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吃热药就舒服,无任何不适,我很少烦躁,从不晕,我心态平和,脾气好
现又吃了薯蓣芄,有近一月了,有效果·,走路不稳有改善,但现还有如下症状:稍有气短气虚,偶然吸不上气,坐下加重,走着很轻,这些是以前核心症状,现在已算很轻。脚极酸软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喉中有痰,人瘦。
此次北京之行主要找了任明志大夫,他诊为虚劳病,没看舌,把了脉;为左脉炫弱急,右虚张,劳张之伤,基本三部一样,肝强脾弱。方为,川穹8,白芍12,当归12,熟地15,肉桂6,黄芪20,党参15,生晒参6,白术10,茯苓12,干姜10,炙甘草10,山茱萸10,半夏8,陈皮6,杜仲12.次方吃了8剂,似乎效果不大
薯蓣丸见效,确为虚证;脚软吸不上气但头不晕,下虚上实,故参赭镇气汤见效;任大夫十全大补加味,于肝强脾弱之病机不差,但于下虚上实则有不足,脚酸软下虚之极补大补中焦之气何益;白芍40玄参30黄芪20炙甘草20茯苓15山药15党参15干姜10桂枝10苍术10白术10郁金10山萸肉12龙骨10五倍子10五味子10丹参10当归6 四剂
现自己用的方是肉桂6,巴戟天15,茯苓18,白术30,创术15,干姜10,当归15,鸡血藤20,人参10,炒白芍30,生半夏12,生南星10,石菖蒲10,山药20,黑木耳20,鹿鹿角粉6,三七6,陈皮6,菟丝子15
我觉得你这方子可能存在几个问题(只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全方可能偏热了一点。补气阴的药略欠了,这点可以从你的症状(四肢无力、微吸不上气)和舌象(舌绛红少苔有裂纹)可以反映出来。
“阳从阴化”,补阴的药味药量不足,补阳的效果也会打折扣的,而且缺乏可持续性,阴越亏损人越瘦,不是长久之计。
2、全方可能偏燥了一点。(生半夏12,生南星10,苍术15),化痰燥湿的力度可能有些过了。你的确有痰(饭后痰多,痰白清稀偶尔咸味,喉间痰鸣),分析你痰的来源,我觉得可能有两个:一是脾肾阳虚、运化乏力所生的湿痰,二是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所生的风痰。看你的舌苔并不厚腻,因此湿痰可能不重,而舌体伸出时却微向左歪斜,病位在右(肝),加之舌体尖瘦、舌质绛红,有肝阴虚之象,似有风痰阻络。
治病求本,光靠半夏南星祛痰、苍术燥湿,只能治标,要从根本上消除生痰之源,还得滋肝肾之阴、健脾肾之阳。
3、药味的选择上值得进一步斟酌考量。熟地黄和山萸肉这两味滋肝肾之阴、益精填髓的要药,方中没有用到;炮附子这味能通经散寒、引火归原,补肾、脾、心诸脏阳气的要药也没有用。此外,生半夏、生南星有毒,鹿角霜虽然温肾助阳效果不错,但我觉得它是“生物激素”在起作用,不知这三味药是否宜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