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说说187条与278条。

阳春肽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12/21
帖子
2165
获得点赞
1392
声望
113
原文,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为系太阴,太阳当发黄,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到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传属阳明病也。
译:这是讲阳明病的又一来路,伤寒脉浮而缓(是个太阴脉),手足自温者(脾主四肢)为系太阴(是太阴病),太阴当发黄(脾虚生湿,湿(热)郁脾土,而显本色),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现在小便利了,说明湿有去路,就不能发黄),到七八日(一个周期)大便硬者(大便结,阳化过度),是传变阳明病了。
这一条主要是讲一个中寒的太阴脾病,随着阳气的恢复,湿又去,阳太过,传变成阳明病了。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为系太阴,(就是说是个中寒的大阴脾病),太阴当发黄(脾虚生湿,湿热(寒)瘀结入里,当发黄),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湿有去路),到七八日(一个周期),虽暴烦(阳气来复),一日下利十余行(阳复,正祛邪外去,一日拉肚子有十几次之多),必自止(这个泻利一定自己要停止的,或自愈的),(为什么呢?),此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矣(这是脾阳己复,祛邪外出的反应,或过程)。阳复邪去病愈。
这一条主要是讲一个太阴病脾病,随着脾阳的恢复,祛邪外去,可达自愈。
故上两条讲:同是一个太阴病,一个阳复太过而成胃肠府结的阳明病。一个是阳复邪去,恰到好处,疾病自愈。
 
最后编辑:
  脉浮为热、脉缓为湿,再加手足自温,说明脾有湿热,非里有虚寒之证。因为湿重于热,故尚“系在太阴”,有三种发展趋势:
  一、内热加重,小便通畅,则向阳明腑实方向发展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二、湿热困滞,小便不畅,则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三、湿滞加重,太阴脾实,则引发下利,秽去自止
  {辨太阴病脉证并}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以上个人看法,仅作探讨。
 
  脉浮为热、脉缓为湿,再加手足自温,说明脾有湿热,非里有虚寒之证。因为湿重于热,故尚“系在太阴”,有三种发展趋势:
  一、内热加重,小便通畅,则向阳明腑实方向发展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二、湿热困滞,小便不畅,则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三、湿滞加重,太阴脾实,则引发下利,秽去自止
  {辨太阴病脉证并}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以上个人看法,仅作探讨。
什么叫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复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者,必自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此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通辈,
……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大阴之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当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我说你基础差,你不服,搞了个湿热太阴病。
我不用参考你的,我看懒得看。
我有自己对伤寒的理解,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你可把讲的,对照其他的大师,看我有抄袭的不?
 
最后编辑:
什么叫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复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者,必自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此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通辈,
……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大阴之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当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我说你基础差,你不服,搞了个湿热太阴病。
我不用参考你的,我看懒得看。
我有自己对伤寒的理解,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你可把讲的,对照其他的大师,看我有抄袭的不?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属太阴的病还可以用大黄,脾怎么不可以有湿热呢,“脾约证”就是脾有湿热。而这两条说的是“系在太阴”,指病位在脾,并没有定性为太阴病。
  何况三阴虽多为寒证,但也有热化证,比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体内有湿热,热化(热加重)腑实之后就转化为阳明病,寒化(湿加重)之后就变成“脾家实”。如果湿热都不重,但小便不利(脾虚),久而久之,瘀热在里,就会形成黄疸病(阴黄),可用虚劳小建中汤。

  “我基础差不差”是你在评说,“我服不服”还是你在评说。
  你说你“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却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并没有人说你抄袭了大师的论述,至少我没这样说过。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属太阴的病还可以用大黄,脾怎么不可以有湿热呢,“脾约证”就是脾有湿热。而这两条说的是“系在太阴”,指病位在脾,并没有定性为太阴病。
  何况三阴虽多为寒证,但也有热化证,比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体内有湿热,热化(热加重)腑实之后就转化为阳明病,寒化(湿加重)之后就变成“脾家实”。如果湿热都不重,但小便不利(脾虚),久而久之,瘀热在里,就会形成黄疸病(阴黄),可用虚劳小建中汤。

  “我基础差不差”是你在评说,“我服不服”还是你在评说。
  你说你“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却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并没有人说你抄袭了大师的论述,至少我没这样说过。
我的脑海里,太阴脾病属寒,阳明胃属热,这是最基本概念,若把太阴脾病属热,何以与阳明病进行区别,其实279条,名为太阴病,其实是个太阳阳明病,就好象225条: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消谷者,四逆汤主之,名讲阳明病,实为太阴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这个名为中风,实为伤寒。
:伤寒脉浮而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太青龙汤发之。这个看起来是中风,但却是中湿谥饮。
阳明病与太阴病,仿佛好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焦阳强府实属阳明,中焦阳虚脾弱属太阴,这是最起码的。
有些条文,我与你说不尽,只有靠自己的悟性。郝万山的主讲伤寒,我看了四五篇,但我讲的和郝万山,同也不同,胡希恕我看了十几篇,我给他讲的,同亦不同,还有刘度丹,……
我与你争了一年多了,我是理解你的,你对伤寒原文却是理解少,不熟,我不想以你的抄来的谬论,来干扰我的思维,我也不要你接受我的观念……你那些理论我都接触过,伤寒注解书,我少说也看了十几家,有些解释的似懂非懂,我何必去硬要接受他们的高奥思维?不如自己去认真研读原文,理解其意。……
 
最后编辑:
现在我还说说,太阴病是中阳脾虚的一个病,它禁汗,禁下,若你要汗,伤寒364说,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若你要下,伤寒3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寒2o5条,阳明病(实是太阴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逐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可能是真的阳明府实病)。
杏林同志,太阴病,你还要用大黄攻之吗,
你学伤寒,断章取义,见到279条,就来一个太阴病,可用大黄攻,不是可笑吗?
 
最后编辑:
我的脑海里,太阴脾病属寒,阳明胃属热,这是最基本概念,若把太阴脾病属热,何以与阳明病进区别,其实279条,名为太阴病,其实是个太阳阳明病,就好象225条: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消谷者,四逆汤主之,名讲阳明病,实为太阴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这个名为中风,实为伤寒。
:伤寒脉浮而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太青龙汤发之。这个看起来是中风,但却是中湿谥饮。
阳明病与太阴病,仿佛好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焦阳强府实属阳明,中焦阳虚脾弱属太阴,这是最起码的。
有些条文,我与你说不尽,只有靠自己的悟性。郝万山的主讲伤寒,我看了四五篇,但我讲的和郝万山,同也不同,胡希恕我看了十几篇,我给他讲的,同亦不同,还有刘度丹,……
我与你争了一年多了,我是理解你的,你对伤寒原文却是理解少,不熟,我不想以你的抄来的谬论,来干扰我的思维,我也不要你接受我的观念……你那些理论我都接触过,伤寒注解书,我少说也看了十几家,有些解释的似懂非懂,我何必去硬要接受他们的高奥思维?不如自己去认真研读原文,理解其意。……
  主要还是病性和病位的问题,六病如果只按病性来分,那太阴、少阴只有虚寒证,少阳、阳明只有实热证。
  比如邪陷太阴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否属于太阴病,又如寒湿困滞肾之府而饮食如故的“肾着之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否属于少阴病。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体内有湿热,非虚寒、下利、食不下的太阴病,但病位不在胸胁和心下而在腹部,阳明燥结又未形成,所以仲师说了个“系在太阴”。
 
现在我还说说,太阴病是中阳脾虚的一个病,它禁汗,禁下,若你要汗,伤寒364说,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若你要下,伤寒3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寒2o5条,阳明病(实是太阴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逐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可能是真的阳朋府实病)。
杏林同志,太阴病,你还要用大黄攻之吗,
你学伤寒,断章取义,见到279条,就来过太阴病,可用大黄攻,不是可笑吗?
  我说过太阴病虚寒证可用大黄攻下的吗?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这是病位属太阴。

  “人参汤证”也有“心下硬满”
 
现在我说279条:本太阳病不解(当用发汗解肌法治疗),因反下之(伤中阳,邪内陷,但中阳脾不够那弱,表又不解),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一者解表,一者柔肝),大实痛者,桂枝加白芍大黄汤主之(解表清里。),只是说表不解,邪陷于内,中阳脾伤,但不够那么虚,故用桂枝加白芍加大黄汤主之。
为了区别大阴病,他接着又说了280条:太阴之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拉肚子,中阳脾虚了),这是出现腹满时痛者,就不要用白芍大黄了,当减之,因为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再一次说明太阴病禁下。
……
 
最后编辑:
现在我说279条:本太阳病不解(当用发汗解肌法治疗),因反下之(伤中阳,邪内陷,但中阳脾不够那弱,表又不解),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一者解表,一者柔肝),大实痛者,桂枝加白芍大黄汤主之(解表清里。),只是说表不解,邪陷于内,中阳脾伤,但不够那么虚,故用桂枝加白芍加大黄汤主之。
为了区别大阴病,他接着又说了280条:太阴之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拉肚子,中阳脾虚了),这是出现腹满时痛者,就不要用白药大黄了,当减之,因为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再一次说明太阴病禁下。
……
 
  我说过太阴病虚寒证可用大黄攻下的吗?
  “本太阳病,因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白芍汤主之,太实痛者,加大黄汤主之。”
  这是病位属太阴。

  “人参汤证”也有“心下硬满”
对你我无语,人参证,不就是太阴病?
 
  主要还是病性和病位的问题,六病如果只按病性来分,那太阴、少阴只有虚寒证,少阳、阳明只有实热证。
  比如邪陷太阴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否属于太阴病,又如寒湿困滞肾之府而饮食如故的“肾着之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否属于少阴病。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体内有湿热,非虚寒、下利、食不下的太阴病,但病位不在胸胁和心下而在腹部,阳明燥结又未形成,所以仲师说了个“系在太阴”。
把肾着病,归为少阴病,又是你杰作,肾着病病位在表,肾府之表,我也无法用语无法表达,与少阴病是有区别,中医有些概念些是模糊的。
 
最后编辑:
  主要还是病性和病位的问题,六病如果只按病性来分,那太阴、少阴只有虚寒证,少阳、阳明只有实热证。
  比如邪陷太阴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证”是否属于太阴病,又如寒湿困滞肾之府而饮食如故的“肾着之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否属于少阴病。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体内有湿热,非虚寒、下利、食不下的太阴病,但病位不在胸胁和心下而在腹部,阳明燥结又未形成,所以仲师说了个“系在太阴”。

把肾着病,归为少阴病,又是你杰作,肾着病病位在表,肾府之表,我也无法用语无法表达,与少阴病是有区别,中医有些概念些是模糊的。
  我没把肾着汤证说成少阴病。
  上面只是提出了“六病应该按病性来分,还是应该按病位来分”的问题,并没有下最终的定论,所列举的是两个“病位归属”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
    《伤寒论》{阳明病篇}: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病位在胃),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脉浮为热、脉缓为湿,再加手足自温,说明脾有湿热,非里有虚寒之证。因为湿重于热,故尚“系在太阴”,有三种发展趋势:
  一、内热加重,小便通畅,则向阳明腑实方向发展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二、湿热困滞,小便不畅,则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三、湿滞加重,太阴脾实,则引发下利,秽去自止
  {辨太阴病脉证并}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以上个人看法,仅作探讨。
你说的有道理,关键是系在太阴怎么解释,这句话并不是说就是太阴病,而是应该和太阴病有联属关系,但能不能确定呢。太阴当发黄,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个病根本不是太阴病,要是身上发黄就是了(就是阴黄,寒湿症),但是尿多,身上不黄就不是。要是太阴病277条就说属太阴了。187是阳明篇里的,287条太阴篇里的,是告诉你出现类似症状怎么分辨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这段话个人理解讲的主要是太阳病的向前发展趋势,是发展向太阴病发展呢还是向阳明病发展呢。从症状上怎么辨别,毕竟一个寒湿一个实热,用错药很严重。
 
你说的有道理,关键是系在太阴怎么解释,这句话并不是说就是太阴病,而是应该和太阴病有联属关系,但能不能确定呢。太阴当发黄,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个病根本不是太阴病,要是身上发黄就是了(就是阴黄,寒湿症),但是尿多,身上不黄就不是。要是太阴病277条就说属太阴了。187是阳明篇里的,287条太阴篇里的,是告诉你出现类似症状怎么分辨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这段话个人理解讲的主要是太阳病的向前发展趋势,是发展向太阴病发展呢还是向阳明病发展呢。从症状上怎么辨别,毕竟一个寒湿一个实热,用错药很严重。
  阴黄的病机确实是寒湿,我前面说“轻微湿热”是不对的。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明确的湿热,“太阴者,身当发黄”这个方向才是寒化,传变为太阴病,而“脾家实”虽然是“湿增热减”,但仍然是“湿热”,所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太阴病的下利不会自止,反而日甚。
  
 
你说的有道理,关键是系在太阴怎么解释,这句话并不是说就是太阴病,而是应该和太阴病有联属关系,但能不能确定呢。太阴当发黄,今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个病根本不是太阴病,要是身上发黄就是了(就是阴黄,寒湿症),但是尿多,身上不黄就不是。要是太阴病277条就说属太阴了。187是阳明篇里的,287条太阴篇里的,是告诉你出现类似症状怎么分辨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这段话个人理解讲的主要是太阳病的向前发展趋势,是发展向太阴病发展呢还是向阳明病发展呢。从症状上怎么辨别,毕竟一个寒湿一个实热,用错药很严重。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阴黄的病机确实是寒湿,我前面说“轻微湿热”是不对的。
  “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明确的湿热,“太阴者,身当发黄”这个方向才是寒化,传变为太阴病,而“脾家实”虽然是“湿增热减”,但仍然是“湿热”,所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太阴病的下利不会自止,反而日甚。
  
胡撤,就但以脉浮而缓说成是湿热,但伤寒39条那个脉浮而缓就无解了,255条那个脉浮而迟也无解了,基本的搞不清,去遨高远搞什么变证,你越学越糊涂,不信你试试,学伤寒,是靠你自己的悟性去理解原意,而不是象你搏学百家之注。那只参考。
把脉浮而缓说成脾虚有湿,或中湿溢饮,还有道理,由于脾阳的恢复,湿去,则病愈,阳化过度便秘,则传阳明。阳化过度为邪热,或湿郁化热,湿又不去,湿热瘀结必身黄。
我并不想你争,你以为看了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等几本注家书,了不起,来和我争。……
 
最后编辑: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把这段话,译成白话文,病机是什么,用什么方治,你做做?
 
金匮上有这个脉的论述,怎么让你们一论,我都觉得金匮都错的。大凡以湿为主,脉都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