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18
- 获得点赞
- 513
- 声望
- 113
炮姜入中焦,温性力道比干姜还缓和些,用量少于甘草,更进一步说明所谓回阳就是补充津液,温中焦以促进升降正常。江海余生认为,为何不用滋阴药,难道甘草干姜汤和其他滋阴药没区别吗?确实有区别。那个甘草干姜汤,原文我记得是炮姜,在干姜后面有个炮字。所以这个药性已经可以说差别天渊了。有的人喜欢随文解意,牵强附会罢了。只要你把他的理论在所有条文上一试,马上就开始让人混乱。又比如说17楼引的文章,楼主可以把胡希恕的去芍药的原理和29条里的要先用芍药甘草汤的原理比较一下。悖论啊。因为有头项犟痛,所以不能去桂枝,那么29,30条的微恶寒就可以不用桂枝了?都有表症,但却都非表证,一个用白芍,一个不能用,用的道理却根本不是同一个道理,这说不过去吧?既然28条没有恶寒,那么这个头项强痛和大陷胸丸的头项状似柔痉是不是都是邪阻中焦,而营卫不通?那么用白芍的收益高,还是用桂枝高?这就看各位对核心证的核心病位的理解了。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自汗出、小便数预示津液会失太多,脚挛急正好印证预判;心烦预示内热上逆了,这是亡阳所致。若误用桂枝汤,开表,只会自汗更厉害、津液更失,于是手足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胃喜湿,津液少故不降(吐逆),脾不升无法运化,水湿停留(注意这是邪,与津液不同),所以若只用滋阴药物,只会加重吐逆胸中胀满症状。用炙甘草干姜,就是用炙甘草补津液,干姜温脾以运化水湿,也防止炙甘草太滋腻。手足温后脚挛急,说明中焦温暖,运化正常了,所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甘草补充津液,芍药解痉挛。
28条与29条不同,28条是表证未解(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且有传里趋势(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发展下去就是五苓散证,用桂枝化水,以解决小便不利。
30条则是对29条的详细解释。条文前面是情景描述,相当于假设情景和治疗的案例,后面是说理。下面来具体说明。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这里的阳旦汤没说是大阳旦汤还是小阳旦汤(来自《辅行诀》引自《汤液经法》),小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大阳旦汤是桂枝汤加人参、黄芪(还有一说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附子)。从本条条文来看,应是桂枝汤加附子的阳旦汤,因为后面有一句“应加附子参其间”。
所以上面意思是:脉浮、汗出、微恶寒的症状很像桂枝汤证,按照规律用桂枝汤治疗,怎么症状却加重了(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可见先师仲景早就看出找症状套方治疗的弊端了,这也是他为何强调随证治之的原因,要用脑子思考。30条设置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完全根据症状开方子,否则就会产生这种坏症。什么叫以症状开方?就是并不考虑症状背后虚实正邪传变的道理,直接把症状和方剂进行对应。证象阳旦,看着像桂枝汤证,但是还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些证象忽略不考虑,直接套用桂枝汤就会出现29条的情况,所以不能不考虑。抓主症是为了能看清兼证背后的道理,于是放弃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对那些兼证视之不见。
误治方法是:“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加桂枝量以促使出汗,考虑怕汗出亡阳还特意加了附子(看多自作聪明),结果造成“亡阳故也”——不但大量耗散了津液,阳气也被散了。于是出现上面的“増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还有“烦躁、吐逆”。升而不降,所以厥,所以吐逆。阳明内结,干涸了,热气上逆扰乱心神,所以烦躁,说胡话。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师父开了药之后说夜半两脚就能暖和过来,两脚就能伸直,不再抽筋拘急,后来果然如师父所言。(这种带情景的描述,伤寒、金匮中仅此一处。最初伤寒杂病论上应该有许多这样的文字,但可惜没传下来。)
“答曰:(后面的话很重要,补充了脉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
这里是对脉象进行讲解。前面只说脉浮,没说浮而大。浮大脉有不同病机:“浮为风,大为虚”。所以这个浮脉是虚风之象。什么虚?津液虚,阴分虚。什么大?阳气上亢。这种津液虚而阳气外越的脉象,再用桂枝汤增桂增加发散的力量,肯定就阴阳离绝。此案的虚阳外越是津液虚造成的,所以治法就是温固中焦。甘草干姜汤,甘草量大使得中焦津液恢复,干姜温中焦,把浮在外面的虚阳给收敛回来。所以这个脉浮不是通常外感风寒表证,而是一种虚阳外越,所以用了桂枝使得虚阳外越更厉害(“损阳”)。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自汗出、脚挛急、小便数的症状。自汗出是因为虚阳外越逼迫津液外出,不是外感风寒造成的自汗出。小便数也是虚阳外越逼津液外出。津液失,于是不养筋肉,便出现脚挛急。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病症像是桂枝汤,又加了附子、桂枝治疗,这在津液已失、虚阳外越的情况下,等于火上浇油。“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桂枝把附子这股热直接带到体表,阴更伤,阳更脱。于是出现了“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
于是严重就会出现“阳明内结”,阳明一热“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按理说,阳明内结应该先用承气汤,但这个阳明热结是因为错用桂枝汤又加附子、桂枝,呈现类似有升不降,阴阳相隔的厥阴病。这一条主要说的是风热邪气上逆不降而造成的厥逆证。这个看似是普通阳明症状,实际是厥阴病造成的(如果是真的阳明实热,用甘草干姜汤,会产生坏症)。而这个厥阴病并不是厥阴经出了问题,所以用的是甘草干姜汤来治。
所以这种恶寒,小便数,自汗出症状看似像是桂枝汤证,决不可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也不行。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