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那句话其实说的是正常状态下,君主管事,但由相来具体执行命令。原文出自“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可见这里是讲天地气之运转规律的,中间夹杂了君火相火,但明明素问前面篇章没提到君火、相火的概念。所以,要么文章顺序是乱的,那么只能从后文来寻找;要么这句话是错杂进去的,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本篇中,因为本篇压根就没提明和位的事情。执行君主的命令!但是相傅这个官他是有能主持国家大事的。凡事必须有备用方案。
这句话里面火复行一部轮到土气,然后金水木气,很容易理解,但君火之右,退行一步才是相火,这个不好理解。复行为时间推进,而退行表示啥?显明又是啥?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显明,字面意思是太阳光芒最明亮的时候,实指夏至,夏至所处位置是少阴君火,夏至往后是大暑即少阳相火。四季之末是土位,分散在四维。我觉得那句话其实说的是正常状态下,君主管事,但由相来具体执行命令。原文出自“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可见这里是讲天地气之运转规律的,中间夹杂了君火相火,但明明素问前面篇章没提到君火、相火的概念。所以,要么文章顺序是乱的,那么只能从后文来寻找;要么这句话是错杂进去的,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本篇中,因为本篇压根就没提明和位的事情。
找后文来参考:这句话里面火复行一部轮到土气,然后金水木气,很容易理解,但君火之右,退行一步才是相火,这个不好理解。复行为时间推进,而退行表示啥?显明又是啥?
按理说上面黄帝问地理六节变化规律,岐伯不应该在论述中掺杂天的视角的表述,即使要提到,那也不应该只在相火一处提到,而且未作任何说明。所以这种解释虽然正确,但估计不是原文本意(明显那样解释的话,从行文逻辑上有点突兀)。显明,字面意思是太阳光芒最明亮的时候,实指夏至,夏至所处位置是少阴君火,夏至往后是大暑即少阳相火。四季之末是土位,分散在四维。
至于为何是退行一步的问题,是天地的视角不同。天的视角以面北而言其见也,地的视角以面南而言其见也。天为顺的推进顺序,地的视角当然是以退行了,
至于你说的前面相火为退行一步,后面用复行一步的问题,这是古文(文言文)的省略手法。古文极简,不会重复,复行一步的意思实际上是复(退)行一步之义,
古人是看北斗的!按理说上面黄帝问地理六节变化规律,岐伯不应该在论述中掺杂天的视角的表述,即使要提到,那也不应该只在相火一处提到,而且未作任何说明。所以这种解释虽然正确,但估计不是原文本意(明显那样解释的话,从行文逻辑上有点突兀)。
地理六节讲的就是气候变化规律,古人如何辨识这个规律?地球上的物候虽然可以作为凭借,但往往会出现“至而未至”,“不至而至”之类的情况,导致物候异常,所以不是用于判别六气的客观根据。古人依靠的客观依据是天体的运行。所以地理六节规律还是根据天体运行来确定节气的,即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位于地球不同高度角时的周期变化的位置。
古人怎么观看呢?通常是看正午太阳的位置,因为日出日落很容易被云彩或建筑物阻挡视线。一年中太阳在空中的位置是运动的,从南到北再到南的过程,具体轨迹是8字形,如下图:
浏览附件97272
上图即为太阳每天中午位置在一年中的轨迹(春秋分点位置偏上还是偏下跟图片当地纬度有关,此图仅为参考)。不难发现,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轨迹是逆时针旋转的(天空视角);而从秋分到冬至再到春分,则是顺时针的(天空视角)。当然,如果是地理视角,便是日影轨迹(古人基本上用这招,所以经文叙述的是地理视角),恰好上下颠倒过来。天地视角中轨迹方向虽然相反,但很明显,在同一个视角,里面也存在顺逆问题(而经文并未区分这一点)。所以盛传的视角说来解释“退行一步”是有问题的。
原文中的“退行一步”指的是夏至后太阳从北回归线南移动,但还未到达秋分时的地方称为相火,而到达秋分位置。然后“复行一步”是以当前位置为基础,继续往南推进。如果把图中轨迹上下颠倒,并以上为南,下为北,那就是地理视角了。正好夏至右方就是相火位置(图中为天空视角,相火对应太阳位置在夏至左方)。
不管什么视角,都是走八字的运动,只有经过拐弯(即经过二至点),才叫“退行一步”,其他任何时刻都叫“复行一步”,也就是继续前行的意思。因此,而冬至到厥阴风木之间由于没有别的气,经文中也就没有再次“退行一步”的说法了。
你这个按照内经字面的理解,位置实际是一种逻辑体系,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在纸张出现之前,极少有画图来展示的,大多用文字(如经络走向之类,穴位位置之类),因为那时候用竹简,画图太占篇幅,不划算。所以很多经文意思太难懂,是因为古人没有图示以及空间立体概念表达的方式。例如之前我解释的关于六经中三阴三阳在经络中相关段落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经络在人体空间大致分布方位的一种文字描述。
这里也一样,古人往往不去绘图,只用文字表述,难懂就是因为没有配图。我们要顺着古人的思维,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看待事物的,把图象还原出来,结合文字在那个时候本来的用法和含义去理解!当然,图象存在两种,一种是实的,一种是虚的。实的东西,大家都可以验证,还有一些虚的不是人人能看得到的,这就需要修炼(排除杂念,往内倾听观看,到了一定程度就能“看”得到,一些道家以及真正练太极拳的是有能做得到的)。
那是定月份,跟地理气候无关。月份并不能固定节气是哪一天。每月开始也不是节气的开始。古人是看北斗的!
言地者求之位!
北斗转一圈为一年,十二等分建月(子,丑,寅…),将十二地支分别等分排列在一个圆的圆周上,你将这个圆端在手上,平放在腰高处,头下向看,是以天的角度。然后再把这个圆举过头顶,你仰视它,是以地的角度看。然后你会发现两个视度看,十二地支排列方向就不同了,一个是逆时转排列,一个是顺时针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