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11/10
- 帖子
- 8381
- 获得点赞
- 1651
- 声望
- 113
你没有强行发言吗?你不要为了解释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强行发言,连黄帝内经都没有读懂,你没这个能力
按照你的逻辑,既是发帖就是公共谈论的场所,也不是对你说的!且
都说了无数次,我读没读懂什么书不是你能评判的,听不懂人话还是看不懂文字啊?
你没有强行发言吗?你不要为了解释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强行发言,连黄帝内经都没有读懂,你没这个能力
哈,原来还能这样理解!神奇的逻辑再现啊!是你自己说的好吧这回又不承认了,你说自己只抄书但是没学懂,真是的自相矛盾还让我把那个帖子翻出来找你说的话吗,好了你不要强行解释了我要去听课去了
多谢友友指导你是好人,希望你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中流砥柱的医师我想起了,好像还有一条捷径:如果你本身是本科毕业(什么专业都可以),可直接报考中医类研究生。好像是这个意思,相关政策要具体了解一下。
好人有好报,祝你一生好运,吉人多福。谢谢你的吉言!不过,那个“ 中流砥柱 ”不敢妄想。力争做一个受患者真心欢迎的良医就OK啦!
多谢友友指教学习了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或家人一身疾病而走上学习中医之路的。建议你去了解一下朱丹溪的学医经历。如果有他那种精神,就一定能成功!
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 ,这句话说的真好,深有体会,正气要保护,很多人过于极端总想一蹴而就去治病,不保护正气,给病人雪上加霜,正气说白了还是阳热之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朱丹溪开始是因为家母染病被逼无奈而自学中医。
朱丹溪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居然自己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于是,学医信心大增。
朱丹溪40多岁的时候,千里迢迢四处寻访名师。他先后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后来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朱丹溪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罗知悌所在的杭州。但是,想跟大师学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朱丹溪来到了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向里通报。
门人向里面通报,有个朱丹溪想来学医。罗知悌回答很干脆,两个字:不见。朱丹溪只好退下。如果你以为朱丹溪会就这样算了那就错了。他决定明天再来。
此时朱丹溪44岁。第二天,照例通报。罗知悌的回答还是两个字:不见。如此通报了十余次,连罗知悌的宅门都没让进。
有一天,朱丹溪又来到了罗知悌的大门口,看大门的都给他脸色看了。朱丹溪不厌其烦:麻烦您再给通报一次吧。看门人:去!快滚开!但朱丹溪还是每天以拜谒的姿势拱立在大门口。
如果是平常人,被骂一次可能就没有勇气再去第二次了。可是,朱丹溪却能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许这就是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的缘故吧。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罗知悌的大门终于向朱丹溪敞开了。
罗知悌也非不近人情之人,他只是通过这种不理不睬、拒之门外的态度,筛选掉那些不虔诚、意志不坚定的人。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腊梅扑鼻香”。朱震亨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代价,而上天回报给他的,也真的是精彩纷呈的一片天地。
罗知悌当时已经是病入膏肓(大概是胃癌之类)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他躺在病床上传授医术给朱丹溪。
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名医和后世敬仰的一代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