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个人总结、欢迎补充】仲圣伟著中必须遵守计量配比的几个方剂

师法仲圣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6/07/13
帖子
1086
获得点赞
429
声望
83
所在地
内蒙古呼伦贝尔
仲圣方剂大多只需师其药义,不必完全按原量原比例用。但有些方子则不然,改变了配比就意味着大不相同。兹列举如下:

桂枝汤、桂芍必须等量,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治外感,柴胡:黄芩=8:3;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只是计量差别,但前者攻下通便、和腑清热,后者以下法通胃消胀。前者重在去实、通便,后者重在破气、消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麻杏石甘汤,石膏多于麻黄,因汗出,当用石膏制约麻黄发汗,而只用其宣肺之性。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黄连用量应少,胃热重可稍加,但芩连总量不超过姜夏总量。
黄连汤黄连应用常量。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如果不非得这样,麦冬也必须远远多于半夏。

小建中汤,芍是桂的一倍。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干姜用量、炮制与否的差别,有的重回阳,有的重止泻。

肾气丸,地:萸:药:苓:泽:丹:桂:附=8:4:4:3:3:3:1:1。

枳术汤,枳实:白术=7:2。

五苓散,用量 泽>苓=猪=术>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意为“远大于”。歌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桔梗汤,桔梗:甘草=1:2。若倒过来,则伤胃(个人经验,泡桔梗甘草水,桔梗放多了的话,就会胃里不适,往上反。而且也有资料证实这一观点)。

欢迎补充!
 
最后编辑:
【四逆汤方】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一两半 甘草 炙,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伟著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83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亡阳危象明显】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伟著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中焦症状较明显,亡阳程度较上一证也更重】

【白通汤】

葱白 四茎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伟著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伟著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亡阳中寒更进一步,方药去甘草纯辛无甘快速回阳】

仅供参考!
 
临床未必这么死板,病人很少按书得病。比如柴胡证,热多寒少,柴胡少于黄芩;热少寒多则柴胡大于黄芩。呵呵!
  我怎么觉得反了呢,呵呵。
  柴胡汤退热主要靠柴胡啊,发热越高柴胡用量越要大,柴胡汤用于退热时“柴胡黄芩比”要按“8:3”,而且最好是“去滓再煎”以将退热功效差的两种柴胡皂苷转化成退热功效好的另外两种柴胡皂苷。
  黄芩主要是起“抗炎”作用的。
  柴胡汤用于发热轻微甚至无明显发热的少阳病时,柴胡用量一般都要减小,这种情况很常见,所以很多处方中柴胡都只比黄芩多一点儿。
 
小柴胡汤去滓再煎对抗炎功效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http://www.cqvip.com/QK/94819A/201103/37859094.html
摘 要:
  目的:比较小柴胡汤传统煎法与去滓再煎法抗炎功效的差异。
  方法:选取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柴胡汤Ⅰ方组、小柴胡汤Ⅱ方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两组灌胃药量为0.3 ml/10 g体质量,检测各小鼠耳郭肿胀度。
  结果:小柴胡汤Ⅰ方、Ⅱ方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郭肿胀程度(P〈0.05),并且去滓再煎后(Ⅱ方)的抑制作用要优于传统煎法(Ⅰ方)(P〈0.05)。
  结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抗炎功效优于传统煎法


======

《柴胡黄芩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264208d984868762caaed589.html
作者:周斌 孙付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柴胡黄芩配伍抗炎作用,阐明配伍与药效学的关系。
  方法 按照柴胡和黄芩比例1:0,1:2,1:1,2:1,0:1的比例制备1g/ml的受试药。采用混合致炎液制备小鼠耳肿胀模型,分别观察五种受试药液对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结果 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耳肿胀度、耳肿胀率的影响作用强度依次为:黄芩组、1:2配伍组、1:1配伍组、2:1配伍组、柴胡组。黄芩组和1:2配伍组作用较为明显,其它三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抗炎作用则主要与配伍中所含黄芩的量有关
 
【四逆汤方】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一两半 甘草 炙,二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伟著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83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亡阳危象明显】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伟著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中焦症状较明显,亡阳程度较上一证也更重】

【白通汤】

葱白 四茎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伟著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伟著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亡阳中寒更进一步,方药去甘草纯辛无甘快速回阳】

仅供参考!


  胡希恕教授讲《伤寒论》:所以这个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为什么这样讲呢,你看看方剂后面的作用就看出来了,那么如果虚寒到了极点,想要去这种沉寒,扶阳,非用附子干姜,他这个书前后可以看出来,那么这个白通汤你看看这个干姜附子,用量比较轻,比四逆汤还轻,与通脉四逆更比不了,那么已经厥逆无脉而用这个分量就是不行,你再加上发汗那更不行了,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争论的一段,所以我注解这本书,把有的地方给改了
  胡希恕教授说[白通汤]里面姜附用量远不及[通脉四逆汤],据此认为《伤寒论》315条是传抄错误,但他却没看到前者不用甘草缓释药效。
  汪苓友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差别:“此方与四逆汤相类,独去甘草,盖驱寒欲其速,辛热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焦,故不欲甘以缓之也。”
  而郝万山教授引用现代药理实验,清晰的展示了甘草对姜附药效释放速度的影响: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为了说明,加甘草和不加甘草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为了说明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的作用的不同,我们给大家引一个动物实验的例子,离体的蛙心。我们把青蛙的心脏离体之後,它还在搏动,用一个闭路的林格氏液的管道,支持心脏的营养,心脏在搏动,林格氏液在闭路的管道里循环,然後给他用干姜附子汤,注射到闭路的、循环的林格氏液的管道中,然後记录青蛙心脏搏动的频率,我们发现用上干姜附子汤以後,很快使青蛙心脏的搏动幅度增强、频率增强,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随後出现的却是青蛙离体的心脏功能衰竭的表现。这就是干姜附子汤,然後换四逆汤。用上四逆汤以後我们发现它产生药效的时间後延,用干姜附子汤作用很迅速,注射进去很快心率就加快,心脏的搏动幅度增强。可是用上四逆汤以後,药效发挥的时间後延,然後慢慢的使青蛙的心脏心肌收缩有力,频率增强,但是持续时间很长,其後并不伴有心脏机能的衰竭,这就是加甘草和不加甘草的区别。


  我觉得胡老的一些观点偏激了。
  “疑错从无”是学习经典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
  一个医者,即使临床80年,与历代诸医家的实践积累相比,又有多少的阅历和经验,你没遇到的病情不见得别人没有遇到,你理解不了的治病方法,或许别人用起来正得心应手。
  伤寒名家,作注者数百,一家有一家的伤寒,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如果自己无法理解,自己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如果仅凭自己一个人的理解和实践,就把经典原文给改了或者删减了,后世还能看清经典的原貌吗?这是不负责、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胡希恕教授讲《伤寒论》时曾3次否定“独参汤”可以救逆,认为人参是微寒的。
  人参是微寒的吗?何况救逆不可能用“生晒参”,都是用“红参”。人参本就是微温的,蒸熟炮制过的红参温热性和补力都更强。
  1955年,林伯渠同志术后呃逆不止,无法进食,病情十分危重,周总理责成当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章次公先生为中医抢救小组组长,章次公先生用独参汤使林伯渠同志转危为安,得到了总理的赞赏(据其学生朱良春先生回忆)。相声大师候宝林在患晚期胃癌完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也每天服10ml红参液以延长生命。
  胡希恕教授讲《伤寒论》:如果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滋阴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如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人参微寒嘛。
  ……
  咱们现在还有个最迷信的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这个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只能用通脉四逆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恶寒多即寒多热少,说明里寒,这样往往体温较高,柴胡应多于黄芩,这样柴胡可以发挥里能汗的作用把寒散出(故热少寒多柴胡应大于黄芩),恶热多即热多寒少,说明里热,这样也发热,但应黄芩多于柴胡,清热为主,发散为辅。
又如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这里应是用发散药发汗,“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说明病人和医者都不感觉大热,但是这“无大热”(因为汗出所以都感觉不是很热)估计也有39度左右,说明里热已形成,故用麻杏石甘汤,生石膏多于麻黄,清里兼发散,使汗微微而出而愈。愚见。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恶寒多即寒多热少,说明里寒,这样往往体温较高,柴胡应多于黄芩,这样柴胡可以发挥里能汗的作用把寒散出(故热少寒多柴胡应大于黄芩),恶热多即热多寒少,说明里热,这样也发热,但应黄芩多于柴胡,清热为主,发散为辅。
又如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这里应是用发散药发汗,“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说明病人和医者都不感觉大热,但是这“无大热”(因为汗出所以都感觉不是很热)估计也有39度左右,说明里热已形成,故用麻杏石甘汤,生石膏多于麻黄,清里兼发散,使汗微微而出而愈。愚见。

  柴胡性微寒(《中药学》),至少是性平(《本经》),[小柴胡汤]里面用性微温(《中药学》)的生姜来散寒散水。

  柴胡虽归于解表药(《中药学》),但它不能发汗。《神农本草经》说:“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柴胡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
  [小柴胡汤]也不是发汗剂。少阳病禁汗、吐、下,只能用和法。[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因此又名“三禁汤”。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作用,一是可以解热,二是能疏通少阳枢机,让体内的郁热透散出去,体表有点汗也是因为体温高且无表证的缘故,非柴胡药力所致。如果兼有太阳表邪未解,才需微微发汗解肌,此时用[小柴胡汤]要做加减:“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四逆散证”没有明显的发热,所以柴胡与“炙甘草、枳实、芍药”分量相等,也不“去滓再煎”,主要用其疏通少阳、透散郁热的功效。

  《伤寒论》第101条、第149条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均是因为少阳病被误下之后,正气不足,人体自我振奋以驱邪外出的一种现象。就像突然遇到寒冷侵袭时打寒颤、打喷嚏一样,属于机体自身的一种应激反应,不是[小柴胡汤]发汗所致。
  清代汪苓友谓小柴胡汤为和解:“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者,误下之也,若柴胡证不罢,以无变证,故其病犹在也,当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必蒸蒸而振,振者,战也,战而后发热,故云蒸蒸,互词以见义也。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胜则邪气还表,故汗出而解。”明确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不是发汗剂,汗出是战汗,是正气旺盛自能胜邪的表现。
  胡希恕更明确指出:“柴胡证禁下,若误下之后,柴胡证未变,可再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一句,后人常误以为柴胡汤为发汗剂。蒸蒸为热象,服小柴胡汤后,人觉蒸蒸发热烦躁而寒战,发热汗出,这是邪盛正虚时,服药中病而出现的瞑眩状态,而非每服柴胡汤都会发生。”

  赞同老师对“麻杏石甘汤证”的解析,表里俱热,肺热喘息为主,所以轻用麻黄微汗解表、宣肺平喘,重用生石膏清里、泻肺热。
 
小柴胡汤去滓再煎对抗炎功效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http://www.cqvip.com/QK/94819A/201103/37859094.html
摘 要:
  目的:比较小柴胡汤传统煎法与去滓再煎法抗炎功效的差异。
  方法:选取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柴胡汤Ⅰ方组、小柴胡汤Ⅱ方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其余两组灌胃药量为0.3 ml/10 g体质量,检测各小鼠耳郭肿胀度。
  结果:小柴胡汤Ⅰ方、Ⅱ方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的耳郭肿胀程度(P〈0.05),并且去滓再煎后(Ⅱ方)的抑制作用要优于传统煎法(Ⅰ方)(P〈0.05)。
  结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抗炎功效优于传统煎法


======

《柴胡黄芩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264208d984868762caaed589.html
作者:周斌 孙付军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
  目的 观察柴胡黄芩配伍抗炎作用,阐明配伍与药效学的关系。
  方法 按照柴胡和黄芩比例1:0,1:2,1:1,2:1,0:1的比例制备1g/ml的受试药。采用混合致炎液制备小鼠耳肿胀模型,分别观察五种受试药液对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结果 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耳肿胀度、耳肿胀率的影响作用强度依次为:黄芩组、1:2配伍组、1:1配伍组、2:1配伍组、柴胡组。黄芩组和1:2配伍组作用较为明显,其它三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抗炎作用则主要与配伍中所含黄芩的量有关

======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小柴胡汤属于和解剂之一,所以张仲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煮后去滓再煎,到底它有什么样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现在在临床上还研究得不够,因为没有更多的人去对照,比方说,这组病人,我是用煮后去滓再煎的方法来服药,那组病人,我是用一般的煮服方法来服药,然后进行对照。由于这个对照组的设计和临床操作起来比较难,因为它疾病的轻和重不同,所以就难以统计。
  但是有人就柴胡汤中的柴胡作了试验观察,小柴胡汤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具有解热作用的主要是柴胡皂甙。柴胡皂甙具有A、B、C、D四种皂甙,其中有两种解热作用好,有两种解热作用差。这种含量哪个多,哪个少,是可以在药液中测定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煮了一遍后,把药渣滓去掉,测定一下它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然后把药汤加热浓缩以后,再去测定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发现解热作用差的那两种柴胡皂甙,就转化成了解热作用好的那两种柴胡皂甙,也就是说煮后去滓再煎,对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来说,可以提高它的解热作用
  这仅仅是实验研究证实了煮后去滓再煎的一个侧面,一个药物中的几种成分,说明它是有依据的,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如果病人的条件许可的话,对和解剂采取传统的煮后去滓再煎的话,可能对疗效有所帮助。


======
  “去滓再煎”和之前的药物成分是否有变化?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国外有人研究认为,小柴胡汤“这种煎煮很有科学性。去滓再煎之后,柴胡内所含的柴胡皂甙a,b几乎消失而成b1,b2”(张文钊,《腹诊证治》,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3)。
 
  胡希恕教授讲《伤寒论》时曾3次否定“独参汤”可以救逆,认为人参是微寒的。
  人参是微寒的吗?何况救逆不可能用“生晒参”,都是用“红参”。人参本就是微温的,蒸熟炮制过的红参温热性和补力都更强。
  1955年,林伯渠同志术后呃逆不止,无法进食,病情十分危重,周总理责成当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章次公先生为中医抢救小组组长,章次公先生用独参汤使林伯渠同志转危为安,得到了总理的赞赏(据其学生朱良春先生回忆)。相声大师候宝林在患晚期胃癌完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也每天服10ml红参液以延长生命。
  胡希恕教授讲《伤寒论》:如果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滋阴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如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人参微寒嘛。
  ……
  咱们现在还有个最迷信的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这个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只能用通脉四逆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

  愚以为,救逆也要分不同的情况:若是真阳欲脱,电解质严重紊乱的,还得用四逆辈附子类方;如果同时伴有“阴竭”,电解质极度紊乱,还得加人尿、猪胆汁救阴(现代就直接输液);“独参汤”适用于胃气衰竭、无法进食的逆证。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ZY200103030.htm
《浅论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与外感热病中相应证的融合》 
  李同宪 李月彩 《陕西中医》 2001年03期
  【摘要】:通过对感染病中水电解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中误用汗、吐、下、火劫诸法及呕 吐、腹泻所引起的诸阳虚证,诸四逆汤证的比较,认为水电解质丢失的早期、轻症与诸阳虚证一致休克期与诸四逆汤证一致真武汤证、苓桂术甘汤证与中度失盐失水伴低血钾,低血钠(排水障碍型低血钠状态)一致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二医院!710003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柴胡性微寒(《中药学》),至少是性平(《本经》),[小柴胡汤]里面用性微温(《中药学》)的生姜来散寒散水。

  柴胡虽归于解表药(《中药学》),但它不能发汗。《神农本草经》说:“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柴胡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
  [小柴胡汤]也不是发汗剂。少阳病禁汗、吐、下,只能用和法。[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因此又名“三禁汤”。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作用,一是可以解热,二是能疏通少阳枢机,让体内的郁热透散出去,体表有点汗也是因为体温高且无表证的缘故,非柴胡药力所致。如果兼有太阳表邪未解,才需微微发汗解肌,此时用[小柴胡汤]要做加减:“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四逆散证”没有明显的发热,所以柴胡与“炙甘草、枳实、芍药”分量相等,也不“去滓再煎”,主要用其疏通少阳、透散郁热的功效。

  《伤寒论》第101条、第149条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均是因为少阳病被误下之后,正气不足,人体自我振奋以驱邪外出的一种现象。就像突然遇到寒冷侵袭时打寒颤、打喷嚏一样,属于机体自身的一种应激反应,不是[小柴胡汤]发汗所致。



  赞同老师对“麻杏石甘汤证”的解析,表里俱热,肺热喘息为主,所以轻用麻黄微汗解表、宣肺平喘,重用生石膏清里、泻肺热。
是的。以前看医案,也有用小柴胡汤,柴胡用到30-40克,冒大汗而解的病例。但这不能说是小柴胡汤的本意。
因为本身单用小柴胡的话,肯定表证没了,又里有热,肯定有汗,本身腠理就疏松。柴胡行气,其性轻清,因势利导,药后如果出汗很正常。但这不能说小柴胡汤就是发汗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是的。以前看医案,也有用小柴胡汤,柴胡用到30-40克,冒大汗而解的病例。但这不能说是小柴胡汤的本意。
因为本身单用小柴胡的话,肯定表证没了,又里有热,肯定有汗,本身腠理就疏松。柴胡行气,其性轻清,因势利导,药后如果出汗很正常。但这不能说小柴胡汤就是发汗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妙就妙在“因势利导”!
  太阳表证已解,邪气入内与正气交争于半表半里而出现往来寒热,致使邪郁少阳、枢机不利,这是主要的病机。
  柴胡黄芩8:3,柴胡多于黄芩,疏热散邪>凉血解毒。以疏通少阳枢机为主,因势利导,用柴胡、生姜使大部分热邪、湿邪透散出去,再用黄芩解除已入血分的热邪,用半夏化掉痰邪,同时生姜还能和胃、半夏还能止呕。
  这种治法很有智慧,可谓四两拔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若多用黄芩,如同以“进屋清剿”为主,难免会多打烂一些“坛坛罐罐”,病邪虽然得除,正气也多耗伤。
  从《伤寒论》“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可以看出:病进少阳,正气本已不支,护正而退邪尤为重要,所以[小柴胡汤]中还有3味益正的药,即人参、大枣、和炙甘草,体现了仲师治病攻邪时始终不忘“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补充:
炙甘草汤,生地滋心肾之阴而养血、炙甘草健脾胃而生血,两药量都需大。
理中丸与人参汤,仅仅是剂型,和甘草炙用与否的差别,就一个治脾虚下利,一个治寒气胸痹。
乌梅丸,乌梅须重用。
 
三黄泻心汤,麻沸汤(开水)泡,不能煮,煮则治里热兼实,热重于实诸症,泡则味轻气薄,入上焦清热止吐衄血矣。
 
仲圣方剂大多只需师其药义,不必完全按原量原比例用。但有些方子则不然,改变了配比就意味着大不相同。兹列举如下:

桂枝汤、桂芍必须等量,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治外感,柴胡:黄芩=8:3;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只是计量差别,但前者攻下通便、和腑清热,后者以下法通胃消胀。前者重在去实、通便,后者重在破气、消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麻杏石甘汤,石膏多于麻黄,因汗出,当用石膏制约麻黄发汗,而只用其宣肺之性。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黄连用量应少,胃热重可稍加,但芩连总量不超过姜夏总量。
黄连汤黄连应用常量。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如果不非得这样,麦冬也必须远远多于半夏。

小建中汤,芍是桂的一倍。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干姜用量、炮制与否的差别,有的重回阳,有的重止泻。

肾气丸,地:萸:药:苓:泽:丹:桂:附=8:4:4:3:3:3:1:1。

枳术汤,枳实:白术=7:2。

五苓散,用量 泽>苓=猪=术>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意为“远大于”。歌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桔梗汤,桔梗:甘草=1:2。若倒过来,则伤胃(个人经验,泡桔梗甘草水,桔梗放多了的话,就会胃里不适,往上反。而且也有资料证实这一观点)。

欢迎补充!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桂枝加桂汤]桂芍比是5:3
 
三黄泻心汤,麻沸汤(开水)泡,不能煮,煮则治里热兼实,热重于实诸症,泡则味轻气薄,入上焦清热止吐衄血矣。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是俺研习条文不精,惭愧惭愧。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很对,附子泻心汤是单熬附子,让药性进入下焦,芩连走上焦,并行不悖,实在是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