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须亲验,文献可参考,
说得很好!其实,伤寒论正是集历代医生的经验集成,加以分析,分经别类所成,每个方剂的集成,都是众多医生经验的集锦,方证对应与现代的专病专方有类似之处。时代在变迁,专病专方是在方证对应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而来。这是个人的粗见,请老师指正。陈老师所言即是!
“辨证结论”相同的情况下,按医理常可选择几种不同的治法,每一种治法又可以选用多个成方,如果依药理自已组方或者算上加减化裁得到的变方,则一个病对应的处方不计其数。
因此,用中医的医理药理推导出来的一个方子,究竟有效还是无效、效佳还是效差,通常只有等患者用过之后才能见分晓。
这既是中医的优势(治疗方法丰富),又是中医的缺陷(经验积累困难)。
走医经派的路线,要成长为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师,要积累丰富的经验,需要进行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
然而有一条捷径,可以缩短这个实践的过程,那就是:学习《伤寒杂病论》的“汤方辨证”,运用经方治病。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证治准绳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什么证,用什么方,从古到今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方证相合,便可效如桴鼓。
正如现代伤寒论研究家刘渡舟先生晚年说过一句非常发人深思的话:“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这是一条使中医“既灵活又规范”、“即遵理又务实”的道路,有利于“现代疾病证治规律的摸索”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交流”。
日本是个岛国,其人危机意识和图强意志非常强烈,善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因而相当的务实和精明。
据说日本汉方医家基本上只用经方,只论方证,而中医玄妙的阴阳五行理论,八纲、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含哲学思想的辨证方法是不承认的。
我觉得作为中医爱好者,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用伤寒经方上面来,可以达到:付出最小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现实用处,掌握最简明的证治理论,看到最可靠的疗效预期。
说得很好!其实,伤寒论正是集历代医生的经验集成,加以分析,分经别类所成,每个方剂的集成,都是众多医生经验的集锦,方证对应与现代的专病专方有类似之处。时代在变迁,专病专方是在方证对应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而来。这是个人的粗见,请老师指正。
在目前的临床上看,专病专方很受当代医生所接受,特别是象我一样拿西医的职称,开中医的处方的医生的欢迎。
谢谢老师的指引,以上二书我将找个时间读一读。“方证对应与现代的专病专方有类似之处。时代在变迁,专病专方是在方证对应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而来”
陈老师说得太好了!
古代没有现在西医对疾病的详细分类和命名,六经病又分得太笼统了,所以不存在“专病专方”。
“有是证用是方”就是用一个“专方”来主治一个“症候群”,伤寒论惯用:
“XX病(限定六经病的大前提),脉……,(证)……者,XX汤主之”
黄煌教授是个有现代视野又有国际视野的经方家,他在重视传统的经方方证运用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现代疾病专方的摸索,只不过他主要从“经方合方加减”中发掘专病专方,而不是重点进行民间秘方和临床医生自拟经验方的筛选。
比如[柴归汤]对应“干燥综合征”,此病的干燥严重而顽固,几乎都为脾虚津液无法上承,滋阴法基本无效,而[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可以治本。
我觉得这样总结出来的专病专方,以经方、及其方根、药对为根基,与经方有密切的联系,可能更有规律可循,更便于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和交流。
如果陈老师有兴趣,推荐两本黄煌教授的书,我个人觉得很有细读的价值:
一、《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
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dhVJSZV60eS_x
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FCFKl8aMBIusB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是黄煌临床用方的常规。
本手册对经典方证做了进一步表述。即将方证分为适用人群与适用病症。适用人群描述了该方适用人群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发病趋向以及脉、腹、舌等方面的特征,具有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特色。
适用病症列举了该方相对适用的现代医学的疾病名。这就是黄煌经过不断实践,成功总结的“方—病—人”的诊疗思维模式,也被称为“方证三角”。方人关系的确定,有利于经方用药的安全,方病关系的确定,有利于经方用药的精准有效。方人关系与方病关系犹如一个坐标的纵轴和横轴,使得临床医生的眼光可以快捷地寻找到方证的投影。黄煌更有形象的比喻:“每首经方都会伸出两只手,一手抓病,一手抓人,两手合抱,就是方证相应。”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于2010年5月率先在慕尼黑出版发行德文版;同年10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文版;2011年,英文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目前,此书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医生使用经方的标准。
德国柏林的Zieten Apotheke药房,有着180年的历史,在这个药房网上,就放有黄煌经方的推荐处方,供医生点击选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成立之际,该药店专门来信:“通过黄煌教授在德国提供的多次讲学课程,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开始喜爱经方,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将经方当作首选处方。”
浏览附件83052 浏览附件83053
说个不同观点:这个柴胡干姜汤的适应证恐怕是作者,不是仲景的。有托名乱解伤寒之嫌,不知有无数十真实案例佐证。“方证对应与现代的专病专方有类似之处。时代在变迁,专病专方是在方证对应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而来”
陈老师说得太好了!
古代没有现在西医对疾病的详细分类和命名,六经病又分得太笼统了,所以不存在“专病专方”。
“有是证用是方”就是用一个“专方”来主治一个“症候群”,伤寒论惯用:
“XX病(限定六经病的大前提),脉……,(证)……者,XX汤主之”
黄煌教授是个有现代视野又有国际视野的经方家,他在重视传统的经方方证运用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现代疾病专方的摸索,只不过他主要从“经方合方加减”中发掘专病专方,而不是重点进行民间秘方和临床医生自拟经验方的筛选。
比如[柴归汤]对应“干燥综合征”,此病的干燥严重而顽固,几乎都为脾虚津液无法上承,滋阴法基本无效,而[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可以治本。
我觉得这样总结出来的专病专方,以经方、及其方根、药对为根基,与经方有密切的联系,可能更有规律可循,更便于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和交流。
如果陈老师有兴趣,推荐两本黄煌教授的书,我个人觉得很有细读的价值:
一、《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
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dhVJSZV60eS_x
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FCFKl8aMBIusB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是黄煌临床用方的常规。
本手册对经典方证做了进一步表述。即将方证分为适用人群与适用病症。适用人群描述了该方适用人群在体型体貌、心理行为、发病趋向以及脉、腹、舌等方面的特征,具有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特色。
适用病症列举了该方相对适用的现代医学的疾病名。这就是黄煌经过不断实践,成功总结的“方—病—人”的诊疗思维模式,也被称为“方证三角”。方人关系的确定,有利于经方用药的安全,方病关系的确定,有利于经方用药的精准有效。方人关系与方病关系犹如一个坐标的纵轴和横轴,使得临床医生的眼光可以快捷地寻找到方证的投影。黄煌更有形象的比喻:“每首经方都会伸出两只手,一手抓病,一手抓人,两手合抱,就是方证相应。”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于2010年5月率先在慕尼黑出版发行德文版;同年10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文版;2011年,英文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目前,此书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医生使用经方的标准。
德国柏林的Zieten Apotheke药房,有着180年的历史,在这个药房网上,就放有黄煌经方的推荐处方,供医生点击选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成立之际,该药店专门来信:“通过黄煌教授在德国提供的多次讲学课程,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开始喜爱经方,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将经方当作首选处方。”
浏览附件83052 浏览附件83053
经方的现代适应症,仲景怎么可能全部知道呢?说个不同观点:这个柴胡干姜汤的适应证恐怕是作者,不是仲景的。有托名乱解伤寒之嫌,不知有无数十真实案例佐证。
我认为:治“垂”不在补中益气,要在治“湿”。
梦老师分析得好!李老师见地独到!
脾主水湿运化,治“湿”就可以健脾。
脾主谷食精微运化(精微可以化气)、脾主肌肉(包括骨骼肌,也包括内脏平滑肌),健脾就能“益气升陷”、治“垂”。
查了一下黄煌教授的学术资料,还真像是这么回事:
可用于胃下垂的经方:
一、黄煌教授医论:
1、[四逆散]
2、[枳术汤]
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名中医验案统计:
1、[半夏厚朴汤]
2、[苓桂术甘汤]
3、[真武汤]
三、黄煌教授经验方:
[八味解郁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去生姜)
不过我的看法是:
轻度、中度的胃下垂,治“湿”效佳,
严重、极重的胃下垂还得补中益气才能升阳举陷。
现在普遍认为重用枳实可以治内脏下垂,但个人觉得这要看情况:
轻到中度的胃下垂,施以健脾祛湿的药,再重用枳实,效果可能较好;
中到重度的胃下垂,重用补中益气的药,佐以少量枳实,或许更相宜;
重到极重的胃下垂,定当重用参芪术归,少用甚至不用下气攻积的枳实等品,若气陷欲脱还要加收敛固涩的救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