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上工’只是中医们的一个幻想吗?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经历小孩发热一案,感慨良多。中医高人,你在哪里啊?

十余年前,在父亲授意之下,就读于莫中医学院,历经8年之久,除了熟悉若干中医名词,可说是一无所获。参加工作后,中医临证不尽人意,无奈转求西医。又若干年,明白西医的幼稚与无知,遂又折回中医。此中困惑苦恼,相信很多中医学子深有体会。或者我的智商很有问题,十多年了连中医之门都摸不着。但同时也很不明白,为什么连中医之门摸不着的人数不胜数?难道中国人的智商都有问题吗?

在我心目中,一种完美的医学应该是这样的:具备完美的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病症,即使对那些回天乏力的“死症”,也能预先道出。李阳波先生说:“一个好医生需要这样的素质,对于一个病人的病能否治好,应该能够预言,应该有一个确切的答复,而不只是说一句试试看”。我极是赞同,同时冒昧指出,这不是一个医生的素质,应该是一种完美医学的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人,就该拥有这种能力。按照这个标准,西医现在是无法办到的,但它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将来如何,不得而知。而中医,貌似具备这样的理论,然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临床高人,在现实中似乎找不到。黄帝啊,你所论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借您之名,忽悠俺来的?

纵观中医的历史,有几个现象始终无法解释:

其一,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均一致强调《内经》是理论之源。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方有一定成就。但没有一个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

其二,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得出的结论(或者体会)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有金元四大家之别,有温病伤寒之分,亦因此有火神派的兴起。按理来说,一种理论生成之后,总应有人能完全掌握它。但事实上没有。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内经》,然后一统江湖。

其三,在现今科学均无法解释的经络学说,古人如何得知?

其四,中医极难入门。谁都知道中医难学,但历史上没有一个天资聪颖之人,写一本容易学习的书,来改变这个事实。医书汗牛充栋,意见纷争。作为学子,多希望有人指出谁对谁错,但也没有。有的只是争辩,学子无奈,只好一一试验。

其五,自古至今,均是庸医当道。在我所读过的医书中,自《伤寒论》始,每一部著者均在序言中斥骂庸医害人无数。若是良医遍布,庸医自无存身之处;若不是庸医当道,亦就不会害人“无数”。

其六,中医不断没落。中医不是现在才没落,自创始之时,便开始没落。《四圣心源》序中便说,医学盛于上古,而衰而后世。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不得不说中医的起源。

关于中医的起源,现在还是一个谜。史前文明说、外星医学说无从考证,略去不谈。

一是经验积累说,如《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吴敦序主编):中医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形成。这种说法意思是说中医的核心是经验医学,只不过用阴阳五行包装说明一下而已。若真是这样,中医迟早要被淘汰或兼并的。现今流行的以西医方法研究中医,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个兼并的开始。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不要学中医啦。然而这似乎并不合理:若为经验之学,当越积越精良,何以一代不如一代?临证也说明,即使你把《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倒背如流,即使面对病人你把脉症套得完美无缺,其结果亦象小灵通一样,偶尔通,能不令你抓狂?

一是医易同源、医巫同源、医道同源说。易学博大精深,小子不敢言论,但从孔子问易于老子,易道是同源的。若说巫是后世装神弄鬼的巫婆,自当别去不论,但若巫者如知易子所说,巫是上古大巫。三者就是一样的意思。即是说,中医理论实质是道家修道中所“见”到的事实。而《黄帝内经》,不过是后世记录得道者授道的文字。此种说法可以解释上述六个问题。其一,道不可言,言则非常道。钻研《内经》之理而不修道,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后世医家有所成就,但达到不到古人所说神医之境界。得道之人有此神技,但得道之际,即是离世之时。为何没有一个得道者来悬壶救世?这个问题就如问佛家为何佛不直接来搭救我们一样,不得而知。再深究下去,只有钻研人生活着的意义了。其二,因各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有各家各派之分别。其三,得道之人可以“内景隧道”,故能发现现科学不能说明的经络系统。其四,修道在于个人,不能假手于人,故中医难学,亦无易学之书出世。其五,唯其难学,故庸医当道。其六,社会物质越丰富,人情世故越繁杂,修道越难,连理解《内经》之言都难,所以中医越来越没落。

这种说法亦符合《内经》之文。请读《素问》开篇第一章。其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成而登天”。“登天”有多种多法,若医源于道,则登天是得道升仙之意。其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种种说法皆修道之意。其三,“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真人、至人,均得道之人,“去世离俗”;至于圣人,未到全功矣,因其“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贤人更次,《内经》中没指出,但当更嗜欲于世俗之间。真人存在于“上古”,至人存在于“中古”,其次者,当为时间推进解,只有圣人、贤人。原来,《内经》早就明言,中医,这个道家的产物,早就随着修道的没落而没落。没落的原因,在于世俗之情。因此,社会越“进步”,修道越没落,中医也就越没落。这个过程,同佛法兴衰的过程是一样的。

若此说法当真,那确令人神往,亦令立志于医学者神伤。何故?学医途径有三。一是“各承家技”,已为仲景所唾,当不可取。二是钻研经典,但成就有限。读当今名医医案,常见的一幕是:某富贵之人得病,延请众多名老中医会诊,众皆说黑的时候,独有一人断此为白,最后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而起沉疴。我们在叹其才秀之余,不禁要问,其他名老中医难道都是沽名钓誉之辈?读他们的医案可知,他们也有“力排众议”的时候!尔读经典,最多也就这样而已!最后一条途径就是修道。且不说修道之难,就说你有缘修道,但修道越深,去世越深,得道之时,已然离世,世间何有神医一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医注定是庸医横道的结果!其区别,只不过是庸的程度而已。可笑世之中医,相互指责,不知此乃五十步笑百步之举也。

胡思乱想,蓦然回首,竟发现离现实那么的远。因借苏轼之诗与众医者共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上工很难做滴,人家也没啥不适的感觉,你跑去跟人说“你有病啊”,人家还当你咒他
 
回复 2# 雏凤孤鸣


上工非独治未病,更能治已病

此文标题的意思,中医的高手太少了,并且越来越少.
 
白版的中医路越走越 有 范儿 拉拉!
 
言之有理!恐怕作者此言才真真的道出了医者 的隐忧也!
 
不知白兄此贴转自何处?
 
回复 6# 水中望月


民间中医里的一个帖子,题目做了改动
 
整个道路应该是越来越难,比如一开始没有年龄和名气做支撑,可能都是些感冒发烧的小病,通过治愈率慢慢可能能达到上工的标准,但是随着积累,相信疑难病会越来越多,然后对应上工的说法,会感觉自己越来越无力
 
事实总让人无奈,奈何?还是要继续呀。
 
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经典到身末!
 
俗话说:“治病治不了命”,言之有理。

实际上许多病是治不好的,或是终身携带。

“药不是神药,医生不是神医。”、“三分用药,七分养”,那些过分夸大医疗作用者,是不可取的。有的病人需要看中医,有的病人需要看西医,有的病人需要看自己,而有的病人则需要见上帝。

所谓上工,或许是理想中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之“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之辈,亦或许是理想中者,或是神话传说中人矣。道家学说之“虚静无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养生方法,今时之人能做到吗?恐怕不能!

当今世界是“物欲横流”、“诱惑多多”,你能“恬淡虚无”吗?

所以“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没落的原因,在于世俗之情。因此,社会越‘进步’,修道越没落,中医也就越没落。”虽未必尽然,但亦说出其中原因。
 
我觉得要想做上工,首先要明白天地阴阳与自然界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人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同样的状况下有的人生病而有的人不生病,如此等等,要寻根,要从源头把根灭了,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有可能做到治未病。
现在突然感到要学养生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一样涉及到天地阴阳及大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上工呢?是医生中的相对于中工,下工而言,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还有医生在的一天,就有上工、中工,下工。如有良医,便有庸医,一阴一阳才谓之道。
恕我年少轻狂,关于中医的教育问题,亲自感受,有所身受,现在的教材实在不敢恭维,连授课的方式也是如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试看看现在的所谓的挂牌是教授的,几人在做这些事,而且看看他们授的是什么业?传的是什么道?走过来的人清清楚楚。同时这种事情是相互的,非一厢情愿,中医讲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有人愿教,还得有人愿受,又得思考杏林学子在此时正干些什么,举个例子,面对深奥富有知识的古文,经典就那么几本,加起的字数也不多,是或听听别人讲呢?或观他人之注呢?或干脆弃之呢?还是或自己亲自去翻翻字典?或自己去问问老先生呢?不论何时何地,有的都是不变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医学是否完美呢?很遗憾,据我个人的感受,黄帝内经并不完美,正因如此,才有秦越人的难经对其脉学经络的发展,才有华佗的中藏经对其脏腑应象的补充,才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热病的辩证论治,方药方面的扩展,才有金元四大家的各有新得而分立门户,才有温病学派的兴起与开拓••••中医学不完美,现代医学亦是如此,没有完美只有美,想想断臂维纳斯,想想微胖而带微笑的的蒙娜丽莎。
对于疾病,一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过:有的疾病总是发生在认识之前。李阳波先生的话说得很好,但他并没有“解决所有的病症,即使对那些回天乏力的“死症”,也能预先道出。”的意思,能预知的东西也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仔细阅读读不难发现,说到能解决的问题,我想到最近老师布置的题,小儿哮喘能不能根治?我们都知道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而哮喘呢,简单说: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外加非时之感。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后附的医案不想说了,更让人郁闷的是用的是现代医学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之后呢是中医的辨证论治,都是那些证,于鉴别的病病之间没多大区别,不断重复出现。此并不是说谁是谁非,仅以事实而论,望谅解。
关于黄帝,可参任应秋负责的《内经论从》。此只暂说两个问题:
一,为何言神农本草?黄帝内经?黄帝继神农而王天下,先贤们想表达什么微言大意呢?王冰同志为何把它列在素问首篇呢?他为什么会这样总结呢?几次医学之争,争什么呢?为什么争呢?废医存药闹了那么久?为何废的是医存的是药?闹了之后又该如何处理呢?本草、内经谁前谁后很清楚。、
二、关于“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这几句,黄帝时并不是一直太平,成天子之前没打过不少仗,黄帝战蚩尤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有个词叫上层建筑。所以对此段的理解,我有一点点愚见:是不是战争结束,大兵之后大疫,国家的人民生活渐渐趋于安定,这个时候是不是该考虑发展医学事业,促进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呢?
关于内经是理论之源。的确,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比较具体,况且只说是理论的源头,是医学有理论开始的源头呢?还是所有理论都源于此?亦或是其他的的理解?
人往往被所接触的东西以及对它的认识的知识所束缚,读同一本黄帝内经得出不同的结论很正常,不过黄帝内经原有的东西是不变的,只掌握黄帝内经不难,掌握所有各家的黄帝内经才难,其实读书不再多,而在于精,但有的书是多家都公认的的话,这本书里说不定有各家都在共同求索的东西,由一枝头而不断溯源根本,或说从某点开始溯源。接着再不断十方扩宽。话虽简单如此,一遍又一遍说了不知多次,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不是做不到的问题,是你真的去这样做了没有的问题?不是你站在门外想着怎样进去,而是你首先得打开门,进的门很多,要知道该进哪门,这就是入门。至于还得出来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况且黄帝内经本来就是有缺点的,缺点需要改正,所以有很多的注家,发挥家。新的东西注入也不是不可以,毕竟理论这种东西是有不断的总结的过程的,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病种至今还没有弄清楚,有许多假说支持,却说是有了科学的那一套模式,还要求掌握,问问科学是什么?没有回答,你觉得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医,这门学科由中国人,炎黄子孙用不一样的办法方式研究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呢?赵武灵王在战争环境下“易胡服,改骑射”是多么难得,难道得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那样,就只能尘封在成语字典吗?像那么多的经典在图书馆积满尘埃那般!没有值得借鉴的的地方吗?差不多没话说了,呵呵。此处有点莫名的悲痛,并不是所有旧的东西都得被新的东西取代,还得思考有没有必要,姑且认还得考虑一下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吧,就这么人为的强加干预总有点说不过去,像西医的门静脉系统,幽门螺旋杆菌HP也是后来补充进去的,以前的要保留了该留下部分。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内风湿关节炎是1987年的,系统红斑型狼疮是1997年的以及其他的,在讲课的时候,有的仍然在用,有的得修正了。
中医本身有自己统一的东西,但表现在每个人时则不尽相同。
关于原(元,源)的问题不管古今中外都还没有讨论出结果,怎样来讨论,怎样去探索都没有较好的办法,像易经的乾的创造,时间简史的奇点的想法也不大让人满意,如黄帝内经的源,是这本书的产生呢?是其理论的形成呢?还是其中的内容最早的被注意?等等,不知道说的是啥?还有关于成就的问题,你能对自己做出怎样的评价呢?算了吧,这些多是别人,或者后人的事,我们何必花费偏偏时间在这种事情上呢?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呵呵。
 
回复 5# 水中望月


一个真正的中医根本不需要有隐忧,只要自己在不断进步就行了。如果我们都处于忧患之中,我们永远也别想成为上工。中医也不会进步。
 
本人即tcmsan。很高兴能在这里看到大家的讨论。
其实我很希望有人能够对文中六个问题提出更实在一些的答案。毕竟到今天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神医”,这显得我的答案“离现实那么的远”。同时我的内心很矛盾,这样的答案毕竟有神化中医之嫌;但如果说中医的理论没那么完美,只是阴阳五行包装下的经验医学,那便如文中所说一样,迟早要被现代医学兼并,而不值得我等穷一辈子的精力去学习。
 
六个问题:
其一,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均一致强调《内经》是理论之源。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方有一定成就。但没有一个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
其二,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得出的结论(或者体会)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有金元四大家之别,有温病伤寒之分,亦因此有火神派的兴起。按理来说,一种理论生成之后,总应有人能完全掌握它。但事实上没有。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内经》,然后一统江湖。
其三,在现今科学均无法解释的经络学说,古人如何得知?
其四,中医极难入门。谁都知道中医难学,但历史上没有一个天资聪颖之人,写一本容易学习的书,来改变这个事实。医书汗牛充栋,意见纷争。作为学子,多希望有人指出谁对谁错,但也没有。有的只是争辩。
其五,自古至今,均是庸医当道。在我所读过的医书中,自《伤寒论》始,每一部著者均在序言中斥骂庸医害人无数。若是良医遍布,庸医自无存身之处;若不是庸医当道,亦就不会害人“无数”。
其六,中医不断没落。中医不是现在才没落,自创始之时,便开始没落。《四圣心源》序中便说,医学盛于上古,而衰而后世。
 
不知道我这六个问题(或者说是论断)是否成立?若是成立,除了道医一说,还有更加合理的解释吗?
之明的帖子我仔细读了,但是好像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回复 8# 曾伟峻


如确实有‘上工’,虽难成,亦有目标
 
回复 10# 平常叟


现在人浮躁之气太重

务实 两个字很重要
 
回复 12# 想一想


我也这么想过
但后来发现,如果没有个先行者去证明哪个路子是正确的,,摸索起来真的很郁闷---走了很远,发现方向并不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