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杂病论》为什么未见“五行”的踪迹?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实际上,可以用《伤寒杂病论》的主体内容即方剂——《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来反证《伤寒杂病论·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字,是否为张仲景所撰写!
 
小柴胡:柴胡,芩,半,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柴胡黄芩为君臣,柴胡能够疏解少阳经中的邪热,还有疏利肝胆的作用,黄芩能清胆经、胆腑的邪热。 后面五味药都是实脾的,堵住少阳的去路。
所以我说,没有谁说我是医经家,或医方家,我就专学一样,其他派别的就不屑一顾,这是不可能,也治不好病的。孙思邈学尽天下,还嫌医道少呢。
 
从以上诸位讨论来看,基本肯定了《伤寒杂病论》涉及到“五行”学说,只是很少,不系统。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代,纸贵如金,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理由有二:1、王叔和最先得到的是残卷,后通过遍寻,才在民间基本凑齐《伤寒论》本。2、直到宋时,才在翰林院的书库中发现了虫蛀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后成纸质书时,改名《金匮要略》。该本为“竹简”,推知先发现的《伤寒论》也该为竹简,而且是不成篇的散逸的竹简。
2、既然是散逸的,王叔和花了很大精力才收集齐,自序这种无关紧要的部分应该很难保存下来,该推断为,是王叔和补写的。
3、王叔和肯定深知“五行”在中医哲学理论的重要性,所以在阅读文本后写序,就出现“见一条便列”的推论现象。
4、《伤寒杂病论》 主要是谈治“外感病”和“杂病”的,不是谈中医的“内病”的“哲学体系”。但他又建立了治外感病的新的哲学体系,即六经辨证、传变、理法方药等。《皇帝内经》的“内”重点十分突出,强调自然是个大系统,人体是个小系统。法自然阴阳互生、五行制约。
5、为什么早期史籍未载?是因为张仲景为民间大医。他不属于内经派,也不属于扁鹊派,又是一个医学门派。
 
从以上诸位讨论来看,基本肯定了《伤寒杂病论》涉及到“五行”学说,只是很少,不系统。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代,纸贵如金,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理由有二:1、王叔和最先得到的是残卷,后通过遍寻,才在民间基本凑齐《伤寒论》本。2、直到宋时,才在翰林院的书库中发现了虫蛀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后成纸质书时,改名《金匮要略》。该本为“竹简”,推知先发现的《伤寒论》也该为竹简,而且是不成篇的散逸的竹简。
2、既然是散逸的,王叔和花了很大精力才收集齐,自序这种无关紧要的部分应该很难保存下来,该推断为,是王叔和补写的。
3、王叔和肯定深知“五行”在中医哲学理论的重要性,所以在阅读文本后写序,就出现“见一条便列”的推论现象。
4、《伤寒杂病论》 主要是谈治“外感病”和“杂病”的,不是谈中医的“内病”的“哲学体系”。但他又建立了治外感病的新的哲学体系,即六经辨证、传变、理法方药等。《皇帝内经》的“内”重点十分突出,强调自然是个大系统,人体是个小系统。法自然阴阳互生、五行制约。
5、为什么早期史籍未载?是因为张仲景为民间大医。他不属于内经派,也不属于扁鹊派,又是一个医学门派。
第5和安老师所见略同:张仲景是个走方土郎中,却是个高手。
 
20180609_151939.png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之踪迹,即指《伤寒论》112方与《金匮要略》262方,为何未见用“五行”学说辨证论治?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与五行说无关。虽《伤寒杂病论》亦涉及有关“五行”思想,有学者考证,系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者,但并未直接融入《伤寒论》112方和《金匮》262方,即未能用五行学说去指导这些方剂。
并非想让读者接受这个观点,而是欲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