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阳虚。
2016.6.24 张 23 男 从小瘦弱,去年咳痰带血,治愈后患痛利,畏寒,心烦。脉沉细而缓,舌略红苔薄白。用药不可温燥,不可但治中土,处方:熟地30 当归10 白芍25 炙甘草10 15剂。
那把大黄去掉,少阴病禁下汗吐。
阳老师,我觉得大黄还是宜用上,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用量。
大黄除了泻下的功效之外,还有清热和止血的作用。
刚才我查阅了黄煌教授的《药证讲义》:
“大黄证,腹痛和大便秘结,不一定两者俱全或两者俱重。”
“张仲景对便下脓血、或泻下青水者,只要腹痛剧烈,按之腹部硬满的,仍可使用大黄。如大柴胡汤中有大黄,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 者”(165条)。大承气汤主治“自利青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321条),成为少阴三急下的变法之一。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为“内实”,并将与没有大便或大便干结困难视为同一类病症。所谓“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此外,腹满而痛,虽有缓解,但仍痛苦非常。所谓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也应使用大黄。张仲景认为“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外,《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和尚炽昌、王付主编的《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中,[附子泻心汤]的现代应用疾病谱中,都有“慢性痢疾”。
《经方配伍用药指南》一书中[附子泻心汤]的<现代研究>条目中,说它有“抗幽门螺旋杆菌、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
黄煌教授的《张仲景50味药证》一书对“大黄证”也有相似的论述:
浏览附件67402
2016.6.24 张 23 男 从小瘦弱,去年咳痰带血,治愈后患痛利,畏寒,心烦。脉沉细而缓,舌略红苔薄白。用药不可温燥,不可但治中土,处方:熟地30 当归10 白芍25 炙甘草10 15剂。
因为用手机不方便打字,且是忙里偷闲,所以有此东西省略了,咳血是在小卫生院输液服西药治好的,事过一年,用什么药不详,当时诊为支气管扩张。后发痛利,没当回事,一年多了才引起注意,期间偶自服庆大颗粒,有效但反复。
先生解析的對,感覺益脾餅比較適合。如果真的是慢性菌痢,用中医中药来治疗,效果可能比用西药更好。
从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看,属阴阳两虚、重于阳虚、寒热错杂,
宜用[连理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护阴缓急、扶阳健脾止利。
如果配合温炙天枢、关元、上巨墟、足三里、神阙等穴,效果更好。
饮食调理可用生姜、薏苡仁,和大米一起熬粥喝,下利重用高粱米。
张锡纯的益脾饼温中健脾止泻的效果也相当卓著,患者愿意可自制。
个人看法,仅供先生参考。
=========
张锡纯是晚清到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医大家,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创始人,[益脾饼]出自他的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益脾饼]原文
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四两)干姜(二两)鸡内金(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先轧细而后焙者,为其焙之易匀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曾为友人制此方,和药一料,服之而愈者数人。后屡试此方,无不效验。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数月。用一切治泻诸药皆不效。其脉不凉,亦非完谷不化。遂单用白术、枣肉,如法为饼,服之而愈。此证并不用鸡内金者,因鸡内金虽有助脾胃消食之力,而究与泻者不宜也。
附录∶直隶青县张××来函∶
胞妹××,年四十余岁,体素瘦弱,久患脾胃湿寒,胃脘时觉疼痛,饮食减少,常作泄泻,完谷不化。因照益脾饼原方,为制一料,服之即愈。为善后计,又服一料,永久祓除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