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杂病论》为什么未见“五行”的踪迹?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伤寒杂病论·自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什么未见“五行”的踪迹?

感兴趣之同道,请参与。谢谢!
 
见肝之病,当知传脾,用的就是五行思想吧
 
这个问题 王朝阳先生有以下研究:

《伤寒论》中的五行观

五行学说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应用,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伤寒论》所用的五行学说一脉相承于河图的天地时空五行,摒弃的是生克制化五行。体现在两点:①土的位置;②假借四方星宿之名对方剂的命名。
一、河图天地五行观

(一)土居中央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应用了五行学说,但是所采用的是河图天地五行。

《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太阴属土而位置居中,《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太阴病中虽未明确指出太阴居中,但是在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剂如理中汤和理中丸中,明确用“中”之名来指明太阴在五行中的位置,凡三条:“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二)四方假借星宿之名

河图五行观的特点是土居中应地,木火金水居四旁应天。《伤寒论》中对升降沉浮的表达是通过东西南北四方星宿的名称来体现,即青龙(汤)、白虎(汤)、泻心(汤)、真武(汤)。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出自《三辅黄图·未央宫》:“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命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实际上是对天之方位的四分法。仲景以青龙、白虎、泻心(《辅行诀》中以黄连阿胶汤为小朱雀汤,亦可)、真武、理中命以方剂之名,对应东西南北与中之位,明确是用天地两分法命名,即依天地时空的五行。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天地立极,四时阴阳;天布五行,五脏收受;五脏化气,升降沉浮;木火金水,土居中央。从《内经》到《伤寒论》皆是如此,皆是以道、天地、阴阳立生命之主线。

二、生克五行观
有人言《伤寒论》之五行为生克制化五行,依据有二。

(1)《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关于此两段的描述,历来医家争论最多。后世多认为《伤寒例》以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王叔和自己的添加,非仲景原著。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现代胡希恕、李克绍等人也持相同的观点。
关键的是此种生克乘侮的五行学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后的条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描述,而河图时空五行观的青龙、白虎、泻心、真武、理中等方证条文贯穿始终,如此这般如何证明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以生克五行学说立论的呢?


作者简介:王朝阳有一个头衔——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院院长,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王老师为啥这么棒?有句心灵鸡汤说得好:“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关键是看和谁同行。他们是你看得见的压力和高度,也是一条来渡你的河。”王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曾跟随白广远先生修习太极拳二十年,太极拳练了二十年,这样的积淀,不是谁都有的。
王朝阳先生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日前受聘于海南省肿瘤医院,作为特聘中医首席专家定期到该院坐诊。
王朝阳先生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王端义教授是著名的针灸学前辈。王朝阳先生师从于国医大师薛伯寿先生,而薛伯寿先生是著名中医大师、周恩来总理的保健医——蒲辅周先生的亲传弟子。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号称“神医”、“医圣”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

王叔和撰此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FONT=仿宋]《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

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自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FONT]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号称“神医”、“医圣”的东汉张机仲景,其生平业绩及《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等没有记载。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已散乱。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著作。

王叔和撰此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在正史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名“《张仲景方》或《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后离析为八种医书,见于《宋史·艺文志》。即如下:

[FONT=仿宋]《隋书·经籍志》云:“《张仲景方》十五卷。”

《旧唐书·经籍志》云:“《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新唐书·艺文志》云:“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云:“张仲景《脉经》一卷。又《五藏荣卫论》一卷。张仲景《伤寒论》十卷。《五藏论》一卷。《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张仲景《疗黄经》一卷。又《口齿论》一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

钱超尘先生说:“仲景《伤寒杂病论》经魏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名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离析为八种26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因此,《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传本,最近仲景《伤寒杂病论》原貌。”(《伤寒论文献通考》)

因此,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自序》,还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的具体内容,皆有王叔和撰次沾益的成分。
[/FONT]
我感觉“号称”这个词用的不妥。余认为“号称”有自称之嫌,而仲景被推称为“医圣”是后世的事。
 
只不过张仲景把五行思想融入到条文之中去了,因为张仲景首先提到的是五行,“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在六病定位定性上都是结合了五行。张仲景让我们先明白自然规律,才能结合人体。总纲32字就是精髓。
 
《伤寒杂病论·自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这三部经典“五行”思想充斥其中,而《伤寒杂病论》为什么未见“五行”的踪迹?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的踪迹”,似亦不妥。

如《伤寒杂病论》之“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的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的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
 
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
 
民国儒医杨绍伊大夫,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当代著名中医文献训诂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等考证认为,《伤寒杂病论·原序》有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入沾益的成分。

不仅是如此!
讲脉的部分只有一小段是仲景原著,即《平脉法》到“传与贤人”这一段,也就是《脉经·张仲景论脉第一》一文。
 
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平脉法》和卷第二《伤寒例》这三篇内容,大部分是王叔和补入沾益者。而《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部分内容,亦是如此,即与王叔和撰集整理、补入沾益有关。
 
要言之,以《汉志·方技略》律之,《素问》、《九卷》和《八十一难》当属医经家(学派),大讲阴阳五行;《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有渊源,当属经方家(学派)。经方家本与“五行”无关。

观《伤寒杂病论》全书之方剂,无论是论述外感伤寒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大多未用“五行”思想辨证施治。说与“五行”思想有染者,那是王叔和撰集整理时、补入沾益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该书“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那么试问: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有多少是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者呢?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该书“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那么试问: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有多少是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者呢?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确与“五行”学说有关,但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哪个方子是这样用的?
“治未病”思想,见于医经家之《内》、《难》著作,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关。而《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与经方家似乎无关,所以前辈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疑非仲景原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道理的。
 
最后编辑: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该书“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那么试问: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有多少是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者呢?
太阴虚寒病证之主方——理中汤(丸),或与五行有染。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该书理、法、方、药俱备。该书“五行”思想虽经王叔和“补入沾益”,那么试问:在原著《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中,有多少是用“五行”学说来讲“理、法、方、药”者呢?
《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亦与五行说有关。
 
《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亦与五行说有关。
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
 
说“《伤寒杂病论》未见五行的踪迹”,似亦不妥。

如《伤寒杂病论》之“原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伤寒论》之《平脉法第二》及《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等,皆有“五行”的踪迹,这怎么能说未见“五行”的踪迹呢?殊不知,有学者考证,此等文字或内容,乃王叔和撰次整理时补充沾益者,与原著《伤寒杂病论》无关。
《金匮要略》有“杂禁”三篇,即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其中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有些内容,虽亦涉及“五行”思想,但与《金匮》262首方剂几无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