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第八节 《内经》与《周易》——《<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8
声望
63
年龄
62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八节 《内经》与《周易》
 
金栋按:本节名为《内经》与《周易》,必然要探究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人们不会认为,西医和易学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认为,西医源于《周易》。但是,提到中医,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医源于易!医易同源!中医为易学的一个分支!
 
此说之谬,很容易驳倒。朋友们读完本节,也不会认为,医易同源或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我还是要先举出《内经》和《周易》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内经》和《周易》不但不是一家,反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两门学问。
 
《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她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
 
《周易》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传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始终,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周易》和易学是算卦(筮)、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伯康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我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呢?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
 
在鬼神这个大问题上,《内经》和《周易》如此针锋相对,中医学怎么可能源于易学呢!医学和易学怎么会同源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呢!
 
其实,汉代学者就不认为,《周易》和《内经》属于同类。
《汉书•艺文志》把《易》归于“六艺略”的“易”,而《内经》属于“方技略”的“医经”,显然二者不是同类。
 
关于“医经”和“易”的内容和性质,《艺文志》有准确说明。
《易》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艺文志》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不必逐句翻译上文。其中明言“《易》为筮卜之事”已经足以说明,《易》的本相就是卜筮,与科学意义上的医学毫无关系。
 
属于“医经”的《内经》是什么性质书呢?《艺文志》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读者必能看出,今《内经》讨论的主要是《艺文志》所述内容。
 
显然,说“医易同源”、“医源于易”或“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但很荒唐,而且是数典忘祖。凡我中医,当群起而攻之。附和此说就是自甘堕落,与江湖术士为伍。当代江湖术士拉中医做虎皮,虽然别有用心,却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并拔高自己。中医承认自己源于《周易》或易学,除了愚昧因而自甘堕落外,就不可理解了。
 
然而,说《周易》和《内经》毫无关系,也不很准确。这是因为《周易》分两大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后者和《内经》有点关系。
 
《周易》“经”的部分——《易经》,完全讲算卦(筮),属于迷信术数,而且是龟占之后的、大多数迷信术数的老祖宗。
至于《易传》——《周易》“传”的部分,内容很庞杂,不是都讨论鬼神问题。其中有些内容和《内经》有些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
 
说《易传》和《内经》有些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是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
 
还想再说一下,尽管读读本节,觉得先生写起来很轻松,却要知道《内经》和《周易》都是很难读的书。特别是《周易》,古往今来的学者,无不认为是最难读懂的经。说它难懂,不是说其中的理论太深奥,而是因为①《易经》所述的内容太久远,有关史实(即每次占筮是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占问及其结果)绝大多数早已被历史忘却,不可能完全说清真相了;②《易经》经过许多人编纂。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很多次整理筮辞记录的结果。于是,一条辞内部常常没有联系,想分别说清其本事和本义很困难;③卦形也经过长期演变。中间过程没有记录,因而也很难说清其始终;④《易传》和《易经》完全是两回事。再加上《易传》也是整理的很多人的见解。这些人都是借题发挥,而且几乎都是牵强附会,不可能用始终一贯的逻辑理解它们;⑤《易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而且出自卜官之手,不可能很有文采。至于《易传》,虽然有人说出自圣人之手,其文字水平却很难令人恭维。其中不但逻辑混乱,文句不通处也不少。换言之,《周易》是一本水平很差的书,远不能和《内经》相比。我们今天还尊重它,是因为它保留了,两三千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记录。
 
先生告诉我,今本《周易》连经、传在内,不到三万字,《易经》只有六千来字,最好读读原文。因为不读原文,不可能对它有真确的认识。今本《内经》约十八万字,也不算很长,最好用读网上小说的时间读读《内经》原著。原因也是,不亲自读原著,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内经》。《时代》和《补注》就是想帮助有兴趣和有余力的朋友,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想真正弄清《内经》和《周易》的关系,也是这样,最好参看《时代》和《补注》去读原著。然而,不是多数人有兴趣和时间这样做。故对多数读者来说,知道本书的多数结论和主要文献依据即可。这样也算是很有收获,因为已经足以纠正不少错误认识。
 
为了进一步驳斥“医源于易”的谬说,并且在中医界普及《周易》常识,阐述本节未尽之意,先生撰写了一篇长文“医易答问”附在本节末。此文深入浅出,通俗流畅,引人入胜,值得一切对《内经》和《周易》感兴趣的朋友一读。
 
一、从阴阳五行说看《内经》与《周易》的关系

【原文】《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⑴。这一点既好解释,又难解释。说好解释,这正是“医不源于巫⑵”或医与巫分家⑶的明证。这样看问题,思想有点懒。说难解释,那就是“及秦燔书⑷,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医书也在豁免之列。又有人说《内经》成书可能和《易》同样早,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书之间这么少有共同之处?
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⑸。此点稍后说。先看看卦名及450辞中有多少与治病有关的。
卦名中,只有“蛊”被后人赋予病⑹的意思。《周易》经无此义。彖、象、系辞、说卦等十翼中,亦没有解蛊卦涉及医理的。如《序卦》云:“蛊者,事也⑺。”由此亦可见医和诊晋侯疾如蛊⑻,却与《易》相附会,其事可疑。
卦辞中与医学有关者,可能仅有复卦⑼。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⑽。”此段卦辞不仅提到“疾⑹”,而且有“七日来复”之说。然非医家解《易》,对“出入无疾”不一定作“一路健康”讲。至于“七日来复”,因紧接“反复其道”,故本义应该是说往某地去,来回走了七天。但晋以后医家解此便象解《伤寒论》七日传经那样说了。这是有根源的。《彖辞》解复卦说:“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此处“疾”仍未明确指疾病。晋人王弼注此句说:“疾犹病也。”竟毫无疑问。《彖辞》接着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把“朋”说成“阳⑾”,他注这八个字就说:“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真与《内经》、《伤寒》有关说法一样。孔颖达疏中更说:“五月一阴生,至十一月一阳生”,又引纬书⑿,完全是东汉人思想。最后三字是“天行也”。“天行”后来也渗入医理。孔疏以为:“天之阳气绝灭以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伤寒论》“发于阳者七日愈⒀”只能说本于此。显然,复卦传与医学发生关系不早于汉。举这一卦即可见《周易》思想如何渗入医经。此条将卦辞、彖辞同解比较方便,以下不遵此例。
其余卦辞只有“井。改邑不改井⒁”可勉强说是注意饮水卫生。
爻辞中涉及医者如下:
“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⒂”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⒃。”
“噬嗑:六二,噬肤灭鼻。无咎。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⒄。”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⒅。”
“咸: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咎。九五,咸其脢。无悔。上六,咸其辅、颊、舌⒆。”
(按:以上六“咸”字均宜解作“损伤”)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⒇。”
“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21]。”
“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22]。”
“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23]。”
“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24]。”
“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25]。”
“井:初六,井泥不食。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六四,井甃,无咎。九五,井冽,寒泉,食[26]。”
“渐: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27]。”
“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28]。”
“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29]。(此条以天文内容为主,“疾”不做病讲或更妥。摘此存疑。)“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30]。”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31]。”
“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32]。”
以上共27条。其余或有识不及者[33],请专家赐教。这约占450辞的6%。这样算比例不大恰当,因多有一辞可分为几种内容,但总算占比重较大。详细解释每一辞的含义,并无必要。一般医家已可看出,这27条爻辞包括哪些医学内容。试简单概括如下:
⑴爻辞时代卜筮[34]问病很普遍。
⑵当时“疾”以外伤为主。
⑶外伤之外,以不孕症和眼病较受重视。
⑷已用药物治疗,但患者是否用药也常先卜筮。
⑸井作为水源很受重视,并力求其清洁。
显然,爻辞中的医学很原始,完全看不出阴阳五行苗头。
彖辞只解释卦辞和用九[35],象辞则兼解卦辞、用六及爻辞[36]。彖辞中无一条论医理者。上文述及复卦彖辞时,对其与医理的关系已简要说明,此不赘。
 
【补注】

⑴几乎没有联系: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其中之“经”与《内经》几乎没有联系,就此先生下文已展开论述。又见第四节及补注。
关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近来有学者认为:《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前言》)
金栋按:《周易与中医学》的作者是在拉大旗作虎皮,用中医来保护且拔高自己。本节开头按语已经痛驳了此说。请读者回头参看。
 
⑵医不源于巫:关于中医起源,曾有“医源于巫”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在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医术是巫术,因此医源于巫。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第二章:上古的巫医》说:“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亦说:“医学从巫术开始。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叫苗父,向北诵十字咒,轻重病立即平复。这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师。巫治病主要是用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东周时医与巫分业,医专用药治病。”
《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同醫。《集韵•之韵》:“醫,《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云:“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著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