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我虽没仔细研究伤寒,但我看了看可以肯定,六经就是六经脉,肯定不是一日二日这么简单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毋庸置疑,胡希恕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伤寒大家,我只是觉得胡先生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六经来自八纲”的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伤寒论》本质上就是方证之学,完全可以抛开六经谈方证,这样能够更直接接近《伤寒论》的本质。八纲是中基上内容,是中医学说的提炼,但八纲本身不在一个层次。
六经是伤寒论的主体框架,六经和六经经方是伤寒论的主要贡献。
六经借用了十二经络概念,借用了十二消息卦概念(也许),当然,也借用了内经,借用了运气学说,汤液成方。
只是许多东西都不严格,当然,整个中医学都不严格。
伤寒论本身还有许多在尝试和探讨的东西。
我赞同胡说,亦赞同刘说。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请问这裡胡老学说之出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
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