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这个贴子的话题极好!理解中医,的确应从最根本的原理中探求。

从五脏对应五志(喜怒悲恐思)的格局理念,我们可以体会中医学的系统观,由此而有可能把握统观全局的中医病理学精髓,争取尽量摆脱只思考病的诊治、却不知病理演化的肤浅境地。

请教:《内经》说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之中,“思则气结”,是什么意思?
内经说,气留而不行曰气结
 
最后编辑:
如果连上面的解释都不明白了,我觉得中医对你来比较难学。
未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希望有人能具体解读这些经 文,而不是只有以经解经的文字。

之所以请教“思则气结”,是因为对思与脾的关系,想深入探索。
 
可以理解为气滞,脾主运化,不运也不化,过度思虑导致了脾的运行受到抑制,能源既不能吸收,也不转化,没有转化,也就没有气的生成,卡住了一样。
 
未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希望有人能具体解读这些经 文,而不是只有以经解经的文字。

之所以请教“思则气结”,是因为对思与脾的关系,想深入探索。
上面说了,气留而不行。这五个字很深奥吗
 
虚,内证。实,外病。阴易虚而阳易实。
比如,肝证,外症则气在上,发怒的人往往脸红脖赤,气聚在上。但脏虚却表现出,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至于为什么虚是恐?只能说气往下(肾)走了。因为肝本来是阴气的终点,但同时又有一分支是走肾的,现在肝虚气血不通,则必定往肾走的气血加大了。
 
玉机真藏篇,讲五脏脉,有太过,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肝脉太过的症状是眩冒巅病,这个症状明显是气并在上。但不及之症是胸肋怯满,气聚在胸肋。
所以我觉得不能粗暴的将五脏与五志相对应。应该以,五志造成气的形态来定,就比如肝的病变造成了气下,那么就表现为恐,没问题。因为恐的本质是气下造成的。
至于说是错简或传抄之误,这个可能性基本为零。肝虚表现出恐在整部内经出现的次数很多,不可能会全部是错的。古人会如此粗心?
 
最后编辑:
玉机真藏篇,讲五脏脉,有太过,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肝脉太过的症状是眩冒巅病,这个症状明显是气并在上。但不及之症是胸肋怯满,气聚在胸肋。
所以我觉得不能粗暴的将五脏与五志相对应。应该以,五志造成气的形态来定,就比如肝的病变造成了气下,那么就表现为恐,没问题。因为恐的本质是气下造成的。
至于说是错简或传抄之误,这个可能性基本为零。肝虚表现出恐在整部内经出现的次数很多,不可能会全部是错的。古人会如此粗心?
这几天正在思索这个问题,正好看见内外,太过,不及,也正好对应三阴三阳,内经的五行结构和伤寒的六经结构,互相交叉
 
可以理解为气滞,脾主运化,不运也不化,过度思虑导致了脾的运行受到抑制,能源既不能吸收,也不转化,没有转化,也就没有气的生成,卡住了一样。
你的解说不错。
但是,能够用“怒胜思”解决的“思伤脾”状况,脾究竟是具体受到了怎样的伤害呢?脾病有实有虚,究竟是实病还是虚病呢?
只有认识了这种伤害性质,才能明白何为“思则气结“啊!
“以经解经“很容易,而欲弄明白经文中蕴含的意思,是很需要动一番脑子的。
 
我觉得中医之难,难在很多人都没有看清气血在人的整体观,只守着局部,比如某症一方。
一台机器故障,修理者必先要对这台机器的结构,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及如何运作进行了解。
中医也一样,必先了解,阴阳之气如何运行,五脏对气血分别起何作用,五脏之喜恶,五味对气血的作用,等等。
 
你的解说不错。
但是,能够用“怒胜思”解决的“思伤脾”状况,脾究竟是具体受到了怎样的伤害呢?脾病有实有虚,究竟是实病还是虚病呢?
只有认识了这种伤害性质,才能明白何为“思则气结“啊!
“以经解经“很容易,而欲弄明白经文中蕴含的意思,是很需要动一番脑子的。
这东西研究起来很有意思啊
肝的太过是怒,不及是恐,怒对应的是木克土,也就是肝乘脾,比较合适的理解就是肝过度的把脾吸收的能量输送到心,从象征意义上来讲,就像猛踩油门,当然很耗油啊,肝累脾也累,一直抽一直抽,就跟地力被耗尽一样,庄稼长势就越来越不行了,脾自然虚了。
肝不及的恐,就像小学数学题里的一个进水一个排水,进的多,排的少,脾不实也难,每天进食固定,吸收的能量固定,但是运不走,慢慢的食量就会减少,厥阴和少阳都会出现默默不欲食的症状,就是肝影响到脾。
所以五行生克,才有正克反克正生逆生,然后又有五脏体用之别
而肝为什么代表风,代表流动,而风又正好是冷空气热空气的对流,而冷热的对流在人体里代表的又是心和肾的相交,这也是为什么肝的不及和肾非常有关联,肝的太过又和肺有关联。
 
这东西研究起来很有意思啊
肝的太过是怒,不及是恐,怒对应的是木克土,也就是肝乘脾,比较合适的理解就是肝过度的把脾吸收的能量输送到心,从象征意义上来讲,就像猛踩油门,当然很耗油啊,肝累脾也累,一直抽一直抽,就跟地力被耗尽一样,庄稼长势就越来越不行了,脾自然虚了。
肝不及的恐,就像小学数学题里的一个进水一个排水,进的多,排的少,脾不实也难,每天进食固定,吸收的能量固定,但是运不走,慢慢的食量就会减少,厥阴和少阳都会出现默默不欲食的症状,就是肝影响到脾。
所以五行生克,才有正克反克正生逆生,然后又有五脏体用之别
而肝为什么代表风,代表流动,而风又正好是冷空气热空气的对流,而冷热的对流在人体里代表的又是心和肾的相交,这也是为什么肝的不及和肾非常有关联,肝的太过又和肺有关联。
肝,阴阳之交,阴之终,阳之始。故曰罢极之本。
气血从肝往阳输送,阳为上,如果阳的气血太多,是不是肝的气血往阳输送成了问题?怒则气上,导致了肝输之气的障碍。所以伤肝。在这里,肝本身无病,是外围的气血造成了它的不舒服。
有时候也不能随便比喻,必须是两者道理,原理一样才能作对比。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五行生克是由气血运行和脉的结构所决定的。
脾的气血输往肝,肝卡住了脾的气血去路,所以肝脏脉不通,脾的气血便无去路,积在自身,故肝克脾。同样,肺卡住了肝的去路…,
 
肝,阴阳之交,阴之终,阳之始。故曰罢极之本。
气血从肝往阳输送,阳为上,如果阳的气血太多,是不是肝的气血往阳输送成了问题?怒则气上,导致了肝输之气的障碍。所以伤肝。在这里,肝本身无病,是外围的气血造成了它的不舒服。
有时候也不能随便比喻,必须是两者道理,原理一样才能作对比。否则是毫无意义的
那我们的理解有分歧,厥阴肝的终点是心,心出来就是少阳胆,心就是人体小太阳,你说的阳的气血多会出现的肝输送障碍,我不觉得会这样,怒并不是郁,而是水干木燥的肝的太过,怒是外在表现,其实体现的就是少阳的热,五脏情志比较深层次,情感往往会在六腑体现,胆热,胆寒,便秘为什么会狂躁,吃甜食为什么会心情愉悦,思虑过度为什么会不饿,恐惧为什么会大小便失禁,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体现出一种脏太过的时候,表会热,不及的时候,表会寒。
所以怒的原因是肝太过,肝太过的原因可能是肾水的不足,而肾水的不足有可能是少阳胆火的太旺,肺金的不足以至于肾水来源不够,所以悲则气消,增加肺金的力量,就像人工降雨,润泽胃土后,由脾再到肾,肾水足了,火自消。这个是从肺来解开这个扣,其他的还有直接补肾水的,还有用钩藤赭石直接镇肝息风的。
 
相反的肝郁才是输送不畅,而这个不畅也要看堵在哪里,情志导致的郁还是在胆,事事不顺,最先开始你还会生气,因为气血堵在阳分,肝这边还想努力打通,体现出肝的亢进,会生闷气,而不是大怒,是怒而不得发,是不能掌控的无能为力感,长此以往,真要到了抑郁症,肝也就直接就没有力量了,已经由郁生恐了,做事瞻前顾后,怕这怕那,肾火不足,天寒地冻,肝木想生都生不起来。
 
上面二位所论,很有意义!颇受启示。请继续。

怒,是肝气的输出阻力过大所致; 郁,是肝气的进入阻力过大造成。

看来,胆,作用还真不一般。难怪《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
 
理解《内经》一直有不同的层次,而每个层次的研究者,都认为自己明白了《内经》所说的道理。

有人其实只是做到了能读与背经文,充其量只是以经解经水准。

如对 “喜则气缓”,只是解读到“喜,能使气缓”的表层。
至于这里说的“气”是指什么?为何喜能使气缓?则并不清楚。

有人则从“恐胜喜”中,悟到了水克火的道理,因而得出喜是心火有问题的结果。
但,这心火问题,究竟具体是什么状况呢?而这问题为何又会使“气缓”呢?“恐”是如何能胜“喜”的呢?
因此,在这个层次,仍还须继续思考。

一直要到能够用现代医学中生命运行的具体实证,清楚的解读,到此层次,我们才大体会明白了 “喜则气缓”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惜现在中医人多是不重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只重视以症对方的临床经验,认为基础理论是“纸上谈兵”。
然而不重视基础理论,实质上就无法以一驭万去应对花样百出的疾病,毕竟,人的经验总是极有限的。而只有从基础理论上掌握了,自己才有可能十战十胜、九胜、八胜啊(古时周朝时代,朝廷确认的“上医”标准)!而绝对没有人仅凭经验,就能做到这个水平的。

而研习《内经》,则是学习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最隹途径。
 
理解《内经》一直有不同的层次,而每个层次的研究者,都认为自己明白了《内经》所说的道理。

有人其实只是做到了能读与背经文,充其量只是以经解经水准。

如对 “喜则气缓”,只是解读到“喜,能使气缓”的表层。
至于这里说的“气”是指什么?为何喜能使气缓?则并不清楚。

有人则从“恐胜喜”中,悟到了水克火的道理,因而得出喜是心火有问题的结果。
但,这心火问题,究竟具体是什么状况呢?而这问题为何又会使“气缓”呢?“恐”是如何能胜“喜”的呢?
因此,在这个层次,仍还须继续思考。

一直要到能够用现代医学中生命运行的具体实证,清楚的解读,到此层次,我们才大体会明白了 “喜则气缓”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惜现在中医人多是不重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只重视以症对方的临床经验,认为基础理论是“纸上谈兵”。
然而不重视基础理论,实质上就无法以一驭万去应对花样百出的疾病,毕竟,人的经验总是极有限的。而只有从基础理论上掌握了,自己才有可能十战十胜、九胜、八胜啊(古时周朝时代,朝廷确认的“上医”标准)!而绝对没有人仅凭经验,就能做到这个水平的。

而研习《内经》,则是学习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最隹途径。
说明其实很多人没仔细读。为什么喜则气缓经中当然有。
内经这部书的缺点就是有点散乱,不像现在的书系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未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希望有人能具体解读这些经 文,而不是只有以经解经的文字。

之所以请教“思则气结”,是因为对思与脾的关系,想深入探索。
肝升肺降,土居中央。你就知道为何思则气结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