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值得商榷

先贤追随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1
帖子
236
获得点赞
69
声望
28

六经之于《伤寒论》似乎是承重墙之于楼房,但是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愈争论愈让人感到迷惑。
最有影响的当属把六经当做六经脉,这乍看上去似乎靠谱,因为太阳经当中的“头项强痛”,与膀胱经的是动病部分契合,但是把六条经脉是动病与《伤寒论》的六经做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契合度并不高。尤其是厥阴经和少阴经,简直就是各说各话。
正因为如此,张大昌先生才感叹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不欲食’之文同,所生咽干、上气、烦心、心痛亦相仿,而《经脉篇》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半字莫问。”
他还指出少阴病提纲中“脉微细,但欲脉”,“与《经脉篇》手足少阴经皆别‘’。而究其根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经脉恐怕本就不是一回事。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于是,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朱肱老前辈加了一个“经”,别小瞧这一个“经”字,可是把研读《伤寒论》的人整苦了。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所说:“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先贤追随者看来,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当我们翻开钱超尘先生所著的《南朝秘本<<伤寒论>》时,则对于六经会产生是颠覆性的认识。《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就是孙思邈先生所说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的《仲景要方》,因为这个内容掩藏在卷帙浩繁的《太平圣惠方》中,因此鲜为人知。
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其实,按照运气学说,客气的前后顺序应该是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按照南朝秘本《伤寒论》的患伤寒顺序,与客气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为逆时针转向,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也好理解,正常的阴阳之气是按照时节顺时针此消彼长的,邪气则是逆时而动。
那么书中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仅仅是表示患伤寒的天数吗?先贤追随者认为,当然不止如此,因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代表六气,因此,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非是表示《伤寒论》所论的是天行外感之病,而并非五藏内出之杂病,同时也表示邪气的由表及里过程。

我不敢肯定地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但是,我们想知道这三阴三阳与方证到底有多大联系。先贤追随者试着把南朝秘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三阴三阳应用诸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想比较出两者三阴三阳之下使用的汤散诸方的重合程度,结果如下:
宋本《伤寒论》(下简称“宋本”)太阳病有50个方子,南朝秘本《伤寒论》(下简称秘本)太阳病有18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11个方子。阳明病中,宋本有10个方子,秘本有19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3个方子。少阳病中,两个版本都只有一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秘本中还有一个茯苓汤,据钱超尘先生研究,恐是误录少阳病之下。太阴病中,宋本和秘本都有5个方子,重合的有1个方子。少阴病中,宋本有17个方子,秘本有14个方子,重合的有8个方子。厥阴病中,宋本有12个方子,秘本有10个方子,重合的有2个方子。
两个本子三阴三阳应用的汤散诸方总的重合率大致都在30%左右,但是,不论是宋本《伤寒论》亦或是南朝秘本《伤寒论》其方剂都以显著的疗效著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汤散方剂并没有因为三阴三阳的归属变化而影响其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六经,只要经由四诊辨对了方证,按证取方就能治好病。
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看上去是谈六经,实质上不过是绕弯子,根子还是辨方证,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最后,先贤追随者想借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一段话作为该文的结语。
先生说:“叔和《伤寒论》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拟防世急。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不知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其自序云:伤夭横之莫救,所以寻求古训,博采众方。盖因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也。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摘于徐灵胎《伤寒类方·序》)
徐老前辈这句“不类经而类方”可谓是顿悟之言。
 
最后编辑:
秘本没看过,胡老的书也没看过,但看过胡老不少医案,对于胡老的三阴三阳看法是很佩服的。表、半表半里、里三者之阴阳辨证也就是表阳症(太阳)、表阴症(少阴)、半表半里之阳症(少阳)、半表半里之阴症(厥阴)、里阳症(阳明)、里阴症(太阴),这是胡老的看法。假如从症状来辩证确实可以这样参照。

从古天文历法(您说的运气学说也是从此洐生的)也是有这六个名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以我认可这说法,只是八纲我个人理解是细化了,让后学更容易入手的方法。

后来联想到仲景为什么有表里症时要先治里在治表,个人理解为里症代表的脏腑刚好是脾胃(当然还有肺与大肠),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又是人体气机运转的枢纽,只有气机运转正常药物进入人体才能吸收运化,所以悟出来的;而肺(太阴)为输散津液(精华)之脏,加上肺朝百脉、肺又主气之功能,而大肠(阳明)为传输糟粕之所,两者又互为表里,大肠通畅就不会有浊毒影响肺部之清气输散,也不会影响人体阳明主降之功能,阳气化阴精正常人也就容易长寿了。
所以里症要治好后在治其他二症,症状里分阴阳就是上述之六症了,而六症在人体的表现就是六经之循经部位,而人体有病则是指一经之中手足皆病,只是轻重之别。(比如阳明病指的手足阳明经皆病,因为病则气机逆了)。

此理解来源于黄元御六气从化与黄师对仲景的解读之感悟。
而老师说的伤寒主要是外感治疗已经是公认了,而且《辅行诀》也验证了伤寒论之二旦六神之方为治外感天行之方。而外感第一层防御就是始于太阳。内伤则要从太阴或阳明治起,得看属阳症还是阴症了。这是个人理解。

说的有些乱,请老师点评。
 
最后编辑:
伤寒论有用,但是很多时候看不下去,文字错误不说,条文实在僵硬。相反黄帝内经看着还可以。中医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没有标准。时间长了,慢慢就上路了。不信一家之言才有出路。
 
伤寒论有用,但是很多时候看不下去,文字错误不说,条文实在僵硬。相反黄帝内经看着还可以。中医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没有标准。时间长了,慢慢就上路了。不信一家之言才有出路。
没办法,由于内容残缺所以原本不容易看明白,内经虽然也残缺,但内容起码多了不少,这也是读伤寒要参考内经的原因。
 
楼主说的很对,相信谁说的,也不如自己考虑张仲景说的,看别人的书,只能是钻进别人的思维,进不了张仲景的思维。
 
辅行诀与汤液经法是祸害中医的两本书,谁看了,一辈子学不好,到死你都不明白为什么。
 
辅行诀与汤液经法是祸害中医的两本书,谁看了,一辈子学不好,到死你都不明白为什么。
我不同意先生的观点。《辅行诀》有六十首方剂直接从《汤液经法》摘录,《辅行诀》有三分之一的方剂与《伤寒论》基本相同,当我们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来审视《伤寒论》时,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辅行诀》与《伤寒论》神似,也可以说《伤寒论》滥觞于《汤液经法》。怎么能随便说“祸害中医”呢?
 
最后编辑:
我不同意先生的观点。《辅行诀》有六十首方剂直接从《汤液经法》摘录,《辅行诀》有三分之一的方剂与《伤寒论》基本相同,当我们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来审视《伤寒论》时,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辅行诀》与《伤寒论》神似,也可以说《伤寒论》滥觞于《汤液经法》。怎么能随便说“祸害中医”呢?
没办法,信不信由你,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这两本书,伪书就是伪书,不说为什么。为什么学不好中医,就是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思维定力。我是对事不对人,君认为对,别人说什么也无所谓。
 
没办法,信不信由你,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这两本书,伪书就是伪书,不说为什么。为什么学不好中医,就是没有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思维定力。我是对事不对人,君认为对,别人说什么也无所谓。
那请问先生,现有的伤寒论版本与康平版谁更接近原本?
 
我不同意先生的观点。《辅行诀》有六十首方剂直接从《汤液经法》摘录,《辅行诀》有三分之一的方剂与《伤寒论》基本相同,当我们用《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来审视《伤寒论》时,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辅行诀》与《伤寒论》神似,也可以说《伤寒论》滥觞于《汤液经法》。怎么能随便说“祸害中医”呢?
有学者考证,《伤寒论》源于《伊尹汤液经》。
 
文章挺不错的,对于六病名称我也曾有过思考,曾经一度怀疑就是六经,直到后来对于中医哲学的渐渐理解,才发现不是。六病本身指的是疾病在人体内的发展演变过程,它相当于疾病的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性划分。当然,这个深浅轻重并不是症状上的,也不是实际部位上的,而是一种机体状态层级。所以,它不仅可以划分外感病,也划分内伤病。此外,所谓伤寒几日的划分,那只不过是对上述抽象的一个形象描绘的一个具体例子,也就是身体发生疾病由浅入深的通常时间演化历史,它是一个平均标准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也就是说,并不都按照精确日期,也不一定精确按顺序不遗漏经过所有阶段。

最后,按证套方是仲景最不愿看到的,因为他写这个书目的就是示人以法。目前日本,自己黄煌学派就是搞这种,完全看症状,把脉也只是个形式,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问题,因为有些时候容易似是而非,产生误治。之前在桂枝损阳帖后半部分提到过这个问题。
 
《内经》《伤寒论》其实都是众人所做,没有条理和逻辑,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以至于后人各说各话,真正成了“百花齐放”,可惜的是没有“推陈出新”。二者都没有作“经典”的资格。只能作为闲书增加点饭前饭后的笑料而已。当做学术著作,并不合格。
学医,应该从生命的生理等入手,首先认识人体结构,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事物是事物,功能是功能,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特别是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以至于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自己却不知情。
先生读过伤寒杂病论吗?伤寒论成书于公元二百年前后,历时一千八百年了。清太医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说伤寒论为金科玉律。你与吴谦等太医相比如何?是不是有点智障?
 
最后编辑:
清太医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说伤寒论为金科玉律 ?他就一定是金科玉律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不会独立思考者才是出现了智障。
本帖伤寒研读,你读了吗?你研了吗?背道而驰。无中生有。说的再多,没人理你。
 
最后编辑:
《内经》《伤寒论》其实都是众人所做,没有条理和逻辑,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以至于后人各说各话,真正成了“百花齐放”,可惜的是没有“推陈出新”。二者都没有作“经典”的资格。只能作为闲书增加点饭前饭后的笑料而已。当做学术著作,并不合格。
学医,应该从生命的生理等入手,首先认识人体结构,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事物是事物,功能是功能,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特别是理论上不能自相矛盾,以至于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自己却不知情。
跟你说根本是浪费口舌,浪费时间。浪费大家宝贵时间。
 
胡希恕的六经来自八纲之说纯属胡扯,而是八纲来自六经,六经本质是三阴三阳,八纲只是六经阴阳的一种外在表现。
 
先生读过伤寒杂病论吗?伤寒论成书于公元二百年前后,历时一千八百年了。清太医吴谦等编医宗金鉴说伤寒论为金科玉律。你与吴谦等太医相比如何?是不是有点智障?
没必要和那些蠢货理论,什么都不懂还要装懂卖弄,看着烦就把他们屏蔽了得。不明白为什么管理员不把这些素质低下的踢出群,在这里浪费资源。
 
你是不是认为 哥白尼 也是蠢货, 老子也是蠢货?
至少东汉时代的内经是全本,不像现在这样的残本,至于您说的内经伤寒问题不值得辩论,只能说明学到老活到老这话没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