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脉与络脉的交接机制
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生理功能以及作用机理,我们还要明白经脉与络脉的交接规律。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四经一络的确定。四经一络确定了,但是还要明白他们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所具备的条件,才能明白张仲景指出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中的正常的生理顺接。
6·1正常交接
对于人体中的经脉与络脉的交接,我们可以从内经中来寻找,并通过内经的描述,来明白其中的交接规律.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
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素问·调经论》“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
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
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代去,留而不去,
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以上是内经中关于经脉与络脉相互交接的提示说明,分别用了注于,传入于,入舍于,传舍于等用词,说明了从络脉专注于经脉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情况.
经脉起始于心包,经过四行支遍及全身,最终到达于肾,完成了人体中津液与阳气温养肌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涉及到了四处交接方式:
一是外行支涉及到从心包到全身的肌表,从肌表开始的络脉,这里的交接是在肌表四肢完成的,是心阳之血温养肌表四肢的表现,体现了内经说的心部于表的道理,最终达到于命门之内。
二是内行支从心包开始运行于胃肠道的经脉,由于火能生土的道理,使得经脉运行于胃肠道,起到温养阳明之里的作用最终到达于命门之内。
三是上行支到头脑的交接,由于脑为诸阳之会,神明之居,心包首先上行于脑,不仅能够供养脑中神明,还能附载神明布散全身。
四是气化支从心包开始,进入到肺内,进行气化,再连接络脉完成呼吸作用。
以上四经,不论到达何处,均是由粗到细的,由内到外的运行方式,与其交接的络脉,则是与经脉正好相反,从经脉达到的最末端开始,由外到内,由细到粗,逐渐汇聚成大络脉,交接于心包,完成了肌体的阴阳气在经脉与络脉内的交接。
但是,还有最主要的是另外的交接方式,是从心包直接交接于肾中,体现了心肾相交,心肾阴阳气与神明的运行与潜藏。而相对应的络脉也是从肾开始输运,完成了肝肾同源,肝行肾气的道理。我说的这里的这种交接方式,不是另外的经脉,而是隶属于内外行支的主干道,而到达肌表与四肢的是分支干道。络脉也是这个道理,从肾的开始,从肌表四肢的开始,从胃肠道的开始,逐渐汇聚。
人体经脉与络脉的正常交接图:
经脉与络脉的微观交接图:
这种分支干道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在金匮要略书中,张仲景设立了风水,由于外行支的经脉上的腠理被风热之邪损伤,导致津液不能正常的透散外出,充斥于经脉内,形成了风水,张仲景用麻黄行卫气,开腠理,清邪热,使得肾内的经脉腠理开放,经脉内的水液得以排除。还有一点,内经中说的“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第一条文指出了通过开腠理以利小便的作用机理。第二条文指出了外行支在寒热两种不同的环境下,出现不一样的表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天热或者穿的厚,使得肌表的腠理开放,出现汗出;如果感受寒邪以后,经脉的腠理闭塞,津液与阳气不能正常的透散于肌表,反而过度的运行于骨节以及肾内,骨节内过多的津液,会出现“聚沫为痛”过多的津液从膀胱出则尿多。过多的从胃肠道透散则表现为失气多。从本条文中可以体会到外行支在寒热不同的表现。张仲景也从太阳病的思路中指出了风湿痹症以及风热风水的发病机理。
6·2气机运行
在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中,生理上的交接固定的,也就是说,经脉与络脉只是阴阳气运行的通道,但是,经脉与络脉自己不运动,需要借助气的运动,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有必要对经脉与络脉的,涉及到的气,进行分析,以便明白气与脉之间的作用机理。
在人体的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中,体现了四种气的不同作用。分别是
肾气,肝气,宗气,卫气四种。肾气运行于经脉与络脉内,起到封藏固涩的作用,防止经脉内的气血津液过多的透散于脉外,还制约了三种运动之气的过度运动。而肝宗卫气则是作用于脉外的运动之气,为了减少肾气的过度封藏,肝气升发输运络脉,使得肝主疏泄,不仅输运肾中的阴液,还能排泄肾气封藏固涩的精气,经血,小便,大便等。肝气的升发还能够促进宗气的搏转。宗气在上,起到搏转的作用,具备了贯心脉,行呼吸,转运营气的作用。卫气则是运行于经脉外,对经脉进行行经脉,开腠理,濡养肌体的作用,起到了出汗,胃液分泌,小便的作用机理。
在这四种气的作用机制中,主要的是要明白各自的不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促进与制约作用。脉外的运动之气,是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而脉内的肾气和脉外的运动之气之间,起到相互制约作用,需要仔细考虑,细心的体会。首先肾气在脉内,封藏固涩者脉外的肝气,防止肝气升发输运太过。其次是肾气还封藏固涩者心包外面的宗气,防止宗气搏转太过。张仲景的炙甘草汤就是这个道理。最后肾气还封藏固涩者经脉外的卫气,防止卫气过度的行经脉。开腠理,减少阳气的耗散,津液的透散。这就是正常的营卫和合的道理。
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再明白了气的作用机理,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械运动组合机理。在这之中,交接是主要的,结合重要的气机,明白经脉内的阴阳气,就把厥阴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体现出来。
6·3阴阳运行
阴阳气是经脉内的两种不同的物质,隶属于少阴的范围,厥阴是指经脉与络脉,这里分析厥阴,必须要明白阴阳气。只有明白了阴阳气的运行,才能做到完美的解释厥阴。
阴阳气分为阳气与阴气。阳气是经脉内以心阳之血为主的阳气,以及上焦化生的气血津液,以及吸附在心血中的神明。在这经脉中,一共运行着三种物质,一种是营气,是吸附着肾气的具有濡养作用的液,统称为营气;一种是吸附着心阳与神明的营血,起到温养与神明的作用;一种是清稀的营阴,起到制约阳气,润泽营气,表现为汗尿的,没有营养作用的津。
阴气是指络脉内以肾阴之液为主的阴气,以及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和痰饮水湿,以及吸附着肾阳与肝魂的肝血。血的作用就是附载着阳与神魂,经脉内是心阳与神明,络脉内是肾阳与魂。这就是古人说的“随神往来谓之魂”。吸附着肾气的肾精之液,不仅制约着肝气的运行,在上制约着宗气的搏转,在经脉内制约着卫气的通行,使得脉外的运动之气与脉内的肾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平衡。
总之,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生理,作用,以及交接机制,就把厥阴的生理功能全部的整明白了。我们还要把厥阴的病理作一简要的说明。所以,我们如果要完全明白伤寒论,必须要把经脉与络脉的正常的循行交接,脉外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脉内气血津液的化生,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白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再进一步结合伤寒论的条文来探讨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病理机制,最后结合药物机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治疗体系。
6·4 津液生布
明白了经脉与络脉的交接运行机制,我们通过水液的生成,布散,代谢三个方面,来探析经脉与络脉以及气机的综合机制。
水谷进入到胃肠道内,经过卫气,运行于内行支,使得腠理开放,津液与阳气透散于胃肠道内,分泌胃液来泌糟粕,经过消化腐熟,化为食糜,存储于溪谷之地,经过肾气的封藏之性,脾的运化作用,使得胃肠道内的水谷精微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中焦的气化过程。水谷精微进入络脉内,再由肝气升发输运肝之络脉,把水谷精微输运到心肺之中,经过宗气搏转,把水谷精微运行到肺内,进行气化,其中络脉内的肾气封藏之性与脾的运化作用,使得吸入肺内的清气,在脾肾的作用下,进入到络脉内,与水谷精微相结合,在心阳的作用下,化生成气血津液,完成了上焦的气化过程,其中剽悍滑利的透散于脉外补益卫气,运行经脉;对人体有用的,具有濡养作用的营气,运行于经脉内,经过卫气的宣发肃降作用,使得经脉内的气血津液透散于脉外,进行温养,内行支则胃液出,上行支上养于神明,外行支则汗出,多余的下行于肾中,在肾气的封藏作用下,把多余的水津气化排出体外,阴液转化为精气与骨脑之髓。完成了下焦的气化过程,也由此完成了水液的化生布散过程。其中,在经脉透散温养肌体以后的代谢产物,也就是痰饮水湿之邪,再由全身的络脉中的脾肾之气进行运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水液的代谢吸收机理。所以,我们明白人体的经脉与络脉,结合了脉外之气的运动,脉内之气血津液的化生,也就明白了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