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学习《伤寒论》 该读哪些书?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读过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和民国中医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以后,很多研究《伤寒论》的论著从此不需要再看了!
——时贤邢斌《伤寒论求真》语。
 
金栋按:以上乃断章取义、摭取嫁接为之,诸位认同吗?不妨一读便知矣!
 
有经络解的,有气化解的,有运气解的,有部位解的,都得看看,最后都把它们忘掉,直接看原文就行了。

我个人学伤寒是学方拆方入门。
 
看内经和伤寒论原文,后世注解全部都有附会和自己经验解释的成分。

从伤寒论序就知道,伤寒论成书其实在内经的时期,因为那时候还是叫阴阳大论、九卷之类,根本不叫内经。伤寒论的行文逻辑和内经是类似的,内经很杂,各篇独自成体系,里面很多概念定义都找不到,不同篇章中经常重复同样的理论或语句。这种情况,伤寒论中也是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难读懂,因为我们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习惯于那种欧几里得几何那样,先公理、概念,然后逐步建立定理,逐渐深入复杂,构建一个理论大厦的学习方式,然而中国人的思维则不同,是发散的,不是线性的,且那时没有纸,写字都比较省,能前后逻辑推理、或者是常识的东西,都不会赘言。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补充这些细节了。也就是要了解古人用字习惯、区别,了解字的发展来源,不能用现代白话含义去理解,并且还要前后逻辑推理,不能断裂开来理解。

伤寒论虽然传下来的不是完整的,但至少比内经残卷要完整得多(内经里面顺序和错漏太多了,王冰通过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才形成今天的内经,见下面附录 ),最不济也只是混入了注释或后人阐述。

附摘王冰序: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可见他看到的篇章重叠、缺漏,错接很严重,经过他编辑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
 
伤寒论也好,金匮也好 ,篇篇都是辨病脉证治为次第。病后便是脉,并在证治之前 。而脉却是:大浮数动滑,沉涩弱弦微,还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可见当初辨脉的重要了。
 
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伤寒论求真(上)试读: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708261/6.html
感觉里面的研究和思考还是不错的,至少比很多私自篡改条文和曲解条文要客观严谨一点。不过里面提到的“附益”的观点,确实很新,以及仲景最初学到了扁鹊脉法和望色之术的观点,也是比较独特的。
 
IMG_20201006_193749.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