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个人总结、欢迎补充】仲圣伟著中必须遵守计量配比的几个方剂

大青龙汤,治不汗出而烦躁,应表里双解,发汗清热,麻黄应多用些。
张锡纯认为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是治温病的一个很好的方子,有热常将连翘换桂枝或干姜。大青龙一变则成了麻杏石甘汤加连翘姜枣。小青龙则变为:麻黄,白芍,半夏,五味子,细辛,甘草,连翘。有热再加生石膏。这样治外感发烧兼咳嗽。乃高明之举。愚见。
《经方实验录》对麻杏石甘汤的“辛凉甘润”之法,同银翘散,桑菊饮作一对比。说明温病逃不脱伤寒。重点推崇经方。对现今说的感冒发烧兼咳嗽,麻杏石甘汤加味大有所为。古人说:“知一法不如守一方”。看来也有些道路。
 
最后编辑:
很对,附子泻心汤是单熬附子,让药性进入下焦,芩连走上焦,并行不悖,实在是妙!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取类比象”的思维虽然不够精确,但是可以反映事物(医药)基本的、大体的客观规律,不然《黄帝内经》里面总结那些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就大都没有实用价值了。
  中药的“升降沉浮、寒热补泻”与植株分布环境、入药部位、形状质地,与药材的气味清浊、颜色深浅,以及饮片的炮制方法、煎煮过程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也有少数不符合普遍规律的特例。比如“花轻子重->花升子降”、“春花秋实+春发秋收->花升子降”,然而也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牛蒡(荆蔓、苍耳)独升”等等。这些少数的特殊情况,则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的观察和总结。

  经方的药物炮制法和煎服方法也有“取类比象”思维的应用,比如: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大剂量)。因为“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而[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但我觉得[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的原始煎煮方法可能有点问题,因为大黄可能是一个不符合“久煎汤浊味厚、药势下行沉降”的特例
  这两个经方中用的都是生大黄,而生大黄后下泻下力很强,久煎则致泻效力大减。汪朋梅先生临床曾有煎服24克大黄不大便,而泡服6克大黄即得便的经验(引自黄煌教授《药证与经方》一书)。所以如果大黄也用麻沸汤渍服,恐怕要致泻力道会比较大。
  愚以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宜先煎生大黄1小时,息火后以其沸汤渍黄连而服用,或者用酒制大黄入剂与黄连同渍;[附子泻心汤]则宜将生大黄与炮附子同煎,息火后再以其沸汤渍黄芩和黄连而服用,或者也换用酒制大黄
 
  “取类比象”的思维虽然不够精确,但是可以反映事物(医药)基本的、大体的客观规律,不然《黄帝内经》里面总结那些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就大都没有实用价值了。
  中药的“升降沉浮、寒热补泻”与植株分布环境、入药部位、形状质地,与药材的气味清浊、颜色深浅,以及饮片的炮制方法、煎煮过程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也有少数不符合普遍规律的特例。比如“花轻子重->花升子降”、“春花秋实+春发秋收->花升子降”,然而也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牛蒡(荆蔓、苍耳)独升”等等。这些少数的特殊情况,则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的观察和总结。

  经方的药物炮制法和煎服方法也有“取类比象”思维的应用,比如: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大剂量)。因为“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而[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但我觉得[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的原始煎煮方法可能有点问题,因为大黄可能是一个不符合“久煎汤浊味厚、药势下行沉降”的特例
  这两个经方中用的都是生大黄,而生大黄后下泻下力很强,久煎则致泻效力大减。汪朋梅先生临床曾有煎服24克大黄不大便,而泡服6克大黄即得便的经验(引自黄煌教授《药证与经方》一书)。所以如果大黄也用麻沸汤渍服,恐怕要致泻力道会比较大。
  愚以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宜先煎生大黄1小时,息火后以其沸汤渍黄连而服用,或者用酒制大黄入剂与黄连同渍;[附子泻心汤]则宜将生大黄与炮附子同煎,息火后再以其沸汤渍黄芩和黄连而服用,或者也换用酒制大黄
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灵活运用才是关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