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原创】“中医之心在哪?”之答复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FONT=黑体]【原创】“中医之心在哪?”之答复[/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FONT]

同道中医缘心先生在“百草居”论坛发帖子说:

[FONT=仿宋]上学时老师每次讲课都留下重点,开会时领导每次都让属下记住要点,杂技大师表演时总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明白一个人时总要先理解他的心,画圆时要定一个心,一个国家成立时也得有个中心思想,那么中医的心在那里?不明白中医的心又该怎么理解她?不理解她又该怎么学习她?古人说立心、立言现在人叫中心思想叫理论,那么《内经》、《伤寒》、《本草》的理论我们都看到了,但它的中心思想在那里?《经》曰:“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那么这个中心思想必是天下相通的,世间虽未达到天下大同,但中医必有一个天下同心的思想在支撑,明白了中心思想也就是古人的立心所在,在看其所著之书,那么这些言论在我们心里就会有了立足之地,经典亦不难懂矣![/FONT]

河间金栋答曰:

[FONT=仿宋]以心的功能而言,主血脉之心位于上焦胸腔,主神志之心位于大脑而分属五脏。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之心(五脏)更多的是指阴阳五行化的心(五脏),非单指血肉解剖之心(五脏)。

以《内经》言之,讲阴阳离不开五行,讲五行离不开四时,有道是“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即人上应于天,以求相通、相类、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所以,中医之心(五脏),更多的是指阴阳五行化的心(五脏),即“不重解剖重五行化之关系”。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里有阴阳,有四时,有血脉,有神等“天人相应”之内容。

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这里有五行及五行化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天、地、人,三才之道)之类比推演。

又如《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这里有人体五脏分布——左肝、右肺、上心、下肾、中间脾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及“左升右降”天道运行变化之规律。这个五脏分布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有关。[/FONT]

对上述这个答复,同道中医缘心先生并非认同,故又说:

[FONT=仿宋]《经》言心主神明并不是血脉神志,《内经》中的神的涵义也不是什么思维意识,而是思维意识是不是清醒的!比如《经》言“神在天为玄”,是说天如果是青色的那就是有神,是正常的。如果乌云密布,则天昏地暗、天地不分,而心于人体如雷于天地,隆隆雷响则云化雨,天地分,这时天才清,神才明!……

金老哥所举皆《内经》立言之论,却不是立心所在啊。[/FONT]

河间金栋又答曰:

[FONT=仿宋]心的解剖位置及外形古人是知道的,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并未记载,而在第一部字典汉·许慎《说文解字》则有明证。
心.gif

《说文解字·心部》说:“
心.gif
,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可见,心是一个象形字,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但是《说文》并没有解释字义。而“心”之本义,当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所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此与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中所记载“心者歼(纤)也,所谓歼(纤)物微,无事不贯心”一致,亦与《灵枢·本神》篇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之义相同,即心之本义则是与脑“神”有关。

以解剖而言,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难经·四十二难》)心的外围有包膜包裹,谓之心包。包膜之上有络脉,谓之心包络,亦名心主之脉。如《灵枢·邪客》篇说:“心主之脉……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包)。……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心中”,当是心的位置。“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络“心”,也当是指心的位置。《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位于左乳下,是心尖搏动之处,其内正是心脏之位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王冰注:“心为阳藏,位处上焦。”因“背者胸中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以说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

因“心主脉”(《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心之合脉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而“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故后人将心脏功能之一归纳为“心主血脉”,并沿袭至今。此即是位于上焦胸腔之中的实体解剖心脏之功能。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与《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所以五脏又有“五神藏”(《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之称。

五脏藏五神,具体所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藏六神,具体所指如《灵枢·九针论》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藏七神,具体所指如《难经·三十四难》所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藏五神,《灵枢·本神》篇是这样表述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神藏精,精舍志”。
目前,五神脏所指如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所谓神藏(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与《宣明五气篇》之内容同,但排序王冰按五脏相生之序排列)。

纵观今本《内经》,五脏所藏有二:一是物质,如精、气、血等;二是神,即五神。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灵枢·本神》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五脏主藏精。”《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卫气》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那么,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 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目前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对心脏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如是说:“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主藏神。”[/FONT]

最后,同道中医缘心先生说:

[FONT=仿宋]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老哥可著一部现代版的中医解剖学释义,虽难免误漏但敢为圣者先![/FONT]
 
[FONT=黑体]【原创】“中医之心在哪?”之答复[/FONT]

[FONT=仿宋]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FONT]

同道中医缘心先生在“百草居”论坛发帖子说:

[FONT=仿宋]上学时老师每次讲课都留下重点,开会时领导每次都让属下记住要点,杂技大师表演时总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明白一个人时总要先理解他的心,画圆时要定一个心,一个国家成立时也得有个中心思想,那么中医的心在那里?不明白中医的心又该怎么理解她?不理解她又该怎么学习她?古人说立心、立言现在人叫中心思想叫理论,那么《内经》、《伤寒》、《本草》的理论我们都看到了,但它的中心思想在那里?《经》曰:“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那么这个中心思想必是天下相通的,世间虽未达到天下大同,但中医必有一个天下同心的思想在支撑,明白了中心思想也就是古人的立心所在,在看其所著之书,那么这些言论在我们心里就会有了立足之地,经典亦不难懂矣![/FONT]

河间金栋答曰:

[FONT=仿宋]以心的功能而言,主血脉之心位于上焦胸腔,主神志之心位于大脑而分属五脏。

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之心(五脏)更多的是指阴阳五行化的心(五脏),非单指血肉解剖之心(五脏)。

以《内经》言之,讲阴阳离不开五行,讲五行离不开四时,有道是“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古人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医家则讲“天人相应”之整体,即人上应于天,以求相通、相类、相和谐与统一及一致。所以,中医之心(五脏),更多的是指阴阳五行化的心(五脏),即“不重解剖重五行化之关系”。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里有阴阳,有四时,有血脉,有神等“天人相应”之内容。

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这里有五行及五行化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天、地、人,三才之道)之类比推演。

又如《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这里有人体五脏分布——左肝、右肺、上心、下肾、中间脾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及“左升右降”天道运行变化之规律。这个五脏分布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有关。[/FONT]

对上述这个答复,同道中医缘心先生并非认同,故又说:

[FONT=仿宋]《经》言心主神明并不是血脉神志,《内经》中的神的涵义也不是什么思维意识,而是思维意识是不是清醒的!比如《经》言“神在天为玄”,是说天如果是青色的那就是有神,是正常的。如果乌云密布,则天昏地暗、天地不分,而心于人体如雷于天地,隆隆雷响则云化雨,天地分,这时天才清,神才明!……

金老哥所举皆《内经》立言之论,却不是立心所在啊。[/FONT]

河间金栋又答曰:

[FONT=仿宋]心的解剖位置及外形古人是知道的,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并未记载,而在第一部字典汉·许慎《说文解字》则有明证。
浏览附件86557
《说文解字·心部》说:“ 浏览附件86557 ,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可见,心是一个象形字,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但是《说文》并没有解释字义。而“心”之本义,当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所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此与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中所记载“心者歼(纤)也,所谓歼(纤)物微,无事不贯心”一致,亦与《灵枢·本神》篇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之义相同,即心之本义则是与脑“神”有关。

以解剖而言,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难经·四十二难》)心的外围有包膜包裹,谓之心包。包膜之上有络脉,谓之心包络,亦名心主之脉。如《灵枢·邪客》篇说:“心主之脉……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包)。……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心中”,当是心的位置。“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络“心”,也当是指心的位置。《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位于左乳下,是心尖搏动之处,其内正是心脏之位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王冰注:“心为阳藏,位处上焦。”因“背者胸中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以说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

因“心主脉”(《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心之合脉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而“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故后人将心脏功能之一归纳为“心主血脉”,并沿袭至今。此即是位于上焦胸腔之中的实体解剖心脏之功能。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与《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所以五脏又有“五神藏”(《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之称。

五脏藏五神,具体所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藏六神,具体所指如《灵枢·九针论》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藏七神,具体所指如《难经·三十四难》所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五脏藏五神,《灵枢·本神》篇是这样表述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神藏精,精舍志”。
目前,五神脏所指如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神藏于内,故以名焉。所谓神藏(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象论》,与《宣明五气篇》之内容同,但排序王冰按五脏相生之序排列)。

纵观今本《内经》,五脏所藏有二:一是物质,如精、气、血等;二是神,即五神。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灵枢·本神》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五脏主藏精。”《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卫气》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那么,神者何也?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皆神之属。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三章 藏象学说》说:“神,这里有两义:一指精神意识;一指世间一切正常微妙变化的主宰和动力。正如《类经·藏象类·九》注云:‘神者,灵明之化也……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易》曰:知变化之道者,知其神之所为乎!是皆神之为义。’又云:‘万物之神,随象而应,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本经曰:心藏神。又曰: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非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迨其变态,莫可名状……《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本节的‘神’是与魂、魄等并言,故主要是指精神意识活动。”

综观先秦著作及《内经》所论,“神”概念的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的意义(见于张登本《内经的思考》)。

⑴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说文解字》的“神”概念,即所谓超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格化和意识的存在。《内经》对这一仍然带有先秦哲学“神”概念的内涵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如认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至德,指至深至奥至真的医学理论)(《素问·五脏别论》);“道(道,此指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自然规律)无鬼神,独往独来”(谓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素问·宝命全形论》)等。

⑵是指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素问·天元纪大论》)等,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存在着气-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人们对这种规律虽然不能直观感觉,但却是有征可寻的客观存在,于是《内经》将这种奥妙无穷的自然规律以“神”(或“神明”)概之,其中“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是对“神”(或“神明”)这一概念内涵的准确诠释。

⑶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即广义之神)。《内经》用“神”概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时又包括了四个主要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将一切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以“神”概之,生命就是神。如“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八正神明论》)的“神”概念即是如此。
其二是指人体自身存亡对全身各种机能活动实施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内经》认为这个调控和“主宰”机制发生在心,五脏六腑都有参与,所以有“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之论,这是以胎儿发育为例,指出发生于心的神又分化为魂(肝所主)和魄(肺所主)两个方面对人体生命实施调节控制。此处还有“脾藏意”(指人的意志、意向、意识等),“肾藏志”(指人的意志、志向、记忆等)(《素问·宣明五气》)。但总的由心统管,因此说“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即是如此。
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见下文第四条)。
其四是指人体正气的反应性。如针对人体正气及其对病邪刺激的反应性时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小针解》);针对人体正气对药物或针石治疗的反应时认为,病人“形弊(意义同败)血尽而功不立”的原因是“神不使”(《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缘故,此处之神就指人体的正气及其对针石、药物等治疗的反应性。

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即狭义之神)。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想象、记忆、思维、情感、反应、意志等活动。

《内经》是在继承先秦诸子“心之官则思”(《孟子》)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狭义“神”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认为人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同样指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体察、感知、思维、领悟、理解、把握等心理活动过程都属于“神”的活动,都是“心藏神”在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之下发生的,《内经》中的“神”概念虽然所指有四,唯前者“万物的主宰者”予以否定而较少应用外,其他三义,尤其是后两者在医学内涵支撑之下形成了相关的“神”概念并予以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广义之神和人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都属于(中枢神经)大脑的功能,历代医家亦有认同者。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具有丰富医学内涵的、具有强烈自然科学色彩的‘神论’学术内容”,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无可扭转与改变。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心藏神”、“心主神明”、“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等的功能强行移回到大脑中去,一者则会使中医构建的传统的庞大理论体系受到冲击,使为医者(中医)无可适从;二者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心”的概念也会受到影响,如“心想事成”、“心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等;三者有时在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如“心火上炎→脑火上炎”、“心想事成→脑想事成”、“心理危机→脑理危机”、“心情郁闷、舒畅→脑清郁闷、舒畅”、“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脑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乐开了花→脑里乐开了花”等。 对于此,浙江中医学院赵辉贤教授深有感触的说道:“笔者不禁感概万千,也掺杂着诸多的无奈!《内经》之所以说是‘心主神明’,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即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心为五脏之主……总之,‘心主神明’之说已沿袭二千余年,要改称‘脑主神明’,可谓积重难返。改变观念尚易,如今天语言里‘用脑想想’、‘多动动脑筋’、‘笨得像猪脑子’、‘脑髓搭牢’(杭州方言,意为脑不开窍)等用语已相当普遍,若要改造文字,就是异想天开了。况且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随它去也罢。然而医学就不同了,它性命攸关,岂可等闲视之?故笔者吁请中医学术界,现在已是吹响向中医脑科学进军号角的时候了!”(《周易与中医学》)

所以现当代一些贤达之士则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内经》不知道大脑才是主导全身生理机能和产生精神活动的实质性组织,而把思维情志功能分属于五脏,这与实际不符。”(雷顺群主编《内经多学科研究》)而施杞、周康主编《临床中医脑病学》则说“脑在人体占重要位置,主宰高级神经活动,诸如感觉、知觉、运动、情感、思维、意识、判断等,无不属于脑的功能。追溯既往,中医曾以‘心主神明’理论来概括人的精神活动,而现代医学亦沿用‘心’来代替脑的生理功能,如‘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无形中使‘心’与‘脑’成为一种习用的同义词。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因而使众多学者能接受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大多认为脑主神明占主导地位。基于上述的情况,不难获知脑所发生的各种器质性与功能性疾病,均应归属于脑病之中。临床所见之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患,莫不属于脑病范围,特别提出的是现代医学将脑与脊髓分列,而中医则历来强调‘脑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脊髓疾病亦隶属于脑病范畴”,所言甚是。

目前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对心脏的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如是说:“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血脉,主藏神。”[/FONT]

最后,同道中医缘心先生说:

[FONT=仿宋]大赞!可以为师矣!观老哥对经典之博,理解之深可谓神明矣!……老哥可著一部现代版的中医解剖学释义,虽难免误漏但敢为圣者先![/FONT]
其实老哥所答非我之问,我问的是天理圣心,所谓道无德不生,德无法不长,法无阴阳不立,阴阳无五行不彰。知此圣心方得悟,悟此圣心方得明,明此圣心方可立,立此圣心方可行,行此圣心方成圣。人言道易难合行,万物合道却难言。天理圣心合我心,性命之根系我身,诸圣先贤皆可见,天下同心万万全。
 
其实老哥所答非我之问,我问的是天理圣心,所谓道无德不生,德无法不长,法无阴阳不立,阴阳无五行不彰。知此圣心方得悟,悟此圣心方得明,明此圣心方可立,立此圣心方可行,行此圣心方成圣。人言道易难合行,万物合道却难言。天理圣心合我心,性命之根系我身,诸圣先贤皆可见,天下同心万万全。
至此,方知我答很悲催!更无语!
 
其实老哥所答非我之问,我问的是天理圣心,所谓道无德不生,德无法不长,法无阴阳不立,阴阳无五行不彰。知此圣心方得悟,悟此圣心方得明,明此圣心方可立,立此圣心方可行,行此圣心方成圣。人言道易难合行,万物合道却难言。天理圣心合我心,性命之根系我身,诸圣先贤皆可见,天下同心万万全。
天、理、圣、心、道、德、法、阴、阳、五、行、性、命、贤等等,这些字的意思我都不能确切的知道。。。

还有主、客,运气篇的主客,请先生有空讲讲
 
最后编辑:
天、理、圣、心、道、德、法、阴、阳、五、行、性、命、贤等等,这些字的意思我都不能确切的知道。。。

还有主、客,运气篇的主客,请先生有空讲讲
道家、儒家、佛家之内容,面面俱到。
 
不怪老哥,是我观君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医经之识可谓博大精深,实可为吾师,想得老哥指点,所以开始未言明,莫怪莫怪。
:082:
最初在医院临症时手机上网答复,比较凌乱。后整理成文,重新发布。
 
阅览中医经典《内经》、《难经》,还真没有发现“中医之心在哪?”的解剖依据。
到是《说文解字》有这个篆文“心”字,
心.gif
——象形字。
再看看这个金文“心”字,
金文——心.gif
——更是象形字。
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
 
天、理、圣、心、道、德、法、阴、阳、五、行、性、命、贤等等,这些字的意思我都不能确切的知道。。。

还有主、客,运气篇的主客,请先生有空讲讲
我可以给你指点却不能让你悟道,你可以把不解之处说出来,我给你参详一二,咱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阅览中医经典《内经》、《难经》,还真没有发现“中医之心在哪?”的解剖依据。
到是《说文解字》有这个篆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4 ——象形字。
再看看这个金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5 ——更是象形字。
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
古人都是观察万物才得出的真理,虽说现在借助机械有冲破六道,能察无间本事,但其还是初生的婴儿,我们要善于利用,融于自身,使真理发芽虽然会经历无情的风雨但它会开出更美的花,结更圆满的果。
 
其实老哥所答非我之问,我问的是天理圣心,所谓道无德不生,德无法不长,法无阴阳不立,阴阳无五行不彰。知此圣心方得悟,悟此圣心方得明,明此圣心方可立,立此圣心方可行,行此圣心方成圣。人言道易难合行,万物合道却难言。天理圣心合我心,性命之根系我身,诸圣先贤皆可见,天下同心万万全。
呵呵,我终于可以放心了,憋了很久的话儿终于没有……
 
阅览中医经典《内经》、《难经》,还真没有发现“中医之心在哪?”的解剖依据。
到是《说文解字》有这个篆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4 ——象形字。
再看看这个金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5 ——更是象形字。
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

阅览中医经典《内经》、《难经》,还真没有发现“中医之心在哪?”的解剖依据。
到是《说文解字》有这个篆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4 ——象形字。
再看看这个金文“心”字, 浏览附件86565 ——更是象形字。
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
所以,王冰说:“心形如未敷莲花,中有九空(孔),以导引天真之气,神之宇也,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注)
 
其实老哥所答非我之问,我问的是天理圣心,所谓道无德不生,德无法不长,法无阴阳不立,阴阳无五行不彰。知此圣心方得悟,悟此圣心方得明,明此圣心方可立,立此圣心方可行,行此圣心方成圣。人言道易难合行,万物合道却难言。天理圣心合我心,性命之根系我身,诸圣先贤皆可见,天下同心万万全。
虽如此,但是最后我还是要追问一句——此“天理圣心”与“中医之心在哪”有关系吗?
 
虽如此,但是最后我还是要追问一句——此“天理圣心”与“中医之心在哪”有关系吗?
窃以为中医以精、气、神立心,用阴阳五行立言,能知此则读经无惑,但现今之世计算、洞广察微的本事是以往的亿万倍之大,阴阳五行已经洞察不全,我在考虑在加一用,以三用合三心,使道更圆满。小子轻狂,诸位包涵。
 
窃以为中医以精、气、神立心,用阴阳五行立言,能知此则读经无惑,但现今之世计算、洞广察微的本事是以往的亿万倍之大,阴阳五行已经洞察不全,我在考虑在加一用,以三用合三心,使道更圆满。小子轻狂,诸位包涵。
先生大才,请讲≡
窃以为中医以精、气、神立心,用阴阳五行立言,能知此则读经无惑,但现今之世计算、洞广察微的本事是以往的亿万倍之大,阴阳五行已经洞察不全,我在考虑在加一用,以三用合三心,使道更圆满。小子轻狂,诸位包涵。[/QUOTE先生大才,请讲解三者关系?
 
窃以为中医以精、气、神立心,用阴阳五行立言,能知此则读经无惑,但现今之世计算、洞广察微的本事是以往的亿万倍之大,阴阳五行已经洞察不全,我在考虑在加一用,以三用合三心,使道更圆满。小子轻狂,诸位包涵。
精、气、神是生命之源,缺一不是废人就是死人。阴阳五行是生命之规,破之不是病灾就是病故。所以祖先求命而求天,从巫到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