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值得商榷

一人一仲景,一人一伤寒,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高手其实都是内功深厚,解释不同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我虽没仔细研究伤寒,但我看了看可以肯定,六经就是六经脉,肯定不是一日二日这么简单
说六经与方症没必然联系,那是因为伤寒已经错乱了。关键是六经包含方症,而方症不包含六经,以对症的方式治好病这本身没毛病和六经也不冲突,反而证明六经。之所以各路医家对病症方剂的归属哪一经有不同,那真是个人角度和本事问题了。
对症治疗不看六经当然可以治病,因为治的没错,但前提必须症看准确不能有偏差。但是如果辩证错误那就治不好了。
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摸不同部位都说自己对,其实都对没错啊,角度不同而已,但是不全面,不能知道大象的真正样貌
再比如走山路,在不同的高度你能看出不同的道路,但只有站在最高顶,你才能看全面找出最方便最直接的道路,不在山顶当然也可以找到路,只是不知道路的远近饶多少个弯
不看六经则不知道疾病怎么发展的,只能知道眼前,不知道过去未来。不看六经可以治病但是不知道根本,不知道根本当遇到复杂的病或判断不明的不好辩证的病那就没辙了,只能碰运气了
 
八纲是中基上内容,是中医学说的提炼,但八纲本身不在一个层次。
六经是伤寒论的主体框架,六经和六经经方是伤寒论的主要贡献。
六经借用了十二经络概念,借用了十二消息卦概念(也许),当然,也借用了内经,借用了运气学说,汤液成方。
只是许多东西都不严格,当然,整个中医学都不严格。
伤寒论本身还有许多在尝试和探讨的东西。
 
八纲是中基上内容,是中医学说的提炼,但八纲本身不在一个层次。
六经是伤寒论的主体框架,六经和六经经方是伤寒论的主要贡献。
六经借用了十二经络概念,借用了十二消息卦概念(也许),当然,也借用了内经,借用了运气学说,汤液成方。
只是许多东西都不严格,当然,整个中医学都不严格。
伤寒论本身还有许多在尝试和探讨的东西。
毋庸置疑,胡希恕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伤寒大家,我只是觉得胡先生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六经来自八纲”的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伤寒论》本质上就是方证之学,完全可以抛开六经谈方证,这样能够更直接接近《伤寒论》的本质。
至于先生您认为“伤寒论本身还有许多在尝试和探讨的东西”,我十分赞同。让我们共同努力,最终揭开《伤寒论》的神秘面纱。
 
六经论治:三阳类为神经系统,三阴类为内分泌系统。动物形态机制,一般都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因经行肌中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这全在生物环境及水的关系了。
 
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出天气者,为天之气。天包地而处于上以为阳,卫外而为固也:素问诊要经终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在肝者。清阳发腠理,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出地气, 当为素问診要经终篇: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在脾者,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也就是清阳发腠理,为天之气,天包地而处于上,处于外。所以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当为素问诊要经终篇:正月二月,天气始方 , 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在肝者,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当为素问診要经终篇: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在脾者,清阳实四肢,烛阴归六腑。
 
六经论治:三阳类为神经系统,三阴类为内分泌系统。动物形态机制,一般都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因经行肌中 ,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这全在生物环境及水的关系了。
中医不论“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西医和中医完全是两个系统,我不赞成中西医结合,结合来结合去,就把中医结合没了。如果看这片子,那片子诊断的必定不是中医,起码不是纯粹的中医。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以坤凿度:太始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易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言之,太素而言生命物质。生物生命形态物质,由气化所致。虽然气化不同,物种归类,而空间存在是为定向的,那就是天复地载万物方生。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从六经言之,太阳为表,为诸阳主气。卫外而为固。伤寒论分经论治,营卫总是首要的。
 
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我赞同胡说,亦赞同刘说。
因为其实两说皆指向了[腎]出现之问题,不过刘说根据的是《内经》之六经,而胡老根据的则是《伤寒论》的六经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
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请问这裡胡老学说之出处?
我赞同胡老这种说法,楼主反对[表裡阴阳]吗?而理由又何在呢?

除非胡老真的是胡说八道,它的立论才会有被商榷之餘地。
況且他的立论与楼主的立论並非矛盾对立到不共载天之两论,或许两论皆对呢。

胡老之说可谓是明灯一盞。
为何会有半表半裡?那么八綱就要变成九綱了吗?
那么还会不会有半阴半阳、半寒半热、半虚半实呢?若有、为何呢?若沒有、又是何故呢?
 
最后编辑:
IMG_20230118_135355.jpg

上表出自冯世纶主编的《伤寒杂病论传真》

他也是胡老一脉,但上表真是让人无语。
它到㡳是表丫,还是图呢?
那两个圈是什么鬼?
为何两个[病位的表],又不成为最大的一个圈呢?

另外,病位与病情两者,是如何湊夠数成为[八纲]的呢?

所以它肯定是错的,而且[阳明太阴]那个圈,它豈非变成了半阳半阴之怪物了吗?这不就是乱来了吗?

胡老原先是怎样讲的呢?
 
最后编辑: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本来就是“六病辨证”,六经乃后人强解强加的!
八纲辨证,就我这初学者理解,八纲本就是“一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本就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证而非纲,想的多了,反而有些乱!
阴阳为本,病分两端;六病分列,临床指南;四诊合參,证象森然;邪侵分表里,寒热有自感,指下辨虚实,观舌诊求全。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本来就是“六病辨证”,六经乃后人强解强加的!
八纲辨证,就我这初学者理解,八纲本就是“一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本就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证而非纲,想的多了,反而有些乱!
阴阳为本,病分两端;六病分列,临床指南;四诊合參,证象森然;邪侵分表里,寒热有自感,指下辨虚实,观舌诊求全。
临床正道。
 
方证对应是必须绕开的,否则永远不入门。
我感觉方证对应对初学者来说,看似容易,实则框框太厉害了、有点儿教条了!
个人体会,还是遵循仲圣之言:“随证治之”为好,一切围绕患者现有症状为是!
 
我感觉方证对应对初学者来说,看似容易,实则框框太厉害了、有点儿教条了!
个人体会,还是遵循仲圣之言:“随证治之”为好,一切围绕患者现有症状为是!
你说得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