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支持楼主高论!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贡献和巨大影响是大家公认的,但是温病学的贡献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不可轻视!
中医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医家或学派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无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皆如此也。
张仲景的《伤寒论》产生于东汉末年伤寒大流行。 适逢建安(196-220)期间,疫疠流行。死伤枕藉。仲景家族原有人口二百多,未及十载,死者已达三分之二,而其中伤寒占十分之七。当时医家庸俗之风甚盛,墨守成规,各承家技,造成对疫疠无能为力的局面。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温病大流行。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19岁时其父因病而死,伤痛之余,遂广购方书。研读中见张仲景《伤寒论》序中有“外连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医术。4年后,其侄子病温,随后死于发黄,这一刺激更坚定了吴氏研究温病的决心。又过了3年,吴瑭至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于是专心于温病诊治。经过10年的钻研,吴氏已有很多心得,但从未敢轻易治疗一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吴瑭才一展身手,救治了数十人。长期的阅读积累,又经过成功的临床实践,吴瑭开始著书立说。嘉庆三年(1798年),吴氏将书初步完成。直到嘉庆甲子年(1804年),吴氏将此书展示给友人徵保。再经过10年,书终告完成,并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 注:当时若是用伤寒方对温病有效,就不可能有《温病条辨》产生的机会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