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圣方剂大多只需师其药义,不必完全按原量原比例用。但有些方子则不然,改变了配比就意味着大不相同。兹列举如下:
桂枝汤、桂芍必须等量,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治外感,柴胡:黄芩=8:3;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只是计量差别,但前者攻下通便、和腑清热,后者以下法通胃消胀。前者重在去实、通便,后者重在破气、消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麻杏石甘汤,石膏多于麻黄,因汗出,当用石膏制约麻黄发汗,而只用其宣肺之性。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黄连用量应少,胃热重可稍加,但芩连总量不超过姜夏总量。
黄连汤黄连应用常量。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如果不非得这样,麦冬也必须远远多于半夏。
小建中汤,芍是桂的一倍。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干姜用量、炮制与否的差别,有的重回阳,有的重止泻。
肾气丸,地:萸:药:苓:泽:丹:桂:附=8:4:4:3:3:3:1:1。
枳术汤,枳实:白术=7:2。
五苓散,用量 泽>苓=猪=术>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意为“远大于”。歌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桔梗汤,桔梗:甘草=1:2。若倒过来,则伤胃(个人经验,泡桔梗甘草水,桔梗放多了的话,就会胃里不适,往上反。而且也有资料证实这一观点)。
欢迎补充!
桂枝汤、桂芍必须等量,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治外感,柴胡:黄芩=8:3;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只是计量差别,但前者攻下通便、和腑清热,后者以下法通胃消胀。前者重在去实、通便,后者重在破气、消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麻杏石甘汤,石膏多于麻黄,因汗出,当用石膏制约麻黄发汗,而只用其宣肺之性。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黄连用量应少,胃热重可稍加,但芩连总量不超过姜夏总量。
黄连汤黄连应用常量。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如果不非得这样,麦冬也必须远远多于半夏。
小建中汤,芍是桂的一倍。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干姜用量、炮制与否的差别,有的重回阳,有的重止泻。
肾气丸,地:萸:药:苓:泽:丹:桂:附=8:4:4:3:3:3:1:1。
枳术汤,枳实:白术=7:2。
五苓散,用量 泽>苓=猪=术>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意为“远大于”。歌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桔梗汤,桔梗:甘草=1:2。若倒过来,则伤胃(个人经验,泡桔梗甘草水,桔梗放多了的话,就会胃里不适,往上反。而且也有资料证实这一观点)。
欢迎补充!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