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FONT=黑体]【原创】《易经》本与阴阳无关[/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FONT=仿宋]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算卦的书,其内容有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出自卜史官之手。
《周易》之“传”——《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儒生经师之手。
《易》经与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应分别对待。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
“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今通行本《易经》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教授说:“《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认为《周易》中有阴阳的,只是在《易传》中大量出现,所以才有了《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的说法。而《易传》的成书时间是在战国秦汉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来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以阴阳解《易》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道家且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那么,如何理解《周易》的阴阳爻呢?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上篇 数术考·第四章 早期卜筮的新发现》中“二、‘奇字’之谜:中国古代的数字卦”说:
“这十余年来的研究,以大量事实证明,由李学勤、唐兰开辟道路和张政烺详加论证的数字卦之说基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阳爻是源于‘一’,阴爻是源于‘八’。……用一、八表示的卦爻,即今本《周易》卦爻的前身。”
即阴阳爻实源于数字卦,八卦图形实源于具体的数字。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筮法是从具体的数字逐渐演变为八卦符号的,即最初是由具体的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图形。“—”、“- -”符号是抽象的奇偶数,其中“—”代表奇数(1、5、7、9),“- -”代表偶数(6、8),并非阴阳的象征。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它们皆是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组合构成的,如由“—”、“- -”、“- - -”三种符号组成的图形。廖育群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即不管是三爻还是六爻,两种符号还是三种符号组成的所谓卦象,均应视为是筮法的图形,本不具备任何哲学道理。”(《重构秦汉医学图形·第十六章 阴阳学说》)[/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
[FONT=仿宋]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
《周易》之“经”——《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算卦的书,其内容有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出自卜史官之手。
《周易》之“传”——《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儒生经师之手。
《易》经与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应分别对待。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
《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
“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
《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
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
现代治《易》学者张其成《张其成全解周易·<周易>导读》说:
“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分而言之,《易经》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今通行本《易经》经文共4940个字,无一处“阴阳”连用之词,怎么能说与阴阳有关系呢?
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教授说:“《易经》中并无阴阳辞句,春秋时期的人解易亦无‘阴阳’辞句。以‘阴阳’观念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评论儒家的‘六艺’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在道家看来,《周易》是讲阴阳学说的。‘易以道阴阳’。可以说是概括出战国时期易说的特征。”(《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可见《易经》本与阴阳无关。说与阴阳有关系的,大都认为八卦与六十四卦卦画中有阴爻“- -”和阳爻“—”的缘故。但阴阳爻的原型据张政烺等学者的考证认为是数字卦画。
认为《周易》中有阴阳的,只是在《易传》中大量出现,所以才有了《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的说法。而《易传》的成书时间是在战国秦汉间。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是说,《周易》是讲阴阳问题的。实际上,《易经》中还没有产生阴阳的概念。后来虽有史官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但是,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发现用阴阳解释《易》的例子。从现有材料来看,以阴阳解《易》,当出于战国时期。以阴阳解《易》始见于《彖传》,而且只是在解释泰、否二卦时才出现。从理论系统上看,《彖传》这种以阴阳解《易》的传统与儒家无关,而与道家相连。作为周室守藏史,老子承继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更是明确地讲:“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大宗师》)老、庄的这种阴阳气化的思想应该说正是《易传》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道家且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那么,如何理解《周易》的阴阳爻呢?
依据现今地下出土资料,最初的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的“- -”和奇数的“—”构成。而是用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数字组成的。数有奇数和偶数,用三个和六个相同或不同奇偶数的符号构成数的图形画,其特点与《易》卦结构相似。卦分阴阳奇偶,似将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故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简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
由数的图形卦画演变为《易》中的阴阳卦画,不仅需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且也是易简化的过程,即由数字卦画简化为阴阳符号卦画。这种由六个或三个奇偶数构成的数字卦,每个数字卦可能是当时卜筮的成爻数,而非简单的数字排列。数字卦画是《周易》阴阳卦画的先兆,也许《周易》阴阳卦画是由数字卦画演变来的。
在数字卦画中一、五、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依据通行本《周易·系辞》所载之筮法与《左传》、《国语》所记之筮事互相参照来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营者,谓七、八、九、六也。”每三变的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故在数字卦变成阴阳卦画时,凡奇数皆为阳“—”,偶数皆为阴“- -”,即一、五、七、九为阳,六、八为阴。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 -”,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由数字卦画的六、八,演变为《帛书周易》的“∧”(八),再变为通行本《周易》中的“- -”,便可见其演化的痕迹。虽然通行本阴阳卦画“—、- -”,不是殷周时卦画的原型,但显然脱胎于殷周的数字卦画,则是不可否定的。……因此,—、- -符号的出现,则同阴阳学家的兴起有关。(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
帛书卦图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作“—”,阴爻作“∧”。其中阴爻爻画保留了数字卦图的痕迹。这就告诉我们《易》卦卦图始初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信的。(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上篇 数术考·第四章 早期卜筮的新发现》中“二、‘奇字’之谜:中国古代的数字卦”说:
“这十余年来的研究,以大量事实证明,由李学勤、唐兰开辟道路和张政烺详加论证的数字卦之说基本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阳爻是源于‘一’,阴爻是源于‘八’。……用一、八表示的卦爻,即今本《周易》卦爻的前身。”
即阴阳爻实源于数字卦,八卦图形实源于具体的数字。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筮法是从具体的数字逐渐演变为八卦符号的,即最初是由具体的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图形。“—”、“- -”符号是抽象的奇偶数,其中“—”代表奇数(1、5、7、9),“- -”代表偶数(6、8),并非阴阳的象征。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它们皆是由三个或六个数字组合构成的,如由“—”、“- -”、“- - -”三种符号组成的图形。廖育群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即不管是三爻还是六爻,两种符号还是三种符号组成的所谓卦象,均应视为是筮法的图形,本不具备任何哲学道理。”(《重构秦汉医学图形·第十六章 阴阳学说》)[/FONT]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