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真武汤

再一个就是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阴寒上逆巅顶,所以头痛,降逆驱寒,因为吴茱萸味苦善降,所以为君药,但是问题在于,只降就可以了吗?
本来脾气当升,阴寒清气难升,所以应当健脾,那么阴寒降逆当降,健脾当升,这明显是方向相反的,互相之间不可调和的啊!
那位说了,吴茱萸入肝,而与脾没有关系,降肝升脾,实际干呕,显然脾胃逆气明显,不可能仅仅是肝。
这样有人参之后,阴寒之气渐渐而降,脾气渐渐而升,慢慢气机恢复正常。
 
更严重的,出现在四逆加人参汤中,下利 注意后面,利止,亡血也。这五个字啥意思呢?
利止,也就是说,下利如果停止的话,亡血也,亡,丢失,比如亡羊补牢,羊丢失了,跑了!亡阳,阳气没有了,亡血,也一样就是血没有了!那么没有了还有命吗!
所以下利的时候是阴寒导致阴脱之象!那么救脱啊,怎么救,一片阴寒,附子干姜大辛热伤津液,不用又不行,所以有人参,阴寒渐次而去,血渐次而生。
 
那么附子汤为啥用人参呢?大家注意关节疼,身上疼说明不通,那么不通则痛这个谁都知道,问题是,只要是疼,正气与邪气拼争没有问题。
从用附子看阴寒导致经络不通,当然应该通开,但是已经痛了!这时候,通开的力量大,阻力也大才痛得厉害啊,这个时候附子大辛热药力加进去,很简单会有损伤。
比如一个管子不通,假如没有压力,当然四壁不会压迫,压力大,四壁自然而然会受压,假如这个时候,加大压力,四壁能受得了吗?已经疼了!
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阳气渐渐增长,经络慢慢打通,然后与茯苓白术芍药药力滋养跟随,自然可愈。
 
我们再看看真武汤与附子汤的区别,其他一样,唯有一个是生姜,一个人参,为啥呢?
大家看看真武汤证,没有疼吧?四肢动,欲辟地,肯定不疼,也就是阳气无力与阴争,没有争夺哪里来的疼痛啊,就像管子堵了,但是没有水压,管子没有压力。至于为啥,原因也很简单,心主血脉,心阳被刑克,自身难保,难主血脉,所以用生姜辛散。
而附子汤显然心阳没有被刑克,所以心阳向外通达力量强大,但是阻力也大啊!这就是用人参的原因,另外阴寒没有问题,去除阴寒怎么去,温散之,上升必入心,所以注意茯苓在次序中排第二,防止阴寒去除过程中刑克心火。还有,阴寒血脉不通,筋脉失养,骤用附子大辛热伤阴,所以用人参渐次驱寒,渐次滋养,如此自然邪去而正不伤!
 
真武汤,真武就是玄武,玄武为北方水神,也就是真武汤是去寒水的,那么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原文有表不解句,另外症状中有发热,很容易误解成表证仍在,所以发热是表证仍在,实际上不可能。
表证发热,方中有附子会让发热更甚,生姜一味,也不可能发出汗来解表,何况还有芍药酸收白术之健脾固表,另外,在少阴篇中也有真武汤证,没有发热症状,那么发热从何而来呢?
这个发热应该是真阳虚衰,虚阳外越,真寒假热,这时表证有也不可能解了,体内真寒如何解表?
 
嗯,心阳浮越而发热,法当潜伏,还考虑发汗,这显然属于误治了!
 
原来说过,中医是生理病理药理方理四位一体的,确实相当复杂,绝对不是啥药杀啥菌了这么简单,当然如果描述啥药补气,啥药活血同样也不行,从大量分析可以看出,经方对药物的应用,灵活多变,极尽神妙。
因为经方影响巨大,没有学中医的不看伤寒论的,所以对伤寒论方剂的解释如果不清楚,就会造成临床上的麻烦,应用错误或者不够准确。
对于方剂的解释,只要抓住一点,揪住不放,四个方面相互参照,搞通方剂的用意何在,通透了理解了,应用才会得心应手。
 
方剂的组方运用原理就如同打仗的战术,是集体协同作战,从而起到打击敌人的最大效果,中药不象西药的个人英雄主义(西药成份单一,靶点专一),因为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五脏六腑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所以集体协同作战的效果比起个人英雄主义,显而易见更有优势。
 
是啊,中医才是认识到了疾病的本质,西医瞎子摸象没有问题,我现在都觉得那些研究西医的人挺可怜的,你就研究一辈子,能够达到啥效果,可能缓解病人的一点点症状而已,所以呢,不过以此为业,挣钱养家糊口而已。
中医很多时候,西医是无法理解的,搞不明白,你想想他那么简单的思维,怎么可能理解中医呢!但是他也瞧不起中医,因为他认为中医就是闭着眼睛拿病人做实验,你怎么知道这药就行,你没有实验过啊!
实际上他们不明白,你西药必须实验,因为你不知道药物啥作用,不能用推理的办法来确定,但是中医中药早就研究好了,方剂是根据病情灵活确定的。
中医为啥不行呢?这么大优势,原因是对药物方剂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思维模糊不清,很多中药的药性,理解不够精细深入,比如茯苓潜心阳,对于真武汤发热重要病情不与解释,就是认知的缺失。通过详尽分析以后,理法方药就像放大镜一样,清晰明确逻辑严密,西医不是可以透视吗,看得清清楚楚吗,中医也可以啊。改变大量的模糊语句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样应用以后,西医恐怕无论如何也难以与中医一争高下了!
 
真武汤和小青龙汤,都是水饮都是发热,区别相当小,发热原因不同,一个是卫气不宣,一个心阳浮越。
真武汤和附子汤,也极其相似,一个是推动力不足用生姜,一个是疼痛当缓用人参。在少阴病中真武汤条文,没有发热,但是水气没有问题,有疼痛,但较附子汤轻很多,主要原因是心阳没有被寒水凌克。
对病情的认识准确,用药精当,准确到都具有唯一性,更换哪怕一味药,可能都不行!如果换了,轻则无效,严重了要命,比如大建中汤,假如人参换成白术,可能杯子还没有放下,人就已经不在了!
当然,伤寒论很多方子,难度大到我放弃解释,尽管我也知道,肯定有啥道理在里面,但是已经不是我智力水平能够解释的了!所以有时候觉得太遗憾,只是出方,不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导致后人无法理解,对于中医来讲,真是太遗憾了!
 
更严重的,出现在四逆加人参汤中,下利 注意后面,利止,亡血也。这五个字啥意思呢?
利止,也就是说,下利如果停止的话,亡血也,亡,丢失,比如亡羊补牢,羊丢失了,跑了!亡阳,阳气没有了,亡血,也一样就是血没有了!那么没有了还有命吗!
所以下利的时候是阴寒导致阴脱之象!那么救脱啊,怎么救,一片阴寒,附子干姜大辛热伤津液,不用又不行,所以有人参,阴寒渐次而去,血渐次而生。
探讨一下:附子干姜大辛热伤津液,只是在热证的时候才成立。在真武汤或者附子汤这种病症结构中,干姜附子并不会伤津液,反而对滋生津液起作重要的作用。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位中经方爱好者,我上面所说的只是我多年学习经方以来的一些个人理解。
 
是这样,病情当中,如果出现一种偏向,假如方中大量的药物都是纠偏的,有少量药力与偏向一致,尽管药不多,药力不强,除非反佐,也不行,会让很多药物的药力荡然无存。
在偏向一致的药味应用上,一定得慎重。如果是反佐,一般都是神妙级别的应用,但是假如不是,往往会造成治疗失败。
同样举个例子,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一个阴虚咳嗽的病例,多个医生,多个方剂,服药无数,但是无丝毫进展,经过去除橘红以后,效力非常,原因是橘红燥,伤阴,这当然是药理上的,从形像上分析,橘皮黄色,似人皮肤,黄色似阳气,有人体阳气外达皮肤之象,那么阴虚发热,阳气无根上浮,再用橘红,显然不行!
那么这个药性,伤寒论中也有,橘皮汤,橘皮生姜,呕而四肢厥冷,橘皮降气生姜止呕,橘皮令阳气外达至皮肤,生姜似人手指脚趾,所以可以达于四末。
那么橘皮是不是有这个功用,本草不载,但是推理没有问题,本方名为橘皮汤,橘皮是君药没有问题,假如橘皮没有令阳气外达的作用,那么功用尚不如生姜,怎么可能是君药呢?
 
对于附子干姜,大辛热,定然伤津液,这个是基本药物常识,没有问题,在应用的时候,大阴寒不得不用,这时候津液不足,不会伤津液,显然不可能,但是大辛热去除阴寒对于生津液有帮助没有问题。
但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去除疾病的时候,注意人体功能已经很偏了,已经是病态了,这个时候一旦有加重病态的力量出现,这样不谨慎小心是不行的,就像有人到了悬崖边,你可能想救他,但是可能仅仅是碰触一下,他就跌下去了,所以这时候必须考虑周到完善,毕竟涉及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不可鲁莽行事。
 
观看前辈薛己医案,不少是姜附桂参挽救回来的最长吃药高达1年半年以上,病人不仅没有伤津液之说反而身强体健异于常人,少年时觉得薛己善于开补药而已水平一般,若说大剂量辛热一定伤阴或者津液则不知不如此不能治病,不热不足以挽救危亡不仅仅是扶阳派正是依据此理论开宗立派,如果说偏盛一定为害,那寒凉派和温病学都偏向用清热解毒岂不是同样有害,但是病情需要也没听说明显危害。除非误诊。不要随意判断导致大家畏惧附子姜附如猛虎,这都是学院派的不足,现今学院派多数是温病学,自然觉得开清热解毒药安全保险,开附子等药危险都是有点想当然了
 
我们再看看条文,发汗,若下之,病不解。
注意这里还有不解二字,那么发汗,肯定伤寒,下之为治疗不当,当然不解,但是,不解是伤寒证仍在吗?
真武汤还可以勉强解释生姜能发表,所以治疗表证仍在啊,但是,现在茯苓四逆汤,一味发表的也没有了!怎么治疗表证的呢?
所以不解二字,是病情未愈的意思,根据症状,再判断是什么情况,根据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把不解解释为原病证仍在,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条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当作水饮为病看。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之持续治疗。金匮痰饮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又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此为苓桂术甘汤证吐下所误以真武救之之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