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36
- 获得点赞
- 519
- 声望
- 113
这不是为了适应你,模仿你的方式来方便你理解嘛?你没发现我在上面17楼就没像后面这样大段引用呢?“无论哪门哪派,都有其可取之处,谁对于某个问题谁的分析有道理,就当采纳谁的观点。”这句话我赞同,但不等于觉得都有道理的东西全部放在一起,因为任何话它都是有隐含前提和情景的,所以哪怕是相同(类似)的文字,在不同前后文,作者的表达意思(或强调的那个“点”)不同。如果单纯看文字部分的意思,很容易产生问题。这就是我不认同单独挑出字句来凑在一起的原因。如果真的要钻研字词,那应该从文字演变入手,从象形文字入手。比如内经里面很多字意思古奥,是因为简化字已经失去其形了,光从字面是看不出源流的。要用繁体字,况且繁体字还是有些演变,有些字仍看不出本意,要从篆体、金文、甲骨文去了解。越是早,其象形会意越接近本意,而越是后面,则衍生的抽象意更多。内经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逐渐汇集的医学论文,要知道,那时候的字可不是现在的简体字。所以,真要“咬文嚼字”的话,还是研究研究字的演变源流吧。老祖宗没什么先进的记录方法,除了口传心授,只能在字上面下功夫。后世想要学好,那先重视并学会“识字”。
论述某个问题需要“引经据典”,必然会“寻章摘句”,您不也摘了这么多段条文嘛。
“思而不学则殆”,“寻章摘句”就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博学的方法。无论哪门哪派,都有其可取之处,谁对于某个问题谁的分析有道理,就当采纳谁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之道,您对我这种方式不满意可以追求您认为更高级的。
能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推出“厥阴病,但见消渴便是”,我确实不具备这样灵活的思维能力。只知道“思考经文”还要联系临床实际。
“消渴证”只对应“糖尿病”的“后期”。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前期的郁(食郁肠胃)到早期的热(三焦湿热)到中期的虚(气阴两虚)到后期的损(阴阳俱损)。
您及论坛上某位医师认为“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可能是因为你们看到的糖尿病患者大都处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中后期”,而“郁热为本,虚损为标”的“前早期”阶段的患者很少遇到的原因。
国人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40%左右,更不用说“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这个“亚临床阶段”了。这样的人多数不自知,少数测过餐后血糖而觉察的人,也少有在意的,照样大吃大喝。这类人群看中医多是为了调理“返酸腹胀、便秘上火、咽炎痤疮”之类的症状,而不是以纠正“肥胖”和“糖耐量受损”为目的。
刚确诊为糖尿病,进入糖尿病早期的时候,大都在各医院的西医科室就诊,吃西药或打胰岛素降糖。
而到糖尿病终末期,出现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糖尿病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人,大都住院治疗去了。
去中医诊所的糖尿病人基本上属于病程在几年以上的进入“中后期”又未到“终末期”的患者,让一些开诊所的中医觉得糖尿病都是“消渴证”,都属“厥阴病”。
这种假象的产生不过是因为其余阶段、其它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您没见到或者见得太少罢了。
看来你理解能力还是有限,我前面问“为何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而怕冷口苦咽干,用了小柴胡却发烧、头痛?”恰恰就是说不要机械去理解“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若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为啥用了小柴胡反而发烧头痛,病没好,反而转化了?同样,厥阴病条文方药,也是应如此,不能机械理解。能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推出“厥阴病,但见消渴便是”
比如太阳病,按理说太阳病不是小肠和膀胱的病吗?为啥会有太阴肺的症状?太阴条文不是说治脾吗?为啥条文中出现“宜服四逆辈”?(这里的“四逆辈”就是名字带“四逆”之类的方子)这不是少阴、厥阴条文里面的药吗?另外,四逆散不是治厥阴肝的吗,为啥又在少阴病条文中出现?问题是不是很多?类似在内经中更多这种前后矛盾或出现无法按字面解释得通的条文,于是后人注解出现各种附会,说的还都有道理——那你也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