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讨论】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灵枢·本神第八》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实则。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云:“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金栋按:上述经文是关于五脏虚(不足)实(有余)病证的论述,在对五脏情志(五志——怒喜思悲恐)病证的论述时,疑点有二:

1、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而“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为什么只有肝、心二脏的情志病证而其他三脏没有?

就上述二个疑点,感兴趣者可以发表高论,谢谢!:082:

又,《素问·脏气法时论》也有五脏虚实病证的论述,其中只有肝脏论述了五志的表现,即“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如人将捕之”,而其他四脏没有五志方面的论述,为什么?
 
由版主最后编辑:
情志指七情和五志的情绪变化。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了附五行之推演而变成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七情中忧附悲以配肺,惊附恐以配肾。结果出现肝(怒)、心(喜)、脾(思)各一志,而肺(悲、忧)、肾(恐、惊)各二志的非均匀匹配情况。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金栋按:有注家说“怒不及则恐”!然如果不从五行学说来解释“肝气虚则恐”,据经文“肝藏血,血舍魂”,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有恐惧之感,“如人将捕之”,此概为“肝气虚则恐”、“血不足则恐”之因!
 
由版主最后编辑:
为什么“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怒为肝志,肝藏血,故肝气实(血有余)则怒。对于此历代《内经》注家注释一样。恐为肾志,肝气虚为什么出现肾志之恐?观历代《内经》注释,有以五行相生而解者。因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肝气虚而盗母气,从而出现肾志之恐,即子病及母。杨上善《太素》则持此说。

[FONT=仿宋]金栋按:有注家说“怒不及则恐”!然如果不从五行学说来解释“肝气虚则恐”,据经文“肝藏血,血舍魂”,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有恐惧之感,“如人将捕之”,此概为“肝气虚则恐”、“血不足则恐”之因![/FONT]
还有“血不足则悲”、“肝虚则忧”之记载,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五行规律就是平衡,一旦某个点有余或不足,那么整个生克链就会失稳(明暗两条线):
心气虚则心火衰,故肾水乘心火,进一步导致心火衰;心火衰则无以制肺金,从而肺金克肝木,肝木从而无法继续生心火。

可见只需调节肺金便可解决所有问题。

注意到心志在喜,喜则缓;过喜则心气散,故而心气虚。肺志在悲,悲伤肺,则肺气损。因此,心气虚无以制肺,故而身体自发悲伤损肺金,上面的失稳自然就好了。

肝气虚则木衰无以制脾土,脾土克肾水,故肾气虚,则恐。肝虚则忧(思),盖脾土无以制之故。
 
还有“血不足则悲”、“肝虚则忧”之记载,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素问·玉机真藏论》里面有一段说:“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流行的翻译是:“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肺气乘肝;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无志激动,使病邪不以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及其传化,就有五五二十五变。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名称。”

疑问是,为什么怒则肝气乘脾,不是说怒伤肝吗?同样悲则肺乘肝?等等后面不太符合。

另外,该篇前面讲到: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这里的“舍”指的是什么意思,和“受气”有什么关系呢?
 
《素问·玉机真藏论》里面有一段说:“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疑问是,为什么怒则肝气乘脾,不是说怒伤肝吗?同样悲则肺乘肝?等等后面不太符合
此段经文有误!
 
此段经文有误!
怒则肝气乘矣,当为“怒则肺气乘矣”。过怒而伤肝,则肝虚肺气相乘,金乘木。可参阅张志聪《素问集注》。
 
此段经文有误!
悲则肺气乘矣,当作“思则肝气乘矣”。悲,应据《阴阳应象大论》“在志为思”及《天元纪大论》“以生喜怒忧思恐”改为“思”。过思而伤脾,脾虚则肝气相乘,木乘土。见《素问集注》。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这里的“舍”指的是什么意思,和“受气”有什么关系呢?
舍,留止、停留。
受气,受,当作授,传授,古人写字,多缺偏旁;气,生气、正气。
高士宗《素问直解》说:“五脏授气于所生者,五脏正气,授于所生之子也。”
 
最后编辑:
五脏授气于所生,言生理;传之于其所胜,言病理。传,相克(乘)。
 
怒则肝气乘矣,当为“怒则肺气乘矣”。过怒而伤肝,则肝虚肺气相乘,金乘木。可参阅张志聪《素问集注》。
我也怀疑有误,可能是传抄出错。不过前面讲到病气传递规律都是传到其所胜,后面说情志病就不按照这个规律传了。会不会这里并非错误?
 
还有“血不足则悲”、“肝虚则忧”之记载,是传抄致误还是其他?
这个问题,我有些想法,在此抛砖引玉:

中医有“肝藏血”和“心主血”之说,所以提到血,应该分清指的是肝血还是心血(当然脾统血,只是调度室,故不论)。上面提到“血有余则怒”与这里的“血不足则悲”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理解:

1. “血有余则怒”中的“血”当心血解的话,相当于心火旺,故肺金弱无以制肝木,故怒而泻肝。类似地,“血不足则悲”,从心血解,心火衰无以制肺金,故而悲削肺金。

2. 若“血有余则怒”中的“血”当肝血解的话,那么似乎可以与肝实同,肝喜疏散,故怒以消实。(若仿前法,肝实木旺,土弱无以制水,故似乎应恐以削肾气?)类似地,“血不足则悲”,从肝血解,则似乎说不通。

2. “肝虚则忧”与“肝虚则恐”
前面解释“肝虚则恐”,我最后解释为肾虚所以恐,稍微有些牵强,毕竟恐伤肾,但反过来不一定。怀疑应该是“肝虚则忧(思)”,从“思”解则为肝虚无以制脾土,故思泄脾。“忧”感觉和“思”更接近,而不是悲。因为忧即忧虑,担心,思虑。
 
各位老师好,五行相克规律中,心(喜)克肺(悲),当心气足时,展示的是本脏的“喜”,当心气虚时,被肺反侮(反克),展示的是他脏的“悲”。

而五行相生规律,肝不足,子盗母气,显示母经的“恐”。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呢?
 
悲则肺气乘矣,当作“思则肝气乘矣”。悲,应据《阴阳应象大论》“在志为思”及《天元纪大论》“以生喜怒忧思恐”改为“思”。过思而伤脾,脾虚则肝气相乘,木乘土。见《素问集注》。
尊重原著,别自以为是!
推翻原著,却用后人的注解来说对的,你有否想过是后人根本就不理解内经!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情志影响了气!而气血的失常才是疾病产生的根本!
 
可以按五行生克来推导,剩下的不是没有,应该是没写,或者说喜怒悲恐才是最基本的情感,七情里喜怒忧思悲恐惊,忧和惊应该都是两种情绪的混合体,忧是思和恐,惊是恐和怒。
思这种情感,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如果按照土枢四象来解,只有四季交替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但是人应该是一刻不停的都在思考中。
那么悲对应肺,喜对应心,恐对应肾,怒对应肝,喜和恐才是一对,悲和怒才是一对。
肝气虚是恐,肝气虚的原因是肾阳虚,肝气旺的原因是肾阳亢,肾阳虚正克形成心阳虚,心阳虚容易受惊。肾阳亢正生,肾阳亢形成肝阳亢,肝阳亢则易怒。
心气虚的原因有两种,心阳虚和心阴虚,阳虚是容易惊,来源还是肾的恐,还有一种是心阴虚,心阴虚由可能是肺阴虚反克形成心阴虚,肺阴虚对应的是悲,这个也是脏燥用甘麦大枣汤的由来
 
情绪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不得病的时候,人是不会太在意情绪对人的伤害,甚至不会太关注情绪本身,就跟膝盖不痛的时候,人不太会感觉到膝盖的存在。
正好我有抑郁问题,通过一年多的调整关注,也真切感受到身体和情绪的双向关系,无缘无故的特别容易流泪,很容易就被一个故事,一部电影感动的泪流满面。然后变得很容易被小猫傻傻的样子逗得开怀大笑,这个就和以前情绪低落,无法快乐高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仿佛那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
 
这个贴子的话题极好!理解中医,的确应从最根本的原理中探求。

从五脏对应五志(喜怒悲恐思)的格局理念,我们可以体会中医学的系统观,由此而有可能把握统观全局的中医病理学精髓,争取尽量摆脱只思考病的诊治、却不知病理演化的肤浅境地。

请教:《内经》说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之中,“思则气结”,是什么意思?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