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疲劳”正常的,但不可能只有一组治穴,最简单的病症也起码得准备三组穴位轮针吧;另外稀疏为要,能扎一针不扎二针,能扎二针不扎三针,以免相应“星多月不明”之弊,医理显然。
针灸存在“穴位疲劳”,服药同样存在“机体适应”,但这都不是“慢性病疗效差难持久”的关键所在。
对于非“急性、传染、外感、外伤”性质的疾病,即占当今疾病谱主体地位的“慢性病”而言,是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这样的病如果没有患者饮食起居上的改变作为前提,仅用针药“辨证论治”是无法治愈的,治疗时效果差,停止治疗就复发,因为引起疾病的“病因”还在一直持续。
作为医者,能够治病,不能改命,如何生活是患者的人身权利,不可能“强制修正”,要提高疗效只有用“医疗手段”来“行霸道”,强力纠偏。
对于服药来说可以“重剂起沉疴”,对于针灸来说,就是“加大治疗量”,通过“选择更多的高效穴位”和“提高刺激强度”和“延长刺激时间”三条途径来实现。
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考虑“穴位埋线”、“耳穴帖敷”、“化脓灸、斑痕灸”等。
孙思邈就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以上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肩周炎症状比较多,涉及多条经洛,在针阳陵泉时最好配上董氏肾关(即阴陵泉下一寸五,均取对侧)这样全面些,再循经加个牵引穴(同侧)可在五输穴找。肝囊肿取穴也是对的,但开四关不能少,交叉两针可以。谢谢吴老师!冒昧问一下,三组穴位轮换要根据什么原则呢?
比如肩周炎的康复,今次我针健侧腿部条口,阳陵泉等对应肩周痛点的同名经穴!二次在针健侧手臂五输穴!三次再针手臂痛点阿是穴可否!
比如肝囊肿,今次针太冲,丰隆等穴化痰,二次针行间,期门等穴调肝!三次针膈腧,血海化瘀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