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05
- 帖子
- 2382
- 获得点赞
- 98
- 声望
- 63
- 年龄
- 48
“老张,”我以期待的眼神凝望着他,“有人说《伤寒论》就像一把钥匙,掌握 了它,才能开启生命医学中那一扇不轻易开启的大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啊?
“《伤寒论》是诊治所有疾病的大纲大法。”张丰先生脱口而出,“它以六经及其 演变为辨证的经纬,全面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全书以此为主线,进 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一一道来。它的诊治规律同时适用于外感病和内妇等 科疾病。《伤寒论》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 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因而賦有极大的论叙魅力。”
“老张,《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张仲景只是一个整理者,是吗?”
“《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以更周密、更深 人、更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张丰先生耐心地说道,“张仲 景对前经方医学作了一个整体性的透视,对 <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所展现的药 征相对应、方证相对应的历程进行了追溯,对人体内在健病之变中的主动性开展了 深人的阐释与探讨。《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的辨证思想作了跨时空的发挥和 深人的论证。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嗽人类疾病存在、 演化和诊治的秘密。”
“老张,你对《伤寒论》的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是如何评价的呢?”
“《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夜晚最动人的一场篝火晚会,其薪火穿越两千来年的历 史天空,至今仍旧光彩照人。”张丰先生情绪有点儿激动,“有人说,‘康德是一座 桥,近现代的哲学家都要从他身上走过’。我仿照以上的句式说过一句话:‘《伤寒 论》是一座桥,各种流派的中医师都要从它下面通过。’如果中医师没有找到属于 自己的这条河流,没有通过伤寒论这一座桥洞,那么他可能一辈子仍然停留在原地, 难以获得进步。”
张丰先生上述的一段话使我感动。
“老张,请你谈谈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的关系,好吗?”
“是《伤寒论》的火种点燃了日本汉方,使它升腾起灿烂的烟花。历史进入近 代,在东西方两种文明激烈碰撞中,中医学满目疮痍,经方医学的发展陷人了低谷, 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王子之问? 一直到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出现,才拨开了重重的 迷雾,使经方医学寻找到存在的连续性和动力源。”
“老张,那你对《伤寒论> 的发展前景又是怎么看的呢?”
“仲景学说如一源头活水,使人们对临床诊治有豁然开朗的领悟。今后如何敲 开这沉睡了几千年的高度凝练的和氏璧,让它光芒万丈地亮丽登台,就是经方派医 师的职责。假以时日,目前不理解‘方证相对应’其中奥秘的人,一定会收起现在 挑剔的食指,而高高地翘起他的大拇指。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纪里,《伤寒论》会 像一次辉煙的日出,给世界医学增光添彩。张仲景的名字一定会镂刻在未来人类共 同体的纪念碑上。”
张丰先生说得很到位,把一个中医师对张仲景的敬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老张,请你讲讲《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名的含义,好吗?”
“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命名自己的医学著作是大有深意的,任应秋把它解 读为‘疾病总论’,他不愧是陆渊雷的高足。”张丰先生不假思索地说,“然而在 ‘疾病总论’与针对疾病一般规律反应的‘通治方法’之外,似乎还有一层含义, 就是仲景暗喻自己的医学著作是有别于其他医学流派的一个新的体系,它具有新的 结构与新的规范。仲景的一生始终在追寻如何在抽象和具体之间,临床疗效与医学 体系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关系的难题。《伤寒杂病论》就是他交给后世的答案。它 论述了中国古代经方医师的诊治思维,就是利用成功和失败的病案创造一个六经辨 证结构的体系。张仲景怀有一种非凡的雄心要使《伤寒杂病论》既要具备分析性, 又要具备综合性,它要把进人其领域的一切都加以甄别,并且賦予它临床诊治的易 操作性。”
“老张,那你认为张仲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张仲景是一位至情至诚的人类之子,却是当时主流社会的异类。”张丰先生以 肯定的语气说,“在《伤寒论》序中,人们听到了仲景那愤世嫉俗的悲叹,他冒着 被体制内大人先生驱逐的危险,为了记录自己的‘活思想’,毅然撰写了极具临床 价值与理论意义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本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的著作,在 当时可能是名声不彰,所以正史中没有他的地位,然而历史是不会把他遗忘的。 《伤寒论》序中说的话,疾心痛首、忧心如焚,句句出于肺腑,在没有打动读者之 前,作者自己就‘咄嗟呜呼!’ ‘痛夫!’ ‘哀乎!’被自己先感动了。历史上,凡出 自真诚的文字,虽不一定成为经典;但能成为经典的,一定是出自真诚的文字。张 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真骨头、真精神的清议者,而且是一个身体力行,‘勤求古 训,博采众方’的医学家,真才实学的临床家。”
“老张,张仲景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的?”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张丰先生说,“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序》中的‘若 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这句话中就可以得知张仲景对自己的著作的评价是充满 自信的。”
“老张,张仲景《伤寒论》这本书的特点在哪里?”
“张仲景使用了古朴的自然语体,其语体似乎与大地、星空、河流、空气一样 率真、本色、直接,只有这种语体才能准确呈现‘方证相对应’的具体真理并通向 其本源。”张丰先生说,“张仲景除了临床专业的经验外,还有他的生活经验、社会 经验。所谓经验,牵涉到的都是一种较长时期的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是你在所处特 定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所感受到的那些,
是与你周围的人们共同分享的,甚至无须特别用语言来加以沟通,是人们之间的密 码和暗号。然而此类经验是外人看不出来、里面人说不出来的那些东西,很难找到 恰当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如果此类经验永远找不到形式,便可能永远不存在。仲景 的伟大就在于他能从病人与疾病认知的整体水平出发,找到所有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转归的一般规律与诊治方法。我们面对《伤寒论》的时候就像面对生命、面 对疾病、面对一群活灵活现的病人与他们的苦痛。所以《伤寒论》的价值在于它创 造了一个诊治方法而不在于如何去解释这个诊治方法。《伤寒论》中的论治理念不 是张仲景所发明、所设计的。但却是他把前经方时期方证辨证的大量经验与规则通 过自己的心智把它系统地进行了重构和整合,然后用文字形式记载了下来。”
张丰先生的心得我非常容易接受。
“老张,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是古代两种不同的医学流派,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 们追求的方向不一样。经方医学追求知其然;医经医学追求知其所以然。”张丰先 生笑着回答,“我们祖先对自身疾病和诊治的关注,可能是出于单纯的实用需要, 亦可能是因为对这种健病之变的现象起了的浓厚兴趣。实用需要与兴趣爱好两者是 不相等的,前者是出于实际的生存需要,后者更多是出于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好奇 和追问。前者发展成为经方医学与针灸学,后者发展成为医经医学。经方医学的方 证辨证是方随证变,讲究经验的合理性,没有先验成见的束缚;医经医学的病因病 机学说是审因论治讲求先验的理性。中医学从一开始就出现不同的流派,这是很自 然的事,它们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提高。由于它们是同一历史阶段的产 物,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因此虽然起点不一样,发展的方向也不一样,但研究的 对象毕竟是有生命的人,所以就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与言语。也就是因为这一些交叉 和混同,以致引起了几千年的误会。真是医门多疾啊!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曲解我们 的祖先;还有许多人缘木求鱼、随波逐流。”
“老张,你的分析让我淸楚地看到了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不同,之前我的确分 不淸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始终觉得,金元以来所谓的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争论还有一个更关键性 的线索没有抓住。”张丰先生笑着说,“因为他们两派的医师都同在病因病机的前提 下辨证论治。既然如此,它们的争论已经避开了聚讼的所在。我认为撇开病因病机 来讨论两派的分歧,肯定是不靠谱的。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这个经方医学与医经医 学也就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充其量只是多用一些张仲景的方药而已。所以历代的经 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争论终将如造宝塔而缺少塔顶,未能尽其全功。”
“老张,你说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根本区别在哪里?”
“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根本就在于把病因病机摆在什么位置上?”
“老张,我看到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都有病因病机的论述。”
“是的,正象你所说的那样,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都有病因病机的论述。”张丰 先生说,“但是,经典的经方医学是在方证辨证确立以后,再用病因病机的理论加 以解释;医经医学是在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的。”
“老张,经方医学目前的处境如何?”
“张仲景倡导的方证辨证在自己的故国一直处于隐匿的位置。”张丰先生直言不 讳地说,“当代经方医学更是陷人到一种艰难的处境,它和现实发生了矛盾和脱节。 现在,许多临床中医师对方证辨证都是非常陌生的,难以分享经方思想的喜悦和感 念。这更使经方医学的生存缺乏氛围与土壤,使它的发展缺乏资源与空间,这是一 条多么令人痛心的历史下滑线啊!假如仲景地下有知,不知会作出什么反应呢!” “老张,经方医学几千年来备受冷落,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否负面的影响?”
“中医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医临床一旦切断了和张仲景倡导的方证辨 证的联系,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张丰先生痛心疾首地说,“因为中医学丧失了多 样性,所以我对高度同质化的学院派中医学有莫可名状的隔阂。”
“老张,你的意思是,经方医师要全力遵循方证辨证规则下的诊治,接受这些 方证辨证规则下出现的东西,不论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吗? “
“据守其迹,才是心传!”张丰先生肯定地说,“历代经方家并不都是凭借理性 而选择了经方医学,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由于他们亲眼目睹经方的神奇疗效在 情感上受到震惊而走上了经方之路的。也就是说是经方医学的疗效唤起医师的好奇 心,让他们备受艰辛地进人仲景的门口,从中找到呼应、安慰和归宿。”
听张丰先生的谈话,总是会对他心存感潋。他让我们不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 而只是为你打开一扇窗,让那些更多是处在主流医学边缘的“另类”身影从窗前走 过。对于医经学派也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而不是相反。他的见解,引发了我 医学观念的转变和对生命的深层反省。那天下午,我们一问一答,声气相求,不知 不觉中晚霣散尽,夜幕已经渐渐降临。
“老张,非常感谢你无私的教诲。”
“言重了。”张丰先生神情平和地说:“经方医学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享的最后 晚餐,而是子孙托付我们共同呵护的家园。传授经方、宣传经方、发展经方是每一 个经方医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假如天色没有渐渐地暗下来,我们就会一直这样不停地交谈下去。
在暮色苍茫时分,张丰先生送我们下了楼,一直送到大路的路口,他大声说: “很高兴你们来!”
这句客套话,被他还原其本来的含义:他真的很高兴。
听先生一席指教,有如秋风怡人自沉醉。告别张丰先生后,我们走出了青藤小 木屋,仰望满天灿烂的星光,觉得知识是这样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美好。
回来时,我和陈医师漫步在阡陌纵横的小路上,谈医论病,说古道今。我们都 为被雪藏至今的张丰先生的命运而叹息。同时也认为,人们只有深陷于黑暗当中, 才能开启真正的思考。苦难中的思考,使人不会陷人情感枯竭的状态,而是保持了 对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内在温度。
“先生心中寂寞啊!”陈医师说,“可能由于精神上陷于孤独,所以渴望和别人 聊天。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提的问题引发了先生的同感,所以他今天心情舒畅,平时 他很少这样神采飞扬。虽然在智力活动上仍然丰富深邃,但他精神上总是茫然若失。 就像我们找到言谈者一样,他今天也寻找到倾听者了。”
虽然我不喜欢抄书,还厌恶对别人的观点没有仔细的思考就接受了下来的做法, 但我还是决定先把张丰先生讲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因为我听他讲的时候, 有许多疑难的问题还没有理解,但我预感到它对我的中医临床肯定会有帮助。
事后我把陈医师的话告诉了张丰先生,他也赞赏陈医师的意见。他认为,倾诉 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彼此心理沟通的效果。“对话的双方都是倾听 者。”张丰先生说,“倾听的一方并不是完全是被动的,通过提问、表述、倾听、明 辨,可以加强巩固我们已有的知识,同时也让新的见解浮现出来。交谈使我们的思 想更加具有包容性,能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和富有弹性。 以求接近希腊式单纯而充满活力的对话,永远是人类向往的最高境界。”
“《伤寒论》是诊治所有疾病的大纲大法。”张丰先生脱口而出,“它以六经及其 演变为辨证的经纬,全面论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全书以此为主线,进 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时空分析,一一道来。它的诊治规律同时适用于外感病和内妇等 科疾病。《伤寒论》论叙具体,文理严谨,行文规范;遣词造句,精练含蓄,前后 照应,互文见义;既大刀阔斧又细腻非凡,因而賦有极大的论叙魅力。”
“老张,《伤寒论》来源于《汤液经》,张仲景只是一个整理者,是吗?”
“《伤寒论》虽然传承自《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但它以更周密、更深 人、更构造性地展开,所以仍属于一种创造性文本。”张丰先生耐心地说道,“张仲 景对前经方医学作了一个整体性的透视,对 <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所展现的药 征相对应、方证相对应的历程进行了追溯,对人体内在健病之变中的主动性开展了 深人的阐释与探讨。《伤寒论》实际上是把张仲景的辨证思想作了跨时空的发挥和 深人的论证。它把视野扩展到了人类疾病的整体,以全新的角度鸟嗽人类疾病存在、 演化和诊治的秘密。”
“老张,你对《伤寒论》的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是如何评价的呢?”
“《伤寒论》是古代医学夜晚最动人的一场篝火晚会,其薪火穿越两千来年的历 史天空,至今仍旧光彩照人。”张丰先生情绪有点儿激动,“有人说,‘康德是一座 桥,近现代的哲学家都要从他身上走过’。我仿照以上的句式说过一句话:‘《伤寒 论》是一座桥,各种流派的中医师都要从它下面通过。’如果中医师没有找到属于 自己的这条河流,没有通过伤寒论这一座桥洞,那么他可能一辈子仍然停留在原地, 难以获得进步。”
张丰先生上述的一段话使我感动。
“老张,请你谈谈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的关系,好吗?”
“是《伤寒论》的火种点燃了日本汉方,使它升腾起灿烂的烟花。历史进入近 代,在东西方两种文明激烈碰撞中,中医学满目疮痍,经方医学的发展陷人了低谷, 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王子之问? 一直到日本汉方古方派的出现,才拨开了重重的 迷雾,使经方医学寻找到存在的连续性和动力源。”
“老张,那你对《伤寒论> 的发展前景又是怎么看的呢?”
“仲景学说如一源头活水,使人们对临床诊治有豁然开朗的领悟。今后如何敲 开这沉睡了几千年的高度凝练的和氏璧,让它光芒万丈地亮丽登台,就是经方派医 师的职责。假以时日,目前不理解‘方证相对应’其中奥秘的人,一定会收起现在 挑剔的食指,而高高地翘起他的大拇指。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纪里,《伤寒论》会 像一次辉煙的日出,给世界医学增光添彩。张仲景的名字一定会镂刻在未来人类共 同体的纪念碑上。”
张丰先生说得很到位,把一个中医师对张仲景的敬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老张,请你讲讲《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名的含义,好吗?”
“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命名自己的医学著作是大有深意的,任应秋把它解 读为‘疾病总论’,他不愧是陆渊雷的高足。”张丰先生不假思索地说,“然而在 ‘疾病总论’与针对疾病一般规律反应的‘通治方法’之外,似乎还有一层含义, 就是仲景暗喻自己的医学著作是有别于其他医学流派的一个新的体系,它具有新的 结构与新的规范。仲景的一生始终在追寻如何在抽象和具体之间,临床疗效与医学 体系之间建立起一种牢固关系的难题。《伤寒杂病论》就是他交给后世的答案。它 论述了中国古代经方医师的诊治思维,就是利用成功和失败的病案创造一个六经辨 证结构的体系。张仲景怀有一种非凡的雄心要使《伤寒杂病论》既要具备分析性, 又要具备综合性,它要把进人其领域的一切都加以甄别,并且賦予它临床诊治的易 操作性。”
“老张,那你认为张仲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张仲景是一位至情至诚的人类之子,却是当时主流社会的异类。”张丰先生以 肯定的语气说,“在《伤寒论》序中,人们听到了仲景那愤世嫉俗的悲叹,他冒着 被体制内大人先生驱逐的危险,为了记录自己的‘活思想’,毅然撰写了极具临床 价值与理论意义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本被后世一致奉为经典的著作,在 当时可能是名声不彰,所以正史中没有他的地位,然而历史是不会把他遗忘的。 《伤寒论》序中说的话,疾心痛首、忧心如焚,句句出于肺腑,在没有打动读者之 前,作者自己就‘咄嗟呜呼!’ ‘痛夫!’ ‘哀乎!’被自己先感动了。历史上,凡出 自真诚的文字,虽不一定成为经典;但能成为经典的,一定是出自真诚的文字。张 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真骨头、真精神的清议者,而且是一个身体力行,‘勤求古 训,博采众方’的医学家,真才实学的临床家。”
“老张,张仲景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伤寒杂病论》的?”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张丰先生说,“我们从《伤寒杂病论•序》中的‘若 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这句话中就可以得知张仲景对自己的著作的评价是充满 自信的。”
“老张,张仲景《伤寒论》这本书的特点在哪里?”
“张仲景使用了古朴的自然语体,其语体似乎与大地、星空、河流、空气一样 率真、本色、直接,只有这种语体才能准确呈现‘方证相对应’的具体真理并通向 其本源。”张丰先生说,“张仲景除了临床专业的经验外,还有他的生活经验、社会 经验。所谓经验,牵涉到的都是一种较长时期的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是你在所处特 定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所感受到的那些,
是与你周围的人们共同分享的,甚至无须特别用语言来加以沟通,是人们之间的密 码和暗号。然而此类经验是外人看不出来、里面人说不出来的那些东西,很难找到 恰当的形式来加以表达。如果此类经验永远找不到形式,便可能永远不存在。仲景 的伟大就在于他能从病人与疾病认知的整体水平出发,找到所有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转归的一般规律与诊治方法。我们面对《伤寒论》的时候就像面对生命、面 对疾病、面对一群活灵活现的病人与他们的苦痛。所以《伤寒论》的价值在于它创 造了一个诊治方法而不在于如何去解释这个诊治方法。《伤寒论》中的论治理念不 是张仲景所发明、所设计的。但却是他把前经方时期方证辨证的大量经验与规则通 过自己的心智把它系统地进行了重构和整合,然后用文字形式记载了下来。”
张丰先生的心得我非常容易接受。
“老张,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是古代两种不同的医学流派,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 们追求的方向不一样。经方医学追求知其然;医经医学追求知其所以然。”张丰先 生笑着回答,“我们祖先对自身疾病和诊治的关注,可能是出于单纯的实用需要, 亦可能是因为对这种健病之变的现象起了的浓厚兴趣。实用需要与兴趣爱好两者是 不相等的,前者是出于实际的生存需要,后者更多是出于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好奇 和追问。前者发展成为经方医学与针灸学,后者发展成为医经医学。经方医学的方 证辨证是方随证变,讲究经验的合理性,没有先验成见的束缚;医经医学的病因病 机学说是审因论治讲求先验的理性。中医学从一开始就出现不同的流派,这是很自 然的事,它们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提高。由于它们是同一历史阶段的产 物,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因此虽然起点不一样,发展的方向也不一样,但研究的 对象毕竟是有生命的人,所以就有许多共同的话题与言语。也就是因为这一些交叉 和混同,以致引起了几千年的误会。真是医门多疾啊!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曲解我们 的祖先;还有许多人缘木求鱼、随波逐流。”
“老张,你的分析让我淸楚地看到了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不同,之前我的确分 不淸两者之间的区别。”
“我始终觉得,金元以来所谓的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争论还有一个更关键性 的线索没有抓住。”张丰先生笑着说,“因为他们两派的医师都同在病因病机的前提 下辨证论治。既然如此,它们的争论已经避开了聚讼的所在。我认为撇开病因病机 来讨论两派的分歧,肯定是不靠谱的。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这个经方医学与医经医 学也就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充其量只是多用一些张仲景的方药而已。所以历代的经 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争论终将如造宝塔而缺少塔顶,未能尽其全功。”
“老张,你说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根本区别在哪里?”
“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根本就在于把病因病机摆在什么位置上?”
“老张,我看到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都有病因病机的论述。”
“是的,正象你所说的那样,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都有病因病机的论述。”张丰 先生说,“但是,经典的经方医学是在方证辨证确立以后,再用病因病机的理论加 以解释;医经医学是在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的。”
“老张,经方医学目前的处境如何?”
“张仲景倡导的方证辨证在自己的故国一直处于隐匿的位置。”张丰先生直言不 讳地说,“当代经方医学更是陷人到一种艰难的处境,它和现实发生了矛盾和脱节。 现在,许多临床中医师对方证辨证都是非常陌生的,难以分享经方思想的喜悦和感 念。这更使经方医学的生存缺乏氛围与土壤,使它的发展缺乏资源与空间,这是一 条多么令人痛心的历史下滑线啊!假如仲景地下有知,不知会作出什么反应呢!” “老张,经方医学几千年来备受冷落,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否负面的影响?”
“中医发展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医临床一旦切断了和张仲景倡导的方证辨 证的联系,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张丰先生痛心疾首地说,“因为中医学丧失了多 样性,所以我对高度同质化的学院派中医学有莫可名状的隔阂。”
“老张,你的意思是,经方医师要全力遵循方证辨证规则下的诊治,接受这些 方证辨证规则下出现的东西,不论其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是吗? “
“据守其迹,才是心传!”张丰先生肯定地说,“历代经方家并不都是凭借理性 而选择了经方医学,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是由于他们亲眼目睹经方的神奇疗效在 情感上受到震惊而走上了经方之路的。也就是说是经方医学的疗效唤起医师的好奇 心,让他们备受艰辛地进人仲景的门口,从中找到呼应、安慰和归宿。”
听张丰先生的谈话,总是会对他心存感潋。他让我们不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 而只是为你打开一扇窗,让那些更多是处在主流医学边缘的“另类”身影从窗前走 过。对于医经学派也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而不是相反。他的见解,引发了我 医学观念的转变和对生命的深层反省。那天下午,我们一问一答,声气相求,不知 不觉中晚霣散尽,夜幕已经渐渐降临。
“老张,非常感谢你无私的教诲。”
“言重了。”张丰先生神情平和地说:“经方医学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享的最后 晚餐,而是子孙托付我们共同呵护的家园。传授经方、宣传经方、发展经方是每一 个经方医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假如天色没有渐渐地暗下来,我们就会一直这样不停地交谈下去。
在暮色苍茫时分,张丰先生送我们下了楼,一直送到大路的路口,他大声说: “很高兴你们来!”
这句客套话,被他还原其本来的含义:他真的很高兴。
听先生一席指教,有如秋风怡人自沉醉。告别张丰先生后,我们走出了青藤小 木屋,仰望满天灿烂的星光,觉得知识是这样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美好。
回来时,我和陈医师漫步在阡陌纵横的小路上,谈医论病,说古道今。我们都 为被雪藏至今的张丰先生的命运而叹息。同时也认为,人们只有深陷于黑暗当中, 才能开启真正的思考。苦难中的思考,使人不会陷人情感枯竭的状态,而是保持了 对周边环境和他人的内在温度。
“先生心中寂寞啊!”陈医师说,“可能由于精神上陷于孤独,所以渴望和别人 聊天。也可能是由于我们提的问题引发了先生的同感,所以他今天心情舒畅,平时 他很少这样神采飞扬。虽然在智力活动上仍然丰富深邃,但他精神上总是茫然若失。 就像我们找到言谈者一样,他今天也寻找到倾听者了。”
虽然我不喜欢抄书,还厌恶对别人的观点没有仔细的思考就接受了下来的做法, 但我还是决定先把张丰先生讲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因为我听他讲的时候, 有许多疑难的问题还没有理解,但我预感到它对我的中医临床肯定会有帮助。
事后我把陈医师的话告诉了张丰先生,他也赞赏陈医师的意见。他认为,倾诉 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彼此心理沟通的效果。“对话的双方都是倾听 者。”张丰先生说,“倾听的一方并不是完全是被动的,通过提问、表述、倾听、明 辨,可以加强巩固我们已有的知识,同时也让新的见解浮现出来。交谈使我们的思 想更加具有包容性,能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和富有弹性。 以求接近希腊式单纯而充满活力的对话,永远是人类向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