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国崛起说中医之四:如何检验医学和中医

杏园春晓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7/11
帖子
193
获得点赞
6
声望
18
如何检验医学和中医

当前,西方文化和科学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不少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文化自信。外国政治、经济,尤其是科学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的入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即是内证外察为基础的道学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想,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棵大树,与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中医的衰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衰落,或说传统文化的衰落,导致了中医的衰落。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是文化。国家灭了,还可以重建,如果文化灭了,这个民族就真的被消灭了!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上建立起来的医学。中医是建立在内证外察法和整体观系统论的认识方法上的,属于对事物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认识;西医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和还原论的认识方法上的,属于外察法范畴,偏于局部的、个性的、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来说,中医是道学的应用,西医是科学的应用。道学的认知内容包括精神的内证和感官的外察,科学的认知内容只有感官的外察。二者各有价值,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否定。二者都是追寻真理的方法和工具,追寻真理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现代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求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道学所包含的内容也可以逐渐地被科学验证。但科学只能对已验证的部分和领域下结论,不能对没有验证的方面指手画脚。以目前科学对道学和中医的检验和了解程度,无法对中医作出过多的评判。所以,说中医不科学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居心叵测!

中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虽然一时难以被人们全面认知,但她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的,对科学来说,她是一个科学探索的未知宝库,不能因科学暂时不了解她而排斥和打击她。相反,科学应该不懈地去了解和认识她,作为中医本身来说也是欢迎的,她的应用技术和效果是可以用目前的科学方法来检验的,但前提是:用事实说话。之前,我国虽然对中医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但由于指导思想和方法的错误,成果十分有限,原因在前文“中医现状”一章中已有提及。如何检验中医,让大家认识中医和认可中医,给大家一个发展中医的理由,已是中医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情。本文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性建议。

中医并非不能评判,能评判中医的,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检验医术的唯一标准是疗效!

同时建议西医也拿出来作这样的评判,而不是用医学设备先进、西药的三期临床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验药和验医是两回事,西医关于疗效的检验无法回避。

一、关于检验的相关问题
(一)医学需不需要检验?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你会怎么看?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病人希望两个都有用,一个病用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中医行就上中医,西医行就上西医,这样多好!如果一种医学太强势和霸道,硬说另一种医学不行,把它打压下去,然后一家独大的时候,不管行不行,老百姓都没有选择了。有效无效都是它说了算,标准由它定,病人能分辨得清楚吗?在我国,现在的西医就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医学需不需要检测?中西医都能治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整个医学的角度来说,都有用,都应该存在,不因检验而否定之。但哪些疾病是中医之长,那些疾病是西医之长,确是有必要研究研究,检验检验,让广大群众心里有数,明白就医。但该怎样来研究和检验,不能一家说了算,要拿出一个大家都认为公平的方案出来,其核心就是疗效的评价标准。

这种检验不是要让中西医双方打擂,而是要让双方各显其能,各展其长,并期望能找到合作的共同点。双方的共同目标是疾病,不是要压倒对方,也不是要攻占市场。这件事情做好了,对人类医学将产生十分长远的影响。

(二)什么是真正的疗效?
要检验一项医学技术好不好,最关键的是疗效。在主流医学西医的语境下,西医代表科学和权威,有无疗效和疗效的标准都是他们说了算,大众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却不知道很多地方被糊弄了,甚至包括医生自己。中医呢,大多已忘掉自己的本来面目,体制内的基本上西化了;民间中医叫着要跟西医PK,按西医的标准去PK,有可能胜出吗?那标准本身是为西医量身定做的呀!

一句谎言听三个人说,就会怀疑它是真的,听十个人说就会基本相信它,听三十个人说就会确信不疑并去捍卫它。以西医治病的疗效来说,比如治疗感冒发烧,西医无特效药,就是对症治疗,给予退烧,烧退了,几小时后再发烧,西医又再退烧,之后又再发烧,再退烧,再发烧………直到自愈;治疗高血压,西医给予降压药治疗,血压下降,第二天又升,再吃降压药,第二天又升,再吃再降,再升……直到终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家认为西医治病了吗?治了。解决问题了吗?从医学的角度、治病的角度来说,肯定沒有!但从症状和指标角度来看,见效很快,虽然不断反复,但不管如何,吃药后就压住了。西医怎么说呢?它说这病就该这么治,高烧不马上退,要烧坏身体烧坏脑;高血压不马上降,要血管破裂、脑梗或脑出血。能把烧退下来,把血压控制下来都是我们的功劳呀!大家一听一想,多亏医生了!时间一久,大家就认可了这种治疗。这种控制症状、指标的结果就成了疗效的标准。
医学是解决疾病的,有效无效应该看疾病解决没有,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目前在西医的语境下,有病无病都成了很难认定的问题,有病无病是仪器说了算。一个人自认为有病,出现头晕、脑胀、身重如裹、饮食不佳、口干口苦、大便稀溏、浑身乏为等各种难受症状,排除精神病史,找西医诊治,医生看了病人的各种检查报告,沒有异常,于是就诊断此病人无病。这是找西医治病常遇到的问题。病人不服,因为他觉得自己确实病了;医生也无奈,因为他却是没看到病源,不知为何病?无治疗对象,无从下手。如果作为旁观者,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我们可以看看中医遇到此类问题是什么反应,此病人又来找中医,并附上了一叠西医检查报告。中医医生问问症状,看看舌象,把把脉,也没看检查报告,肯定的告诉他确定有病,虽不严重但不能拖延,得赶紧治,病者问医生是什么病呀?医生说:你的病是湿热困脾,湿热积聚中焦,阻碍了脾胃功能,所以不思饮食;脾主肌肉和四肢,湿气弥漫肌肉和四肌,阻滞了气机,故身重如裹;湿热上蒸于头,故头晕脑胀;脾不化湿,湿气下注,故大便稀溏;中焦阻滞,津不上承,郁热上蒸,故口干口苦。病人问医生病好治吗?医生说不难治,清化湿热,健脾开胃就行,吃几付中药就会好。病人很困惑,问:为什么西医那边作了那么多检查,都说我无病,而你没检查,没看报告,只是把把脉,看一看,问一问,就诊断出了我的病,并且怎么治都很清楚,差别为何这样大呢?医生说,医学观点不同,有些非器质性病变和非感染性病变,靠医学仪器是查不出来的,还得靠人。病人反问:同样是医生,为啥中医不通过仪器就能看出病来?西医不能呢?医生说:这是诊病理念、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西医认为人体都是由微小的细胞组织构成的,找到了细胞组织的问题就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比较注重观察的客观性和微观性,所以,越来越依靠科学仪器检测,弱化了本来不强的人工诊断。中医则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体内的病态变化都会从外在的神、色、形、声、语、脉、态等上面表现出现,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就可以诊断出来,千百年来,历代中医大家留下了丰富的诊断经验,通过大浪淘沙,总结出了系列有效的诊断标准。现代中医师只要认真学习就能掌握和应用,对疾病作出诊断。除非必要,中医一般也不要求病人作仪器检查。病人满意而归。

(三)怎样制定疗效的标准?
看了上面这个人的求医经历,大家认为他究竟算不算有病呢?如果说没病,那么中医对此病的所有诊断和治疗就没有意义;如果说有病,那么说明西医对此病的诊断有漏洞,也说明诊断方式有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中西看病的角度问题,如果让中医和西医辨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的结果是看谁更有话语权就谁说了算,但服不了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一种思路,不是从中医,也不是从西医的角度,而是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思考。

医学是为人民群众解决病痛的,来看病的人说有疼痛,你找不到疼痛因子,不能否定他疼痛的这个事实。这个问题此医生解决不了,而彼医生解决了,不能说彼医生给病人吃的是安慰剂,不然当初此医生为什么不给病人吃安慰剂呢?

所以,一个医学和一个医生当以解决求医者的疾病和痛苦为目标,疗效也应该以疾病和痛苦的消失为标准,急性病以消除症状和无后遗症为标准,慢性痛以消除症状、去除病因和一定时间内不复发为标准。

二、疗效检验的原则
以最快最好的消除患者疾病痛苦,伤害最少,后遗症最小为第一原则

检验的评判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为原则。此为第二原则。必须保证参与检验的人员组成的客观性、专业性和代表性。

资料真实,不隐瞒、不欺诈,此为第三原则。

排除非医疗因素干扰,此为第四原则。

三、疗效检验的方法
(一)规范病名。
将中西医双方现有的病名集中在一起,由双方研究,将意思相同或近似的病名确定为一个大家认同的名称,将双方不同的病名全部罗列。形成一个不分中西,全体医者和大众共知的疾病名录。这样的名录,解决了西医说不是病,中医说是病;或者中医说不是病,西医说是病的问题。名录上的病,认为不是病的一方,你就不要去治,让认为是病的一方去治。

(二)临床试验
中医和西医双方,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也可加入。各自针对疾病名录上的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疗效证明。疗效证明来自于临床实验和实践,临床实验和实践的具体设计要求由国家权威专业机构制定,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之后由国家管理部门组织和授权组织专家组进行认定,检验评判以疗效为标准,以最快最好的消除患者疾病痛苦,伤害最少,后遗症最小为第一原则。在不扩大创伤、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治疗技术和手段不限。

(三)鉴定和评判
这是一样国家行为,目的是检验各种医学的特色、长短和能力范围,所以,由被检验的医学推荐有代表性的医疗人员组成团队,在指定地点开展医疗活动,按严格的试验设计进行医疗实践,以及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形成试验验证材料,交付检验。
国家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或授权的行业管理协会,是主持此项医学检验工作的主体。参加检验的医学各自在疾病名录上选择要接受检验的项目,提供真实有效的临床实验资料,接受检验主体的检验,包括现场检验、真实性调查和资料检验。

四、临床实验和实践的设计要求
(一)每个病种的实验观察样本必须达到规定数量。

(二)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医学实验不宜设置非治疗性的对照组。所以,根据我国实际,建议由中医和各民族医学与主流医学西医进行对照实验。

(三)同一种疾病的病人,按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或者分成一般、重症两组,由病人自愿选择西医或中医等对照医学。样本人数达到要求即可开展试验。

(四)对参试各方采用的诊治手段不作限定,

(五)治疗在封闭环境下进行,排除人为因素干扰。

(六)治疗时长由双方共同认定,时间一到即停止试验。进行效果测试,或在规定的观察与与回访期进行观察和回访,效果测试或采访要求有第三方在场。

(七)对疾病名录中,沒有对比医学参与对照实验的,由病名提出方单独提出试验验证方案,由验证专家组审批后,自行组织实验。由第三方或专家组派人监督。

(八)危症患者暂不例入对比試验范围。待医学大检验之后,通过对各种医学的优势和长短的客观了解,对各种危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可于各种医学中,找出最佳的组合治疗方案,提高危症病人抢救治疗的有效率和成功率。

五、疗效检验的评判标准
(一)首先评判治疗的性质是本质治疗还是姑息治疗。

1、本质治疗,即是不但治标而且治本的诊治技术,治疗不是针对疾病的某一个症状和某一个指标,而是整体的治疗。

2、姑息治疗。即只针对人体内疾病所导致的单一症状、单一病因、单一指标,或部分症状、病因和指标而进行的,非整体性的治疗。

(二)鉴别有效的治疗
1、对于本质治疗,有意义的治疗包括:
A、新病和急病,治疗后所有的症状和异常指标,在一定时间内(短期)消除,考察期内不复发,沒有后遗症,被治愈的。或未被完善治愈,但症状和指标有缓解的。

B、旧病和慢性病,制定阶段标准。治疗后,症状和指标不再继续加重,得到控制的;症状和指标不断向好和减轻,有显著效果的;症状和指标在一定时间内消除和转为正常,在考察期内不复发,被治愈的。

2、对于姑息治疗,有意义的治疗包括:
A、治疗后,病因消失而伴随症状和异常指标消失的,停药后在考察期内亦不复发,而被治愈的。

B、治疗后,部分症状和指标好转的,停药后在考察期内不反弹,其治疗有效,且未引发其它疾病的。

C、停药后马上复发在考察期内复发,继续吃药后又能控制,控制期内病情稳定,不持续加重的,或者加重缓慢在认可范围内的。

(三)鉴别无效和伤害性治疗
1、对于本质治疗,无意义和伤害性的治疗包括:
A、治疗后,症状和指标没有得到改善,无效的。

B、治疗后,症状和指标加重,或者引发新的疾病,为伤害性治疗。

2、对于姑息治疗,无意义和伤害性的治疗包括:
A、治疗期间,症状和异常指标仍然存在,或有加重,或出现新症状,为无意义治疗。

B、停药后会复发或加重,或在吃药期间症状或指标慢慢加重,超出认可范围的,为无意义治疗。

C、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因检查和治疗造成身体伤害,或因治疗引起新症状和新问题,此为伤害性治疗。

(三)根据治疗效果检验,对申请检验单位的各项诊治技术的作出等级评判。等级的评判以病人的治愈效果为最终考量,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首先摒除无效治疗。

2、对伤害性治疗,无益有害的,予以摒除;有益有害的,权衡利害,降低评判等级。

3、对病因不明,只针对症状的治疗,仅例为辅助医疗技术,限定其应用范围。

4、同等疗效下,对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治疗,提高其评判等级。对慢性病的治疗,提高本质治疗的评判等级。

5、手术治疗属姑息治疗范畴,亦属伤害性治疗,应限制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如做医疗选择时,在疗效评判上,应根据其伤害程度,相应降低该项医术的评判等级。

六、检验结果的处理
国家各级医疗管理部门将检验结果,向社会公布,或根据结果发布就医指南。医院将本院开展治疗的疾病名称及报医疗管理部门审核认定,形成本院就医指南,公诸于众。让大众明白就医。医院开展不具备认定资格的项目,或得到有资格的医院的授权与指导,或涉嫌非法行医。

已经国家验证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医疗技术,由国家宣布推广和普及,各医院及诊所等皆可使用。不作重复验证。

就医指南信息中的主要内容
1、每一种疾病下目前本院各自采用的医术是什么?是本质治疗还是姑息治疗?其治疗效果如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如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治愈还是控制血糖?如果是治愈,治愈时间是多长?复发可能性多少?副作用如何?后遗症如何?病人如何分期?预后如何?等等。其治疗的目标分多种,有针对症状的、有针对指标的、有针对整体治愈的。中西医各自表述。

2、每一种病有哪些检查手段和治疗手段?基本费用是多少?

七、举例说明
以治疗糖尿病为倒,该病排列世界十大疾病之二,被现代医学西医称为不治之症,需终身服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则不这么认为。谁说的有理,不能靠打嘴仗,且按上述的方法来检验一番。

(一)根据医学实验统计学要求的样本数量,选择参加试验的病人数量,假如不考虑重症,就只先轻症和中症两组,假如总数是200人,轻、中二组各选100人;然后由此二组病人自愿选择接受中医或西医治疗,假如各占二分之一,则中医组100人,其中轻症50人,中症50人。西医组亦然。

(二)中医和西医分别在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和有监督的情况下,开展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作限定,但不离开自身的医学范畴。

(三)双方确定一个治疗的时间长度,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干预治疗的时间设计应相对较对,假如以一年为期。

(四)试验期间,各自按自己制定自己的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指标、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用药、护理、饮食禁忌、运动方法等,并按自己的方式作好试验观察、记录、统计、分析和总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五)试验时间到期,对病人作最后一次检测后,停止治疗。各自总结,按科学实验报告的要求形成实验报告。

(六)设定一个访期,假如是三个月,双方名设计回访计划和方案,定期回访,形成回访记录。回访在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七)按本文的“疗效检验的评估标准”,疗效检验评判组根据中医、西医双方提供的实验报告和回访记录进行检验和评估。首先评出双方本质治疗项目数及姑息治疗项目数。再评判出双方的治疗中:无益和无效治疗多少项,伤害性治疗多少项,病因治疗目标与完成度,指标治疗目标与完成度,症状治疗目标与完成度,回访期指标与症状变化情况等。

评判组按事先设定的评判打分表进行打分。对无益、无效、伤害性治疗减分,对有益有效的治疗加分,结合程度、完成度、回访反弹情况确定加减分值,对本质疗法和姑息法事先设定一个加权指数,与评判分相乘。最后合计得出中医和西医在本次对比试验中的疗效检验评判分数。

最后要说明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消耗,不作为疗效检验因素,而作为推荐指数。消耗低的推荐指数高,消耗高的推荐指数低。
 
  一个人自认为有病,出现头晕、脑胀、身重如裹、饮食不佳、口干口苦、大便稀溏、浑身乏为等各种难受症状,排除精神病史,找西医诊治,医生看了病人的各种检查报告,沒有异常,于是就诊断此病人无病。
  ……
  此病人又来找中医,并附上了一叠西医检查报告。中医医生问问症状,看看舌象,把把脉,也没看检查报告,肯定的告诉他确定有病,虽不严重但不能拖延,得赶紧治,病者问医生是什么病呀?医生说:你的病是湿热困脾,湿热积聚中焦,阻碍了脾胃功能,所以不思饮食;脾主肌肉和四肢,湿气弥漫肌肉和四肌,阻滞了气机,故身重如裹;湿热上蒸于头,故头晕脑胀;脾不化湿,湿气下注,故大便稀溏;中焦阻滞,津不上承,郁热上蒸,故口干口苦。病人问医生病好治吗?医生说不难治,清化湿热,健脾开胃就行,吃几付中药就会好。

  谁说西医治不了这样的病?
  营养科和运动医学科的医生一看就知道是“饮食过剩、营养失衡、缺乏运动”造成的,生活方式干预才是根治的疗法,开具“营养处方、运动处方”,授之以渔。

  病机分析了一大筐:湿热困脾、阻滞气机、上蒸下注、津不上承,病因不都是多食少动吗?
  吃几付中药清理清理确实会好几天,但治标不治本。
  肥甘厚味照旧、死宅不动照旧、不良嗜好照旧,那么这些症状过段时间必然又会重现,还不是湿热再次积累症状复发之后又再用中药来压下去,如此反反复复、终生服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比如肠胃炎、胆囊息肉、胰腺炎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慢性代谢病,只有让患者重建并乐享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长治久安。
 
  既然这么强调中医的“道”,那看病的时候,多给患者讲讲《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的那七大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看看患者买不买账?
  可能多数患者会说:我怎么过活您老就不要管了,还是给开几付中药吧!!
 
  既然这么重视中医的“道”,那就把它学好用好,不能开几付中药了事。

  《伤寒论》仲景原序中讲了“人为何会生病”的“内因(不把健康放在心中,追逐名利而悴其内)”和“外因(突然外感风邪导致发病)”:
  “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而《金匮要略》开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则指明了“人如何才能不生病、少生病、免得大病”的“一级预防”的“养生原则(养慎,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
  以及早期发现疾病苗头及早进行“非药物干预”的“二级预防”的“防变途径(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伤寒论》398句经典条文中,也有“注重养生,避免过度治疗”的内容:
  一、治疗和恢复期间的饮食要:忌口、清淡、节制:
    1.大论第12条后附[桂枝汤]方的服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大论第152条后附[十枣汤]方的服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3.大论第398条:“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二、尊重人体自身的排邪修复功能,避免过度治疗:
    1.大论第59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2.大论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女性感冒期间正好来月经,出现发热和晚上说胡话而白天清醒的情况,是“热入血室”轻症,如果没有出现“胃口变差、胸胁苦满”等中上焦的症状,则热邪可随行经而解,不必治疗。)
 
  
  现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医疗服务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一些基层医院都已经开始使用“双处方模式”了,一张医疗处方,一张健康处方(包括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这就是西医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焦点访谈》{双处方}[医疗处方:健康处方].JPG

《焦点访谈》{双处方}[医疗处方:健康处方]_07.jpg

《焦点访谈》{双处方}[医疗处方:健康处方]_08.jpg

《焦点访谈》{双处方}[医疗处方:健康处方]_03.jpg

《焦点访谈》{双处方}[医疗处方:健康处方]_10.jpg
 
  
  那么,西医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效果如何呢?
  糖尿病患者如果在确诊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不超过8,不需服药而仅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就有一半的人可以降到7以下,即病情逆转回“糖尿病前期”或者恢复正常: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39.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0.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1.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2.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5.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6.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7.jpg

西医对初发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者采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而不用药物,半数可逆转_12948.jpg

 
  当前,西方文化和科学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不少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文化自信。外国政治、经济,尤其是科学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的入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即是内证外察为基础的道学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想,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棵大树,与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中医的衰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衰落,或说传统文化的衰落,导致了中医的衰落。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是文化。国家灭了,还可以重建,如果文化灭了,这个民族就真的被消灭了!
  既然老师认为中医衰落了,中医的大道隐没了。
  那就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教中医摄养防调的生活智慧与原则,超越西医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不要仅仅局限于用针药治病之术解患者的近忧啊!
 
你说的问题将在后面文章中提到
 
  既然老师认为中医衰落了,中医的大道隐没了。
  那就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教中医摄养防调的生活智慧与原则,超越西医的“生活方式干预疗法”,不要仅仅局限于用针药治病之术解患者的近忧啊!
倒是觉得还可以尝试以中医诊断法为依据的中医健康体检。
 
倒是觉得还可以尝试以中医诊断法为依据的中医健康体检。
  老师这个想法很好,中医体检数年前就开始受到关注了。
  传统人工中医体检,主要做体质类型检测、脏腑功能检测、经络检测。
  现在还有用智能设备做红外热成像检测、人体成像分析测试等项目的,客观性比较好。

福州新闻:“中医体检”受推崇 为个人定制服务.jpg

1586179006509.png

南京中医体检数据出炉:排名前三位的亚健康体质分别是: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jpg



据红外热像断人体气血状态 - 对这张红外热像图中三人气血状态的个人分析0.jpg
 
哥们,劝你一句,别浪费时间弄这些没用的东西了,有时间疗愈下自己。照这么发展下去,会得修道病,或者说躁郁症。其结果就是厥阴经慢慢坏掉,整个下腹腔的免疫机能逐渐退化,会得大肠癌的。

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论坛里还不少,唉
 
你说的问题将在后面文章中提到

  谢谢老师,期待后续。

  看到您的《经方修习日记》中说:
  “究竟是高血糖产生了自由基再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了高血糖呢?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二者相互促进,是糖尿病难以打破的怪圈”。

  我对这个问题看得比较简单:
  回顾一下:国人是先吃得好了糖尿病发病率才升高的,还是糖尿病高发之后才吃得好起来的;
  观察一下:糖尿病患者是先胖起来才出现阴不化阳血糖难以被细胞利用而变高的,还是先阳虚不能化阴导致血糖升高痰湿堆积才变得胖起来的。
  就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了。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而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的流调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9%,不仅如此,还有庞大的糖尿病的后备军,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降低)。
  据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一项调查统计,II型糖尿病中,肥胖型占80%以上,从来没有胖过的患者只占19%点多。


  您书中还说:
  “西医怎么治糖尿病的……二是饮食控制,这是西医的主要建议,不可取但没办法,不可取是这个办法只控制了血糖,没解决肌体细胞很饿的问题,甚至因为控制……可能会更饿,直到慢慢死亡”;
  以及“三是体育锻炼……这个方法仅对初期有部分人,或体力未衰的病人有效”。

  中医一千多年前就在运用这两种方法治疗消渴证了:
  隋代巢元方在公元 610年所辑录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认为,患消渴病的人应该“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提倡消渴病人要食后千步走。
  孙思邈是最早提出用“饮食养慎”(戒酒、限盐、忌精制面食等精细主食)来治疗糖尿病的医生,而西方直到1796年才使用“饮食管制”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就指出了“消渴病”的“得病根源”在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出了问题”。
  并强调了方药治疗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做到将息养慎:“其如不慎者何?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
  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愚以为,摄、养、防,重于治,导引祛病、凡膳皆药,中医的大道就是顺应自然、身心和谐的健康生活方式。
 
想问题太简单了,很多农村人肉鱼油都吃的很少,可是糖尿病高血压这些一个不少,多看多听然后才多思考,什么也不关心,只想什么病都往自己的想法上靠,现在的人哪个不是这样,都认识俩字读过两本书脑子有点小想法就以为知天知地了。全都是盲人摸象,虽然有可取之处也不全错,终究抓不住问题根本看不清真相
 
楼主说得很到位,我支持!但只能声援,没权力改变这一切呵……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好比明朝后期国家机构官员都烂透了,只有少数为国为民者,这时候皇帝想要改变现状,很困难。如果将那些烂官全部罢黜(相当于直接攻邪),那么估计国家运转成问题,因为一时半会儿可能还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继任者;若不顾条件,只要顶替就行,那必定很多位置上的人还是如以前一样,还是死灰复燃,不能断根。如果各位是皇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好比明朝后期国家机构官员都烂透了,只有少数为国为民者,这时候皇帝想要改变现状,很困难。如果将那些烂官全部罢黜(相当于直接攻邪),那么估计国家运转成问题,因为一时半会儿可能还找不到那么多合格继任者;若不顾条件,只要顶替就行,那必定很多位置上的人还是如以前一样,还是死灰复燃,不能断根。如果各位是皇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
  论坛上好像有位老师也经常这样说。
  有何依据?
 
  糖尿病属于厥阴病?
  论坛上好像有位老师也经常这样说。
  有何依据?
你自己不都说了消渴吗?“厥阴之为病,消渴 ……” 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半久病成慢性)都是厥阴病。直中(这种是感染病毒之类所致),从少阳发展而来,顺六病传至都有可能。
 
你自己不都说了消渴吗?“厥阴之为病,消渴 ……” 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多半久病成慢性)都是厥阴病。直中(这种是感染病毒之类所致),从少阳发展而来,顺六病传至都有可能。
  
  我是说消渴了,但我说的消渴指的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的“消渴证”,对应西医“糖尿病”的“晚期”这个病程阶段。
  而《伤寒论》中的“消渴”指的是一种“渴而多饮”的症状

  《伤寒论》中的“消渴”,病机大致有两种:
  一、上焦热盛、耗伤津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水饮阻滞、气化不利
  “男子消渴,小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伤寒论》中的“消渴”,有用[五苓散]的;有用[肾气丸]的,还有用“下法”逐水的,这些方、法也属于“厥阴病”?
  厥阴病的提纲别只看前面两个字,不可忽视后面的“饥而不欲食”,这与糖尿病、消渴证多饮而多食的症状恰恰相反!


  深入研究疾病的证治方药之前,基本的概念要先明确。
  《中医词典》〈消渴〉
  消渴,病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
  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
  又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即现代之糖尿病。
  又指以口渴、尿少为主证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又:《伤寒论》中所述之消渴,系指在热病过程中的口渴引饮、多尿,与内科杂病之消渴病含义不同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可能是痰湿导致,也可能是虚劳导致,也可能是慢性病热耗、甚至淤血损耗所致),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以肾最为关键。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是为上消;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中消;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下消。

你说仲景说的消渴与上面说的不同,那再来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虚则正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仲景通过脉象阐述消渴的病机为虚劳(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营气虚竭,气阴两伤,因而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接着下面仲景就说
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而脾虚导致不能散精上升以充养肌肤,反而精微下注,深入膀胱,故见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坚。正如《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是类似阳明病的中消。治法呢?仲景下面说到: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以及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对于下消,也提出了治法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也能导致消渴。《内经》说:“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则能出。”因此,若肺失宣发,膀胱蓄水,水不化津而为湿;或久病脾虚湿阻,痰饮内停,水津不能输布,亦会出现消渴。于是,仲景在下一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就说: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莫非仲景定义了两种消渴?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这句话是厥阴病纲领,估计你没明白其内涵。厥阴病就一定“饥而不欲食”? 那请你思考一下:

为何我感冒了,没有发热症状,也没有头痛、项强之类,就是流鼻涕打喷嚏,用了桂枝汤却照样有效?
为何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而怕冷口苦咽干,用了小柴胡却发烧、头痛?
为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和“消渴,小便反多”症状都有消渴,反而治法不同?

这些道理在哪?不能理解的话,那就直接看我在17楼后面补充的“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这句话吧,因为我预料到有人会不明白,所以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句白话。

至于你说
《伤寒论》中的“消渴”,有用[五苓散]的;有用[肾气丸]的,还有用“下法”逐水的,这些方、法也属于“厥阴病”?
那你再读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照你的逻辑,桂枝、四逆、小承气、栀子豉、小柴胡应该都是厥阴病药方?药方怎么就跟什么病关联了呢?(六病中的病可不是现代医学上病的概念,别搞混淆了。)如果还不懂,说明你无法解释我上面提的三个问题。

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治之有先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又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故厥阴之病,本气为风,从相火化热,故热胜则燔烁津液,变为消渴。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复,厥阴脏寒,若寒郁风气则从少阳化热。阳复则热胜,阴入则寒胜。故《伤寒论》曰: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用五苓散、肾气丸、白虎人参汤、小承气汤、四逆汤、乌梅丸有什么问题?仲景在序言里面说这本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暗示了他担心人们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把书当字典手册翻的顾虑,他倒希望读者看完书多思考体会这些例题,学会“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确实,现代人哪有那么多完全按照《伤寒论》中的标准例题来生病的?这也不难理解黄煌从日本引进的方证相应的方法嘛,虽然未得其神,但至少循规蹈矩,模仿其形。

所以,别学那些学院派教授搞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了,你没发现你回帖都是这种方式吗?之前好像跟你说过,没想到你还是满足于这种方式。有这些功夫还不如多思考经文。学医靠思考悟性,真不是初等教育那种背得多就能成绩好。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可能是痰湿导致,也可能是虚劳导致,也可能是慢性病热耗、甚至淤血损耗所致),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以肾最为关键。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才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是为上消;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中消;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是为下消。

你说仲景说的消渴与上面说的不同,那再来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仲景通过脉象阐述消渴的病机为虚劳(浮即为虚,迟而为劳),营气虚竭,气阴两伤,因而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接着下面仲景就说
趺阳脉浮数,浮为胃气有余,数为胃热亢盛,胃热气盛则消谷善饥,渴欲饮水。而脾虚导致不能散精上升以充养肌肤,反而精微下注,深入膀胱,故见身体消瘦,小便数,大便坚。正如《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是类似阳明病的中消。治法呢?仲景下面说到:
以及对于下消,也提出了治法可见水液代谢问题也能导致消渴。《内经》说:“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则能出。”因此,若肺失宣发,膀胱蓄水,水不化津而为湿;或久病脾虚湿阻,痰饮内停,水津不能输布,亦会出现消渴。于是,仲景在下一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就说:莫非仲景定义了两种消渴?

《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这句话是厥阴病纲领,估计你没明白其内涵。厥阴病就一定“饥而不欲食”? 那请你思考一下:

为何我感冒了,没有发热症状,也没有头痛、项强之类,就是流鼻涕打喷嚏,用了桂枝汤却照样有效?
为何少阳病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而怕冷口苦咽干,用了小柴胡却发烧、头痛?
为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和“消渴,小便反多”症状都有消渴,反而治法不同?

这些道理在哪?不能理解的话,那就直接看我在17楼后面补充的“从现代医学方面来讲,凡是涉及到全身代谢、激素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这句话吧,因为我预料到有人会不明白,所以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句白话。

至于你说那你再读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照你的逻辑,桂枝、四逆、小承气、栀子豉、小柴胡应该都是厥阴病药方?药方怎么就跟什么病关联了呢?(六病中的病可不是现代医学上病的概念,别搞混淆了。)如果还不懂,说明你无法解释我上面提的三个问题。

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或从标,治之有先后。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又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故厥阴之病,本气为风,从相火化热,故热胜则燔烁津液,变为消渴。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复,厥阴脏寒,若寒郁风气则从少阳化热。阳复则热胜,阴入则寒胜。故《伤寒论》曰: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用五苓散、肾气丸、白虎人参汤、小承气汤、四逆汤、乌梅丸有什么问题?仲景在序言里面说这本书“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暗示了他担心人们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把书当字典手册翻的顾虑,他倒希望读者看完书多思考体会这些例题,学会“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确实,现代人哪有那么多完全按照《伤寒论》中的标准例题来生病的?这也不难理解黄煌从日本引进的方证相应的方法嘛,虽然未得其神,但至少循规蹈矩,模仿其形。

所以,别学那些学院派教授搞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了,你没发现你回帖都是这种方式吗?之前好像跟你说过,没想到你还是满足于这种方式。有这些功夫还不如多思考经文。学医靠思考悟性,真不是初等教育那种背得多就能成绩好。
  
  论述某个问题需要“引经据典”,必然会“寻章摘句”,您不也摘了这么多段条文嘛。
  “思而不学则殆”,“寻章摘句”就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博学的方法。无论哪门哪派,都有其可取之处,谁对于某个问题谁的分析有道理,就当采纳谁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之道,您对我这种方式不满意可以追求您认为更高级的。
  能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推出“厥阴病,但见消渴便是”,我确实不具备这样灵活的思维能力。只知道“思考经文”还要联系临床实际。

  “消渴证”只对应“糖尿病”的“后期”。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前期的郁(食郁肠胃)到早期的热(三焦湿热)到中期的虚(气阴两虚)到后期的损(阴阳俱损)。
  您及论坛上某位医师认为“糖尿病属于厥阴病”,可能是因为你们看到的糖尿病患者大都处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中后期”,而“郁热为本,虚损为标”的“前早期”阶段的患者很少遇到的原因。

  国人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40%左右,更不用说“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这个“亚临床阶段”了。这样的人多数不自知,少数测过餐后血糖而觉察的人,也少有在意的,照样大吃大喝。这类人群看中医多是为了调理“返酸腹胀、便秘上火、咽炎痤疮”之类的症状,而不是以纠正“肥胖”和“糖耐量受损”为目的。
  刚确诊为糖尿病,进入糖尿病早期的时候,大都在各医院的西医科室就诊,吃西药或打胰岛素降糖。
  而到糖尿病终末期,出现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糖尿病足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人,大都住院治疗去了。

  去中医诊所的糖尿病人基本上属于病程在几年以上的进入“中后期”又未到“终末期”的患者,让一些开诊所的中医觉得糖尿病都是“消渴证”,都属“厥阴病”。
  这种假象的产生不过是因为其余阶段、其它证型的糖尿病患者您没见到或者见得太少罢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