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就是经和络的统称,因为古文很少用双音词来指代概念,大多都是单音,比如李、杏、枣、麦、粥,除非是加修饰词表示复合意义的词——杏仁、麦麸、热粥——但不管怎么修饰,中心词还是不变。甚至这在古人取名字上也有体现——直到三国时,除了复姓或少数民族,还是很少见到姓+双字的名字(比如张飞、刘备、关羽全都是一个单名)。后世才慢慢出现了类似李世民、赵匡胤之类的双名。所以经脉要么是修饰意义的词,要么是两个概念的统称。
如果经就是脉,脉就是经,那么太阴脉和太阴经是一回事,为何
侯脉不说成
侯经?寸口脉不说寸口经?进一步,灵枢说: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显然这个“动”说明能摸得到,这个脉就是血管动脉。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如果经就是脉,那么这里就说不通了,为什么不说“为合,手太阴脉也”? 显然,手太阴经包含了动脉,但不等于就是动脉。
黄帝问脉度(而不是经度),岐伯说到,“…… 督脉任脉, 各四尺五寸,……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
络,络之别者为
孙 …… ”
可见,大络为隧,大隧为脉,经并不完全等于脉。经是纵向主干道,络是横向支干道。所以才有经脉一说,就是纵向的脉,而脉可以横可以纵,故有络脉和经脉的区别。隧则是比脉要小一点的干道,纵向的叫经隧,横向的叫大络,络以下有更细小的孙络、浮络不可计数。
“留着于
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
脉,或着络
脉,或着经
脉,或着输
脉,或着于伏冲之
脉”这句话可见,如果经真的就是脉,那么孙脉、络脉岂不应该叫孙经、络经之类?
在《动输》中黄帝问: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于是解释了桡动脉、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很明显,桡动脉和手太阴经的路线并不重合,同理,足阳明胃经路线跟足背动脉路线也不重合,足少阴肾经路线与胫后动脉路线也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只是路线比较接近而已。
由此可知,经脉指的是合成,它包含了经和经之脉两者。前者不是血管,后者是随经路线上的血管。
《经水》:夫
经水者,受水而行之;
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这是用外界的河水与人体相应,人体的经脉就跟外界河水一样。
《通天》:少阳之人,多阳少阴,
经小而脉大,
血在中而气外。
经小脉大足以说明
经和
脉不同,不然怎么可能经小而脉大?血在中,气在外,而我们知道“营”是精微物质中清的气,而卫是浊气,且“营在
脉中,卫在
脉外”,而岐伯也说过,营卫就是精气,血就是神气,所以血与气,异名同类。即精气就是营养物质,提供身体所必需的的养料的,如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等;而神气则是体现生命的东西,那是各种酶、激素、因子等调控表现生命的物质成分。他们都存在于血和组织液中,所以才说血和气是同类性质的东西。
不过也要注意到,人除了血管,还有淋巴管,而古人可能也把淋巴管归为脉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