就是必然的了。
 
有感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抛去气分的问题,一个是血,一个是三焦,正好是厥阴和少阳的区块。
少阳的三板斧我觉得是很厉害的,热入营血问题未必不能用小柴胡来清,只是恐怕没多少人敢用大剂量柴胡了,后世方习惯用玄参,生地,石膏来凉血,这个是有效的,但是为什么疟疾的发热非得要用柴胡呢,也许热入营血真的是热从别的地方进来的,断了根,血也就不那么热了,但是如果是血本身发炎发热的话,恐怕合适的药就是柴胡剂了。还有一种血虚发热,归到肝经是肝经的做法,那么本身血虚是不是运载力的不足?车少拉不多,只能多跑几次,这个是不得已。

三焦水道问题我还没理的特别顺,关于三焦都有很多理论了,每家有每家的看法和用法,没法分辨对错,只能说在那个理论框架下,他是对的。最近看陈潮祖的,发现他又是另一套理论。。
只是说在六经的体系里,我愿意把他作为淋巴网和油网,油水混合物的通道,那么这个网络也比较容易堵,或者也可以说血管里的堵塞,最大的问题也可能就是这些油类,好像这些东西对温度是特别敏感,热了会变痰,冷了也会变痰。
 
还是太零散,不系统!
温病用六经辩证解决不了才产生的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而不是后两种归属到六经辩证的某一或两个方面。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地方。三焦辩证可以再结合六经辨证细化用药才更加具有针对性,但不是归属关系。
外感和内伤是病因归类,伤寒和温病是对病邪性质的归纳,伤寒有内伤有外感,温病同样有外感和内伤。
自以为是的解读将会在实践中付出代价,而走弯路就是必然的了。
的确是因为伤寒论缺失了温病的东西才有了温病的出现,不过我觉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已经是另外一套辨证法了,是另外一套成熟的对疾病的分类法。
就像伤寒论找回了温病篇治法,但是温病的治法仍旧在六经体系里,而不会出现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我越来越喜欢桂林古本,甚至更喜欢把原先的金匮杂病的辨证法重新从五行体系下按回到六经体系里,我觉得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里是先有的风寒热湿燥火的分类脉证并治,后有的六经,最后才是杂病。
 
有感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抛去气分的问题,一个是血,一个是三焦,正好是厥阴和少阳的区块。
少阳的三板斧我觉得是很厉害的,热入营血问题未必不能用小柴胡来清,只是恐怕没多少人敢用大剂量柴胡了,后世方习惯用玄参,生地,石膏来凉血,这个是有效的,但是为什么疟疾的发热非得要用柴胡呢,也许热入营血真的是热从别的地方进来的,断了根,血也就不那么热了,但是如果是血本身发炎发热的话,恐怕合适的药就是柴胡剂了。还有一种血虚发热,归到肝经是肝经的做法,那么本身血虚是不是运载力的不足?车少拉不多,只能多跑几次,这个是不得已。

三焦水道问题我还没理的特别顺,关于三焦都有很多理论了,每家有每家的看法和用法,没法分辨对错,只能说在那个理论框架下,他是对的。最近看陈潮祖的,发现他又是另一套理论。。
只是说在六经的体系里,我愿意把他作为淋巴网和油网,油水混合物的通道,那么这个网络也比较容易堵,或者也可以说血管里的堵塞,最大的问题也可能就是这些油类,好像这些东西对温度是特别敏感,热了会变痰,冷了也会变痰。
你把血纳入厥阴,把三焦纳入少阳这是太小看他们了,而且也不相对应。血是流行全身的,各经络气血分布多少并不均等,人卧才会血归于肝,那人活动的时候呢不管了?而三焦和少阳在经络上是络属关系----手少阳三焦经。但温病的三焦是不仅仅指的是三焦这个大腑,也包含其中所在的脏腑,看各家学说不好理解的可以直接看《中医基础理论》应该都有解说和评价,不说个别的,大多说人都信服的还是可以相信的吧?
三焦水道那是生理,和三焦辩证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力太丰富有时候也会坏事!不是人家爱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清热而是必须这么用也是治疗大法--热者寒之的体现。温病本就是肝的疏泄太过的病,大多数的时候柴胡是禁用的,你还在这里说用柴胡剂解热入营血?可见你是用伤寒的思维在想象温病的病理!
 
的确是因为伤寒论缺失了温病的东西才有了温病的出现,不过我觉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已经是另外一套辨证法了,是另外一套成熟的对疾病的分类法。
就像伤寒论找回了温病篇治法,但是温病的治法仍旧在六经体系里,而不会出现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我越来越喜欢桂林古本,甚至更喜欢把原先的金匮杂病的辨证法重新从五行体系下按回到六经体系里,我觉得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里是先有的风寒热湿燥火的分类脉证并治,后有的六经,最后才是杂病。
风寒署湿燥火那是致病六淫,六经是人体生理气血走向和经络的分类,中医术语不可随意缩减的意义就在这里。
算了,各人自有缘法!
 
你把血纳入厥阴,把三焦纳入少阳这是太小看他们了,而且也不相对应。血是流行全身的,各经络气血分布多少并不均等,人卧才会血归于肝,那人活动的时候呢不管了?而三焦和少阳在经络上是络属关系----手少阳三焦经。但温病的三焦是不仅仅指的是三焦这个大腑,也包含其中所在的脏腑,看各家学说不好理解的可以直接看《中医基础理论》应该都有解说和评价,不说个别的,大多说人都信服的还是可以相信的吧?
三焦水道那是生理,和三焦辩证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力太丰富有时候也会坏事!不是人家爱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清热而是必须这么用也是治疗大法--热者寒之的体现。温病本就是肝的疏泄太过的病,大多数的时候柴胡是禁用的,你还在这里说用柴胡剂解热入营血?可见你是用伤寒的思维在想象温病的病理!
三焦辨证的分类包含五脏六腑我是知道的,上焦中焦下焦的分法,和六经的那个不一样,所以我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三焦辨证不是三焦这个东西我还是分的清的。

只是我从六经法来解温病,发现发热这种现象,无非太过和不及两种原因导致,那么不及是因为虚,太过是因为实,虚是因为厥阴,实就到了少阳,要按五脏分其实都在肝,这样的话好像又算到肝阳肝阴上,我按厥阴少阳来讲,疏泄太过,就是到少阳的能量太多了,如果是少阳的问题那么从少阳治,就应该会有柴胡,如果是厥阴的问题,那么从厥阴来治,多半是熄少阴之火,是这么一个思路。
熄火用生地知母黄柏的熄肾火,还是用黄连石膏栀子的消心火,或者用后世方的各种寒凉药都可以,只是结构上我拆解进我的系统里了。
 
最近寒凉药用的蛮多的,知母黄柏黄芩黄连大黄石膏,上焦中焦的热感觉都导到下焦去了,只是觉得好像收摄不进去,下焦还是有点热,应该是阴不足,可能是习惯上喝水少,导致肾水始终不足。
 
最近寒凉药用的蛮多的,知母黄柏黄芩黄连大黄石膏,上焦中焦的热感觉都导到下焦去了,只是觉得好像收摄不进去,下焦还是有点热,应该是阴不足,可能是习惯上喝水少,导致肾水始终不足。
上中焦的热导到下焦就对了,这就是阳气敛降的自然通路,消掉多余的热打通经络剩下的就是肾阳,何须附子桂枝去呆补?
那是因为你下焦不通火气浮游于表面,秋冬季用寒凉药还有火已经是借助了冷空气的清肺作用了!所以看起来是石膏知母等的降胃实际上是肺胃双降!火气大到肺胃双降(还石膏大黄同用)才能抑制的程度,还需要升散吗?
药物的作用已经告诉你真相了,还往伤寒上面靠?
温病大家伤寒也都很不错,他们毕生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才有跳出伤寒的温病学说,你还要往伤寒靠?方向都是错的,会有正确的结论吗?
或许还是有病好的结果,但是道理呢?
 
三焦辨证的分类包含五脏六腑我是知道的,上焦中焦下焦的分法,和六经的那个不一样,所以我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三焦辨证不是三焦这个东西我还是分的清的。

只是我从六经法来解温病,发现发热这种现象,无非太过和不及两种原因导致,那么不及是因为虚,太过是因为实,虚是因为厥阴,实就到了少阳,要按五脏分其实都在肝,这样的话好像又算到肝阳肝阴上,我按厥阴少阳来讲,疏泄太过,就是到少阳的能量太多了,如果是少阳的问题那么从少阳治,就应该会有柴胡,如果是厥阴的问题,那么从厥阴来治,多半是熄少阴之火,是这么一个思路。
熄火用生地知母黄柏的熄肾火,还是用黄连石膏栀子的消心火,或者用后世方的各种寒凉药都可以,只是结构上我拆解进我的系统里了。
如果连成熟的理论都没有认真读懂就建立自己的系统,不说是此路不通最起码会走弯路而且有时候还会犯忌。
就像你前面说的热入营血用小柴胡的话,伤寒里面是热入血室才用的,血室和营血,两个概念!营血是全身,血室是局部。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何况热入血室还不止这一种情况呢!

全身的营血都是热的,你想用散局部热的方式去解决,肝处于中下焦的位置,散肝血必然是顺应肝气主升的趋势,往上市心肺,肝热导致心热的情况太多见了,心肺本就热还要余力承接肝传来的热吗?何况心为君主之官还主神志,主不明而十二官危矣!伤寒是心气不足,用柴胡升散正好弥补,而温病心气有余心阴不足,再来升散热上加热,最后只能是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柴胡劫肝阴不是白说的。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谆谆告诫啊!
 
最后编辑:
附:热入血室张仲景论述
《伤寒论》原文4条:
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篇》: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上中焦的热导到下焦就对了,这就是阳气敛降的自然通路,消掉多余的热打通经络剩下的就是肾阳,何须附子桂枝去呆补?
那是因为你下焦不通火气浮游于表面,秋冬季用寒凉药还有火已经是借助了冷空气的清肺作用了!所以看起来是石膏知母等的降胃实际上是肺胃双降!火气大到肺胃双降(还石膏大黄同用)才能抑制的程度,还需要升散吗?
药物的作用已经告诉你真相了,还往伤寒上面靠?
温病大家伤寒也都很不错,他们毕生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才有跳出伤寒的温病学说,你还要往伤寒靠?方向都是错的,会有正确的结论吗?
或许还是有病好的结果,但是道理呢?
但是伤寒都不能精通的直接学温病,我觉得出来的大概率是庸医,现代中医学院里的何尝有经方温病派别之分,还不是一起学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能理顺的人恐怕都不多。
 
附:热入血室张仲景论述
《伤寒论》原文4条:
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第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第二十二篇》: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热入血室,我理解为热入子宫,而热入营血,在我理解来说,大概率是血液的炎症,或者说五脏中某一脏的炎症,如果说是肺脏,不管是因热还是因细菌导致的发炎,这个炎症随血传染,逆入心包也好,再继续传肝也好,从五脏的角度来说是热,是阴虚,但是从六经的角度或者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这种热都是一种抗邪反应,战场波及到哪里,哪里就发热,波及到血液细胞,那么血液就发热,那么治法来讲,凉血法我觉得是让这个战场不至于因战争烧坏而崩溃,而柴胡法我觉得是直接帮人体打邪气,那么打的太厉害,的确有可能是会烧的更厉害,这只是一个理论,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我是不知道的,这种有点像西医的抗生素,抗生素杀灭细菌并不是靠寒凉药性,而是吞噬杀死了细菌。

实际上桂林本的温病治法有柴胡的也只是一个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症状上也是先靠着小柴胡症的。
而彭子益治疗温病的方子有一个乌梅白糖汤,这又是另一个思路,一方面有甘温除热的思想,一方面乌梅引热入里,而不是把表热散掉的辛凉解表的做法,乌梅作为厥阴用药,我推测是调整整体寒温分布的,人体外热的时候,内里五脏可能是寒的,就像伤寒一样,体表是战场的时候表热里寒,能量都集中到体表去了,或者说因为少阳出了问题也就是血液出了问题影响到少阳的调节枢纽,导致能量错误的被引导到体表去了,实际上体表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不是伤寒的恶寒发热,而就是调节错误导致的单纯的发热,那么这个能量我们还是要的,因为体内能量并不够,所以用乌梅把他又拉回来,以达到一种重新的平衡。
 
热入血室,我理解为热入子宫,而热入营血,在我理解来说,大概率是血液的炎症,或者说五脏中某一脏的炎症,如果说是肺脏,不管是因热还是因细菌导致的发炎,这个炎症随血传染,逆入心包也好,再继续传肝也好,从五脏的角度来说是热,是阴虚,但是从六经的角度或者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这种热都是一种抗邪反应,战场波及到哪里,哪里就发热,波及到血液细胞,那么血液就发热,那么治法来讲,凉血法我觉得是让这个战场不至于因战争烧坏而崩溃,而柴胡法我觉得是直接帮人体打邪气,那么打的太厉害,的确有可能是会烧的更厉害,这只是一个理论,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我是不知道的,这种有点像西医的抗生素,抗生素杀灭细菌并不是靠寒凉药性,而是吞噬杀死了细菌。

实际上桂林本的温病治法有柴胡的也只是一个小柴胡加黄连牡丹皮汤,症状上也是先靠着小柴胡症的。
而彭子益治疗温病的方子有一个乌梅白糖汤,这又是另一个思路,一方面有甘温除热的思想,一方面乌梅引热入里,而不是把表热散掉的辛凉解表的做法,乌梅作为厥阴用药,我推测是调整整体寒温分布的,人体外热的时候,内里五脏可能是寒的,就像伤寒一样,体表是战场的时候表热里寒,能量都集中到体表去了,或者说因为少阳出了问题也就是血液出了问题影响到少阳的调节枢纽,导致能量错误的被引导到体表去了,实际上体表并没有什么问题,并不是伤寒的恶寒发热,而就是调节错误导致的单纯的发热,那么这个能量我们还是要的,因为体内能量并不够,所以用乌梅把他又拉回来,以达到一种重新的平衡。
热入血室的血室如果硬要给她找个地方,也不单单是子宫的,至少还有肝脏或肝经,从所用的治法就能看出来,再说肝藏血,肯定得有肝,小柴胡汤,期门穴,都可算作肝经相关。
温病宜敛降忌升散,这是常识!
治法大多数是敛降,乌梅是厥阴敛降的要药。如果说人体的能量大多数指的是热能,那么伤寒总体来说是局部热,全身寒所以得增热。而温病是全身热局部寒,得想办法散热!热量能散出来才是对的。热量的散发都是通过体液,血液(气体也是血液运输的)等往外的,乌梅敛阴就能散热。本质不同治法当然各异,没必要得强迫巴拉到一起吧?如果象你说的温病也有脏寒,那和伤寒怎么区分?混淆不清就辩证不准了。
温病有类似脏寒的,但毕竟不是也不能温,因为是痰瘀阻滞所致。温此处则更增他处之热,而其它地方热上加热只能是成痰成瘀更增滞涩!
大约多数人和你一样,用着寒凉药,还往伤寒靠的!好多人也是一个小柴胡治百病!也仅仅只是缓解症状,当然有些人要求不高,缓解症状也算治愈了的。就怕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啊!
既然你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不多说了!
 
热入血室的血室如果硬要给她找个地方,也不单单是子宫的,至少还有肝脏或肝经,从所用的治法就能看出来,再说肝藏血,肯定得有肝,小柴胡汤,期门穴,都可算作肝经相关。
温病宜敛降忌升散,这是常识!
治法大多数是敛降,乌梅是厥阴敛降的要药。如果说人体的能量大多数指的是热能,那么伤寒总体来说是局部热,全身寒所以得增热。而温病是全身热局部寒,得想办法散热!热量能散出来才是对的。热量的散发都是通过体液,血液(气体也是血液运输的)等往外的,乌梅敛阴就能散热。本质不同治法当然各异,没必要得强迫巴拉到一起吧?如果象你说的温病也有脏寒,那和伤寒怎么区分?混淆不清就辩证不准了。
温病有类似脏寒的,但毕竟不是也不能温,因为是痰瘀阻滞所致。温此处则更增他处之热,而其它地方热上加热只能是成痰成瘀更增滞涩!
大约多数人和你一样,用着寒凉药,还往伤寒靠的!好多人也是一个小柴胡治百病!也仅仅只是缓解症状,当然有些人要求不高,缓解症状也算治愈了的。就怕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啊!
既然你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不多说了!
痰淤阻滞的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通,六气应该都会导致痰淤,说起来就是局部循环障碍,后世方可能分的很细,风痰,燥痰,寒痰,热痰用不同的药来解,只是我没法做到准确的辨别,我想大部分医生可能也做不到,最大的可能就是一起上,化痰药大集合。叶天士这种水准不说学会,能搞懂的人我觉得都是少数。
 
原先理解湿是全身水液代谢问题,然后就一直以为治湿就得扶阳加燥湿,也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错误的理解终究会导致错误的用药。湿并不一定是全身性的,有可能是体表的,也有可能是脏腑的,下利和大便黏腻并不一定就是脾湿,腰痛也并不全是风寒湿痹,还有可能是骨盆前倾,肌肉不平衡导致,也有可能是血不养筋。
单纯的扶阳会消耗五脏之阴,人胖的时候还有脂肪可以顶,减肥以后,附子加了燥湿的药真的可能灼伤肾阴,形成一种阴虚夹湿的情况,肾阴亏虚是因为附子燃烧加燥湿药从下焦抽了过多的水分,湿是因为脾虚,身体需要的滋养的地方又送不到,两个并不冲突。
减肥的时候用体脂称,一直显示体内水分少,我还觉得不可能,因为虚胖体内水分不可能少啊,现在想来,人体的电阻是不会说谎的,缺水就是缺水了,也许阴虚症状真的也可以从仪器上检测到。
静电
 
如果连成熟的理论都没有认真读懂就建立自己的系统,不说是此路不通最起码会走弯路而且有时候还会犯忌。
就像你前面说的热入营血用小柴胡的话,伤寒里面是热入血室才用的,血室和营血,两个概念!营血是全身,血室是局部。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何况热入血室还不止这一种情况呢!

全身的营血都是热的,你想用散局部热的方式去解决,肝处于中下焦的位置,散肝血必然是顺应肝气主升的趋势,往上市心肺,肝热导致心热的情况太多见了,心肺本就热还要余力承接肝传来的热吗?何况心为君主之官还主神志,主不明而十二官危矣!伤寒是心气不足,用柴胡升散正好弥补,而温病心气有余心阴不足,再来升散热上加热,最后只能是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柴胡劫肝阴不是白说的。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谆谆告诫啊!
大佬们,柴胡前胡用法差别大么
 
大佬们,柴胡前胡用法差别大么
大,性味归经主治功能都不同,只不过是名字都有一个胡字。要比较两味或多味药物的各种不同最好是自己查资料,做一下笔记印象会深刻很多。要真的做比较我也得查资料,所以方法告诉你了。
如果说要比较柴胡类似药材,还有柴胡和银柴胡。
越比较越清明,加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