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药王孙思邈真人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巴郡太守进献给当时皇帝的补益方“巴郡太守奏三黄丸”,其主治功能、用量倚重都很有意思: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
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
1、这个源于仲圣[三黄泻心汤]的三黄丸为何成了治疗“五劳七伤,不生肌肉”的补方?
其实,古代中医形成了“以通为补”“去邪扶正”的重要理论,这个三黄丸是巴郡太守进献给皇帝的,想必当初也是经过了一些考量。皇帝位高权重,衣食丰足,膏粱厚味肯定少不了吃,中焦湿热、肝胃火盛也是常见之证。而反出现“不生肌肉”“消渴”,恐怕也是肝胃火盛伤津,消烁肌肉造成。
仲圣伟著中[三黄泻心汤]原文,为何说“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仲圣为何在[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法中写道:“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大黄蛰虫丸]为何“缓中补虚”?
这都是取清湿热火邪,而气血阴液自复的治疗方法。习惯了不足就补益填塞的思维,是否也思考过邪对正的反作用呢?
体格瘦而面上出油、皮肤疮疖、烦躁易怒、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喜食厚味、大便干燥或热痢、舌苔黄腻,应是这张“补”方的适应症。这类体质的患者,去掉湿热,就保护了正气不被消耗,自然能“走逐奔马”。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
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
1、这个源于仲圣[三黄泻心汤]的三黄丸为何成了治疗“五劳七伤,不生肌肉”的补方?
其实,古代中医形成了“以通为补”“去邪扶正”的重要理论,这个三黄丸是巴郡太守进献给皇帝的,想必当初也是经过了一些考量。皇帝位高权重,衣食丰足,膏粱厚味肯定少不了吃,中焦湿热、肝胃火盛也是常见之证。而反出现“不生肌肉”“消渴”,恐怕也是肝胃火盛伤津,消烁肌肉造成。
仲圣伟著中[三黄泻心汤]原文,为何说“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仲圣为何在[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法中写道:“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大黄蛰虫丸]为何“缓中补虚”?
这都是取清湿热火邪,而气血阴液自复的治疗方法。习惯了不足就补益填塞的思维,是否也思考过邪对正的反作用呢?
体格瘦而面上出油、皮肤疮疖、烦躁易怒、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喜食厚味、大便干燥或热痢、舌苔黄腻,应是这张“补”方的适应症。这类体质的患者,去掉湿热,就保护了正气不被消耗,自然能“走逐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