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黄帝内经素问注》王冰序注释 河间金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黄帝内经素问注》王冰序注释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启玄子·王冰撰

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作者与作品】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而改字“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但由李经纬、林昭庚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道:“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遂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此书调整了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依据。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原文】⑴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注释】
【夫】:发语词,表示将发议论,无具体词义。

【释缚】:释,解除、解脱。释,《说文》:“解也。”缚,捆绑、束缚,此指疾病的缠缚。释缚,解除束缚,引申为解除疾病的缠缚。

【脱艰】:脱,脱离,与“释”义同。艰,艰困、艰难,与“缚”义同,此指疾病之困厄。

【释缚】与【脱艰】:可以认为是同义词连用,指解除束缚,脱离艰险,引申为解除疾病的缠缚,治愈疾病。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疏导气血(元气)。

【拯黎元于仁寿】:

拯,拯救。

黎元,与“黎民、黔首”义同,指庶民、老百姓。《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孔颖达疏:“黎,众也。”蔡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黎民,黑发之人。”

元,即元元,谓百姓。《国策·秦策》:“子元元,臣诸侯。”注:“元,善也。民之善类,故称元。”《汉书·光武纪》颜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指天然的寿命,此指长寿。《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疏:“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考寿也。”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拯黎元于仁寿,指拯救老百姓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境地。

【济羸劣以获安】

济,救济、帮助,与“拯”义同。

羸劣,犹“羸瘠”。身体瘦弱多病。羸,瘦弱;劣,与“优”相反,弱小之义。

济羸劣以获安,救治瘦弱多病的人使之获得平安。此句与“拯黎元于仁寿”义似。

【三圣道】:三圣,即下文所指伏羲、神农、黄帝三者。三圣道,指的是医学,或即“三世医学”。

【致】:致,到达。《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疏:“致,谓达之于敌。”


【语译】解除疾病的缠缚、治愈疾病,保全真精疏导气血,拯救老百姓而达到健康长寿,救治瘦弱多病的人使之获得平安,没有“三圣”之道,就不能达到此目的。
 
【原文】⑵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注释】
【孔安国】 西汉学者,字子国,山东曲阜人,孔子十二世孙,汉武帝时官谏议大夫,对《尚书》有研究,曾撰《古文尚书传》。
按:《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其书东汉时已亡佚,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59篇。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序】序言,名词,在此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为动用法,即“为……作序”。序,也可理解为是“为动词”。
《尚书》以其为上古之书,故称《尚书》。唐•孔颖达云:“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即《书经》,先秦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后成为儒学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西周以前的政治历史和典章制度。

【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黄帝。而《黄帝内经》之书名,概系伪托于此。

【三坟】古书名。《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坟是大的意思,古代认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是言“大道”(论述事物的规律)的,所以称为“三坟”。

【言大道也】论述重大的道理。

【语译】孔安国在为《尚书》作序言时说道:“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之为‘三坟’,讲的都是重要的大道理。”
 
【原文】⑶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注释】
【班固】 字孟坚(公元32--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他博学能文,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在家私修《汉书》,被告发入狱。经其弟班超上书明帝陈情,获释后任兰台令史,命其继续编纂《汉书》,历时20余年,初稿大备。后班固为仇家所谗,被捕后死于狱中。由其妹班昭等续成《汉书》八表及天文志。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自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百余年的历史。分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书中所载史料,汉武帝以前的,大都本于《史记》;武帝以后的,则以其父班彪之《后传》为基础,进一步充实材料,加工整理而写成。它的史学观点与文学成就虽逊于《史记》,但行文整洁,记事周密,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故后人往往把《汉书》与《史记》并称。《汉书》为24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一。

【汉书•艺文志】 为《汉书•十志》篇目之一,后人简称“汉志”,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是我国第一部史志图书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专著。这是班固以刘向父子的《别录》和《七略》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

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想之源流与演变。在前列的序文中,概述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过,刘向父子奉命校书的概况。在医经、经方的小序中,分述它们的用途,并反复向医生提示不能“失理”、“失宜”。所列书籍虽然绝大部分已失传,但亦可窥见当时医学专著已相当丰富,且可分类。最后在《方技略》总序中则对方技的学术渊源、作用等,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它们的作用是“生生之具”,历来受到重视,被列为“王官之一守”。

【《黄帝内经》十八卷】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经家》中一书目。历代医家所传世的“《黄帝内经》十八卷”这一书名卷数之称谓,则本源于此。

到了公元七世纪初期,在《隋书•经籍志》上找不到《黄帝内经》这一书名了,但是《隋书•经籍志》上面著录有《素问》九卷和《针经》九卷。据晋•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皇甫谧的《甲乙经》是魏•甘露年中即公元3世纪中期编的,距离汉代很近,他所说的话应当是有根据的。可见《隋书•经籍志》上所著录的《素问》九卷和《针经》九卷,即是《汉书•艺文志》上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 《素问》即“《黄帝内经》十八卷”中“二九十八卷”中“二九”之“一九”卷之数目。

《素问》的名称,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初期(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从此以后直到现在,1700年来这一名称都没有改变。《伤寒论•自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素问》最早的原本只分九卷,皇甫谧《甲乙经自序》是这样说的,《隋书•经籍志》也是这样著录的。宋•高保衡、林亿等的《素问•新校正》,在每一篇的篇题下面而注明梁•全元起注本的卷数,也只有九卷。到了唐代王冰次注《素问》的时候,才改编为二十四卷。
 
【《灵枢》九卷】 《灵枢》亦即“《黄帝内经》十八卷”中的另外九卷之数目。《灵枢》之前称《针经》,最早又称为《九卷》。

《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云:“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针经》者,即《灵枢经》也。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后世皇甫士安,易《灵枢》为《针经》之名,故王冰释《素问》、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宗之,己各医籍皆然。”)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云:“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明•张介宾《类经十九卷•九针之要》注云:“《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自序》已如上述,所以《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是有理论根据的。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而所引的这段文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可见,《针经》这一部书,因为它只有九卷,张仲景、王叔和则称之为《九卷》了。

《九卷》这一部书,到了晋代,皇甫谧又称之为《针经》(已如上述)。到了唐代,出现了一部内容与《针经》相类似的书,王冰称之为《灵枢》。这一问题,也是由《新校正》首先发现的。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却称为“《针经》曰”;《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作《针经》的证据。如《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8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能出现的。

《针经》和《灵枢》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呢,或还有些不同的地方呢?这两部书在南宋时代都还存在。有的学者考证,这两部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编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间有详略”而已。

《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有《灵枢》,所以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当他们校正医书的时候,
即公元十一世纪中期,《灵枢》虽然存在,但业已残缺了许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书(《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神气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到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道:“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献到的《黄帝针经》,后经南宋•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而成《灵枢》的名称及现在所见到的内容,后人未再改动。

综上所述,《灵枢》最早称为《九卷》,初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晋•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至皇甫谧《甲乙经》始名之为《针经》。皇甫谧在其序文中虽称《针经》,然在其文中引《灵枢》经文时,仍然多称《九卷》。这种《九卷》、《针经》混称的情况,既说明了《灵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被称为《九卷》,同时也说明从晋代开始,始有《针经》之名。

《灵枢》之名称,则始见于王冰这篇序文中。

《灵枢》最早的原本也只分九卷。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说“《针经》九卷”;《隋书•经籍志》也著录“《针经》九卷”;虽然都是《针经》的名称,但实际上即是今天现存的《灵枢》,到了南宋时代,史崧改编为二十四卷(史崧《灵枢经•序》:“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乃其数焉】 《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二者正是《黄帝内经》十八卷之数目。

《新校正》云:“详王氏此说,盖本皇甫士安《甲乙经》之序,彼云:‘《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卷,即《内经》也。’故王氏遵而用之。又,《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

【语译】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之九卷,兼合《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总卷数。
 
【原文】⑷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注释】
【虽】即使,连词。一说虽然,亦通。
【复】多次
【年移代革】 时间岁月的推移流逝和朝代的变革。代革:朝代变革。革,更改、变迁。《吕览•执一》:“天地阴阳不革而成。”高注:“革,改也。”
【授学犹存】医学的传授与学习始终未停止。授学,传授学习。犹存,仍然存在。

【惧非其人】担心学者不是合适人选。惧,害怕、担心。
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亦指合适的人。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人)勿授。”《太素•阴阳杂说》杨注:“观人所能,妙知声色之情,可使瞻声察色,诸如是等,谓其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而时有所隐】因而有时其内容有所隐藏。而,因而、所以。时,有时。隐,隐藏、隐匿。

【第七一卷】《素问》原来共九卷,其中第七卷早佚。此即指佚失的那一卷。

【师氏藏之】前代的老师把它藏起来。师氏,《周礼》地官的属官,负责对管属子弟的教育工作,在此当指掌管教育的官吏。

【惟八卷尔】只有八卷而已。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又,“《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越<起>注)。”按: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惟,只、仅仅,范围副词。尔,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语译】即使随着时间、岁月如何的流逝、朝代多次的变更,但是《内经》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始终未停止过;只是担心学者不是合适人选,因而有时其内容有所隐藏而未能尽传。所以旧有的第七卷这一卷,前代传授的老师把它藏起来,现在奉行的,只有八卷而已。
 
【原文】⑸然而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

【注释】
【其】四个其字,代词,在此指代《素问》。
【语译】然而《素问》的文字简要,它的涵义广博,它的理论深奥,它的旨趣深远。

【原文】⑹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注释】
【天地之象分】天地之征象得以分别之。天地之象,当指天之星宿、地之物象而言。
【阴阳之候列】阴阳之应候得以分列。如四时寒暑、水火日月等,皆阴阳之候列。候,指变化的征候。列,《说文》:“分解也。”在此有分的意思。
【变化之由表】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趋势表露出来。
【死生之兆彰】死生的预兆(兆征)彰明,意即清楚地看出死生的征兆。

【语译】分清天地之征象,序列阴阳之节候,表述变化的原因,指明死生的预兆。
 
【原文】⑺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

【注释】
【不谋而遐迩自同】不必商量而远近各处的事理自然相同。
谋,谋划、商量。遐,音霞(xia),远也;迩,音尔(er),近也。

【勿约而幽明斯契】不必约定而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明的暗的都很一致。
勿,不、不要。约,约定、商量。幽,隐暗、隐而不显。明,显而易见。契,合。斯契,相合、相同。

【稽其言有征】考察其言论确有事实根据。
稽,考察。征,证明、证据。

【验之事不忒】用事实去检验,证明没有差错。
忒(音特 te),差失、错误、差错。
不忒,无差失。《易经•豫卦第十六》:“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的确称得上是最高的医学理论之根本。
诚,的确、确实、诚然。
至道,最高的道理、理论。
宗,本、本源、根本。《淮南子•主术训》:“无为者,道之宗。”高注:“宗,本也。”

【奉生之始】养生(道理)的根本基础。
奉生,养生。奉,养也。
始,原始、本原或基础的意思。

【语译】(《素问》这些道理)不必商量而远近各处的事理自然相同,不必约定而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明的暗的都很一致。考察其言论确有事实根据,用事实去检验证明没有差错。的确称得上是最高的医学理论之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
 
【原文】⑻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注释】
【假若天机迅发】如果聪明才智能够迅速得到发挥。
假若,假如、如果。天机,谓天赋之资质,指天资,此指人的聪明才智而言。《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注:“情欲深重,机神浅钝。”迅发,敏捷聪明。

【妙识玄通】犹言“识妙通玄”,指能认识和通晓奥妙深远的道理。

【蒇谋虽属乎生知】对于事物的全面认识虽然取决于人的天资高低。
蒇谋,完备而周密的见解。蒇,完备、完善。谋,《广雅•释诂》:“议也。”在此可引申为认识。生知,即“生而知之”的人。生,性也。《书经•君陈》:“惟民生厚。”传:“言人之自然之性敦厚。”

【标格亦资于诂训】对高深学问的理解,必须借助于注释。
标格,风度、风范,此指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民于万代,亲知己于将来,岂能尽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言树立一时之风范。此处引申为准则、标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燥。”王冰注:“言应物类运用之标格也。”与此义同。
资,贷借、借助之义。
诂训,即训诂,指“以今言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之义,通俗的说就是注释的意思。
阅读古书的首要困难,就是古今语言文字的隔阂。一般来说,时代越久远,困难也就越大。为了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通常都要参阅古注。为古书作注释,始于西汉初。先秦时代的古书,到了汉代,有的已经不容易看懂,这就需要加以注释。所谓“注”,取义于灌注。文章艰深,需注释而后明,犹土质坚实,需灌注而柔润。《说文•水部》:“注,灌也。”段玉裁注:“释经以明其义曰注。”又指出:“汉、唐、宋、人经注之字,无有作註者,大非古义也。”汉代对古书注释有“诂训”、“训诂”、“故训”、“笺”、“章句”等不同的称谓。毛亨、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都是两汉时期著名的注释家。以医书而言,早在三国、南北朝期间,吕广、陶弘景、全元起等就先后注释了《难经》、《神农本草经》、《素问》。重要的医书,前人多已做过注释。

【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未曾有行路可以不遵循路径,出入可以不从门户的。意思是说,行路必须按照正常道路行走,出入必须走户门。
未尝,未曾、不曾。
行不由迳,不经过道路而行走。《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游)之室也。”“行不由径”,本指走路不抄小道捷径,这里指走路却不遵循道路。门前小路曰迳,迳,《玉篇》:“路径也。”此指道路。迳,径同。
户,门也。

【语译】如果天资敏捷聪明,就能深见远识,完善的思谋虽属于有先见之明的人,然而要规范的理解古籍如《素问》也有赖于训诂、注释之学,未曾有行路可以不遵循路径,出入可以不从门户的。
 
【原文】⑼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全无。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注释】
【然刻意研精】然而只要用尽心思去研究其精髓。
然,然而、但是。刻意,用尽心思,专心致志,谓思想集中而不分散。

【探微索隐】探索微妙深奥的道理。如《易经•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识契真要】认识符合至真的要领。
真要,指经文的精义要旨、要领。

【目牛全无】与“目无全牛”义同,比喻技术精湛,运用自如。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叙述庖丁宰牛,刀法精熟,游刃有余,在他的心目中所看到的都是被解剖了的牛,故称“目无全牛”。

【故动作有成】所以一经运用就有成就。

【犹鬼神幽赞】好像有鬼神在暗中帮助。
犹,若也、好像之义。幽,暗中。赞,帮助。

【命世奇杰】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
命世,犹“名世”,闻名于世。《汉书•刘向传》:“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又《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赵岐注:“名世,次圣之才。”

【语译】然而只要用尽心思去研究其精髓,探索微妙深奥的道理,或认识符合至真的要领,那就会达到目无全牛,技艺极为精深纯熟的高度。所以一经运用就有成就,好像有鬼神在暗中帮助。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时时不断地由此产生。
 
【原文】(10)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注释】
【周有秦公】东周末年战国时代有秦越人。
周,朝代名,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末年周天子名存实亡,后演变为春秋时代、战国时代。
秦公,指秦越人,又号扁鹊。东周战国时名医,精通内、外、妇、儿等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渤海郡郑(注:一说“鄚”)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扁鹊,据唐代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世或以卢、扁为二人者,斯实谬矣。”

【汉有淳于公】汉代有淳于意。
淳于公,指仓公--淳于意。复姓淳于氏,单字名意。公,是对男子的尊称。西汉时名医,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曾任太仓长,即齐国都城粮食的主管-粮仓之主管,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治病很有经验。《史记》载其诊籍(病案)25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案材料。《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

【魏有张公、华公】汉、魏之际有名医张仲景、华佗。
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之曹魏,东汉末年,故称汉、魏之际。
张公,指张机(仲景),东汉时名医(约公元150--219年),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后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华公,即华佗,东汉时名医(?--公元208年)。一名尃,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通晓各科,尤长于外科。据史籍载,曾用全身麻醉法(麻沸散)做妇、外科手术。著述早佚,今传《中藏经》,为后人托名之作。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尃。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尃。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皆得斯妙道者也】都是掌握了此中妙道的名医。
皆,都、全、皆,范围副词。斯,此、这,代词。

【语译】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就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汉魏之际有张仲景、华佗等前辈,他们都是掌握了此中妙道的名医。
 
【原文】(11)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也,亦天之假也。

【注释】
【咸日新其用】都能使医学一天天地有新的发展。
咸,都、全、皆,范围副词。日新,日日更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济蒸人】普遍的救治众人。
蒸人,众人、众民。蒸,通“烝”,众也。《后汉书•杜笃传》:“济蒸人于涂炭。”

【华叶递荣】象花朵和树叶一样不断荣茂。比喻事业兴旺不衰。
华,同花。递,交替,顺次、相继、持续不断的意思。荣,繁荣、茂盛。

【声实相副】声名与实际相符。
副,符合。

【盖教之著也,亦天之假也】大概是教学的显著成果,也是天之借助啊!(大体是医药学术的显著成绩,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指《素问》理论对历代医家的哺育教化。
著,显著,此指显著的成绩。
假,借助、凭借。天之假,老天提供方便的条件,因而可理解为自然发展趋势。

【语译】都能使医学一天天地有新的发展,普遍的救治众人,成就象花朵和树叶一样不断荣茂、兴旺不衰,名实相副。大概是教学的显著成果,也是天之借助啊!
 
【原文】(12)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注释】
【冰弱龄慕道】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医道。
弱龄,即弱冠,男子年满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疏:“体犹未壮,故曰弱也。”此指青少年时期。
慕道,向往、喜欢医学。慕,仰慕、向往、喜欢。道,医道、医学。

【夙好养生】一向爱好养生。
夙,一向、很早、向来。好,爱好、喜欢。

【幸遇真经】有幸接触、遇到宝贵的经典。
真经,真正的经典著作,这里指《内经》。

【式为龟镜】用来作为学习医学的典范和借鉴。
式,用、范式。龟镜,亦作“龟鉴”,比喻借鉴。龟,乌龟壳,古人以龟甲占卜吉凶,引申为标准、典范;镜,用以照人,以鉴美丑。《北史•长孙绍远传》:“照烂典章,扬催而言,足为龟镜。”

【语译】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喜欢医学,一向爱好养生,有幸接触、遇到宝贵的经典,用来作为学习医学的典范和借鉴。
 
【原文】(13)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注释】
【世本纰缪】世代流传的版本有很多错误。
纰缪,差失、错误。

【篇目重叠,前后不伦】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
不伦,不合伦理,即不合逻辑。伦,类也。

【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文字和义理悬隔不合,施行运用不易。

【披会亦难】翻阅领会也难。
披会,披读领会。披,翻阅、阅读。

【岁月既淹】年代已经久远。
既,已经。淹,久远。《尔雅•释诂》:“淹,留久也。”

【袭以成弊】相互沿袭造成流弊。
袭,因袭、照抄。弊,弊病、通病。

【语译】 但是世代流传的版本有很多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字和义理悬隔不合,施行运用不易,翻阅领会也难。年代已经久远,相互沿袭造成流弊。
 
【原文】(14)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注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有同一内容的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如《离合真邪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在第一卷,名《经合》,第二卷重出,名《真邪论》。”

【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有两论合并在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
如《宝命全形论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名《刺禁》。”《刺要论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论》篇中。”即《宝命全形论》与《刺禁论》并在一起,名《刺齐论》。
又如《血气形志篇》《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此篇并在前篇(注:指《宣明五气篇》),王氏分出为别篇。”全元起将这两篇并在一起,王冰始分出两篇。
都,总、合。

【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有一篇中的问答未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
如《著至教论》:“雷公曰:《新校正》云:‘按自此至篇末,全元起本别为一篇,名《方盛衰》也。’阳言不别,阴言不理。”
又如《阴阳类论篇》:“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上古经之中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自雷公以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

【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有因脱简而未能写明,说历代都残缺不全。
如《六节脏象论篇》自“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至“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一段七百余字,《新校正》云:“详从前‘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至此,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补也。”
又如《逆调论》篇末,王注指出经文中有“此三义悉缺而未论,亦古之脱简也。”
再如《刺腰痛》篇自“腰痛上寒”至“刺足少阴”,一百余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

【语译】有同一内容的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两论合并在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一篇中的问答未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因脱简而未能写明,说历代都残缺不全。
 
【原文】(15)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注释】
【重《经合》而冠《针服》】在重出的《经合》篇首,先列《针服》之名。
冠,覆也,一指在前面加上,用作动词。
按:《素问》无《针服》篇名,似指《八正神明论》,因为此篇首有“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文中有“用针之服”一语。
《离合真邪论》篇题下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一卷,名经合,第二卷重出,名《真邪论》。” 而《八正神明论》篇题下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所以王冰认为,全元起本不应将《经合》篇重出,而改名《真邪论》之一篇,覆盖在第二卷言《针服》之《八正神明论》之上(即一前一后),故云“重《经合》而冠《针服》”。

【并《方宜》而为《咳篇》】将《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
按:指全元起本将《异法方宜论》与《咳论》并入第九卷中。
今本《素问•异法方宜论》篇题目下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而在《咳论》篇题目下亦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虽在同一卷中,但并非同一篇,或另有所指,或互相对峙。《说文通训定声•鼎部》“并”字注:“合一为并,对峙为倂。”刘衡如云:“据《新校正》云:‘《咳论》与《异法方宜论》同在第九卷中,互相对峙。’”

【隔《虚实》而为《逆从》】取消《通评虚实论》而合并为《四时刺逆从论》。
隔,隔绝,引申为取消。
按:指全元起本将《四时刺逆从论》割裂为二。《四时刺逆从论》篇题下有《新校正》云:“按‘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论述三阴三阳虚实有余不足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六卷。‘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一卷。”
从“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是论述“三阴三阳有余为实,不足为虚”,王冰认为全元起本不应将“三阴三阳之虚实”远隔在第六卷。从“春气在经脉”至篇末,是论述“四时刺逆从”,而全元起本将此列入第一卷。

【合《经络》而为《论要》】将《经络》篇合并到《玉版论要》篇。
按:疑指将《诊要经终论》并为《玉版论要》,因二篇前后相连。《经络》,《素问》无此篇名,疑为《经终》之讹。

【节《皮部》为《经络》】把《皮部论》割裂开来,节录一部分作《经络论》。
按:《经络论》篇题下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皮部论》,王氏分。”
节,调节、分解、分开。

【退《至教》以先《针》】把《著至教论》退置于后,而将《针解论》编排在前面。又,指全元起本把记载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等语的《上古天真论》退置于第九卷,而将论针法的《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等前置于第一卷。二说并存,以作参考。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语译】在重出的《经合》篇首,先列《针服》之名;将《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取消《通评虚实论》而合并为《四时刺逆从论》;将《经络》篇合并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割裂开来,节录一部分作《经络论》;把《著至教论》退置于后,而将《针解论》编排在前面(或把记载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等语的《上古天真论》退置于第九卷,而将论针法的《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等前置于第一卷)。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原文】(16)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注释】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再说将要登泰山,如果没有道路怎能到达?
岱岳,泰山。岱,泰山之别称,古亦称岱山。岳,高大的山。我国有五岳之称,泰山是五岳之首,名东岳。《淮南子•地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岳。”高注:“岱岳,泰山也。”又称“岱宗”。《汉书•眭弘传》:“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成之处。”
径,道路、小道。
奚,疑问副词,何也、怎么、怎样?
为,动词,作为、能够、到达。

【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想要前往扶桑地方,没有船就不可能到达。
欲,欲望、想要。
诣,至也、到达之义。
扶桑,神木名,神话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乃仙人所居。《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于轡于扶桑。”
舟,小船。
无……莫……,没有什么,就不……,词组,否定之否定。
适,至也、到达之义。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于是精心努力广泛探寻,并且确实有博通医学的人。
并有,兼而有之。

【方臻理要】方才能达到领会其中要领。
臻,达到。
理要,领会要领。理,理会、领会。

【询谋得失】考虑其疑难所得与所失。在此指所考虑的问题正确与否,是正确的。
询谋,咨询、访求、考虑。询,《说文》:“谋也。”谋,《说文》:“虑难曰谋。”
得失,偏义复词,义偏在“得”,收获、正确。

【深遂夙心】深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语译】再说将要登泰山,如果没有道路怎能到达?想要前往扶桑地方,没有船就不可能到达。于是精心努力广泛探寻,并且确实有博通医学的人。经过十二年的努力,方才能达到领会其中要领。考虑确定正确并有收获,深深感到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原文】(17)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注释】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
郭子斋堂,郭公的书房。子,尊称。斋堂,书房。

【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获得先师张公的秘藏珍本。
受得:接受,获得。
张公:疑指张文仲,文仲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85-794年)担任过侍御医。曾奉命集合当时医家,主持编写过《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并自撰《随时(身)备急方》等书,均已佚。

【文字昭晰,义理环周】文字明晰,义理完整周详。
昭晰:明晰、清楚。
环周:完整、完备周详。环,《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指钱璧边孔完好如一。肉,边。好,孔。可引申为完美无缺的意思。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一一加以详细参考,一切疑难问题都像冰块融化似的顺利解决。
冰释:像冰那样融化。

【语译】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的秘藏珍本,文字明晰,义理完整周详,一一加以详细参考后,一切疑难问题都像冰块融化似的顺利解决。
 
【原文】(18)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注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恐怕它被后学散失,断绝了他们学习的依据。
末学:后学,无本之学。《文选•东京赋》:“末学肤受。”注:“末学,谓不经根本。”
师资:原指能传授知识的人,此指授学的依据。师资,《榖梁传•僖公三十二年》范宁注:“师资辨说日用之常义。”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因而撰注,用传不朽】于是撰著注文,用来传之久远而不灭。
撰注:撰写注释经文。
用:用来。

【兼旧藏之卷】加上我原先收藏的篇卷。
按:《新校正》云:“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卷》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成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勒成一部】汇编成一部。
勒成:编成。勒,刻版。

【语译】恐怕它被后学散失,断绝了他们学习的依据,于是撰著注文,用来传之久远而不灭。加上我原先收藏的篇卷,共八十一篇,分为二十四卷,汇编成一部。
 
【原文】(19)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注释】
【冀乎究尾明首】希望能探明首尾前后互参。
冀:希冀,希望。
尾:后。
首:前。

【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利用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者。
寻注会经:寻求注释,领会经文。
开发童蒙:启发刚开始念书的儿童。古代把儿童开始进学校读书的时期叫发蒙,等于说启发蒙蔽。童:儿童。蒙:蒙昧。儿童对事理未明时,多有蒙昧,故称童蒙。此指初次学医尚未明理之人。

【宣扬至理而已】宣通发扬高深的医理而已。

【语译】希望能探明首尾前后互参,利用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者,宣通发扬高深的医理而已。

2010-06-12.(待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