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国家中医类别应开设纯中西专,中西互补两个专业。你说的是的。从民国时期,中医遭到毁灭性打击。建国初,中医出于尝试性初起阶段办学教育,主要还是以师承学习为主。上一辈有名望的老中医像岳美中、辅蒲周等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去世了。试问,现在真正师承的能有多少?所以像您说的一样。1999年后实行医师考试政策后,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类别学生,不是很好的全都是顶尖的中医继承者。
前面忘记是谁,有一位师承的朋友,在论坛里发文说,经过十年才考取了中医师证;感觉路好艰辛,他这还算顺利的,好多民间医生,是没有甚至一辈子没有机会转正的,尽管很有手段治病,也只能老老实实等到老,还是做个乡村医生。
所以有专家感叹,院校培养旳学生,考证可以很顺利,但按书上的证型去辨证,怕治不好病,不会冶病,学得再好,这还不是依葫画瓢吗?民间中医,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是不能应付这种院校系统考试模式,既便考了,也很难过关的。
说句粗话:证型就是某个怪胎鬼儿子发明出来的怪胎.我在里面转了六七年,浪费了不少青春,都该这个鬼儿子来买单.这是西医的典型理念:不信你随便去那个医院,看个最普通的咳,西医都是按常见多发病估计你是某个细菌所致,然后用实验求证.这在西医来说,无可厚非.中医也这样就不行了,千变万化的证状,启是风寒风热,燥暑几个字,然后六七个方就包括了的.治病求本,求的是什么本:是方证,病机.不是风寒风热,肾炎,中暑.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本,那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了.随便举个例子:发热汗出脉缓,身不重,脚不孪急,这样的病人,你怎么求本,不是去分他是什么风寒风热,有没有燥邪,暑,湿等.(当然也要考虑有没有这些兼夹,不是按证型来考虑),他的本就是桂枝汤证,还分什么表虚表实,这个就是本了,桂枝汤主之.再随便来一个:温中厚朴汤,一两姜朴去白橘,炙草蔻仁苓去皮,均量五钱广木香,七分干姜五钱匕。脾胃虚寒胀满痛,生姜三片煮散医。什么是本?见到脾胃虚寒胀满痛,这三点,就是这个方的本,用他就能治好.你说的是的。从民国时期,中医遭到毁灭性打击。建国初,中医出于尝试性初起阶段办学教育,主要还是以师承学习为主。上一辈有名望的老中医像岳美中、辅蒲周等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去世了。试问,现在真正师承的能有多少?所以像您说的一样。1999年后实行医师考试政策后,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类别学生,不是很好的全都是顶尖的中医继承者。
前面忘记是谁,有一位师承的朋友,在论坛里发文说,经过十年才考取了中医师证;感觉路好艰辛,他这还算顺利的,好多民间医生,是没有甚至一辈子没有机会转正的,尽管很有手段治病,也只能老老实实等到老,还是做个乡村医生。
所以有专家感叹,院校培养旳学生,考证可以很顺利,但按书上的证型去辨证,怕治不好病,不会冶病,学得再好,这还不是依葫画瓢吗?民间中医,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是不能应付这种院校系统考试模式,既便考了,也很难过关的。
感谢老师精彩点评交流互动。医道同源,大道至简。说句粗话:证型就是某个怪胎鬼儿子发明出来的怪胎.我在里面转了六七年,浪费了不少青春,都该这个鬼儿子来买单.这是西医的典型理念:不信你随便去那个医院,看个最普通的咳,西医都是按常见多发病估计你是某个细菌所致,然后用实验求证.这在西医来说,无可厚非.中医也这样就不行了,千变万化的证状,启是风寒风热,燥暑几个字,然后六七个方就包括了的.治病求本,求的是什么本:是方证,病机.不是风寒风热,肾炎,中暑.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本,那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了.随便举个例子:发热汗出脉缓,身不重,脚不孪急,这样的病人,你怎么求本,不是去分他是什么风寒风热,有没有燥邪,暑,湿等.(当然也要考虑有没有这些兼夹,不是按证型来考虑),他的本就是桂枝汤证,还分什么表虚表实,这个就是本了,桂枝汤主之.再随便来一个:温中厚朴汤,一两姜朴去白橘,炙草蔻仁苓去皮,均量五钱广木香,七分干姜五钱匕。脾胃虚寒胀满痛,生姜三片煮散医。什么是本?见到脾胃虚寒胀满痛,这三点,就是这个方的本,用他就能治好.
就是.大道至简:中医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方证,药证.搞清他们的细微差别.然后是病理.比如渴这个表现出来的外证,到底有什么 内在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本,是实在的东西,不是五运六气,八卦术数.也不是鼻炎,肾炎,糖尿病.体质也不是主要的,体质可以作为参考.感谢老师精彩点评交流互动。医道同源,大道至简。
力挺刘医生。就是.大道至简:中医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就是方证,药证.搞清他们的细微差别.然后是病理.比如渴这个表现出来的外证,到底有什么 内在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本,是实在的东西,不是五运六气,八卦术数.也不是鼻炎,肾炎,糖尿病.体质也不是主要的,体质可以作为参考.
渴就是水停或瘀血或脾阳不运,或胃热.等等,所有证据联合起来形成证据链了,你就可以下方下药.效必预期.所以我们学用中医,不是去钻研什么五运六气,八卦术数.就是研究方研究药,研究病理,怎样研究,伤寒内经本草里面去学,历代中医的经验里去学,一边学一边用,看看对不对 ,学会没有.
业余的爱好者,给你练手的老鼠不多,怎么办,多去看医案,自已出方,然后比较下,人家的出方,找出差距,拉近差距.当然自已当当老鼠实际练一练,更好,学东西总要牺牲一些东西.不建议把亲戚朋友当老鼠,弄不好会折人家阳寿的.
就这么简单.我能达到这个程度,把这些学好,我觉得我就可以了.当然,还有更高层次的,不是我所能达到的了.起码学用中医,最先应该这么去教,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