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经历小孩发热一案,感慨良多。中医高人,你在哪里啊?
十余年前,在父亲授意之下,就读于莫中医学院,历经8年之久,除了熟悉若干中医名词,可说是一无所获。参加工作后,中医临证不尽人意,无奈转求西医。又若干年,明白西医的幼稚与无知,遂又折回中医。此中困惑苦恼,相信很多中医学子深有体会。或者我的智商很有问题,十多年了连中医之门都摸不着。但同时也很不明白,为什么连中医之门摸不着的人数不胜数?难道中国人的智商都有问题吗?
在我心目中,一种完美的医学应该是这样的:具备完美的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病症,即使对那些回天乏力的“死症”,也能预先道出。李阳波先生说:“一个好医生需要这样的素质,对于一个病人的病能否治好,应该能够预言,应该有一个确切的答复,而不只是说一句试试看”。我极是赞同,同时冒昧指出,这不是一个医生的素质,应该是一种完美医学的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人,就该拥有这种能力。按照这个标准,西医现在是无法办到的,但它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将来如何,不得而知。而中医,貌似具备这样的理论,然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临床高人,在现实中似乎找不到。黄帝啊,你所论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借您之名,忽悠俺来的?
纵观中医的历史,有几个现象始终无法解释:
其一,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均一致强调《内经》是理论之源。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方有一定成就。但没有一个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
其二,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得出的结论(或者体会)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有金元四大家之别,有温病伤寒之分,亦因此有火神派的兴起。按理来说,一种理论生成之后,总应有人能完全掌握它。但事实上没有。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内经》,然后一统江湖。
其三,在现今科学均无法解释的经络学说,古人如何得知?
其四,中医极难入门。谁都知道中医难学,但历史上没有一个天资聪颖之人,写一本容易学习的书,来改变这个事实。医书汗牛充栋,意见纷争。作为学子,多希望有人指出谁对谁错,但也没有。有的只是争辩,学子无奈,只好一一试验。
其五,自古至今,均是庸医当道。在我所读过的医书中,自《伤寒论》始,每一部著者均在序言中斥骂庸医害人无数。若是良医遍布,庸医自无存身之处;若不是庸医当道,亦就不会害人“无数”。
其六,中医不断没落。中医不是现在才没落,自创始之时,便开始没落。《四圣心源》序中便说,医学盛于上古,而衰而后世。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不得不说中医的起源。
关于中医的起源,现在还是一个谜。史前文明说、外星医学说无从考证,略去不谈。
一是经验积累说,如《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吴敦序主编):中医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形成。这种说法意思是说中医的核心是经验医学,只不过用阴阳五行包装说明一下而已。若真是这样,中医迟早要被淘汰或兼并的。现今流行的以西医方法研究中医,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个兼并的开始。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不要学中医啦。然而这似乎并不合理:若为经验之学,当越积越精良,何以一代不如一代?临证也说明,即使你把《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倒背如流,即使面对病人你把脉症套得完美无缺,其结果亦象小灵通一样,偶尔通,能不令你抓狂?
一是医易同源、医巫同源、医道同源说。易学博大精深,小子不敢言论,但从孔子问易于老子,易道是同源的。若说巫是后世装神弄鬼的巫婆,自当别去不论,但若巫者如知易子所说,巫是上古大巫。三者就是一样的意思。即是说,中医理论实质是道家修道中所“见”到的事实。而《黄帝内经》,不过是后世记录得道者授道的文字。此种说法可以解释上述六个问题。其一,道不可言,言则非常道。钻研《内经》之理而不修道,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后世医家有所成就,但达到不到古人所说神医之境界。得道之人有此神技,但得道之际,即是离世之时。为何没有一个得道者来悬壶救世?这个问题就如问佛家为何佛不直接来搭救我们一样,不得而知。再深究下去,只有钻研人生活着的意义了。其二,因各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有各家各派之分别。其三,得道之人可以“内景隧道”,故能发现现科学不能说明的经络系统。其四,修道在于个人,不能假手于人,故中医难学,亦无易学之书出世。其五,唯其难学,故庸医当道。其六,社会物质越丰富,人情世故越繁杂,修道越难,连理解《内经》之言都难,所以中医越来越没落。
这种说法亦符合《内经》之文。请读《素问》开篇第一章。其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成而登天”。“登天”有多种多法,若医源于道,则登天是得道升仙之意。其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种种说法皆修道之意。其三,“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真人、至人,均得道之人,“去世离俗”;至于圣人,未到全功矣,因其“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贤人更次,《内经》中没指出,但当更嗜欲于世俗之间。真人存在于“上古”,至人存在于“中古”,其次者,当为时间推进解,只有圣人、贤人。原来,《内经》早就明言,中医,这个道家的产物,早就随着修道的没落而没落。没落的原因,在于世俗之情。因此,社会越“进步”,修道越没落,中医也就越没落。这个过程,同佛法兴衰的过程是一样的。
若此说法当真,那确令人神往,亦令立志于医学者神伤。何故?学医途径有三。一是“各承家技”,已为仲景所唾,当不可取。二是钻研经典,但成就有限。读当今名医医案,常见的一幕是:某富贵之人得病,延请众多名老中医会诊,众皆说黑的时候,独有一人断此为白,最后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而起沉疴。我们在叹其才秀之余,不禁要问,其他名老中医难道都是沽名钓誉之辈?读他们的医案可知,他们也有“力排众议”的时候!尔读经典,最多也就这样而已!最后一条途径就是修道。且不说修道之难,就说你有缘修道,但修道越深,去世越深,得道之时,已然离世,世间何有神医一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医注定是庸医横道的结果!其区别,只不过是庸的程度而已。可笑世之中医,相互指责,不知此乃五十步笑百步之举也。
胡思乱想,蓦然回首,竟发现离现实那么的远。因借苏轼之诗与众医者共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十余年前,在父亲授意之下,就读于莫中医学院,历经8年之久,除了熟悉若干中医名词,可说是一无所获。参加工作后,中医临证不尽人意,无奈转求西医。又若干年,明白西医的幼稚与无知,遂又折回中医。此中困惑苦恼,相信很多中医学子深有体会。或者我的智商很有问题,十多年了连中医之门都摸不着。但同时也很不明白,为什么连中医之门摸不着的人数不胜数?难道中国人的智商都有问题吗?
在我心目中,一种完美的医学应该是这样的:具备完美的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病症,即使对那些回天乏力的“死症”,也能预先道出。李阳波先生说:“一个好医生需要这样的素质,对于一个病人的病能否治好,应该能够预言,应该有一个确切的答复,而不只是说一句试试看”。我极是赞同,同时冒昧指出,这不是一个医生的素质,应该是一种完美医学的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人,就该拥有这种能力。按照这个标准,西医现在是无法办到的,但它向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将来如何,不得而知。而中医,貌似具备这样的理论,然而掌握这种医学的临床高人,在现实中似乎找不到。黄帝啊,你所论是确有其事,还是后人借您之名,忽悠俺来的?
纵观中医的历史,有几个现象始终无法解释:
其一,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均一致强调《内经》是理论之源。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方有一定成就。但没有一个能达到神乎其技的程度。
其二,所有的有所成就的中医医家,在熟读深思经典之后,得出的结论(或者体会)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有金元四大家之别,有温病伤寒之分,亦因此有火神派的兴起。按理来说,一种理论生成之后,总应有人能完全掌握它。但事实上没有。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内经》,然后一统江湖。
其三,在现今科学均无法解释的经络学说,古人如何得知?
其四,中医极难入门。谁都知道中医难学,但历史上没有一个天资聪颖之人,写一本容易学习的书,来改变这个事实。医书汗牛充栋,意见纷争。作为学子,多希望有人指出谁对谁错,但也没有。有的只是争辩,学子无奈,只好一一试验。
其五,自古至今,均是庸医当道。在我所读过的医书中,自《伤寒论》始,每一部著者均在序言中斥骂庸医害人无数。若是良医遍布,庸医自无存身之处;若不是庸医当道,亦就不会害人“无数”。
其六,中医不断没落。中医不是现在才没落,自创始之时,便开始没落。《四圣心源》序中便说,医学盛于上古,而衰而后世。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不得不说中医的起源。
关于中医的起源,现在还是一个谜。史前文明说、外星医学说无从考证,略去不谈。
一是经验积累说,如《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吴敦序主编):中医是“中国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形成。这种说法意思是说中医的核心是经验医学,只不过用阴阳五行包装说明一下而已。若真是这样,中医迟早要被淘汰或兼并的。现今流行的以西医方法研究中医,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个兼并的开始。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不要学中医啦。然而这似乎并不合理:若为经验之学,当越积越精良,何以一代不如一代?临证也说明,即使你把《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倒背如流,即使面对病人你把脉症套得完美无缺,其结果亦象小灵通一样,偶尔通,能不令你抓狂?
一是医易同源、医巫同源、医道同源说。易学博大精深,小子不敢言论,但从孔子问易于老子,易道是同源的。若说巫是后世装神弄鬼的巫婆,自当别去不论,但若巫者如知易子所说,巫是上古大巫。三者就是一样的意思。即是说,中医理论实质是道家修道中所“见”到的事实。而《黄帝内经》,不过是后世记录得道者授道的文字。此种说法可以解释上述六个问题。其一,道不可言,言则非常道。钻研《内经》之理而不修道,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后世医家有所成就,但达到不到古人所说神医之境界。得道之人有此神技,但得道之际,即是离世之时。为何没有一个得道者来悬壶救世?这个问题就如问佛家为何佛不直接来搭救我们一样,不得而知。再深究下去,只有钻研人生活着的意义了。其二,因各执枝叶而不得全貌,故有各家各派之分别。其三,得道之人可以“内景隧道”,故能发现现科学不能说明的经络系统。其四,修道在于个人,不能假手于人,故中医难学,亦无易学之书出世。其五,唯其难学,故庸医当道。其六,社会物质越丰富,人情世故越繁杂,修道越难,连理解《内经》之言都难,所以中医越来越没落。
这种说法亦符合《内经》之文。请读《素问》开篇第一章。其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成而登天”。“登天”有多种多法,若医源于道,则登天是得道升仙之意。其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种种说法皆修道之意。其三,“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真人、至人,均得道之人,“去世离俗”;至于圣人,未到全功矣,因其“适嗜欲于世俗之间”。贤人更次,《内经》中没指出,但当更嗜欲于世俗之间。真人存在于“上古”,至人存在于“中古”,其次者,当为时间推进解,只有圣人、贤人。原来,《内经》早就明言,中医,这个道家的产物,早就随着修道的没落而没落。没落的原因,在于世俗之情。因此,社会越“进步”,修道越没落,中医也就越没落。这个过程,同佛法兴衰的过程是一样的。
若此说法当真,那确令人神往,亦令立志于医学者神伤。何故?学医途径有三。一是“各承家技”,已为仲景所唾,当不可取。二是钻研经典,但成就有限。读当今名医医案,常见的一幕是:某富贵之人得病,延请众多名老中医会诊,众皆说黑的时候,独有一人断此为白,最后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而起沉疴。我们在叹其才秀之余,不禁要问,其他名老中医难道都是沽名钓誉之辈?读他们的医案可知,他们也有“力排众议”的时候!尔读经典,最多也就这样而已!最后一条途径就是修道。且不说修道之难,就说你有缘修道,但修道越深,去世越深,得道之时,已然离世,世间何有神医一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医注定是庸医横道的结果!其区别,只不过是庸的程度而已。可笑世之中医,相互指责,不知此乃五十步笑百步之举也。
胡思乱想,蓦然回首,竟发现离现实那么的远。因借苏轼之诗与众医者共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