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12条方剂使用之我见

感觉完全是两国人,语言不通。
 
汗,是释放阳气过盛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说汗表示津液多。汗闭而阳盛,以药人为制造出汗,压力得以释放,热,烦等症马上就下来了。
很多瘦弱之人反极易出汗,你说这种人是津液多还是津液少?
按你所说,是不能采用出汗的方法治疗喽?
 
你说的对,我们所学习的注家不同,你们是用《内经》解释《伤寒论》的,我们不是。
无论注家如何,疗效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请问老师有否在这类病人身上用过你的方子,效果几何?不吝赐教
 
伤寒无汗,内寒内虚也,应加以扶正方能取汗。伤寒面红自汗元气虚也,应补虚以收敛汗水。
 
炒过肉片吗,卷曲何故?水分出来了。故治痉必补水
 
按你所说,是不能采用出汗的方法治疗喽?
太阳病,发汗过多,而成痉病。痉,脉沉,沉可汗?
发汗的原理是鼓足阳气,使阴阳存在一定的压力差,汗就溢出来了。然鼓阳,行内之阳同样是增加了,并不是只有外表,内则必伤阴,故凡发汗方剂必有护太阴之药,频繁发汗太阴伤也,故成了痉病。
 
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这条用葛根汤不适合,我认为应用葛根加麻黄汤为宜。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分析如下:条文中说“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说明病人的津液都往上冲,所以下部没有津液,没有尿,那体表充满津液,并且有痉,就是崩得直直的,说明血管里水分太多,汗也不出,这时如果用发汗的方法,一发汗,体表的水分一出,病就好了,这里并非是津液虚导致的痉,是实证,所以不能用葛根汤,因为葛根汤里有许多补津液的药,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岂不是犯了虚虚实实之误吗?
我认为应该用麻黄汤加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葛根。

“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 ”

谁告诉你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首先这个补津液的观点就错了。白芍在这里是治阴寒引起的血管痉挛收缩的药。炙甘草是让药液在胃部、在体内多停留些时间的药。生姜是驱寒至体表发散的药。红枣是让药性缓慢释放的药。这些观点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仅供参考。自己慢慢体会吧。

“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

这里的重点是太阳病、无汗、欲作刚痉。欲作刚痉和项背强几几,是差不多的表现症状,得用葛根来解肌,葛根是解肌,升清气的,不是降冲气的。用葛根汤没错。抓重点抓重点抓重点。如果不抓重点,学习小柴胡汤的条文,会让人憋死,它的条文更多。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多看实践的医案,帮助更大。如果仅仅在条文上钻牛角尖,会钻不出来的。因为你不是原作者,你很难体会条文真正的标准意思。结合医案学条文,就不容易走弯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想象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后编辑:
“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 ”

谁告诉你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首先这个补津液的观点就错了。白芍在这里是治阴寒引起的血管痉挛收缩的药。炙甘草是让药液在胃部、在体内多停留些时间的药。生姜是驱寒至体表发散的药。红枣是让药性缓慢释放的药。这些观点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仅供参考。自己慢慢体会吧。
芍药是缓挛急的要药,固有 芍药甘草汤,可以缓和平滑肌痉挛
 
“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 ”

谁告诉你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首先这个补津液的观点就错了。白芍在这里是治阴寒引起的血管痉挛收缩的药。炙甘草是让药液在胃部、在体内多停留些时间的药。生姜是驱寒至体表发散的药。红枣是让药性缓慢释放的药。这些观点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仅供参考。自己慢慢体会吧。
你是高手,这几个药用现代语言阐述得非常到位。
 
这几个药总体的作用就是护太阴,通阴脉。发汗鼓阳的同时阳气会伤阴。生姜还是在于温里,扩张阴脉。甘草缓解下行之阳。
 
金匮要略心典注,成氏曰:(千金)曰云: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痉病也。以表实感寒,故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則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以表虚无寒,故曰柔痉。然痉者强也,其病在筋,故必兼有颈项强急,头热足寒,目赤头摇,口禁背反 等症。仲景不言者,以痉字该之也。(活人书)亦云:痉病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为异耳。
 
阳明之脉夹口交承浆,为胎生,哺乳动物特有。素问痿论篇: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故口禁,背反张而为痉病。
 
“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 ”

谁告诉你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都是补津液的药?首先这个补津液的观点就错了。白芍在这里是治阴寒引起的血管痉挛收缩的药。炙甘草是让药液在胃部、在体内多停留些时间的药。生姜是驱寒至体表发散的药。红枣是让药性缓慢释放的药。这些观点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仅供参考。自己慢慢体会吧。

“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

这里的重点是太阳病、无汗、欲作刚痉。欲作刚痉和项背强几几,是差不多的表现症状,得用葛根来解肌,葛根是解肌,升清气的,不是降冲气的。用葛根汤没错。抓重点抓重点抓重点。如果不抓重点,学习小柴胡汤的条文,会让人憋死,它的条文更多。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多看实践的医案,帮助更大。如果仅仅在条文上钻牛角尖,会钻不出来的。因为你不是原作者,你很难体会条文真正的标准意思。结合医案学条文,就不容易走弯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想象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按你这样说,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也是为了治血管痉挛收缩、红枣让药性缓慢释放、甘草让药液让胃部多留些时间喽?药停留久了,那病想不想治好?一放在实践中你这种观点就是不成立的。如果都能自己琢磨出来,那还要那么多老师干吗?古人还要千辛万苦保存那么多药学书干吗?不都全部自己琢磨就好了。
学习古人的经验,不等于钻角尖,学习是让我们更快地掌握治病的间接经验,不要重新去实践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这样人类才会进步,像你那样自己去瞎琢磨,还不一定正确。结合医案学习条文,不是所有的病都符合条文内容的,人不是照着条文生病的,你只有研究透了条文的真正的意思,才会灵活运用仲景先师的思想。
 
最后编辑:
按你这样说,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也是为了治血管痉挛收缩、红枣让药性缓慢释放、甘草让药液让胃部多留些时间喽?药停留久了,那病想不想治好?一放在实践中你这种观点就是不成立的。如果都能自己琢磨出来,那还要那么多老师干吗?古人还要千辛万苦保存那么多药学书干吗?不都全部自己琢磨就好了。
学习古人的经验,不等于钻角尖,学习是让我们更快地掌握治病的间接经验,不要重新去实践总结药物的性能作用,这样人类才会进步,像你那样自己去瞎琢磨,还不一定正确。结合医案学习条文,不是所有的病都符合条文内容的,人不是照着条文生病的,你只有研究透了条文的真正的意思,才会灵活运用仲景先师的思想。

我说的就是桂枝汤中这几味药的用意。

药不停留久些,难道让药汁很快变成尿液排出?张仲景为什么还要希望喝桂枝汤的时候,再喝些粥呢?原理是一样的,持续温热于胃病。我所说的自己琢磨,不是空琢磨,而是建立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上,以及对一些条文、实践的深入思考上,你觉得一个无实践的人,能得出我这样的“琢磨”结果来吗?

我试过服用一味甘草熬的药汁,很长时间拉不出尿(至少四小时后才拉出尿),而平时我喝一杯水,半小时之内就会尿多。所以对甘草有此滞留之性体会。对十枣汤里用枣不用甘草的用意进行过很长时间思考,得出结论是,大枣是用来缓释药性释放的,不用甘草之意,是不想让芫花、甘遂、大戟这几味猛药在胃部以及体内多停留,只需在体内一路下行过程中,一点一点释放药性就可以了。所以,既不需要甘草解毒的药性,也不需要甘草滞留的药性。再者,调胃承气汤中,为什么用甘草,而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不用甘草?因为调胃承气汤的目的是针对胃,只有加了甘草,才能让药在胃里多停留。而大小承气汤针对的肠道为主,或者说通利为主,所以不加甘草,让药汁顺利下行,让药效发挥通利的作用。所以结论还是:甘草目的是作用于胃,作用于滞留的药性。有些教科书上说大枣是补津液的,补脾的,还有的说这方子是考虑到汉朝末年,穷人多,大枣可以补充病人营养,便于提高疗效。《伤寒论》里那么多方子,那么多没大枣的方子,其他方子就不考虑要补津液补脾了?汉朝的穷人难道不得少阴证了吗?整个少阴证中,也有“吐利”的症状(如果吐利不伤津液的话,那就没什么伤津液了),却无一方用到了大枣。而且少阴证中,绝大多数方剂是没有所谓的补津液的枣芍,只有少数三四个有白芍,以及加鸡蛋的方剂,难道少阴证,就不要考虑补津液、补营养,穷人就不会得吗?说明大枣不是一般书上说的那些意思。所以,书里的老师也不一定是对的。

关于芍药,小健中汤里加倍用芍药,是用芍药来解腹部的痉挛之痛。通脉四逆汤中的条文,也有因腹痛而加芍药的。那说明,桂枝汤中的芍药,目的就是解痉挛之痛啊。桂枝汤中的第一条条文,就说了“太阳为之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提到了痛。第三条条文提到了“体痛”。这些个痛,在桂枝汤方中,用什么药来治痛?除了芍药,还能是啥?

生姜、桂枝不用解释了吧?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