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考中医基础理论病案

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三)

[甘草泻心汤]方证: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158)

上热,干呕心烦;
中痞,但满不痛;
下寒,肠鸣泻利。

我认为中痞当为主证,正因为中虚湿热阻滞,才造成上呕下利。

患者但见上热狐惑,就是甘草泻心汤证?
只有舌红口干溃疡,或可用玄麦甘桔汤。
病有门道,这病也是。舌红,病不在血,仅是气分。腋窝是厥阴终点,和厥阴络阴器同。
剩下的就见到了胃不足,厥阴就逆了,病还在气分。这不就简单了嘛。
 
时间长了,经历多了,自然就清楚了。人也是要靠时间才能看清。说句夸张的话,心态好来源于俯视。如果你愤怒,说明你办法不多,自责而无处发泄。
如果你能俯视我,你也可以像逗孩子一样玩玩。
 
现在估计90%的中医师用的都是脏腑辨证。六经辨证,首先是能讲得清楚的不多,大家都看得云里雾里。会运用的就更少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脏腑辨证结合疾病用药

现代的医学教育里,伤感金匮是选修。很多医生也和你差不多,就是脏腑辩证那一套。

  中专版的《中医学概要》就对<六经辨证>有系统实用(症、理、法、方)的讲述,奈何学而不会(难),会而不用(风险大)。

、中医学概要(中专版1986).jpg
中专版的《中医学概要》就对<六经辨证>有系统实用(症、理、法、方)的讲述,奈何学而不会(难),会而不用(风险大)。_001.JPG
 
时间长了,经历多了,自然就清楚了。人也是要靠时间才能看清。说句夸张的话,心态好来源于俯视。如果你愤怒,说明你办法不多,自责而无处发泄。
如果你能俯视我,你也可以像逗孩子一样玩玩。
《千金食治》说:“食谷者有智而劳神,食肉者勇猛而多嗔。”
我可是素来喜欢谷物蔬果加蛋豆,不嗜好肥腻油荤哦^_^。

以前也喜欢俯视,但现在更爱仰视了,与其“独上高楼”,不如“高山仰止”
感觉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加卑微的位置,更能得到一份平和与从容的心境。

《千金食治》说:“食谷者有智而劳神,食肉者勇猛而多嗔。”--赵霖《五味中的秘密》文明之旅20160118_15.jpg
 
《千金食治》说:“食谷者有智而劳神,食肉者勇猛而多嗔。”
我可是素来喜欢谷物蔬果加蛋豆,不嗜好肥腻油荤哦^_^。

以前也喜欢俯视,但现在更爱仰视了,与其“独上高楼”,不如“高山仰止”
感觉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加卑微的位置,更能得到一份平和与从容的心境。

浏览附件69523

梦回杏林 呵呵兄弟,你有这个心态先赞你一个,睌些我也就这个主题有话要说……无奈工作太忙。
 
《千金食治》说:“食谷者有智而劳神,食肉者勇猛而多嗔。”
我可是素来喜欢谷物蔬果加蛋豆,不嗜好肥腻油荤哦^_^。

以前也喜欢俯视,但现在更爱仰视了,与其“独上高楼”,不如“高山仰止”
感觉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加卑微的位置,更能得到一份平和与从容的心境。

浏览附件69523
很好的心态,但话不一定是说给你听的。
 
梦回杏林 呵呵兄弟,你有这个心态先赞你一个,睌些我也就这个主题有话要说……无奈工作太忙。
某主题里的回复多有冒犯,不过我也是就具体题而论,望包涵。
您先忙,有空再闲聊。
 
无论哪种辩证方法都是工具

哪个顺手用哪个呗:023:
 
刘先生说的也有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心态很重要。医学也一样。愤怒只会蒙蔽人的双眼。
首先说说这个医案,这个案例绝非杜撰。想信有的朋友以前也见到过这个医案,并且给出了答案。
此案是毛以林先生年轻时,跟随皖南名医张澄庵老先生侍诊时亲眼所见,亲笔纪录的。文章中毛先生写出两个医案,另一个医案是他导师考他时所出,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的临床大家刘炳凡老教授出的,有一大半的人没考过。我觉得那个医案题虽极简,但非临床丰富及对药性熟知就不太容易分析,所以没有一起发出来。如果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发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这个腋下汗出如泉的案子,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没敢再往下看答案,想考考自己,呵呵,结果可想而知。我当时想《内经》云:心主舌,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又翻书,手少阴心经至胸走手,从腋下极泉至手臂内侧走小指少冲。怪不得人云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极泉,极者,过甚也。泉者,涌水也。舌质红,舌痛,口有溃疡,腋下汗出如水。都指向了心经有热,热迫蒸心液从极泉而出。但汗液完全可以毛孔,小便而出,为何独从腋下极泉出呢?想到栀子、黄连清心火,用木通加赤茯苓、车前子利小便。忍不住一看答案……导赤散!5剂,病者诸证全愈。看过答案,有些失望,与临床大家遣方用药相比,自己对药性的认知相去甚远。叶天士曾对子孙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如果用药同时按摩涌泉穴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活到老学到老,以前一直把极泉穴当厥阴经穴位,原来是少阴经。
 
刘先生说的也有道理,不管干什么事情心态很重要。医学也一样。愤怒只会蒙蔽人的双眼。
首先说说这个医案,这个案例绝非杜撰。想信有的朋友以前也见到过这个医案,并且给出了答案。
此案是毛以林先生年轻时,跟随皖南名医张澄庵老先生侍诊时亲眼所见,亲笔纪录的。文章中毛先生写出两个医案,另一个医案是他导师考他时所出,说这个案子是某年考中医副主任医师的病案分析题,据说是全国当时有名的临床大家刘炳凡老教授出的,有一大半的人没考过。我觉得那个医案题虽极简,但非临床丰富及对药性熟知就不太容易分析,所以没有一起发出来。如果大家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发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这个腋下汗出如泉的案子,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没敢再往下看答案,想考考自己,呵呵,结果可想而知。我当时想《内经》云:心主舌,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又翻书,手少阴心经至胸走手,从腋下极泉至手臂内侧走小指少冲。怪不得人云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极泉,极者,过甚也。泉者,涌水也。舌质红,舌痛,口有溃疡,腋下汗出如水。都指向了心经有热,热迫蒸心液从极泉而出。但汗液完全可以毛孔,小便而出,为何独从腋下极泉出呢?想到栀子、黄连清心火,用木通加赤茯苓、车前子利小便。忍不住一看答案……导赤散!5剂,病者诸证全愈。看过答案,有些失望,与临床大家遣方用药相比,自己对药性的认知相去甚远。叶天士曾对子孙言: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如果用药同时按摩涌泉穴会不会效果更好呢?

  说实话,我上午看到三先生的帖子,想到过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还想到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泉穴也在腋下,想引用三先生的帖子做回复,但后来回其它帖子去了,加上也没有什么把握,所以最终没写。

  谢谢先生分享、详解,学习了。
 
最后编辑:
此案我对病机的认识还算是正确的,但在选方用药上与张澄庵老先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看来《神本》看的还是不够精。栀子、黄连虽能清心火,但木通、赤茯苓、车前子大量利水通淋药导汗液从小便出,则有使口干渴加重且有伤阴抑阳之嫌。导赤散则不同,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肾,淡竹叶甘淡清上焦之火而不伤心阳。木通宣通心肾,引热下行入小便,甘草梢达经止痛,为之使,使心肾水火相济,肾水上济君火,君火下温肾水,使膀胱气化正常,而口不渴,心液收,小便利。
 
此案我对病机的认识还算是正确的,但在选方用药上与张澄庵老先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看来《神本》看的还是不够精。栀子、黄连虽能清心火,但木通、赤茯苓、车前子大量利水通淋药导汗液从小便出,则有使口干渴加重且有伤阴抑阳之嫌。导赤散则不同,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肾,淡竹叶甘淡清上焦之火而不伤心阳。木通宣通心肾,引热下行入小便,甘草梢达经止痛,为之使,使心肾水火相济,肾水上济君火,君火下温肾水,使膀胱气化正常,而口不渴,心液收,小便利。
汗出独处,本身就不会是湿,不是热就是燥,逼汗外出。
 
其实此案用脏腑辩证(象)也是可以的。先析病机,无脉象参考,只有从外象解内,汗为水象,寒结而下出,是常理之象,如今于左腋下汗出而注,“左腋下”这个象位是心脾之交位象,气机于此有阻,火不交土也!汗出是气旺,火旺(若血旺气弱必聚敛成块不出汗),故用“泻心汤”,然不用半夏而用甘草?半夏燥湿,甘草清热调和,脾之故!
 
此案我对病机的认识还算是正确的,但在选方用药上与张澄庵老先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看来《神本》看的还是不够精。栀子、黄连虽能清心火,但木通、赤茯苓、车前子大量利水通淋药导汗液从小便出,则有使口干渴加重且有伤阴抑阳之嫌。导赤散则不同,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肾,淡竹叶甘淡清上焦之火而不伤心阳。木通宣通心肾,引热下行入小便,甘草梢达经止痛,为之使,使心肾水火相济,肾水上济君火,君火下温肾水,使膀胱气化正常,而口不渴,心液收,小便利。

  心火上炎,见舌红口疮,阴液被耗,见口渴,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排出。

  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
  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

  此外,竹叶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甘草可愈狐惑病之黏膜溃疡。

  四药合用,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竹叶一药,始载于《名医别录》(魏晋);
  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明朝);
  木通出自《药性论》(隋唐)、《本草经集注》(魏晋)。
 
“这种思想很多人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六经适合正经病,但正气要足。脏腑辩证适合初学,让初学能快点理解中医,但它本身割裂了整体,在慢性病,复杂病的分析上让人茫然无措。三焦适合内发或者情志病。没有一种是万能的。”
刘国栋先生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觉得无论是脏腑辩证,六经,三焦体系,这些中医体系无优劣之分,无高低级差别,任何一种体系当你精通之后,必是得心应手,无招胜有招!是否万能不知道,但总有情理在内!
 
这也告诫初学者,潜心于某一体系,傍征博引,自然有成!
 
“这种思想很多人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六经适合正经病,但正气要足。脏腑辩证适合初学,让初学能快点理解中医,但它本身割裂了整体,在慢性病,复杂病的分析上让人茫然无措。三焦适合内发或者情志病。没有一种是万能的。”
刘国栋先生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觉得无论是脏腑辩证,六经,三焦体系,这些中医体系无优劣之分,无高低级差别,任何一种体系当你精通之后,必是得心应手,无招胜有招!是否万能不知道,但总有情理在内!
看了阁下在上面的回帖,有点牵强。肺主气主降主敛,肝藏血,主升主散。这是脏腑辩证吧?怎么阁下的理论成了气旺出汗?
气旺血旺根本就是割裂气血阴阳本为一体的事实。
 
看了阁下在上面的回帖,有点牵强。肺主气主降主敛,肝藏血,主升主散。这是脏腑辩证吧?怎么阁下的理论成了气旺出汗?
气旺血旺根本就是割裂气血阴阳本为一体的事实。

气血虽然一体,但两用,气为阳,血为阴,气主火,血主水,这是整体的气血理念。
升降出入是脏腑的整体功能,升到心脏必须要降,降到肾位必须要升,这是自然规律!
肺主气,只是说明肺的主要功能,肺也藏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