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诸位讨论来看,基本肯定了《伤寒杂病论》涉及到“五行”学说,只是很少,不系统。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时代,纸贵如金,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理由有二:1、王叔和最先得到的是残卷,后通过遍寻,才在民间基本凑齐《伤寒论》本。2、直到宋时,才在翰林院的书库中发现了虫蛀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后成纸质书时,改名《金匮要略》。该本为“竹简”,推知先发现的《伤寒论》也该为竹简,而且是不成篇的散逸的竹简。
2、既然是散逸的,王叔和花了很大精力才收集齐,自序这种无关紧要的部分应该很难保存下来,该推断为,是王叔和补写的。
3、王叔和肯定深知“五行”在中医哲学理论的重要性,所以在阅读文本后写序,就出现“见一条便列”的推论现象。
4、《伤寒杂病论》 主要是谈治“外感病”和“杂病”的,不是谈中医的“内病”的“哲学体系”。但他又建立了治外感病的新的哲学体系,即六经辨证、传变、理法方药等。《皇帝内经》的“内”重点十分突出,强调自然是个大系统,人体是个小系统。法自然阴阳互生、五行制约。
5、为什么早期史籍未载?是因为张仲景为民间大医。他不属于内经派,也不属于扁鹊派,又是一个医学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