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我的病案——慢性胃炎胃下垂

中医就怕人云亦云。一说胃病,不管哪种类型,一律补脾升脾降胃疏肝,不知补肾补肝。我就想把肝肾补起来。
 
凡是经多人治疗又久治不愈的疾病,常规方法必然无效。辩证基本无用。要是有用,你这得病这几年该用的都用了,为什么无效呢,用些病不能按常理出牌。有治癌症吃西黄丸癌症未好,痔疮好了。有治乳腺癌用金蚣丸把咽喉滤泡增生治好的。有治肺癌把胃下垂治好的。还有治癌症把牛皮癣治好的。种种奇症。匪夷所思,用常规辩证解释得了吗。有些慢性疾病,久拖未愈的在碰不到明白人的时候,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呵呵,是啊。可某些人还是用常规思路去考虑疑难病,也不想想如果常规思路管用,还用轮得到他么?
也不算匪夷所思,只要摸对了身体的需要供给它就可以。
 
中医就怕人云亦云。一说胃病,不管哪种类型,一律补脾升脾降胃疏肝,不知补肾补肝。我就想把肝肾补起来。
这的回帖看来还是有点见识的。
我本来想等你回答问题后来分析,可惜你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另一个置之不理了。上唇主脾,色紫暗,说明脾有淤血,而且还有大黑点,说明脾可能有实质病变。
不知道下唇怎么样?
 
中医就怕人云亦云。一说胃病,不管哪种类型,一律补脾升脾降胃疏肝,不知补肾补肝。我就想把肝肾补起来。
  
  脾胃是后天之本,要以后天补先天,脾胃这关都没过,或者没有兼顾,先天补得起来?
  营卫是精微,脾胃主营卫的生成,心肺主营卫的布散,肝肾主营卫的纳藏,生成问题、布散问题都不首先解决,还纳藏什么,没有播种、耕耘,哪来的收获贮藏呢?

  李东垣的《脾胃论》也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胃,治脾胃以安五脏”,重视“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
  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劳者温之”,指虚劳疾患要用温养调补的方法治疗。
 
这的回帖看来还是有点见识的。
我本来想等你回答问题后来分析,可惜你只回答了一个问题,另一个置之不理了。上唇主脾,色紫暗,说明脾有淤血,而且还有大黑点,说明脾可能有实质病变。
不知道下唇怎么样?
下唇比上唇鲜一些。
 
中医就怕人云亦云。一说胃病,不管哪种类型,一律补脾升脾降胃疏肝,不知补肾补肝。我就想把肝肾补起来。
下唇比上唇鲜一些。
上唇色紫暗晦涩,下唇色鲜艳,那是胃热脾瘀。大便时溏时硬,那是结肠炎。
常规方法没有用的。
 
一切症状都是中焦脾胃虚馁所致,先用黄芪建中汤吃段时间,再用资生丸慢慢调理。
 
小心黄芪属性为贼。披着补元气的外衣,干的是分散脏腑元气的鬼事。
 
小心黄芪属性为贼。披着补元气的外衣,干的是分散脏腑元气的鬼事。

  阴虚瘦人不能用“大剂量”的黄芪,容易导致胸满腹胀口干上火等副作用。但在确实需要的时候小剂量(小于10克每剂)使用还是可以的。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需要服用含有大量“饴糖、芍药、大枣、炙甘草”等补中焦脾胃之气的药物的{建中汤类方}的“虚劳之人”,多数体型是偏瘦的,属于阴虚精亏的“失精家”,所以不宜使用大剂量的黄芪。
  想必仲师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仲师在此方药物剂量的调配上相当的“因人制宜”,“证候”与“体质”都兼顾到了。

  [黄芪建中汤]中“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也远小于适合患“血痹”之证的“骨弱肌肤盛”的“体胖腹大、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所用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三两”的剂量。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为何[黄芪建中汤]中要用少量黄芪呢,我认为是因为此方常用来治疗“中焦脾胃虚寒”引起的“溃疡性疾病”,比如虚寒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饴、芍、草、枣”等品“充里”、“补中”、“建立中气”之后,借小剂量黄芪“补气提气、生肌敛溃”的作用,去荣养肌肤,促进身体各处“上皮组织”的修复。“建中气”的同时“适量”的“用中气”,去弥补和养护身体上这些虚损不足的地方。所以《金匮要略》原文中说:“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用小剂量还减轻了其“闭表敛邪、助热伤阴”之弊,适应了[黄芪建中汤]这个治“虚劳”的方子需要“久服”的特性。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中有一个对应的方子叫[黄建中汤](方名仅差一个“芪”字),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黄芪的剂量变成了“三两”。即使黄芪用“三两”,也没有超过同方中桂枝、白芍、生姜等药的剂量,按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只有9克。
  而观察现在运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一般黄芪起手就是15克左右,甚至更多,如果患者很瘦、阴血很虚、或者有内热的话,用了之后很容易出现腹胀、口干、胸闷等副作用。

  一管之见,仅作探讨。
 
梦回老师上段所书也是我所想的问题。我也看到孙思邈的有关黃芪所用之方。我多谢梦回老师。自从我停了人参归脾丸,身体往年的怕风怕寒的现象沒有了,四肢也不怕凉。大周天。
 
  阴虚瘦人不能用“大剂量”的黄芪,容易导致胸满腹胀口干上火等副作用。但在确实需要的时候小剂量(小于10克每剂)使用还是可以的。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血痹}篇,需要服用含有大量“饴糖、芍药、大枣、炙甘草”等补中焦脾胃之气的药物的{建中汤类方}的“虚劳之人”,多数体型是偏瘦的,属于阴虚精亏的“失精家”,所以不宜使用大剂量的黄芪。
  想必仲师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仲师在此方药物剂量的调配上相当的“因人制宜”,“证候”与“体质”都兼顾到了。

  [黄芪建中汤]中“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半”,远小于桂枝、白芍等药。也远小于适合患“血痹”之证的“骨弱肌肤盛”的“体胖腹大、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所用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黄芪三两”的剂量。
  如果按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黄芪建中汤]的现代剂量为:黄芪4.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饴胶40毫升)、大枣3枚(7.5克)。

  为何[黄芪建中汤]中要用少量黄芪呢,我认为是因为此方常用来治疗“中焦脾胃虚寒”引起的“溃疡性疾病”,比如虚寒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
  在“饴、芍、草、枣”等品“充里”、“补中”、“建立中气”之后,借小剂量黄芪“补气提气、生肌敛溃”的作用,去荣养肌肤,促进身体各处“上皮组织”的修复。“建中气”的同时“适量”的“用中气”,去弥补和养护身体上这些虚损不足的地方。所以《金匮要略》原文中说:“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用小剂量还减轻了其“闭表敛邪、助热伤阴”之弊,适应了[黄芪建中汤]这个治“虚劳”的方子需要“久服”的特性。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中有一个对应的方子叫[黄建中汤](方名仅差一个“芪”字),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黄芪的剂量变成了“三两”。即使黄芪用“三两”,也没有超过同方中桂枝、白芍、生姜等药的剂量,按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只有9克。
  而观察现在运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一般黄芪起手就是15克左右,甚至更多,如果患者很瘦、阴血很虚、或者有内热的话,用了之后很容易出现腹胀、口干、胸闷等副作用。

  一管之见,仅作探讨。
赞同梦回杏林的观点。但是胃有虚火,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还宜加点黄芩等清火的药;然后在服用建中类要的时候,宜同时服用归附地黄丸几个月时间。
我有家人有类似的问题。长期胃下垂、纳食差,不能正常上班,后来耳鸣头晕,但就是不信中医。 西医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没有办法,听从我的建议:服用金贵肾气丸。服用该药三周后,他自己发现饭量增加,还感觉吃饭比以前香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