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黄帝内经》确实一片茫然,在临症一段时间后,再回头重温真是另一片天空。内经自古以来是中医的最基础的东西,所有的中医学都 是在此基础上临床发展而来。气属阳,味属阴,气厚属阳中之阳,味薄属阴中之阴,内经把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已经解释的相当清楚了,所以有些人把中医最经典的东西抛弃而去追求后人的所谓创新是不切实际的,那些所谓火神派,补土派等,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能成为其就能因此而取代中医的筹码。读后世中医书籍只能吸取精华为已所用,而不能茫目跟风,如果这些派系能成为中医主流 ,早就成了,不用争论几百年上千年还在争。为什么说学中医需要悟性,如果悟性太差,思维太固化甚至顽固,最终会害死自己。不但他的理解有问题,学习也一条死胡同走到底,还大讲“创新”,孰不知其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懂,就要想创新!尽信书不如无书,针对的就是这一类人。还有其一边用附子补阳,上火了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上火,而立马用西药抗生素或者用清火药去压制它。。。。在中医的世界里面,凡膳皆药。一个人每天的饮食加药物构成了一个大合方。
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姜附之类);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肥甘厚味)。
楼主并没有进行饮食控制,每天主食肉类的摄入量都是按胃口来的,所以这么长期大量的吃麻附辛都没被“烧干”,药力化解这些滋腻的阴食去了,结果自然是加重湿热,病情不断进展。
老帖子还是能学到东西的,真是这部分原理懂了,才能明白当时我用大剂附子为什么还是热不起来,减肥后突然呈现的阴虚症状是怎么来的。梨是寒性的,而且是清热润肺的。金生水,分阴阳两方面去生的,少量的清热润肺可以把上焦的热量带到下焦补充肾阳,但是大量的清肺热就会使肾生寒气。而且从楼主的自述中可以看出,表象确实是肾阳虚,可是这个肾阳虚并不是真的阳虚而是上焦的阳气不能下降到下焦去化生相火,吃桂附地黄丸上火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第十三刀说得很对,这样子直接补肾阳是会引起心火的,因为肾水在上济心火的时候是需要阳气去鼓动上行的,而桂附的助阳会加多这个热量,并且堆积在心脏(可能还会传给脾),而且因为脾的容量有限所以这一部分的热量就从唇部显现出来(脾其华在唇)就是唇疹。再说回肺,因为肺为水之上源,滋阴润肺是可以增加体内水液的,而这个增加的水液除了带给肾阳气之外,还有化痰的作用,化痰就会通络,经络通畅自然气血流通,面色转好。而楼主的身体之所以会肾阳虚也是中焦阻隔,上下不通,上焦的热不能转化为下焦的相火去滋养命门真火,而下焦的水湿不能蒸腾上输即济心火,也就是形成了水火分离,阴阳分离的格局;当然下焦也有淤塞,不然不会尿有潜血。中焦阻隔最严重的地方在胆或胆经。要验证也不难,胆南星5克,丹皮10克即可,比吃桂附地黄丸舒服多了,也有一些人会上火,但是这个上火却是体内的郁热外透的结果,常规清热就可以了。这样结果才是身体自己运转,寒热两调,阴阳和合,才是真的恢复健康,否则就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症状此起彼伏。当然,要开出复杂的方子还需要详细的资料和信心,也并非这么简单的药味就能解决的,只是当做补肾阳的话还是可以的。总之,楼主是外寒内热兼有痰瘀的体质。
如果按照你说的,温病把温阳散寒理论废除了,只有滋阴清热,那不是也该废除了吗?所以你不太懂中医,没完全理解内经,后世所创的方法其实都在内经中,自然伤寒和火神派还有其它学派的理论,都能在内经找到出处。这因为内经包括了所有的基本法。火神派属于创新派出现了,可是在内经也能找到出处的。所以说内经统领各派不算错,错的是只有滋阴清热理论就要代表全部内经涵义。这是不可能的,过去千年温病没有出现时,就有寒凉派出现了,经方也没有占据全部中医人的思想,同样寒凉派的思想为无法占据全部中医人的头脑,为什么这样多人坚持不同思想?其实这不过都是内经基本法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各得了一部分知识,没有全部拥有。初看《黄帝内经》确实一片茫然,在临症一段时间后,再回头重温真是另一片天空。内经自古以来是中医的最基础的东西,所有的中医学都 是在此基础上临床发展而来。气属阳,味属阴,气厚属阳中之阳,味薄属阴中之阴,内经把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已经解释的相当清楚了,所以有些人把中医最经典的东西抛弃而去追求后人的所谓创新是不切实际的,那些所谓火神派,补土派等,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能成为其就能因此而取代中医的筹码。读后世中医书籍只能吸取精华为已所用,而不能茫目跟风,如果这些派系能成为中医主流 ,早就成了,不用争论几百年上千年还在争。为什么说学中医需要悟性,如果悟性太差,思维太固化甚至顽固,最终会害死自己。不但他的理解有问题,学习也一条死胡同走到底,还大讲“创新”,孰不知其连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搞懂,就要想创新!尽信书不如无书,针对的就是这一类人。还有其一边用附子补阳,上火了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上火,而立马用西药抗生素或者用清火药去压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