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溯源二:浑天说
(读张远山《伏羲之道》辑要)
雍牧
“蜃”字从辰从虫,就是因为这种虫的外壳纹理,酷似星辰轨道,这是天文含义。星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代表每年的不同时辰,这是历法意义。所以即使蚌壳是伏羲族的装饰品,也是源于伏羲族的天文历法。大地湾一期至四期(公元前6000-公元前2900)出土了很多蚌壳,都是浑天说的系统证据。一孔表示太阳,二孔表示日月,纹理标示天体轨迹。只有明白甘肃大地湾的伏羲祖族选择蚌壳做装饰品的天文、历法含义,才能理解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伏羲支族摆塑苍龙七宿、白虎七宿、北斗七星,为何不用别物,只用蚌壳。
大地湾二期(公元前4500年)伏羲族的女娲瓶是上古华夏区域最早的人形陶器。编号41女娲瓶的南北阴阳山,是伏羲族连山历的基本纹样。南北二山的阴阳,相反相对,意为:观测点处于白昼,地球反面就处于黑夜;观测点处于黑夜,地球反面就处于白昼。所以这样尽管简单,内涵极其深刻,已经包含“浑天说”。太阳落于西山之后,夜晚绕过地球反面,明天早上再次升于东山!“不食不寢不息”(《山海经-大荒北经》)
东汉张衡制作的浑天仪,常被视作“浑天说”的最早物证,其实西汉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更早。另外有学者认为,战国时代已有浑天仪。
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蛋黄为球体)。------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张衡《浑仪注》)
考古证据证明,“浑天说”,“浑天仪”的真正源头,是早于战国秦汉四仟多年的伏羲族大地湾二期(公元前4500)
伏羲族在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000)创立了伏羲族连山历,此后连续追问历法背后的天文原因,逐步明白了地轴倾斜、黄赤交角、地球、天球等等宇宙奥妙,找到了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学根源,从知其然进步到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大地湾二期形成了“浑天说”,出现了彩陶“鸡子纹”,制作了女娲瓶。
女娲瓶不仅表明了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学基础是“浑天说”,而且说明了伏羲族历法“开天”的先仰韶期,处于母系社会,直至仰韶中期以后,伏羲族才进入父系社会!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都出在这时期和之前。
伏羲族在大地湾一期,发明了立圭测影。“伏羲连山历”以东七山,西七山为地面坐标,即“七山六谷”,太阳每日升于东山,落于西山,东升西落的连线,上半年逐日北归,下半年逐日南藏,各经六谷,于是大地湾一期的伏羲族首先从“一年”中解析出:六谷为半年,一谷为一月。
伏羲族先用《大荒东经》、《大荒西经》所记载的七对东西日月山,建立起了一个东西方向的地面坐标,创造了一年的历法。只要看看太阳是在那一对东西山的连线上,就能明白现在是几月几日。
后来伏羲族又增加了《大荒南经》、《大荒北经》记载的七对南北日月山,建立了一个南北方向的地面坐标,创造了一日的时钟。只要看看太阳是在那一对南北山的连线上,就能明白现在是什么时辰。
“伏羲画卦(圭)”所画华夏第一“圭”,太阳每年南北过于山谷,每日东西经于天空,但是山谷,天空均无坐标,无法直接解析出最小历法单位“一日”,于是大地湾一期的伏羲族发明了间接解析法:通过“立圭测影”,把“在天成象”的太阳归藏,转化为“在地成形”的圭表投影。上半年太阳逐日北归导至正午圭影逐日南缩,下半年太阳逐日南藏导至正午圭影逐日北伸。由于每日正午圭影的不同长短,严格对应太阳的南北位置,所以一条圭影对应“一日”。
太阳轨道O,属阳爻一,伏羲族既是“一画开天”。《老子》谓之“道生一”,“有生于无”,O为道,一为太一,均为太阳“经天”,“周行”一“年”的轨迹,属于天文,尚非历法。因为“年”是最大的历法单位,必须解析出较小历法“半年”、“月”、“节气”、“物候”等等,直至解析出最小历法单位“一日”,才能制定历法,至此完成。
“伏羲画卦”所画第一阴爻,“阴爻”之阴,即“圭影”之影、音、义均近;阴爻的本质,正是对应逐日伸缩位移的圭影。
伏羲族“仰观天象于天,俯察圭影于地”,贯穿“伏羲连山历”始终,所以“伏羲画卦”始于八仟年前的大地湾一期,延续了漫长的三仟五佰年,直到四仟五佰年前龙山中期(公元前2500),甘肃、青海才大量出现阴爻,阳爻构成的六爻卦,“伏羲画卦”才告完成,最后才有“伏羲布卦”。
“伏羲画卦”创制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仅有阴爻、阳爻两种符号,产生了不可移易的“阴阳本质”。阳爻,对应“在天成象”的太阳归藏;阴爻,对应“在地成形”的圭影伸缩。
“伏羲画卦”创制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仅有卦象、爻数两大要素,产生了不可移易的“象数之义”。
天文要素,是卦象对应天象。
历法要素,是爻数对应日数。
从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000)到龙山中期(公元前2500)三仟五佰年前,“阴阳本质”、“象数之义”从未改变。龙山中期后的“伏羲布卦”,以此为不可动摇的前提,仅把“阴阳本质”、“象数之义”予以系统化的整体升级,亦即把初级图像历、太阳历“伏羲连山历”,升级为终极图像历、阴阳合历“神农归藏历”。
圭象(卦象)实为圭影之象,公元前6000年的大地湾已经出现了左右圭影符,所以大地湾一期并非伏羲连山历的起源期,而是伏羲连山历的成熟期。因为当时虽然以二十八山为地面坐标,但是已经开始使用圭木观测日影。持续三仟年的立圭测影,推动伏羲连山历不断进步发展,在七山六谷的十二月太阳历之后,又进一步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最终把二十八山地面坐标,升级为二十八宿天空坐标,为伏羲连山历升级为神农归藏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伏羲“画卦”、“布卦”,所画所布均非“八卦”,均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原为“六十四圭”,亦即六十四组圭表投影,每组六爻对应六日,一爻对应一日。所以“卦象”、“卦序”、“卦名”、“卦义”原为“圭象”、“圭序”、“圭名”、“圭义”,亦即太阳处于特定天空位置的圭表投影之象、之序、之名、之义。夏商周三朝把“伏羲六十四圭”移用于占筮,“圭”旁加“卜”成“卦”,遮蔽了上古伏羲族的历法初义“圭测阴阳”,转变为中古黄帝族的卜筮新义“卦问吉凶”,“圭”变为“卦”,至今已有四仟年,约定俗成已久,本文仍然遵重传统凡作“卦”处,但是均作“圭”解。
2018-10 鳌江
(读张远山《伏羲之道》辑要)
雍牧
“蜃”字从辰从虫,就是因为这种虫的外壳纹理,酷似星辰轨道,这是天文含义。星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代表每年的不同时辰,这是历法意义。所以即使蚌壳是伏羲族的装饰品,也是源于伏羲族的天文历法。大地湾一期至四期(公元前6000-公元前2900)出土了很多蚌壳,都是浑天说的系统证据。一孔表示太阳,二孔表示日月,纹理标示天体轨迹。只有明白甘肃大地湾的伏羲祖族选择蚌壳做装饰品的天文、历法含义,才能理解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伏羲支族摆塑苍龙七宿、白虎七宿、北斗七星,为何不用别物,只用蚌壳。
大地湾二期(公元前4500年)伏羲族的女娲瓶是上古华夏区域最早的人形陶器。编号41女娲瓶的南北阴阳山,是伏羲族连山历的基本纹样。南北二山的阴阳,相反相对,意为:观测点处于白昼,地球反面就处于黑夜;观测点处于黑夜,地球反面就处于白昼。所以这样尽管简单,内涵极其深刻,已经包含“浑天说”。太阳落于西山之后,夜晚绕过地球反面,明天早上再次升于东山!“不食不寢不息”(《山海经-大荒北经》)
东汉张衡制作的浑天仪,常被视作“浑天说”的最早物证,其实西汉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更早。另外有学者认为,战国时代已有浑天仪。
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蛋黄为球体)。------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张衡《浑仪注》)
考古证据证明,“浑天说”,“浑天仪”的真正源头,是早于战国秦汉四仟多年的伏羲族大地湾二期(公元前4500)
伏羲族在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000)创立了伏羲族连山历,此后连续追问历法背后的天文原因,逐步明白了地轴倾斜、黄赤交角、地球、天球等等宇宙奥妙,找到了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学根源,从知其然进步到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大地湾二期形成了“浑天说”,出现了彩陶“鸡子纹”,制作了女娲瓶。
女娲瓶不仅表明了伏羲连山历的天文学基础是“浑天说”,而且说明了伏羲族历法“开天”的先仰韶期,处于母系社会,直至仰韶中期以后,伏羲族才进入父系社会!神话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都出在这时期和之前。
伏羲族在大地湾一期,发明了立圭测影。“伏羲连山历”以东七山,西七山为地面坐标,即“七山六谷”,太阳每日升于东山,落于西山,东升西落的连线,上半年逐日北归,下半年逐日南藏,各经六谷,于是大地湾一期的伏羲族首先从“一年”中解析出:六谷为半年,一谷为一月。
伏羲族先用《大荒东经》、《大荒西经》所记载的七对东西日月山,建立起了一个东西方向的地面坐标,创造了一年的历法。只要看看太阳是在那一对东西山的连线上,就能明白现在是几月几日。
后来伏羲族又增加了《大荒南经》、《大荒北经》记载的七对南北日月山,建立了一个南北方向的地面坐标,创造了一日的时钟。只要看看太阳是在那一对南北山的连线上,就能明白现在是什么时辰。
“伏羲画卦(圭)”所画华夏第一“圭”,太阳每年南北过于山谷,每日东西经于天空,但是山谷,天空均无坐标,无法直接解析出最小历法单位“一日”,于是大地湾一期的伏羲族发明了间接解析法:通过“立圭测影”,把“在天成象”的太阳归藏,转化为“在地成形”的圭表投影。上半年太阳逐日北归导至正午圭影逐日南缩,下半年太阳逐日南藏导至正午圭影逐日北伸。由于每日正午圭影的不同长短,严格对应太阳的南北位置,所以一条圭影对应“一日”。
太阳轨道O,属阳爻一,伏羲族既是“一画开天”。《老子》谓之“道生一”,“有生于无”,O为道,一为太一,均为太阳“经天”,“周行”一“年”的轨迹,属于天文,尚非历法。因为“年”是最大的历法单位,必须解析出较小历法“半年”、“月”、“节气”、“物候”等等,直至解析出最小历法单位“一日”,才能制定历法,至此完成。
“伏羲画卦”所画第一阴爻,“阴爻”之阴,即“圭影”之影、音、义均近;阴爻的本质,正是对应逐日伸缩位移的圭影。
伏羲族“仰观天象于天,俯察圭影于地”,贯穿“伏羲连山历”始终,所以“伏羲画卦”始于八仟年前的大地湾一期,延续了漫长的三仟五佰年,直到四仟五佰年前龙山中期(公元前2500),甘肃、青海才大量出现阴爻,阳爻构成的六爻卦,“伏羲画卦”才告完成,最后才有“伏羲布卦”。
“伏羲画卦”创制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仅有阴爻、阳爻两种符号,产生了不可移易的“阴阳本质”。阳爻,对应“在天成象”的太阳归藏;阴爻,对应“在地成形”的圭影伸缩。
“伏羲画卦”创制的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仅有卦象、爻数两大要素,产生了不可移易的“象数之义”。
天文要素,是卦象对应天象。
历法要素,是爻数对应日数。
从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000)到龙山中期(公元前2500)三仟五佰年前,“阴阳本质”、“象数之义”从未改变。龙山中期后的“伏羲布卦”,以此为不可动摇的前提,仅把“阴阳本质”、“象数之义”予以系统化的整体升级,亦即把初级图像历、太阳历“伏羲连山历”,升级为终极图像历、阴阳合历“神农归藏历”。
圭象(卦象)实为圭影之象,公元前6000年的大地湾已经出现了左右圭影符,所以大地湾一期并非伏羲连山历的起源期,而是伏羲连山历的成熟期。因为当时虽然以二十八山为地面坐标,但是已经开始使用圭木观测日影。持续三仟年的立圭测影,推动伏羲连山历不断进步发展,在七山六谷的十二月太阳历之后,又进一步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最终把二十八山地面坐标,升级为二十八宿天空坐标,为伏羲连山历升级为神农归藏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伏羲“画卦”、“布卦”,所画所布均非“八卦”,均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原为“六十四圭”,亦即六十四组圭表投影,每组六爻对应六日,一爻对应一日。所以“卦象”、“卦序”、“卦名”、“卦义”原为“圭象”、“圭序”、“圭名”、“圭义”,亦即太阳处于特定天空位置的圭表投影之象、之序、之名、之义。夏商周三朝把“伏羲六十四圭”移用于占筮,“圭”旁加“卜”成“卦”,遮蔽了上古伏羲族的历法初义“圭测阴阳”,转变为中古黄帝族的卜筮新义“卦问吉凶”,“圭”变为“卦”,至今已有四仟年,约定俗成已久,本文仍然遵重传统凡作“卦”处,但是均作“圭”解。
2018-10 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