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同!据王付教授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共载方260首,用药168味,其中用到的补阳药只有3味:山茱萸、羊肉、蛇床子。
但是,按照高校现行《中药学》教材的分类,山萸肉被划入“收涩药”;羊肉只是一种普通食物;蛇床子只有1方次,即[蛇床子散],而且是外用。此外,“姜、桂、附”三药归属于“温里药”。
这样看来,经方中就没有用到任何一种既内服又非食物的“补阳药”了,那仲师是如何补阳的呢?
个人浅思归纳了一下,仲师补阳的基本大法是“阴中求阳”:用大量的滋阴补血补气药+少量的温里药。
一、补心阳 -> [炙甘草汤]-> 桂枝生姜黄酒+ 生地、阿胶、人参、麦门冬、麻子仁、大枣、炙甘草;
二、补肾阳 -> [肾气丸] -> 附子、肉桂 + 山药、干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
三、补脾阳 -> [理中汤] -> 干姜 + 人参、白术、炙甘草;
四、补肝阳 -> [吴茱萸汤]-> 吴茱萸、生姜+ 人参、大枣;
五、补肺阳 ->[甘草干姜汤]-> 干姜 + 炙甘草;
六、补五脏阴阳(侧重于心脾)-> [小建中汤]-> 桂枝、生姜 + 芍药、炙甘草、大枣、饴胶。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郑钦安老先生在《医理真传》中指出:
【 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液日亏,积之久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 】
【 法宜[ 甘寒养阴 ],切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甘草黑姜汤之法,[ 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