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不懂五行,庸医精通五行
仲景的医书能治病,为啥其它医书就效果甚微甚至不能治病?
一个想学医的,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他必将稀里糊涂的学成一个庸医。
今天,只要你翻开一本医书,不提五行,那简直不可能!那么五行又为什么没在仲景的书中出现呢!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你肯定没看过仲景的书!没读过伤寒论和金贵要略!
先从网上找一段别人的论述,省得自己敲键盘,何乐不为!
/////////////////////////////////////
导读:今天一起来聊聊《伤寒论》中的五行观,以下为部分节选内容。
《伤寒论》中的五行观
五行学说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应用,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伤寒论》所用的五行学说一脉相承于河图的天地时空五行,摒弃的是生克制化五行。体现在两点:①土的位置;②假借四方星宿之名对方剂的命名。
一、河图天地五行观
(一)土居中央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应用了五行学说,但是所采用的是河图天地五行。
《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太阴属土而位置居中,《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太阴病中虽未明确指出太阴居中,但是在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剂如理中汤和理中丸中,明确用“中”之名来指明太阴在五行中的位置,凡三条:“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二)四方假借星宿之名
河图五行观的特点是土居中应地,木火金水居四旁应天。《伤寒论》中对升降沉浮的表达是通过东西南北四方星宿的名称来体现,即青龙(汤)、白虎(汤)、泻心(汤)、真武(汤)。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出自《三辅黄图·未央宫》:“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命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实际上是对天之方位的四分法。仲景以青龙、白虎、泻心(《辅行诀》中以黄连阿胶汤为小朱雀汤,亦可)、真武、理中命以方剂之名,对应东西南北与中之位,明确是用天地两分法命名,即依天地时空的五行。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天地立极,四时阴阳;天布五行,五脏收受;五脏化气,升降沉浮;木火金水,土居中央。从《内经》到《伤寒论》皆是如此,皆是以道、天地、阴阳立生命之主线。
二、生克五行观
有人言《伤寒论》之五行为生克制化五行,依据有二。
(1)《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关于此两段的描述,历来医家争论最多。后世多认为《伤寒例》以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王叔和自己的添加,非仲景原著。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现代胡希恕、李克绍等人也持相同的观点。
关键的是此种生克乘侮的五行学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后的条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描述,而河图时空五行观的青龙、白虎、泻心、真武、理中等方证条文贯穿始终,如此这般如何证明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以生克五行学说立论的呢?
//////////////////////////
文章作者的结论很明显,伤寒论有五行思想,但没有生克制化这种关系说。
其实,在本人看来,伤寒论连五行这张皮都没有!为什么呢?
前文作者列举了三处提及五行,看来是不可推翻的!
第一处: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我们知道,这序,因为前后能印证的地方少,那么后人想篡改,一般就在这里动手!不信,把这段去掉,你能发现自序或者全文中有影响吗?
没有,这个自序,仲景要交代的是成书原因和结果!并非想阐释什么"医理"!
第二处:《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平脉法,来源可疑,行文风格及其啰嗦,只注重排比,形式漂亮,和其他部分格格不入。
第三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这里提到了"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释呢: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五行的代表写法是"木、火、土、金、水",对应到五脏,是肝木!
上文解释了一通,用的是肝气、而不木气!为啥呢?
只能说就没"木气"这个概论!而且,整个仲景的文章(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下同),就没单独提过木!
如果五行学说是仲景时期的医理基石,那仲景随口说出个木或肝木,就太自然和必要了,恰恰仲景没提!
所以,仲景的文章就没有五行的地位,那些看起来是"五行"、"五常"的语句,和五行也没有直接关系!
人居中,加四个方位,就是五,但这五,它们是没有什么生克制化的关系。
还有五行中的"补母泄子",仲景文通篇也没出现谁为"母",谁为"子"这样的文字!
最关键的是!仲景只通过辨病脉证并治,没用金木水火土,也阐释清楚了病理发展变化与治疗法的关系,而且还非常有效!
仲景关注的是"水"、"气"、"火"、"金",如果考虑原文被后人微修,则可以写成:
"水"、"气"、"火"、"降"
火气,能让水和气暖和的能量
金气——降气,能让水和气冰凉的能量
而仲景在论病时,就是关注这水畅不畅、气能上、气能下不?
因此,抛开五行,对学医学,对理解仲景的本意,更好些!
后人就是死抱五行不放,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句话变成一本书,学子花成倍的功夫去记去背,照样学不成治病的本事!
总之一句话,没有花里胡哨的五行,仲景才成为医圣。有了花里胡哨的五行,内经成了医学噩梦!
仲景的医书能治病,为啥其它医书就效果甚微甚至不能治病?
一个想学医的,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他必将稀里糊涂的学成一个庸医。
今天,只要你翻开一本医书,不提五行,那简直不可能!那么五行又为什么没在仲景的书中出现呢!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你肯定没看过仲景的书!没读过伤寒论和金贵要略!
先从网上找一段别人的论述,省得自己敲键盘,何乐不为!
/////////////////////////////////////
导读:今天一起来聊聊《伤寒论》中的五行观,以下为部分节选内容。
《伤寒论》中的五行观
五行学说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应用,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伤寒论》所用的五行学说一脉相承于河图的天地时空五行,摒弃的是生克制化五行。体现在两点:①土的位置;②假借四方星宿之名对方剂的命名。
一、河图天地五行观
(一)土居中央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应用了五行学说,但是所采用的是河图天地五行。
《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太阴属土而位置居中,《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太阴病中虽未明确指出太阴居中,但是在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剂如理中汤和理中丸中,明确用“中”之名来指明太阴在五行中的位置,凡三条:“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二)四方假借星宿之名
河图五行观的特点是土居中应地,木火金水居四旁应天。《伤寒论》中对升降沉浮的表达是通过东西南北四方星宿的名称来体现,即青龙(汤)、白虎(汤)、泻心(汤)、真武(汤)。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出自《三辅黄图·未央宫》:“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命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实际上是对天之方位的四分法。仲景以青龙、白虎、泻心(《辅行诀》中以黄连阿胶汤为小朱雀汤,亦可)、真武、理中命以方剂之名,对应东西南北与中之位,明确是用天地两分法命名,即依天地时空的五行。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天地立极,四时阴阳;天布五行,五脏收受;五脏化气,升降沉浮;木火金水,土居中央。从《内经》到《伤寒论》皆是如此,皆是以道、天地、阴阳立生命之主线。
二、生克五行观
有人言《伤寒论》之五行为生克制化五行,依据有二。
(1)《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关于此两段的描述,历来医家争论最多。后世多认为《伤寒例》以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王叔和自己的添加,非仲景原著。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现代胡希恕、李克绍等人也持相同的观点。
关键的是此种生克乘侮的五行学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后的条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描述,而河图时空五行观的青龙、白虎、泻心、真武、理中等方证条文贯穿始终,如此这般如何证明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以生克五行学说立论的呢?
//////////////////////////
文章作者的结论很明显,伤寒论有五行思想,但没有生克制化这种关系说。
其实,在本人看来,伤寒论连五行这张皮都没有!为什么呢?
前文作者列举了三处提及五行,看来是不可推翻的!
第一处: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我们知道,这序,因为前后能印证的地方少,那么后人想篡改,一般就在这里动手!不信,把这段去掉,你能发现自序或者全文中有影响吗?
没有,这个自序,仲景要交代的是成书原因和结果!并非想阐释什么"医理"!
第二处:《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平脉法,来源可疑,行文风格及其啰嗦,只注重排比,形式漂亮,和其他部分格格不入。
第三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这里提到了"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释呢: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五行的代表写法是"木、火、土、金、水",对应到五脏,是肝木!
上文解释了一通,用的是肝气、而不木气!为啥呢?
只能说就没"木气"这个概论!而且,整个仲景的文章(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下同),就没单独提过木!
如果五行学说是仲景时期的医理基石,那仲景随口说出个木或肝木,就太自然和必要了,恰恰仲景没提!
所以,仲景的文章就没有五行的地位,那些看起来是"五行"、"五常"的语句,和五行也没有直接关系!
人居中,加四个方位,就是五,但这五,它们是没有什么生克制化的关系。
还有五行中的"补母泄子",仲景文通篇也没出现谁为"母",谁为"子"这样的文字!
最关键的是!仲景只通过辨病脉证并治,没用金木水火土,也阐释清楚了病理发展变化与治疗法的关系,而且还非常有效!
仲景关注的是"水"、"气"、"火"、"金",如果考虑原文被后人微修,则可以写成:
"水"、"气"、"火"、"降"
火气,能让水和气暖和的能量
金气——降气,能让水和气冰凉的能量
而仲景在论病时,就是关注这水畅不畅、气能上、气能下不?
因此,抛开五行,对学医学,对理解仲景的本意,更好些!
后人就是死抱五行不放,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句话变成一本书,学子花成倍的功夫去记去背,照样学不成治病的本事!
总之一句话,没有花里胡哨的五行,仲景才成为医圣。有了花里胡哨的五行,内经成了医学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