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一篇关于桂枝损阳的文章

那个甘草干姜汤,原文我记得是炮姜,在干姜后面有个炮字。所以这个药性已经可以说差别天渊了。有的人喜欢随文解意,牵强附会罢了。只要你把他的理论在所有条文上一试,马上就开始让人混乱。又比如说17楼引的文章,楼主可以把胡希恕的去芍药的原理和29条里的要先用芍药甘草汤的原理比较一下。悖论啊。因为有头项犟痛,所以不能去桂枝,那么29,30条的微恶寒就可以不用桂枝了?都有表症,但却都非表证,一个用白芍,一个不能用,用的道理却根本不是同一个道理,这说不过去吧?既然28条没有恶寒,那么这个头项强痛和大陷胸丸的头项状似柔痉是不是都是邪阻中焦,而营卫不通?那么用白芍的收益高,还是用桂枝高?这就看各位对核心证的核心病位的理解了。
炮姜入中焦,温性力道比干姜还缓和些,用量少于甘草,更进一步说明所谓回阳就是补充津液,温中焦以促进升降正常。江海余生认为,为何不用滋阴药,难道甘草干姜汤和其他滋阴药没区别吗?确实有区别。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自汗出、小便数预示津液会失太多,脚挛急正好印证预判;心烦预示内热上逆了,这是亡阳所致。若误用桂枝汤,开表,只会自汗更厉害、津液更失,于是手足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胃喜湿,津液少故不降(吐逆),脾不升无法运化,水湿停留(注意这是邪,与津液不同),所以若只用滋阴药物,只会加重吐逆胸中胀满症状。用炙甘草干姜,就是用炙甘草补津液,干姜温脾以运化水湿,也防止炙甘草太滋腻。手足温后脚挛急,说明中焦温暖,运化正常了,所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甘草补充津液,芍药解痉挛。

28条与29条不同,28条是表证未解(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且有传里趋势(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发展下去就是五苓散证,用桂枝化水,以解决小便不利。

30条则是对29条的详细解释。条文前面是情景描述,相当于假设情景和治疗的案例,后面是说理。下面来具体说明。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这里的阳旦汤没说是大阳旦汤还是小阳旦汤(来自《辅行诀》引自《汤液经法》),小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大阳旦汤是桂枝汤加人参、黄芪(还有一说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附子)。从本条条文来看,应是桂枝汤加附子的阳旦汤,因为后面有一句“应加附子参其间”。

所以上面意思是:脉浮、汗出、微恶寒的症状很像桂枝汤证,按照规律用桂枝汤治疗,怎么症状却加重了(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可见先师仲景早就看出找症状套方治疗的弊端了,这也是他为何强调随证治之的原因,要用脑子思考。30条设置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完全根据症状开方子,否则就会产生这种坏症。什么叫以症状开方?就是并不考虑症状背后虚实正邪传变的道理,直接把症状和方剂进行对应。证象阳旦,看着像桂枝汤证,但是还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些证象忽略不考虑,直接套用桂枝汤就会出现29条的情况,所以不能不考虑。抓主症是为了能看清兼证背后的道理,于是放弃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对那些兼证视之不见

误治方法是:“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加桂枝量以促使出汗,考虑怕汗出亡阳还特意加了附子(看多自作聪明),结果造成“亡阳故也”——不但大量耗散了津液,阳气也被散了。于是出现上面的“増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还有“烦躁、吐逆”。升而不降,所以厥,所以吐逆。阳明内结,干涸了,热气上逆扰乱心神,所以烦躁,说胡话。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师父开了药之后说夜半两脚就能暖和过来,两脚就能伸直,不再抽筋拘急,后来果然如师父所言。(这种带情景的描述,伤寒、金匮中仅此一处。最初伤寒杂病论上应该有许多这样的文字,但可惜没传下来。)

“答曰:(后面的话很重要,补充了脉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
这里是对脉象进行讲解。前面只说脉浮,没说浮而大。浮大脉有不同病机:“浮为风,大为虚”。所以这个浮脉是虚风之象。什么虚?津液虚,阴分虚。什么大?阳气上亢。这种津液虚而阳气外越的脉象,再用桂枝汤增桂增加发散的力量,肯定就阴阳离绝。此案的虚阳外越是津液虚造成的,所以治法就是温固中焦。甘草干姜汤,甘草量大使得中焦津液恢复,干姜温中焦,把浮在外面的虚阳给收敛回来。所以这个脉浮不是通常外感风寒表证,而是一种虚阳外越,所以用了桂枝使得虚阳外越更厉害(“损阳”)。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自汗出、脚挛急、小便数的症状。自汗出是因为虚阳外越逼迫津液外出,不是外感风寒造成的自汗出。小便数也是虚阳外越逼津液外出。津液失,于是不养筋肉,便出现脚挛急。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病症像是桂枝汤,又加了附子、桂枝治疗,这在津液已失、虚阳外越的情况下,等于火上浇油。“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桂枝把附子这股热直接带到体表,阴更伤,阳更脱。于是出现了“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

于是严重就会出现“阳明内结”,阳明一热“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按理说,阳明内结应该先用承气汤,但这个阳明热结是因为错用桂枝汤又加附子、桂枝,呈现类似有升不降,阴阳相隔的厥阴病。这一条主要说的是风热邪气上逆不降而造成的厥逆证。这个看似是普通阳明症状,实际是厥阴病造成的(如果是真的阳明实热,用甘草干姜汤,会产生坏症)。而这个厥阴病并不是厥阴经出了问题,所以用的是甘草干姜汤来治。

所以这种恶寒,小便数,自汗出症状看似像是桂枝汤证,决不可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也不行。
 
最后编辑:
温病不是很了解,希望请教一下,季节性脚气病算是伏邪吗?比如某年夏天因烫伤,或赤脚入湿热沼泽,后每年6-8月份发作,天凉好转。还有一种奇怪皮肤病,皮肤痒、起小红疙瘩(比如后背或大腿),频繁挠之则出血,不过是每年冬天严重,洗热水澡更甚,这又是什么伏邪?
上述该如何治疗,我感觉不应该是泻法。
 
没有这样的道理。一个疾病不可能象橡皮泥一样,随意捏成啥样。必须结论反推条件,仍然成立。如果按你的理论,心烦,脚挛急是阴虚阳亢,自汗小便数皆是津液虚。那么,最典型的津液亏少症状,口渴呢?肺胃不阴虚津亏?如果没有肺胃津亏,那么这个证是什么?那么一用阳升药,烦躁吐逆,吐的是什么?如果津亏,用阳药,怎么出现的手足厥,没有有形之邪的阻碍,正气是怎么不能通于末梢的?
反过来,就是因为有痰饮,小便才数,才会微寒,才会上有心烦,下有挛急,因为,有郁滞,营卫分离了。痰饮者,胃肠道粘膜水肿和一部分血肿也。
全身一种统一状态这类病,临床很少。全身处于分割对立状态的郁滞状态占大多数。
就这么多了,再说,我就黔驴技穷了。算是一种思路吧。
 
没有这样的道理。一个疾病不可能象橡皮泥一样,随意捏成啥样。必须结论反推条件,仍然成立。如果按你的理论,心烦,脚挛急是阴虚阳亢,自汗小便数皆是津液虚。那么,最典型的津液亏少症状,口渴呢?肺胃不阴虚津亏?如果没有肺胃津亏,那么这个证是什么?那么一用阳升药,烦躁吐逆,吐的是什么?如果津亏,用阳药,怎么出现的手足厥,没有有形之邪的阻碍,正气是怎么不能通于末梢的?
反过来,就是因为有痰饮,小便才数,才会微寒,才会上有心烦,下有挛急,因为,有郁滞,营卫分离了。痰饮者,胃肠道粘膜水肿和一部分血肿也。
全身一种统一状态这类病,临床很少。全身处于分割对立状态的郁滞状态占大多数。
就这么多了,再说,我就黔驴技穷了。算是一种思路吧。
条文没提口渴,上面虚阳外越,上热下寒,中焦自然寒凉无力运化水湿,湿邪肯定有,所以才吐逆。没有水湿的话,看手足温不温。手足温那就用芍药甘草汤;不温,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烦要么是内热,要么是水气上冲;小便数,要么是肾气虚或肾阳虚,要么是虚阳外越逼迫津液外流,要么是喝得多。微寒,要么是血虚,要么是阳郁或热结,要么是表虚不固或荣卫不和,要么阳虚甚至外越。几个症状同时出现,指向虚阳外越的可能性最大,加上脉浮大,进一步验证了虚阳外越的判断。不过为何出现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可能是误治,可能先有他病后感伤寒所致,也可能是体质问题。总之,这种情况不一定在临床上普遍,仲景只是用来举例说明不要按症状来套方用药而已,告诫读者要仔细思考背后的东西——仲景伤寒论搞来搞去无非就是顾胃、护阳、存津。不管怎么治疗,都是围绕这六字方针来实施的,也是用以辨别症状用药的指导原则。
 
最后编辑:
不对不对。这条和第6条一比较就能发现。第六条是温病,无湿邪痰饮等有形之邪阻碍,所以发表后出现津脱表现。这条是湿温,所以发表后出现的是热闭于内的表现。
一脱一闭,不啻天渊。你按虚阳外越治闭证,肯定是存不了精,液的。临床上很多所谓虚损的慢性病,其实都是郁而成虚。论坛求助贴里多一半都是如此。很多人一见,大笔一挥,桂枝加龙牡,好家伙,邪闭越深,神魂受痰饮的滋养,仍然强旺,肌体之阴津日渐耗尽。
另外,仲景的应对也不能说是完美的。看了赵绍琴的书,发现乱用温病三宝而死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温病的理论用在杂病上,同样也是不完美。所以目前我还没找到把伤寒温病湿温慢性杂病有效得统一的理论。这个疑问估计这辈子也解决不了了。
 
不对不对。这条和第6条一比较就能发现。第六条是温病,无湿邪痰饮等有形之邪阻碍,所以发表后出现津脱表现。这条是湿温,所以发表后出现的是热闭于内的表现。
一脱一闭,不啻天渊。你按虚阳外越治闭证,肯定是存不了精,液的。临床上很多所谓虚损的慢性病,其实都是郁而成虚。论坛求助贴里多一半都是如此。很多人一见,大笔一挥,桂枝加龙牡,好家伙,邪闭越深,神魂受痰饮的滋养,仍然强旺,肌体之阴津日渐耗尽。
另外,仲景的应对也不能说是完美的。看了赵绍琴的书,发现乱用温病三宝而死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温病的理论用在杂病上,同样也是不完美。所以目前我还没找到把伤寒温病湿温慢性杂病有效得统一的理论。这个疑问估计这辈子也解决不了了。
病理想不通就倒回去看生理,我就是这样才突破瓶颈的,花了一两年的时间。突破之后会豁然开朗,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刘老师早日突破。不过需要改变很多观念尤其是伤寒的思维倒是真的。
药物本无错,错的都是用药的人,寒凉药用错的有,温热药用错的也大把,古已有之不足为奇。何况还有很多人是自己一味的认为是某一症候而执意用的。
 
不对不对。这条和第6条一比较就能发现。第六条是温病,无湿邪痰饮等有形之邪阻碍,所以发表后出现津脱表现。这条是湿温,所以发表后出现的是热闭于内的表现。
一脱一闭,不啻天渊。你按虚阳外越治闭证,肯定是存不了精,液的。临床上很多所谓虚损的慢性病,其实都是郁而成虚。论坛求助贴里多一半都是如此。很多人一见,大笔一挥,桂枝加龙牡,好家伙,邪闭越深,神魂受痰饮的滋养,仍然强旺,肌体之阴津日渐耗尽。
另外,仲景的应对也不能说是完美的。看了赵绍琴的书,发现乱用温病三宝而死的人也比比皆是。但温病的理论用在杂病上,同样也是不完美。所以目前我还没找到把伤寒温病湿温慢性杂病有效得统一的理论。这个疑问估计这辈子也解决不了了。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温病若发汗,一身灼热,为风温,也有浮、自汗出症状,看似二者相似,但有很大不同。首先,风温是一身灼热,而29条没有,仅仅是心烦,而且手足不温(更谈不上灼热),可见风温中是阳盛但没有上越迹象;其次,风温没有小便数的情况,即便被下,也是小便不利(本身灼热消耗,再泻就更没水了),从症状来说,风温至少体内没有中焦湿的情况,故发热而渴(必然频繁饮水);最后,29条中脉浮大,6条中则应是浮洪或浮数。

对于湿温病,也会身重,烦闷,发热,汗出,但大多脉濡数且不口渴(或即使口渴也不欲饮),出现小便短赤等等很明显的湿热症状,容易与上面区分开来。另外,29条中即使误用桂枝汤,咽干但必然不会口渴欲饮,而是只想润润喉咙和嘴唇舌头。何以得知?因为烦躁吐逆,说明热气上逆,水入胃下不去,而中焦阳虚上飞,即使勉强下去,也徒增水湿,人体必然拒而不纳,造成患者不欲饮水下肚的感受。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说明处于温病的气分(若在卫分则恶寒或微恶寒),这就显示即将传里变为伤寒中类似阳明实热证,因此初期可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若大便硬结还可用泻下剂,自然热退安好。然而若不明原理,此时盲目用解表剂或、热熨火针之类发汗,于是体表大开,造成自汗漏不止,津液损失,热全往外跑(一身灼热、鼻息必鼾)。此时身体情况和29条类似,也是阳热外越,但29条是虚证(里阳虚),这里是实证(里阳实)。所以29条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倘若此时继续被下,因先前误用解表导致阳热外跑早就不在腑中,此时泻就不管用了,只会造成津液更加损失,于是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很快转为温病营分证。所以治疗方法应该用清润甘寒之品(切不可用厚重滋腻、也不可能用苦寒)补充津液,然后视情况而定,比如若外热已减但还不退,且脉微,说明中焦干涸已久,呈现阴寒了,此时要用干姜附子炙甘草来回阳。
 
从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至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应为一节读之,不可从中割裂。主要是服桂枝汤反烦不解针刺后,由不同证状,即随证依法治之。如针刺后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而与桂枝汤,因桂枝汤滋润之力强,发汗之力弱 ,故用桂枝汤润燥除烦,若发汗力不弱 。何以服药后,再温复啜粥以助药力,及形如疟,日再发,汗出必解。而用桂枝二麻黄一以治之。这是因为桂枝汤中,桂枝之辛散虽得生姜之助,终不及甘草之甘缓得大枣 之助。并有益阴芍药参之。并且二者药量相差甚远。其实桂枝汤益胃气,并用于首位上的..阳明篇: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 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是桂枝汤亦用治转属阳明者。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桂枝汤注明其有双向调解作用,即汗多能止汗,汗少能发汗。体温高可降温,体温低能升温,血压高可降压,血降低可升压…………。
 
最后编辑:
是不是补充津液,你看看用药比例,为何他不用大量甘草和少量干姜,而不是反过来?至于你后面说的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损失的,这正是我的观点呀——你可以思考一下,桂枝汤为何要用芍药甘草大枣?为何不直接用生姜桂枝(发汗通表力度更专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说的就是桂枝“损阳”的道理,前面楼层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希望你仔细理解一下文字。详细见17楼中,仲景提到亡阳实际上是指亡津液,而后者最终的严重结果正是真正的亡阳,需要用到干姜附子一类,(情况轻微可不用附子只用干姜,或附子/干姜减量),也就是你那段话的意思。所以每当看到损阳,亡阳不要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就去批判。注意概念的内涵。
胡希恕讲的,伤寒论中的阳,多数即为津液。自汗出,是出了很多汗,津液已经损耗了,桂枝汤是适用微汗,有大汗不能用。脚挛集也是津液耗损不能输布的表现。甘草干姜汤就是让胃来生津液的。
 
此贴意义重大。但愿能纠正今人根深帝固的错误理论。
经曰,刚与刚则阳气破溃。此实者再实也。
一言而终。能理解的人自能理解。固执的人就算争个你死我活也不会服你。
 
阳强则不能密!
阳实补阳,阴病实阳者,皆致四逆而起。
桂枝与姜虽皆味辛,然其作用是不同的,
桂走上焦发于阳,姜入中焦是温内的作用于阴。29条,小便数,心烦,提示在内阴不能胜阳也,内者阴主。故绝不能再以桂来鼓动阳气。干姜温中焦以温通阴脉,阴强则气自然下。阳强就阳气多了,故不能密,以汗液的形式释放多余的阳气。
经曰,阳强不能密,魄汗未藏,四逆而起。
 
四逆汤,姜附草。哪一味是君,哪一味是臣估计明白的人不多。
如果把君药干姜去掉试试看?
只有把里面温通了,外面的附子才能起回阳作用,否则,实实,很危险!再看看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增加的是干姜而不是附子。
桂枝汤,桂芍草姜枣。一味阳药四味阴药。
 
火神派解释四逆汤附子用姜、草的原因是,附子看成是火,姜草为土,当火在土上燃烧时,土的温度不会太剧烈,而且温度会保持很久,并且温热的范围比较广。如果没有了土,温度上升太快,失去的也快,而且热量集中在局部。这种解释比较形象,算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解释则来自辅行诀。

(通脉)四逆汤本身可以看做是《辅行诀》中的小泻脾汤,这里泻的是脾里的阴寒。从辅行诀药物五行表格中知道,附子为木中水,功能为发散、温阳,作用于肾脏。同理,甘草为土中木,功能为滋阴补虚,缓急,作用在肝;姜为木中土,功能为发散、温阳,作用在脾。所以,四逆汤配伍的解释是这样的:

附子作用在肾,兴阳,甘草则作用在肝,防止阳发散过快,缓急(因为水生木)。由此可见,这两位味药其实可以自成一方,作用就是用来回阳救逆的,比如危重病人,阳气虚微的时候可用附子甘草急救。(通脉)四逆汤多加了一味干姜(主脾寒下利,如果有呕逆,用生姜),姜发散温阳,作用于脾土。可见这是脾肾皆有寒的缘故,若脾无寒,可不用姜。

若组方是干姜和附子,则意味着脾肾大寒,见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但如果组方是甘草干姜,则意味着干姜温脾阳,甘草防止木乘土,显然适合脾寒但肝不寒的情况。若又有肝寒,则是吴茱萸汤了(呕逆清水故干姜换生姜),甘草换大枣其实是另一个思路,因为肝寒所以木无法乘土,而会导致木不生火,火无法生土,因而脾寒更甚。因此用甘草缓肝寒的效果还不如换成助火生土的思路,大枣为土中火,缓中补虚,补心火生土,配合姜的温阳作用,脾寒得以消除。肝寒则由吴茱萸温之。吴茱萸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是辛温,根据味辛皆属木,发散温阳的作用,而它又作用于肝,故和桂枝一样,为木中木。

甘草干姜汤之前的帖子讨论过,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然后误用桂枝汤解表之后,出现咽中干,烦躁吐逆的情况。可见这时候烦躁为里寒,阳浮于上,扰心神、咽中干。吐逆则为胃中冷故。阳浮于上(少阴厥阴都会出现这种上热下寒证)乃是发表太过所致,因此要温里补津液。这里没有肝寒,故用甘草防止肝木乘土,同时补充胃中津液,干姜温里寒。
 
气强则为水,理解了倒很有意义。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是寒,脉浮、心烦、脚挛急是风,二者指向是脾土虚。桂枝汤攻表,方向偏了。
 
温病不是很了解,希望请教一下,季节性脚气病算是伏邪吗?比如某年夏天因烫伤,或赤脚入湿热沼泽,后每年6-8月份发作,天凉好转。还有一种奇怪皮肤病,皮肤痒、起小红疙瘩(比如后背或大腿),频繁挠之则出血,不过是每年冬天严重,洗热水澡更甚,这又是什么伏邪?
上述该如何治疗,我感觉不应该是泻法。
最近的一位病人正好与你的病况相似,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你这是血燥生风,是体质问题!因为夏天毛孔开着,散热没问题,到了秋冬季毛孔闭阻,体内的热就会烧灼自身津液。古人说的春夏阳气在外,秋冬阳气内守,就是这样的。过多的阳气就变成了邪热,邪热在内自然需要津液来平衡,但是秋冬季体表抗寒所产生的副产物是水分很少,不足以中和这个邪热所以被抽干了。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体内邪热因毛孔闭塞到达体表但是出不来,只能烤干了皮肤的水分。
至于脚气,那是外因引动内因,天气最热的时候发作只不过也是阴阳平衡道理。因为只有脚这里达到了出汗的条件,而且因为脚趾头缝不容易干,所以水湿长期存留形成湿热的环境,轻则水泡蜕皮,重则吸引各种致病菌。
二者都是一条线下来的病。
今天正好这个帖子被人翻出来,顺便说一下。
 
按胡希恕说法,"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 ",当改为“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浮者,与桂枝汤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