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养生之一:脾脏养生

846296301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3/26
帖子
267
获得点赞
23
声望
18
第一讲脾脏养生

中医把人体分肝,心,脾,肺,肾五脏,又把五脏分属五行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在五脏中,最重要的是脾(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依赖于先天之本的生长,先天之本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营养。什么是本?本就是根本。人吃五谷杂粮,都要通过脾来消化吸收,并输布全身,人身的其它四脏,都需要脾脏消化吸收的营养,因此,脾脏对人来说就是人后天生存的根本脏器。

脾的功能:主运化,升清,统血,开窍于口,喜温,主甘,主思,主黄色,主四肢,五行属土,在季为长夏。它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以及血液系统,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部分系统。西医的脾就是一个最大的淋巴器官。脾既然是人体的根本脏腑,怎样保持脾脏健康,将是我们中医养生的研究课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脾的养生:

一。饮食方面。我们身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靠吃饭获得,为了营养全面,我们必须合理搭配饮食,不能偏食,更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把市场那些五花八门的营养食品,以及保健品当做主食来源,(举例“酵素”,二三百一瓶的酵素,抵不上一斤青菜的含量高,这个已在央视的焦点访谈曝光过,大概是2016年的3月3日前后吧)。

1。脾主黄色,脾胃虚弱时,我们可以适当多食一些黄色食品,比如小米,玉米,小麦,香蕉等,小米是很养胃的呦!

2。在味主甘,甘就是甜食,甘食可以缓解胃肠的疼痛。比如蜂蜜,红枣,甘草等。

3。脾喜温,恶寒,恶湿。平时不要吃凉食,尤其是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女人月经期必须禁止。要吃热的温的食物,并注意腹部保暖。胃寒之人,可以多食热性食物,比如生姜,牛羊肉等。胃热之人,可以多食寒性食物,比如绿豆,大豆等。脾恶湿,胃喜湿。油腻食物易致脾湿,常吃干食,易致 胃不舒服。

二。情志方面。脾主思。但思虑过度反而伤脾。肝主怒,怒火太大,肝气郁结,肝克脾,引起肝脾不和,胸胁胀满,不思饮食。

三。季节养生。 脾属土,在季为长夏。长夏,一年四季,怎么会有个长夏季节呢?一年当中分四季,没错。但在夏秋之季,有一段时间是暑热之季,也就是农历六七月,公历七八月,这段时间是三伏天,天气湿热,与脾位置对应,因此叫长夏。脾喜温,正是养脾之时,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姜辛温,对于胃寒来说,这个时令吃姜,能驱除寒气,治疗胃寒之病。但是现在人这个时节却爱吃寒凉食物,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个时候吃寒凉,对于胃寒之人可以加重病情,对于没有胃寒的健康人,可以诱发胃寒的产生,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再者,冬病夏治,意思即寒凉的病应该在夏天治疗比较好。夏季治疗寒凉治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寒腿,哮喘等。

四。运动。脾主四肢,要多运动,运动可以健脾,帮助消化。反而久坐久卧之人,容易伤气,尤为伤脾气。但运动要量力而行,避免体力透支。

五。过度医疗。我们多数人都怕上火,愿意吃清热,解毒,凉血之品,特别是西药的抗生素,但临床上多数人都是胃寒,中医治疗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寒凉之胃,再吃寒凉之药品,那就是火上浇油。

六。中药对脾胃的调理。

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调理脾虚。

2.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黑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温胃健脾。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生姜,大枣。补脾益气,升提脾胃之清气。

4. 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元肉,当归,木香,甘草,大枣。补脾养神。

5.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薏米仁,砂仁,桔梗,甘草。健脾祛湿。

七。切忌过“度“。“度”就是在吃食物的量上,我们一定要适量,不能贪吃,不能说某某专家大夫说了,这些食物吃了可以补脾,我们要多吃,大量的吃,那就坏了,吃多了就要生病,“病从口入”我们大家谁都知道。我们要知道什么事物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度”。适当的偏食是必要的,但不能暴饮暴食。切切!

以上只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 201.4.19. 刘军
 
不要被附子的毒性给吓到了。在张仲景《伤寒论》里,父子那是运用的活灵活现,出神入化。附子可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疼,温肾阳,补脾阳,通行十二经,他和大黄,犀角,羚羊合成四大紧急救命药,一个患者能不能在医生手里被救活,这四大药其最关键的作用。不能小看它。
 
你是指哪方面?是我写的有问题吗?请指正,我会虚心接受。
观楼主所拟之补脾方,不离补气一途,所以我说补脾绝不仅限于此。
脾虽以气为用,但是毕竟属于太阴,若无脾阴,则阳无所附,何谈脾气?补脾,从字义上说只要是有助于脾的功能正常的治法均为补脾,如此就扩大了补脾的范围,补气只能算其中的一种而已,其它清热,行气,化湿,渗湿,滋阴,补血,甚至祛痰,逐瘀均有可能对脾的功能正常有帮助,所以我有此一说,楼主勿怪啊。
 
太阴脾经,非附子不能祛寒。
病之初.肝传脾时可用桂枝等药.之因邪从太阳来.本在外.久病是绝对禁其助阳之药的.服之必伤脾.脾病者鬲气不通.心气不能下.故而上焦之气实.助阳之药入胃气皆走上焦.实者助实.
 
观楼主所拟之补脾方,不离补气一途,所以我说补脾绝不仅限于此。
脾虽以气为用,但是毕竟属于太阴,若无脾阴,则阳无所附,何谈脾气?补脾,从字义上说只要是有助于脾的功能正常的治法均为补脾,如此就扩大了补脾的范围,补气只能算其中的一种而已,其它清热,行气,化湿,渗湿,滋阴,补血,甚至祛痰,逐瘀均有可能对脾的功能正常有帮助,所以我有此一说,楼主勿怪啊。
首先谢谢先生的批评。其次,补脾不一定非要用附子,当脾胃虚寒时,非附子不能驱寒,非附子不能助脾阳,在临床上脾胃是最易受寒的,脾胃虚寒可以说占到胃病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与广大患者平时爱喝凉饮料和凉食物有直接关系。再次,我所选方是从养生的角度考虑。脾病和脾虚是两个概念,你说的清热,行气,化湿,渗湿,滋阴,补血,甚至祛痰,逐瘀,这些多是脾病了,是从治病的角度考虑,我考虑的是养生,这是区别很大的。养生,这些方子都是经方,平时可以调理脾气,助脾运化。当然这些方子,对于胃热,脾胃气滞,脾不制水,脾被湿困等等是不起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的。最后,我可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注明这些方子的适用范围,对不懂医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伤害,有时间,我会在纠正一下。在此谢谢先生的指导。
 
病之初.肝传脾时可用桂枝等药.之因邪从太阳来.本在外.久病是绝对禁其助阳之药的.服之必伤脾.脾病者鬲气不通.心气不能下.故而上焦之气实.助阳之药入胃气皆走上焦.实者助实.
先生之言差矣。首先,我的标题是“脾脏养生”,不是治病。本身我上面回复是针对你们两人的,考虑到没说清楚,再补充几句。再者,先生之言也是颇费一番研究的,但是看问题有些死板,也就是教条,引经据典是好事,但是得条件允许,你这个是用错了地方。从你引经据典的劲头,能看得出你对中医经典颇有研究。第三,前面我说了附子的用途,这里我说说桂枝,桂枝这个药是个很好的药,纵观《伤寒论》,用桂枝的方子很多,而且不是一般的多,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里都有它的身影。不同的配伍,它的治疗效果是很多的,可不是只局限于中药书上的功效,建议你好好研究一下。谢谢先生的批评!
 
呵呵,只知伤寒的养生!
你还别真瞧不起《伤寒论》,先生说话要三思而后行。看先生说话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是乎一切都在先生之脚下,仿佛我立马回到二十年前,那时的我和先生一模一样,但现在的我从不敢小瞧任何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养生和治病都是在中医之下,但两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养生对应的人群是无病或者亚健康之人群,所起之作用是以防为主,兼有疏导;而治病针对的是患者。谢谢先生的批评。
 
你还别真瞧不起《伤寒论》,先生说话要三思而后行。看先生说话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是乎一切都在先生之脚下,仿佛我立马回到二十年前,那时的我和先生一模一样,但现在的我从不敢小瞧任何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养生和治病都是在中医之下,但两者之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养生对应的人群是无病或者亚健康之人群,所起之作用是以防为主,兼有疏导;而治病针对的是患者。谢谢先生的批评。
呵呵,你搞错了,我没有瞧不起伤寒论,只是瞧不起捧着《伤寒论》就以为自己了不起的人!!!
还有请问何为养生?何为治病?二者之间明显的差别在哪里?
亚健康的人群体质有多种,只有一种的养生方法能满足多种体质人群的养生需求吗?

人的体质分类都不清楚的养生方式真的合适吗?还是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由版主最后编辑:
呵呵,你搞错了,我没有瞧不起伤寒论,只是瞧不起捧着《伤寒论》就以为自己了不起的人!!!
还有请问何为养生?何为治病?二者之间明显的差别在哪里?
亚健康的人群体质有多种,只有一种的养生方法能满足多种体质人群的养生需求吗?
先生之言,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有些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写的文章是针对广大观众,我的为广大观众着想,你说的那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地因体质,那是看到某个个体时采用的方法,具体到个体,我写的肯定是不一定都适用。而我采用的是群体,中医说“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在大众面前你不能一个一个去具体看,去辩证,所以未采用了这个补气的方法,不知你可明白。建议你好好看看毛泽东的矛盾论,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三十年前我学伤寒论是一番景象,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学伤寒论又是一番景象,不知先生有什么体会?
 
人的体质分类都不清楚的养生方式真的合适吗?还是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不知先生是中医爱好者还是中医工作者。如果是中医师,你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先生之言,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有些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写的文章是针对广大观众,我的为广大观众着想,你说的那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地因体质,那是看到某个个体时采用的方法,具体到个体,我写的肯定是不一定都适用。而我采用的是群体,中医说“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在大众面前你不能一个一个去具体看,去辩证,所以未采用了这个补气的方法,不知你可明白。建议你好好看看毛泽东的矛盾论,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三十年前我学伤寒论是一番景象,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学伤寒论又是一番景象,不知先生有什么体会?
那你有什么依据说明现代的大部分人的体质都符合你的论述?呵呵
我没什么体会,仅仅多看了几本书而已,而且总是打破自己的认知,二十年前不想看的书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矛盾的两面性学中医搞阴阳的有几个不明白的?不用看毛主席的宏论了吧?我讨厌政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