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纠正经络一百错

这是现代中医用现代语言,给经络重新下的一个定义。与《内经》之义相合吗?现代中医能接受吗?
这个定义是与《内经》相符合的。其要点有二:一是指血管(这是脉的本意);二是指具有直接营养作用的血管也就是现代说的微循环。
 
对看上述这两句话,先生重新定义的——“经络是人体微循环的管网线”,是否需要再重新定义,才能显得完善、精确或严谨?
其实这也是几代人几经失败后得出的结论,并非我一个人的观点。可以说这是少数观点或非主流观点。要说全面或严谨没有一个定义可以说是完整或严谨的。凡事可以商讨。可以加的内容很多例如肥大细胞较多、胆碱能神经末梢缠绕、在大循环的基础之上、需要血液的压力、乳酸的影响、代谢产物的影响、五羟色胺的影响等等。如果都写的话就不是定义了而是解说。
 
以前曾以为经络是淋巴,后来深入研究了一下,根本行不通。个人猜想,经络就是一种信息传递的途径,给什么信息,机体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用小信号可以控制大线路,什么血流,心眺,呼吸,疼痛。因为用针刺激某一部位,机体的某些疼痛就会消失。就像遥控器一样,为什么一个小按钮能控制整个电视呢,他就是靠信号传导。电视机收到了这个信号,并且按照这个信号做出了相对应的反应。西医有一名词叫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是指当细胞里要发生某种反应时,信号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传递了一种信息,细胞要根据这种信息来做出反应的现象。有些相像。
 
我个人以为:经络是中医的坚实基础,深入研究经络的本质,是提升中医的好方向。谢谢楼主的扬扬万言!:080:
 
1、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这是中医对经络的基本定义。这是从经脉的脉字上讲述的经络定义。一般人根据运行气血这四个字就会理解为经络就是血管。或是动脉或是静脉。有人据此认为经络是动脉的别行分支并著书立说。有人根据浮络就是皮下小静脉的观点认定经络就是静脉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否定动静脉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也不反对经络也具有运行气血的基本功能。但是给经络下一个运行气血通路的定义肯定是不精确的或是不完善的。其实经络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参与所过组织的代谢过程。《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可见经络不仅仅可以与动静脉一样运行气血,更重要的是可以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所谓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就是指的参与组织代谢。这一点是动静脉没有的作用。因此给经络重新下一个定义就是:经络是人体微循环的管网线。
2、经络是普通肉眼看不到的
在《奇经八脉考》中记载了一段话。说:“内景隧道(即经络),唯反观者能照察知”。看来一般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经络的。北京第六医院的李定忠教授从循经皮肤病的角度提出了“可见的经络现象”观点。他提供了大量的循经皮肤病照片来支持他的观点。这其实是经络皮部的实证。我们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图像仪、冷光仪、彩色液晶膜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等,不同程度的显示经络线。
3、经络是摸不着的
一般认为经络是摸不着的。可是对于一些气功师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可以用手掌隔空寻摸经络的气场,从而感受经络气血的多少。正如《灵枢*经水》所言:“外可度量切循而得知”。
4、经络是听不到的
经络感传的振动很微弱,其声音几乎是正常人听不到的。但是并不是说不能通过仪器测量到。辽宁中医学院的王品山教授就利用仪器侧到了经络的波动。如果把这个波动放大就可以听到经络的波动了。
5、经络是有颜色的
在《素问*经络论》中讲述了经络与颜色的关系。例如:“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不过在用顶眼观看经络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经络有不同的颜色。所有经络的颜色都是灯丝一样的亮线。亮线的强度有强有弱。如果从“应其经脉之色”的角度来看。经脉的确有对应着的颜色。其中包括反射光线和晶体。所谓的对应就是这些颜色可以诱发出对应经络的经络感传。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玉石或宝石治疗经络疾病。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27
6、经络是古人通过解剖发现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依据《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气血,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他们坚持经络是可以被解剖看见的。可是几十年的大体解剖亦或是显微解剖,都没有发现已知结构以外的经络。其实他们误解了这一段话的意思。这一段话讲了两种方法:其一是用解剖方法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和血液的清浊等情况;其二是可以用四诊的方法测量经络的长度和经络气血的多少。由于是混在一起讲述的,结果就被误解成可以通过解剖可以发现经络了。
7、经络最早是法国人发现的
有人根据法国出土的经络穴位模型就认定经络是法国人最早发现的。不过那具模型只有四百年的历史而中国发现的涪水经络模型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8、经络学说起源于西汉
很多人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西汉时期。因为《史记》和《庄子*养生主》等文献都提示西汉初年经络学说尚未形成。而成书于西汉(公元前26年)的《黄帝内经》记载了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其实从《内经》记载的文献来分析,早在商朝末年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大量的经络研究。因为:1)《五十营》使用的铜壶滴漏标准是每天两百刻。这是公元前1100年以前的标准。2)《灵枢*五音五味》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使用了五弦古琴上的乐音。这是商朝中晚期使用的乐器;3)《灵枢*经脉》是用六弦琴诱发的经络感传线路,而六弦琴使用的年限很短。六弦琴是周文王(商朝末年)发明的乐器(给五弦琴再增加一弦)。从“经脉”的角度来看经络起源于西周晚期。可是从脉的古字体“衇”的字型来分析,经络学说的起源还是在商朝晚期。
从穴位名称的甲骨文分析来看也提示在商朝末年就进行了穴位经络感传的大量研究。例如殷门穴的殷字提示此穴可以诱发出十二经脉的经络感传。但是只有最早的殷字甲骨文(上面有草字头和冖)才能够体现这个特点。
9、经络的命名是由一个流派确定的
很多人以为经络的命名仅仅是黄帝医学流派一家确定的。其实不然,很多医学流派都参与了经络的研究和命名。其中扁鹊医学流派也是很有影响的。
10、经络是相关穴位的连接线
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研究经络的方法大都是用刺激穴位来诱发经络感传。因此有些人就以为经络就是相关穴位的连线。不能否认现代的经络穴位图就是穴位的连线图。只是这些穴位图的连线有很多并不顺畅,很多地方都是七扭八歪的。但是在发现非刺激穴位方也能法诱发经络感传的情况后,这种观点就被否定了了。
11、经络感传的强度是没有差别的,有的只是敏感性不同
在研究经络的人员中有人认为:经络感传的强度是没有差别的,有的只是敏感性不同。但是在同一个敏感人做研究时就会发现:感传的强度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成强、较强、较弱和弱四个级别。
12、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很多人都认为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实不然,从现有资料和实验结果显示经络理论是古人在大量的医学实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单纯的医疗实践是不可能得出如此广博的经络理论的。
13、经络仅仅是人脑神经细胞相互联系的反映
由于经络之谜长期未解。有人通过刺激断肢开颅病人的脑神经细胞。结果诱发出了断肢的经络感传幻觉。于是认为经络就是脑神经细胞的相互联系。而外周并没有所谓的经络存在。其实大脑皮质是与大脑外周组织直接对应的。没有外周的组织(例如拇指)也就没有大脑内对应的(拇指)区域。经络当然也是可以在大脑皮质中对应的。经络感传研究发现十五条经脉在大脑中都是有固定线路的。一旦刺激到相关经脉在脑皮质上的对应部分,很可能就会诱发出幻肢的该经络感传。
14、经络的实质就是外周神经
这是近代针灸经络研究的一个较大流派。不过由于1)神经的分布与经络不同;2)神经的作用也与经络不同。因此,此说很难立足。
15、经络数量有错误
经络有几条?十二经、十四经都不算全。一侧有十七条经脉,两侧共有三十四条经脉。
16、任脉、督脉各有一条
长期以来任脉、督脉被认定为前后正中线上各有一条,其实是各有左右对称的两条。
17、络脉十五条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五条大络脉。其实其中的十二经相关的络脉,只不过是十二经脉的不完全的感传。
18、二十八脉
古人对二十八脉也是有争议的。《灵枢*脉度》认为二十八脉是左右十二经脉加上任督二脉再加上左右蹻脉(男性阳蹻脉,女性阴跷脉);《灵枢*营气》介绍了一侧十四经脉的循行,影射两侧十四经脉共有二十八脉。不过历史上《灵枢*脉度》的说法占据主流。其实《灵枢*脉度》的说法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1)任督是左右对称的两条;2)任督并不等长;3)蹻脉也只是十二经脉的另一种命名方法。其中阴跷脉是肾经前线;阳蹻脉经膀胱经串经到胆经后线。因此正确的二十八脉是两侧的十四经脉。
19、一条经络不需要分上下左右四个部分
在针灸教材中只讲循经取穴,并不强调治疗中要详分上下左右四个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左右也还是要分的。一般是取同侧的穴位,必要时可以取对侧的穴位。几乎没有人注意一条经脉还有上下的区别。其实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五音五味》是把每条阳经经脉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分来治疗的。当然也可以把阴经经脉也分成上下左右四个部分来治疗。这样比较精确的定位治疗其实是更有效的。
20、经络在脏腑,或是属脏络府;或属府络脏。
这是《灵枢*经脉》记载的内容。其实经络感传研究中发现感传是不能区分出络属关系的。所谓的络属纯系人为杜撰出来的。
21、经络的长度是十六仗二尺
根据《灵枢经》的记载经络的总长度是十六仗二尺。其中还记载了每一段经络的长度,合计后为十六仗二尺。其实不然,大部分的经络长度都不是该经脉的总长度。因为这个长度只是从上一条经脉传到本经脉,再到下一条经脉过程中最短的距离。尽管气血已经传到下一条经脉去了,但是本经脉依然会有部分经络继续传导着。例如从肝经到督脉的交会点是百会穴,百会到上唇的感传就被忽略不计了。又如大肠经与胃经的交接点在大迎穴。面部的胃经感传也被忽略了。类似情况是很多的。
22、任脉和督脉长度等长
在《灵枢*脉度》中说:“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督脉怎么测量都不止是四尺五寸。实际上督脉的长度要比实际测量的长度更长一些。因为督脉除了绕头顶一段比任脉长以外,还绕一侧小腹才与任脉并行到会阴穴或到肛门前缘会合。督脉的长度应当是七尺五寸。
23、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这是一个长期的错误。原本的络字是指:“入侵他邑绑架壮丁妇孺”。用在医学上就是指串经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刺激一个穴位时除了本经的感传以外,还会有其他经脉的感传出现。其他经脉的感传往往是继发的,延时出现的。例如十五络就是指感传可以串经到相表里的经脉上去。如果说络脉就是经脉的分支,那么在足部胃经有六条感传线和脾经交接。到底哪一条才是主干那几条是分支呢?其实是分不出来的。
24、阴经不上头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经络感传研究发现所有的阴经都上头。尽管《灵枢*逆顺肥瘦》有载:“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胸。”但是这可能仅仅是经络较敏感人做出的部分经络循行路线。这段内容仅仅是经络感传研究的一个中间过程。其实在《灵枢*经脉》中已经记载了阴经上头的内容。例如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
25、心包经的所属内脏只有心包膜
一直以来人们的都认为心包经的内属藏府就只是心包。其实人们忽视了心主这两个字。主就是指房屋的中心立柱。心主就是指心脏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心主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属藏府应当包括:心脏的房间隔、室间隔、窦房结、传导组织和心包膜。经络感传研究支持这个观点。心包经穴位的应用也支持这个观点。
26、三焦经的所属仅仅是胸腹上中下三个区域
一直以来传统中医都认为三焦经的三焦指的是胸腹部的三个区域。或者胸腹部的脏器(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其实从经络感传的结果来看三焦指的是感传到达肺、胃和膀胱三个脏器。焦就是烤肉的意思。感传到达肺、胃和膀胱的时候会有灼热的感觉故称之为三焦。
27、肺经是通过胸膜腔到达胃肠的
在早期的《经络学》教材中,肺经(循行图)是穿过胸膜腔到达胃肠的。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因为胸膜腔是真空的。真空的就不可能有经络通过。
28、肺经是通过纵膈到达胃肠的
在近代的肺经经络图中把肺经到达胃肠的路线改为了纵膈。这看似合理,只不过并不存在这条路线。经络感传研究发现肺经是在中府穴下行,通过前胸壁的内表面到达胃肠的。中府穴穴名讲的已经很明确了。感传从此穴直下进入肺经相关的府(胃和大肠)。
29、肝经没有在胸部表面行走
无论是《灵枢*经脉》还是经络穴位图都没有显示出肝经在胸部有上到颈部的循行线。但古书确有记载:“足之六阴,从足至胸”。经络感传研究发现肝经是在前正中线线旁开一寸上到天突穴的。相应的肋间隙也有肝经的穴位。
30、十二经别是经络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所谓经别只不过是十二经脉在肘膝部分表里经的联系罢了。并没有单独的经别线路。
31、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经络存在的
很多人以为在人体内的经络是无处不在的。其实有很多地方并不存在经络。例如毛发,皮肤的角质层,软骨的大部分,眼睛的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血液,淋巴液,指甲和趾甲的一部分,牙齿和骨骼的硬质高密度部分。简单地说人体没有微循环的地方就没有经络。
32、膀胱经的头、背部分是双线
传统的中医把膀胱经的一部分画成双线结构。其实膀胱经从头到尾都是双线结构。
33、膀胱经两条线在殷门穴交叉
传统的经络图把膀胱经的交会点画在殷门穴上,其实膀胱经两条线的交会点在胃俞穴和三焦俞之间的外侧。
34、膀胱经在骶部是三条线
现代的经络图把骶部的膀胱经画成三条线。其实内侧线八髎穴和会阳穴是属于督脉的。只有外侧的两条线才是膀胱经。
35、胆经的部分是双线(头部)
现代的经络图把头部的胆经画成了两条线。其实胆经从头到尾都是两条线。
36、肾经是一条线
现代的经络图把肾经的穴位画成了一条线,结果就七扭八歪的了。其实肾经也是两条线。
37、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都是一条线
现代的经络图把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都给画成了一条线。其实大部分经络在四肢以下的部位都是两条线以上。其中肺经和大肠经是四条线;三焦经和心包经是四条线;脾经和胃经是六条线。
38、十二经脉是左右对称的
其实十二经脉在内脏是不完全对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有些内脏是不对称的。
39、奇经八脉
所谓的奇经八脉除了任督以外都只是十二经脉的一部分。
40、经络在胸腹部只有带脉是横向行走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带脉才是胸腹部横向行走的经脉。其实十七条经脉都有在胸腹部横行的分支。
41、经络在牙龈上的分布与胃经、大肠经和肾经相关
其实牙龈的经络是全息的。十五条经脉(没有任督)在牙龈上都有分布,不仅仅是胃经、大肠经和肾经。
42、脊椎的经脉与肾经和督脉相关
传统的中医对脊椎的疾病常常从肾经和督脉入手治疗。因为肾经贯脊,督脉夹脊上行。不能说这个做法不对。只能说大部分治疗是无效的。因为每一节脊椎都对应着不同的经脉(十五条经脉),有的椎节可以对应几条经脉。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3 。
43、经脉仅仅是穿过膈肌
在《灵枢*经脉》中记载了很多经脉通过膈肌的情况。例如:肺经上膈,大肠经下膈,胃经下膈,脾经上膈,心经下膈,小肠经下膈,肾经上贯肝膈,心包经下膈,三焦经下膈,胆经贯膈,肝经上贯膈。因为并没有经络在膈肌上的水平分布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经脉仅仅是穿过膈肌而已。经络感传研究发现胆经前线分布在膈肌的前三分之一区域;心经分布在膈肌的中三分之一区域;胆经后线分布在膈肌的后三分之一处。穿过膈肌的经络对膈肌的影响不大,分布在膈肌上的经络影响较大。《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6 。
44、与ru房相关的经络有肝经、肾经、胃经、脾经和心包经。
从经脉的循行分布来看,与ru房相关的经络有肝经、肾经、胃经、脾经和心包经。其实ru房的经络是小全息的(没有任督经脉的分布),ru房的分区与十二经脉都有对应关系。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4 。
45、经络在手足末端的连接是单一的
在很多经络连接的文章中都是讲表里经脉在手足末端单一的链接。其实不然,大部分的经络在手足末端的连接是多路的。最多的连接经脉是脾经和胃经。其连接的路径多达六条。
46、经络的阴阳划分
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以人体体表部位的方位来划分阴阳的。例如:胸腹为阴,背为阳;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等。其实孰知经络的人就知道这并不符合经络分布的实际情况。因为胃经就分布在胸腹部。正确的阴阳划分是依据经络固有频率的组别。凡是固有频率在大字组的经脉属阴;凡是固有频率在小字组的经脉就属阳。
47、表里经络的划分
传统中医认为经络表里划分是依据所属脏腑的络属;阴阳经脉的衔接;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来划分的。其实经络的表里是依据:逆向连接;固有频率八度对应;共用一条小动脉;经络全息部位的临近和阴阳分布来划分的。
48、经脉是不通的
很多人认为人的经脉原本就是不通场的。要想健康长寿就要打通经脉。例如利用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其实人类的经脉一直都是间断开通的。只不过开通时的时间长短有差别。练习气功的人经脉开通的时间比较长些,仅此而已。
49、经脉是持续通畅的
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载。经脉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因此以为经络就是持续通着的。其实经络每天开放一百次,每次也就开放几分钟而已。开放的过多就会生病(实证);开放的过少也会生病(虚证)。长期的关闭就会发生组织坏死甚或死亡。
50、经络感传研究必须要找没有医学知识的敏感人
这是近代研究经络感传的基本要求。因为他们要通过这个方法证实经络感传的客观性。结果认为经络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已经证实经络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以后就不必再拘泥于没有医学知识这一条了。要想深入了解经络还真必须要使用有一定医学知识的经络敏感人不可,否则对经络感传线路的描述就不可能详尽和使用正确的医学术语。
51、任、督经脉不具备表里关系
传统中医认为任督经脉并不具备表里关系。研究发现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在经络上主要体现有四点:1)逆向连结;2)固有频率八度对应;3)共用小动脉;4)全息部位的临近和阴阳对应。其实任督经脉完全具备以上四点条件。1)任督逆向连结的位置在小腹下半部分;2)任督的固有频率是bB和bb;3)任督在小腹下半段共用一条小动脉;4)任督在很多经络全息部位临近并成阴阳对应(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经络学》教材认为表里经的关系有三:一阴一阳的相互衔接;脏腑的互相络属;经别和表里络穴的互相沟通。其中脏腑的互相络属是人为的描述。其实质就是都有经络通过。而很多脏腑是多经脉分布的,这些经脉都可以说是相互络属。因此,此说不成立。另外经别和络脉的表里沟通也不成立。因为在抛去表里的概念后,经络之间的沟通是很多见的。怎么就能确定那些是表里沟通呢?因此参与经络大循环的任督经脉也是具备阴阳表里经关系的。
52、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只能是本经的感传
在近代经络感传研究的早期,人们一直以为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只能是本经的感传。可是实践否定了这个观点。结论是除了本经的感传以外还常常有较多的串经(继发的其它经脉感传)出现。
53、诱发经络感传的方法只能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来实现
刺激穴位诱发经络感传的确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气功、宝玉石、乐音、膏药也是可以诱发出经络感传的。
54、经络每天循环五十次
一般认为经络每天循环五十次,其实是一百次。
55、奇经八脉不参与经络大循环
传统中医认为奇经八脉不参与经络大循环,只是在特定情况下起到溢蓄的作用。其实经脉如果不定期开通的话,坏死就不可避免了。想一想一部分组织缺乏血液供应的结果就可以理解了。在教材中以括弧的方式模糊的处理了任督经脉参与经络大循环的情况。
56、串经的困惑
近代经络研究中发现在刺激穴位后,不仅有本经感传出现也有其它经脉的串经。这个串经严重影响了新经络图的绘制。因此科研人员很是困惑。其实这个串经并不是一个麻烦而是一个很有用的现象。古人早已把串经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穴位的特异性之一,就体现在串经的不同。
57、经络运行的方向都是向心的
在古籍之中介绍了几种经络运行的方向。其中有一种十二经都是向心性的。这是由于刺激井穴诱发经络感传实验中忽略了离心感传所造成的错误认识。井穴并不是经络在手足的末端。还有一小段在井穴到远端指甲(趾甲)角的一个指甲(趾甲)的距离被忽略掉了。近代经络感传研究发现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大都是双向的。实验诱发的经络感传和生理情况下的感传往往是有差距的。
58、穴位感传必到同侧或兼到对侧病位
一直以为刺激一个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必定是要到达同侧的病位,有时也可以到达对侧的病位。其实不然有时也可以只到达对侧的病位。例如意舍穴诱发的感传两侧都是到达大脑一侧的语言中枢。
59、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都是双向传导
一直以来对经络感传研究结果,都认为刺激一个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都是双向传导的。这个传导是以穴位为中心的双向离心传导。其实在穴位经络感传实验中还发现了其他方式的传导。例如逆向(向针刺点的)传导和去而复返的传导等。
60、经络感传是连续的
一直以来研究经络的人都认为经络感传是连续的,直到感传停止都是连续的。其实感传也有断续的。例如漏谷穴诱发的感传就是滴水样间断传导的。
61、手三阴经起于中焦、心中和胸中的感传是做不出来的。
《灵枢*经脉》中记载了手三阴经的起点是:“起于中焦”、“起于心中”和“起于胸中”。近代经络感传研究发现: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方法是没有办法诱发出手三阴经起于中焦、起于心中和起于胸中感传的。因为: 1)没有办法精确的定位刺激位点;2)没有办法实施刺激。因此有人怀疑《灵枢*经脉》的真实性。其实这是用古琴乐音诱发出来的经络感传。这个方法并不需要直接的刺激中焦、心中和胸中。
62、断肢后对经脉的影响是很严重的
有些人认为肢体截断后经脉就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其实不然,经络无非就是一条毛细血管的管网线。一旦切断了就会很快的再生修补。尽管很难再生出断离的肢体,但是伤口愈合还是可以的。由于经络相对不应期的关系,即便是经络少了一大段也不会影响到经络的大循环时间和速度。有些人拿此作为经络不存在的依据是不科学的说法。
63、外科手术对经络的损伤很严重
有人认为外科手术会明显的切断经络线,结果会明显的影响到经络的运行。不能说外科手术对经络没有损伤,只是这个损伤是有限的、暂时的和可以修补的。经络的病变常有三类:虚证、实证和外伤淤血。外伤淤血早期偏实证,后期偏虚证。当淤血消散、组织愈合后,经络就会照常运行。
64、经络是与时辰对应的
在古代就搞出了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的规律并且发明了子午流注的针灸方法。如果经络只有十二条的话这个方法也许有可能是正确的。遗憾的是经络并不止十二条。参与经脉运行的经络一侧十四条,两侧共有二十八条。经络每天运行一百次。何来十二经对应十二时辰?很明显这个理论是杜撰的。
65、十二律对应十二经脉
《灵枢*九针论》说:“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其中的律指六阴律和六阳律,也就是指十二律。律是指标准和法规,音律就是指标准音。具体地说就是有一组十二个标准音可以诱发出十二经脉的经络感传。通常的十二律是指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但是即便是把十二律的标准音定在可以诱发出经络感传的范围(大字组或小字组),这也不能诱发出十二条经脉的感传线。为此,考虑早期的六阴律和六阳律应当是在两个八度范围。其中六阴律应当是指五音加上一个大音,六阳律应当指五钟加上一个大钟。具体地说对应十二经脉的两组标准乐音乐音应当是CDEFGAcdefga 。其中六阴律指的是大字组;六阳律指的是小子组。因此古人说的十二律对应十二经脉没有错,是十二律出现了变故的原因。
66、经络循环起源于肺经
由于很多文献在论述经络循环的时候都是从肺经开始,所以很多中医就认为经络的大循环是起源于肺经。其实经络是循环无端的。既然是循环无端又何来起源一说。要说一侧的十四经经络循环的确是起源于肺经。因为经气从对侧经过天突穴后的确是从肺经开始在本侧运行的。
67、小周天走的是任督二脉
众所周知气功小周天运行的是任督二脉。其实不然,因为任督经脉上的很多穴位都是全息穴位(例如:百会、大椎、天突、神阙、中极、阴交等),刺激它们诱发的是十二经脉或十四经脉的感传。在气感足够强大的情况下,这些穴位就会直接或间接的联通所有的经脉。因此才称之为周天。周天就是二十八脉的运行,只不过因为是通过任督经脉来实现的间接周天,故才称之为小周天。对应的大周天是直接运行二十八条经脉的。
68、经络全息理论仅仅是近代的产物
在近代产生了很多经络穴位的全息疗法。尽管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发现局部的全息经络感传线路,但是他们都坚持认为他们研究的局部是经络全息的。例如耳针、鼻针、唇针、眼针和足底穴位疗法。其实古代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古人认为十二经脉可以通眼(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者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耳(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等。在穴位名称中,背俞穴明显的反映了十二经脉在背部的全息特点。
69、足底的穴位与解剖分布相关
足底反射区疗法在国外很流行,1978年传到国内。其实足底按摩疗法早在上古时代就被使用了。典型的人物是俞跗。虽然国内搞足底按摩的人也考虑足底的穴位与经络相关。但是他们在临床上还是依照胎儿器官解剖的方式选穴治疗。在心底里他们还是不认为足底穴位与经络相关。足底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实验证实,足底穴位的确是与经络密切相关的。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5 。
70、第二掌骨穴位的排列顺序
第二掌骨穴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发现的一组全息穴位。尽管他也承认这一组穴位与经络相关。但是其穴位排列的内容却不是依照经络感传来命名的。实际上他并没有做第二掌骨穴的经络感传研究。如果从远端到近端的顺序排列,其内容如下: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如果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诱发出如下顺序的经络感传:肺经、大肠经、心包经、心经、肝经、脾经、小肠经、肾经、膀胱经、胃经、胆经、三焦经。(十六例左右三十二组经脉)。
71、眼白睛的区域划分是按八卦和脏腑经络划分的
在《审视瑶涵》中有八廓定位一图。依照由外上到内上,再由内下到外下的顺序排列:脾胃、心小肠、肝络中焦、肝胆,命门上焦、肾膀胱、肺大肠、肾络下焦。这个图基本上是对的,只是精度不够。如果用经络感传的方法可以得出如下排列:胃经、脾经、小肠经、心经、三焦经、心包经、胆经后线和胆经前线、肝经,肺经、肺经、肾经前线、膀胱经小指内侧线、肺经、大肠经、肾经后线、膀胱经小趾外侧线。感传结果对比《审视瑶涵》发现:1)《审视瑶涵》不细分表里经脉;2)《审视瑶涵》出现了肝络、肾络和命门这样另类经络的文字;3)经络感传结果采用了胆经前后线、肾经前后线和膀胱经小趾内外侧线这样详细的划分;4)《审视瑶涵》把三焦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因此可以认为感传的结果更为精确实用。
72、小儿手指肚的穴位只有六个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有六个穴位是用经络命名的。它们是脾经、胃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但是难道手指肚的其它位点就没有对应的穴位了吗?穴位经络感传实验发现所有的手指肚上都有相应的经络感传,同样可以用经络命名。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8 。
73、小儿内外八卦穴的作用机理与中药类似
在小儿推拿中有两组穴位。它们分别是内八卦和外八卦。现代用中药的机理解释内外八卦的作用。例如:开胸膈,和五脏,降胃气,消宿食,理气化痰等。穴位经络感传实验发现,这两组的各八个位点都可以诱发出相应的经络感传。因此其机理应当改成相应的经络治疗机理才是正路。
74、心主神志是因为心主血脉
在中医经典中常说心主神志。在中医基础中解释为:因为心主血脉,当脑供血不足时神志也会受到影响。其实这是讲不通的。因为中医的心主神志是指心脏功能正常状态下神志的病变与心(经)有关。经络感传研究发现;心经的感传可以到达边缘叶。这才是心主神志的正理。
75、心开窍于舌
由于《灵枢*经脉》记载了心经:“系舌本”;《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等言论,故中医有心开窍于舌的说法。其实人体十七条经脉都是与舌有关联的,心经只是其一。据此认为心开窍于舌是没有道理的。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5 。
76、肺开窍于鼻
因为咽喉和鼻子是肺气的通道和出口,所以古人认为肺开窍于鼻。不过利用治疗肺(经)的方法治疗鼻病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为鼻孔的经络是全息的。十七条经脉都通过鼻孔向上方行走。这怎么能说是肺开窍于鼻呢?难怪鼻炎的治疗很难见效!当然不能否定肺经对鼻子的作用要相对大一些,仅此而已。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4
77、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口唇是消化道的最上端。所以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实脾经并不环绕口唇。胃经和大肠经才环绕口唇并与口唇关系密切。经络感传研究发现口唇的经络是全息分布的。因此要根据口唇的病变部位来选定治疗的经络。只有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的口唇苍白从脾经治疗才是可以的。因此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并不确切。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7
78、肾藏精
传统中医认为肾藏精。但是经络感传研究发现肾经前线通睾丸,肝经通附睾。睾丸是生精的地方,附睾是储藏精液的地方。因此可以说肾生精,肝藏精。
79、肾通脑
传统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实有十五条经脉通于脑,只不过分布在脑的部位不同而已。肾经只是其一。
80、五声是呼笑哭歌呻
在中医五行对应的范畴内有五音和五声两个内容。其中五音对应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对应的是呼笑哭歌呻。呼笑哭歌呻是人在情绪变化时发出的声音。但是溯本求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五声原本也是宫商角徵羽。只不过五声是指宫商角徵羽的语音;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的乐器乐音。听病人的五声宫商角徵羽的变化可以用于病人的诊断,给病人听五音宫商角徵羽可以用于病人的治疗。读五声宫商角徵羽可以诱发出对应的经络感传。
81、佛号、道号或基督教的某些不翻译原文是通过神佛的助力来修炼的
在佛教、道教或基督教经常使用吟咏佛号、道号或某些不翻译的原文来进行修炼。他们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神佛的助力。当然有部分人也的确是成功了。其实他们并没有得到神佛的助力,他们得到的仅仅是读字所引发的经络共振。是头部的某些部位微循环开放时间得到了延长,所以才引发出了人体的一些潜能。
82、脉诊诊的是脏腑
如果从字面上看脉诊,诊的的确是脏腑。其实从脉诊的实验结果来看,脉诊诊的是十四经脉的气血情况。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2 。
83、舌诊诊的是脏腑
传统中医认为脉诊诊的是脏腑的病情变化。但是从经络感传的实验来看舌诊诊的也是经脉。舌诊反映的是十七条经脉气血的虚实情况。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5 。
84、穴位诊断是内脏疾病反映在经络穴位上的缘故
穴位诊断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很盛行。一般认为穴位诊断是内脏疾病反映在经络穴位上的缘故。但是不能够解释同经脉上其他穴位为什么不能够诊断内脏的疾病。例如我们可以用胆囊穴诊断胆囊疾病。但是胆经的其它穴位就没有胆囊穴这样明显的反应。穴位经络感传研究发现:“每一个穴位都有感传线路上的重点部位。在诱发出经络感传时,该穴位的重点部位也会有明显,强烈的,持久的反映。这才是穴位诊断特异性的真谛。
85、舌诊区域是舌尖心肺;舌边肝胆;舌根肾;舌中脾胃。
舌部经络感传研究发现:阴经分布在舌上半面,阳经分布在舌底半面,胃经从舌尖返回舌面。所有经脉都汇聚到舌尖。阴经的排列由外到内是脾经、肝经、肾经、肺经、心包经、心经、任脉。左右对称。因此舌尖不仅仅是心肺,舌最外边是脾经其次才是肝经,舌边上半与胆经无关,舌中心只有胃经,舌根不仅属肾。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5 。
86、诊脉部位寸关尺
脉诊部位分成寸关尺三部是古人在寸口脉上做经络感传实验的结果。只不过不全。所谓不全就是缺失了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的诊位。需要补充的是尺1和尺2两个诊位。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2 。
87、寸口脉诊的是脏腑
一直以来中医都认为寸口脉诊断的是脏腑的病情。其实古人诊的是经脉。遍诊法诊的是经脉,寸口人迎真的是经脉,寸口诊的也是经脉。脏腑只不过是经脉的简称罢了。寸关部位诊断的是两侧的经脉;尺部诊断的是同侧的经脉,尺1和尺2诊断的也是同侧的经脉。参见《解密中医绝招》附图12 。
88、循经取穴是针灸取穴的不变法则
古人告诫我们:“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两千年来人们谨遵其法,不敢违背。其实还是有人背离其法也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其原因是有人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了穴位的串经感传达到治疗目的。也有的穴位其实是两条以上经脉的交会穴,归经只是其一。其实不是不可变,只不过万变不离其中罢了。
89、经外奇穴与十四经脉无关
在传统的穴位分类中有经穴、奇穴和阿是穴。其实大部分的奇穴也是可以归经的,只不过还没有人做罢了。
90、肘髎穴是大肠经的穴位
一直以来都把肘髎穴归经到大肠经中,即便是针灸穴位国际标准也不例外。其实刺激肘髎穴诱发的经络感传是三焦经。难怪十四经穴图上大肠经在肘部的循行看起来这么别扭。
91、足三里的里做寸解
因为《素问*针解》记载:“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以后人就认为里字当寸解。可是这个说法只能解释足三里。对于足五里、手三里和手五里就解释不通了。其实“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的意思仅仅是说足三里的位置而已。其中并没有解释该穴位名称的意思。里字在《内经》中的解释是:“经脉为里”(见《灵枢*脉度》)。里字也可以理解成表里经的里经。穴位经络感传实验发现:1)刺激足三里诱发的经络感传串经主要有脾经、肝经和肾经;2)刺激足五里诱发的经络感传串经主要有脾经、肝经、肾经、心经和肺经;3)刺激手三里诱发的经络感传串经主要有肺经、心经和肾经;刺激手五里诱发的经络感传串经主要有脾经、肝经、肾经、心经和肺经。因此足三里的里字不能够当寸字解释。正确的解释应当是:“里经的串经”。
92、穴位不具有特异性
近年来从美国和澳大利亚传来的科研结论认为:针灸穴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个穴位并不具备特异性。不过这些研究都是初学针灸的科研人员所为。穴位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穴位的特异性表现在它们经络感传的诸多方面。例如:1)感传的方向;2)感传的强度;3)感传的串经;4)感传的生理感觉;5)感传的重点部位等。因此穴位之间还是有很大特异性的。名老针灸师们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的利用穴位的特异性达到用穴少,疗效高的技能。
93、白穴的白字指眼睛的功能
在对穴位名称的释义中经常把白字解释为眼睛发亮。例如用四白穴缓解眼睛的疲劳(眼保健操的要穴之一)。其实经络感传研究发现这些白穴的感传重点是在鼻子而非眼睛。仔细的研究白字的甲骨文才发现,古代的的白字指的是鼻子。白的象形文字画的也是鼻子的形象。白也写作自。鼻是比较晚才出现的。上面依然保留了自字。
94、谷穴的谷字指的是肌肉凹陷的部位
在中医穴位中有很多叫谷的穴位。例如:合谷穴,率谷穴,阳谷穴,阴谷穴,然谷穴,通谷穴,漏谷穴和通谷穴等。其本意是指山洼无水之处。用在医学上指肌肉骨骼的间隙或凹陷。其实对每一个谷穴做的经络感传发现其感传的重点部位都是在手足掌部位。因此对谷的医学定位就不一定是指的缝隙或凹陷。从谷的象形文字发现,早期的谷字就是老虎的足印。《素问*气穴论》中记载:“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解剖可见:手足掌部位是肌腱汇聚的大会,手足边缘的部位是肌腱汇聚的小会。因此谷穴的本意是感传的重点部位在手足掌部位。上古人类不穿鞋也不戴手套,手足掌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利用命名谷穴的穴位来治疗手足掌的疾病是很有效的。
95、一侧的一个经穴只有一个位点,归属一条经脉。
在中医中有些奇穴可以是几个穴位并归属于不同的经脉,例如十宣穴、八风穴等。但是一侧的经穴只能是一个穴位,归属一条经脉。但是穴位验证的结果并不是这样。研究发现很多经穴是几个穴位的组合,这些分穴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脉。例如行间穴可以分成四个分穴。它们分别可以诱发出肝经、胆经前线、胃经和脾经的经络感传。不过在按摩和艾灸的情况下就很难区分这四个位点了。
96、阴虚可以补该经脉
这是《针灸治疗学》上的观点。例如肾阴虚的病人可以补肾经上的穴位。其实经络以经气为主。因此,气虚阳虚才可以补该经上的穴位。对于阴虚的病人可以补与该经相表里的经脉才是正路。例如肾阴虚可以补膀胱经上的穴位。在《灵枢*经脉》中记载的都是气的虚实症状,据此才可以虚补实泻。
97、三焦经可以治疗内耳疾病
由于《灵枢*经脉》中有三焦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记载。故有人用三焦经的穴位治疗内耳疾病。其实经络感传发现只有肾经的后线才能够治疗内耳疾病。因为只有肾经后线的感传可以到达内耳。至于耳孔的疾病就与十五条经脉相关了。
98、可以用面部的穴位治疗面肌痉挛
面对面肌痉挛针灸师们常常是束手无策,除了无效的局部治疗以外别无他法。其实他们不知道面肌痉挛的病根在脑干,更不知道脑干的经络分布情况。于是只好在面部取穴希望能够取得疗效。经络感传研究发现经过脑干的经络只有三条:心经、肝经和肾经。而这三条经脉都没有面部的对应穴位。因此在面部取穴就是徒劳的。
99、语音疗法作用的机理是调整脏腑气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语音疗法都很悠久和广泛。但是对于语音疗法的机理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在中国有六字诀和八卦相数疗法。一直以来它们都是以对脏腑的影响来说事的。对语音诱发的经络感传研究来看,所有的语音都会对经络有作用。因此语音疗法的作用机理应当是调整经络气血。
100、气至而有效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呼若见苍天”。因此大多数人都极力追求这个气至病所。其实这个气至病所是真对经脉虚的情况提出的。在经脉实证的情况下就不适用了。对应的手段是:刚开始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气至病所,经过泻法之后就怎么运针都气不至病所了,最后气感消失。大多数情况之下病痛会立刻消失。
您说“其实对每一个谷穴做的经络感传发现其感传的重点部位都是在手足掌部位”。
我不大明白。
照这么说的话,肾经前线有然谷穴,难道肾经前线也通手足掌?
 
您说“其实对每一个谷穴做的经络感传发现其感传的重点部位都是在手足掌部位”。
我不大明白。
照这么说的话,肾经前线有然谷穴,难道肾经前线也通手足掌?
是的。足掌有热的感觉故称之为然谷穴。
 
只通足掌
我看到一个医案,支持您说的肾经通足底。此案病人涌泉穴往外呼呼冒热气,应是肾经实证,为什么后来是补肾药治好的?是这个医案是假的,还是我水平不到位无法理解?

医案如下:

刘虹兰,女,33 岁,梁家焉学校教师,1983 年 8 月 20 日初诊:足心发热 7 年,日夜不休,日轻夜重,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不论冬夏,夜卧必把脚伸出被外,或踏于凉墙上,始能入睡。曾多次求医,服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以及清骨蒸劳热之剂百余剂,不效。又认为阳陷入阴,用升阳散火汤,反增头面轰热。
诊视见面色嫩红,艳若桃李,阳浮于上显然。询期病史,因年久已不甚了然,似与产后失调有关。按脉细数,132 次/分。干渴,小便清长,饮一溲一,不存尿。中上脘处冷感,胃纳不馨。食入稍一受凉,即觉酸腐不适,双膝独冷。细思此症,乃阴阳盛衰之变。阴阳之道,阳为阴根。(《易》曰:天一生水)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此火一衰,火不生土,胃中水谷溲无由蒸化,故见纳少化艰;人身津液赖此火之温煦,始能蒸腾于上,敷布上下,此火一衰,气化溲弱,津液不能升腾,故口干;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肾气之所出,今下焦阳衰,不能统摄肾阴,而致阴火沸腾,足心热如火焚。是宜补火之原,真火旺,阴火自安:
炙草 60 克,干姜、附子各 30 克,冷水 1500 毫升,文火煮取 500 毫升,2 次分服,3 剂。

8 月 24 日二诊:药后热势顿减,多年之双膝冷亦热。自诉多年来从未有如此舒适过,且食纳亦增。因在会议期间,不慎感冒,觉脑冷,如风从脑壳吹入状,畏恶风寒特甚。筋惕肉瞤,皮下如虫行,脉反沉细。诸多见证,足征阳微:麻黄 10 克,附子 15 克,细辛 10 克,炙草 30 克,干姜 15 克,2 剂。药后又愈,临行前特来致谢。嘱服金匮肾气丸 1 个月,以巩固疗效。
 
我看到一个医案,支持您说的肾经通足底。此案病人涌泉穴往外呼呼冒热气,应是肾经实证,为什么后来是补肾药治好的?是这个医案是假的,还是我水平不到位无法理解?

医案如下:

刘虹兰,女,33 岁,梁家焉学校教师,1983 年 8 月 20 日初诊:足心发热 7 年,日夜不休,日轻夜重,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不论冬夏,夜卧必把脚伸出被外,或踏于凉墙上,始能入睡。曾多次求医,服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以及清骨蒸劳热之剂百余剂,不效。又认为阳陷入阴,用升阳散火汤,反增头面轰热。
诊视见面色嫩红,艳若桃李,阳浮于上显然。询期病史,因年久已不甚了然,似与产后失调有关。按脉细数,132 次/分。干渴,小便清长,饮一溲一,不存尿。中上脘处冷感,胃纳不馨。食入稍一受凉,即觉酸腐不适,双膝独冷。细思此症,乃阴阳盛衰之变。阴阳之道,阳为阴根。(《易》曰:天一生水)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此火一衰,火不生土,胃中水谷溲无由蒸化,故见纳少化艰;人身津液赖此火之温煦,始能蒸腾于上,敷布上下,此火一衰,气化溲弱,津液不能升腾,故口干;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肾气之所出,今下焦阳衰,不能统摄肾阴,而致阴火沸腾,足心热如火焚。是宜补火之原,真火旺,阴火自安:
炙草 60 克,干姜、附子各 30 克,冷水 1500 毫升,文火煮取 500 毫升,2 次分服,3 剂。

8 月 24 日二诊:药后热势顿减,多年之双膝冷亦热。自诉多年来从未有如此舒适过,且食纳亦增。因在会议期间,不慎感冒,觉脑冷,如风从脑壳吹入状,畏恶风寒特甚。筋惕肉瞤,皮下如虫行,脉反沉细。诸多见证,足征阳微:麻黄 10 克,附子 15 克,细辛 10 克,炙草 30 克,干姜 15 克,2 剂。药后又愈,临行前特来致谢。嘱服金匮肾气丸 1 个月,以巩固疗效。
先证是肾阴虚证(膀胱经虚症),后转成肾阴阳两虚阳虚为主之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