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久治不愈的肝病,你加些治肾的药仲景注重临床实践。他的医书就是他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由于当时书写媒介是用竹简,写临床书籍不方便也不必去做理论分析。所以,在他的书中不用五行是可以理解的。
五行用于中医,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关系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临床实践证明:有很多难治的病,仅靠六经辨证去看病开方是不行的,还必须引入五行理论。比方说,对久治不愈的肝病,你加些治肾的药可能就解决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肾水生肝木呀。对比较难治的脾胃病,加入治肝胆的药效果就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肝木克脾土呀。还有,因心火旺而失眠,用些清肝胆之热的药就很管用,因为肝胆属木,木生火呀。
是我看错一字,不好意思!注意:我说的是“治肾”而不是“补肾”。“治肾”不等于“补肾”!
医圣还藏一手不想交代???还有一个问题:书中没有提到五行理论,不等于作者不懂五行理论。我自己就有一个习惯:写医案就不喜欢啰嗦,通常不明说六经及五行,而是直接了当地写出症状、病机和药方。但是,实际上我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是用到了六经辨证及五行(五脏)辨证理论的。
你的五行已经出神入化了,如果治肝病需要同时治肾,对治肾来说是补是泻这要看具体症状而定,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肝肾同治的依据就是肾水生肝木。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肾水生肝木”,应理解为肾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肝功能的强弱。不能由“肾水生肝木”推导出,肝肾同治时必须用补肾的药。如果肝虚是受肾虚所累,那治肾当然该用补肾药。如果肝胆湿热盛与肾经疏泄不力有关,那治肾就该用泻药。如果肝病与肾虚及肾经实邪都有关,那治肾就该补泻同行。
五行生克很复杂吗?那也不是。在书写非常方便、不存在受书写媒介限制的情况下,现代不少医生写医案,都不愿意说得啰里啰嗦写出六经及五行(五脏)辨证的过程,更何况古人呢?
不管母有任何问题(包括虚和实),都会影响子的功能正常化。所以,为了解决母的问题,不管是用补药还是用泻药,只要能使母的功能恢复正常,这对于子来说都是“生”。因为,母的功能正常了才可能使子的功能正常。我何时说过“子还能生母”呢?“如果肝胆湿热盛与肾经疏泄不力有关,那治肾就该用泻药”——这里只是一种假设。如果肝胆湿热盛与肾经疏泄不力有关,那肯定得首先想到用泻药。只要出现肾经疏泄不力,不管肾经是虚症还是实症,泻药肯定要用。如果肾上只是实症,那就只用泻药;如果肾经疏泄不力与肾上虚症和肾上实症都有关,那就补虚泻实药同用。注意:我说“该用泻药”不等于“只用泻药”。
看上层楼吧!不管母有任何问题(包括虚和实),都会影响子的功能正常化。所以,为了解决母的问题,不管是用补药还是用泻药,只要能使母的功能恢复正常,这对于子来说都是“生”。因为,母的功能正常了才可能使子的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