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准确自查自诊全身病症:王鸿谟自诊祛病法

恒则成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6/08
帖子
310
获得点赞
14
声望
0
年龄
45
作者介绍:
王鸿谟
王鸿谟,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生物医学特征辨识学会副主席,当代“中医色诊学”创建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东方名家》、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天津电视台《天天养生》、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讲坛》、Microsoft MSN《名医讲堂》等十余档电视和网络节目特邀养生专家。
内容介绍:
中医创造了四种看病的方法,叫做“望闻问切”:望是用眼睛去看,闻是用耳朵去听,问是用嘴巴去问,切是用自己的手指去摸,合起来就叫做“望闻问切”。在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里面中医最推崇的是“望”,所以在很早的医书《难经》里面就对四诊作过评价,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就是说,如果我一看你的面色就知道你是什么病,这就神了,是中医学最高的境界。
 
察颜观色,未病先防,有病早治
面色关系生老病死
中医创造了四种看病的方法,叫做“望闻问切”:望是用眼睛去看,闻是用耳朵去听,问是用嘴巴去问,切是用自己的手指去摸,合起来就叫做“望闻问切”。在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里面中医最推崇的是“望”,所以在很早的医书《难经》里面就对四诊作过评价,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也就是说,如果我一看你的面色就知道你是什么病,这就神了,是中医学最高的境界。
我国现存第一部医书是《黄帝内经》,它分成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第二部叫《灵枢》。《灵枢》里有一句话,说“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天庭就是人的额部,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的天庭突然出现一块黑色,颜色又深,范围又特别局限,像拇指肚这么大,那这个人很可能会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我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青海工作,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了青海省湟中县的一位县委副书记,我们相互打了招呼,我突然发现他的额头有黑如拇指的颜色,于是我就告诉他他有病。当时我还很年轻,只有24岁,他对我的话半信半疑。我说:“这样吧,你马上到县医院去做一个造影,你的问题肯定是在胃,而且不轻。”他立刻到县医院做了钡餐造影,结果发现是胃癌,所以他马上就到上海去做了切除手术,做了切除手术之后回来,他非常高兴地找到我,说感谢我救了他一命。但是我看了看他的面色,他额头上的黑色并没有改变,于是我说:“你最好再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结果他再到医院检查,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了。
像这种病例是很多的。很多事物看似不相关,其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色诊就是一门发现这种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问。我们学色诊主要就是观察颜面五官气色变化,了解疾病是不是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究竟发生在哪里,我们有什么办法去提前发现它,有什么办法及时防止它和治疗它。
 
什么样的耳朵能长寿
很多人都能看手纹,从手纹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是比起手,人的脸上有更多的生物特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情况,比如人的耳朵长度。在一项科研项目中,研究人员普查了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耳廓长。一般人的耳朵上边应该平着眉毛,下面应当平着鼻基。耳廓的长度,科学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一般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厘米和厘米。
第二个特征是耳垂大。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在所调查的50位长寿老人之中,耳垂长度在~厘米的有8人,~3厘米的有39人,~厘米的有3人,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
上面的数字告诉我们,耳廓长、耳垂大是长寿特征。我们自己可以回去观察一下那些长寿的老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耳廓的确有这两个特征。我们把耳廓长、耳垂大叫做“长寿耳征”。但必须注意的是,耳廓长、耳垂大只是长寿特征之一,长寿者耳朵一般都长,但是耳朵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耳朵短的人不一定都短寿。因为长寿与否,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耳朵的长短只是其中一条有用的线索。中医讲究“相不独断”,耳朵本身除了长短以外,还有其他特征,如厚和薄的问题,厚的比薄的好;软和硬的问题,软的比硬的好;还有贴和张的问题,贴比张好;气色的问题,耳朵的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要把耳朵本身的各种气色形态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而且,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在脸上不但有长寿耳征,还有其他二十几项生命特征,我们还要把耳朵特征和其他官窍的气色形态相互对比,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可靠。
“耳褶心征”是冠心病的重要征兆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都是平洁光滑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某些冠心病患者的耳垂,经常可以发现一条斜线或者皱痕。它是从耳屏间切迹,即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的一条斜线或皱痕,有的深而长,有的浅而短,我把这种皱痕命名为“耳褶心征”。
耳褶心征的出现,能够提示冠心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所以它也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出现耳褶心征的人可能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国内外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冠心病病人出现耳褶心征的可能性为~%,而正常人一般在24%以下。看来,耳褶心征能很准确地提示冠心病等疾病的存在。如果我们掌握这一特征,就可以提前发现疾病,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增加康复的机会。
 
从人中看寿命长短和生殖系统健康
人中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穴位,发生紧急情况时能用来急救。人中上面是鼻子,鼻子能够呼吸天气,人中下面是嘴,嘴可以饮食地上的水谷。天在上、地在下,人正好居于天地之中,所以鼻子和嘴中间这个部位叫做人中。
人中的长度也是一定的:每个人人中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本人的中指同身寸,也就是中指第二节的长度。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发现个高的人和个矮的人穴位之间的距离不一样,人中的长度也不一样,于是发明了同身寸这个有趣的计量单位。把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对在一起,把中指中节两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中指同身寸的长度大约相当于每个人本人的人中长度,这是一般标准。个高的人的同身就长,人中部位也长;个矮的人的同身寸短,人中部位也短。有时为了简便,也可以用拇指指关节长度,即拇指同身寸作为一寸。
人中的长度比本人中指同身寸长,这又是一项长寿体征。凡是人中长度超过中指同身寸3毫米的人,寿命一般都比较长,该项特征也称作“长寿人中征”。
从人中还能够看出生殖系统的状况。人中沟的长度与中指同身寸的差别不能大于3毫米。人中短于中指同身寸3毫米以上的人,不论男女基本上都有轻重不等的生殖系统病证。这时候,人中还很可能会有白色、黄色、黑色、红色、青色等病色。
不过,人中长也只是二十多项长寿特征之一。相不独断,长寿与否,必须结合人中的气色形态和其他部位的多种征象来综合判断。长寿的人人中一般都长,而人中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人中短的人不一定都短寿。一般来说,红润明亮而且深、长、宽的人中最好,这样的人身体健康,精气充盛,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生殖力强,寿命一般比较长,多数能够拥有幸福长寿的人生。
中医说的“相不独断”是很有道理的,把所有的证据结合在一起,综合思考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结合耳朵、人中这些特征的气色形态,还要参考颜面五官的其他征象。有的人可能耳廓很长,但是人中短;有的人可能人中长,但是耳廓短,这样就有一个相互参合的问题。再比如有的人的耳廓并不太长,但是耳朵又厚又软,又明亮又润泽。另外一个人虽然耳廓长,但是又薄又硬,又干燥又暗淡,颜色发青或者发黑,甚至像干枯的木炭一样,不但不能长寿,而且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从这点来说,长寿特征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但不要以为寿命就是上天注定的。人到中年以后,做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自己的颜面五官产生影响。英国的一份权威医学报告说:人的耳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平均每年增长~毫米。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在60岁以后,耳朵还会增长,耳垂还在增长。所以人在中年以后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每个人都要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爱护他人和动物,不要残害生灵。心态好了,周围关系和谐了,生活平衡了,你的耳朵就会逐渐增长变软。何况,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热手按摩、热水温耳、热毛巾烫耳等有效措施,刺激耳朵增长呢!
 
病色——疾病的征兆和警示
我们的脸色可能随着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变化而变化,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有些轻微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因为生病而引起的,而是正常的客色或变色。如果脸色不随着时间、季节发生变化,那才是不正常的。而疾病引起的脸色变化,就是病色,它既不同于主色,也不同于客色,更不同于变色。它是疾病的征兆,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改变,还可以提示我们身体的康复。
病色受到历代中医的重视和关注,是色诊最重要的依据。病色也是我们最重视的。
我们黄种人正常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而且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尽管每个人的主色都有区别,但从总体来看,红色和黄色都有各自固定的分布区域、一定的交界规律和限度。常色会随着季节气候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客色,还会随着生活环境与条件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变色。
病色的特征就是气色的异常。气色改常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是气色太过,通俗地说就是面色“变得太深”了。正常面色的主要颜色由红色和黄色构成,当红色和黄色加深了,或者是红色和黄色中的一种颜色加深了的时候,就是气色太过了,这一般是由于患有实证,邪气强盛所致。
第二种是气色不及,也就是面色“变得太浅”了,达不到正常的限度。比如红色太浅了,或者是黄色太浅了,或者是两种颜色都太浅了,这就是气色不及。气色不及一般是由于患有虚证,正气不足而导致的。
第三种是一色独显。正常颜面五官的气色为红黄隐隐,健康时的主色由红色和黄色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如果患病以后红色或黄色中的一种颜色完全消失,只剩下另一种颜色仍然保留在面部,而且非常突出、明显,称为一色独显。一色独显就是病色。一色独显中的“一色”是与主色相比较而言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患病之前的主色具备红、黄两种颜色,现在只剩下其中的一种;二是剩下的颜色显得非常突出。依据这样的条件,如果主色本来就只有一种颜色,如黄色,或者一种颜色并不突出、明显,都不能称为一色独显,也就不是病色。在黄种人群中,特别是在中老年黄种人群中,黄色明显的情况尤为常见,但并不一定是病色。
第四种是特色显现。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一般没有其他的颜色,如青色、黑色等掺杂其间。如果在颜面五官上出现了正常时不应该显现的颜色,如白色、青色、黑色等,这些不应该存在而现在显现在颜面五官上的特殊颜色就是病色。当然,具体什么是“特色”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说,大多数黄种人的主色偏黄,但黄种人的主色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三岁之前的儿童和很多妇女主色原本就比较白,或者红白隐隐,白里透红、红里透白,那么,这种白色的显现并非病色。这时,为了分辨原来的面色,可以采用“三对照”方法。
第五种是色不应时。我们的面色会随季节气候的改变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春季略青、夏季略红、秋季略黄、冬季略灰,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客色。如果颜面五官的气色没有按照这种既定的规律发生变化,而是呈现出违背常规的颜色,或者虽然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但是要么太过要么不及,都称为色不应时,这也是病色的常见形式。
第六种是色不应位。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红中有黄、黄中有红,两种颜色比例适当、各有主次、各居其位。一般人由于颧颊部位的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毛细血管襻开放的数目又比较多,所以多数人颧颊部位的红色比较明显;而黄色则显现在颜面五官的其他部位,红色和黄色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而是逐渐移行混合,再逐渐转换。特别在妇女或青少年人群中,这一特点最为明显。无论红色或黄色,如果出现在本来不应该出现的部位,这时显现的面色就是病色。
只要具备上述六种特征之一,便可以判断为病色。
 
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色彩十分丰富。我国古代中医学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传统经验,将病人面部显现的颜色分为白、黄、赤、青、黑五种,作为基本色,色诊也因此被称为“五色诊”。由于面色变化一般非常轻微,所以又称为“五色微诊”。
在五色之中,黑色、白色以及黑白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主要是明暗变化,是非彩色系列。黄色、赤色、青色是三原色,是彩色视觉的基础。五色结合,可以高度概括彩色视觉和非彩色视觉,能够组合演变出无穷无尽的颜色,简洁明了,要而不繁。在两千多年以前创造的中医色诊体系,反映出我们祖先极其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
我国古代中医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了不同病色可以反映不同病证的客观规律,认为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往往由一定性质的病证所引起,并把病色与病证的关系归纳为:青黑多痛、黄赤多热,白多寒。
中医又把五色与五脏的关系归纳为:青主肝病,赤主心病,白主肺病,黄主脾病,黑主肾病。这是不同病色反映特定脏腑病变的规律。
病色既主不同的病证,又主不同的脏腑病。实际色诊的时候,必须把这两种规律结合起来。此外,病色还有判断预后转归甚至预期生死的作用,可以根据病色推测疾病痊愈或者死亡的时间。
疾病发生之后,由于具体病情有所不同,病色的显现有不同的层次,病色还有不同的显现形式,有的显现在颜面五官,有的只显现在颜面五官的某个特定的部位,有的显现范围较小呈点状,有的显现范围略大呈片状,有的范围更大呈区域状,而且颜色显现的形状也基本随着病情变化,“方圆大小,各如其色形”。
一般来说,如果疾病范围比较广泛、邪气弥漫在全身,或者病情影响到全身,病色就会显现在整个面部;反之,就会局限在面部某一小块地方。当病人颜面五官整体呈现出一种、两种甚至多种病色,我们就称其为满面病色。满面病色是我们生活中出现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现的病色。
 
“面白如敷粉”可能是病色
满面白色——能“遮百丑”也能显百病
说起满面白色,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的。有句俗话就说,“一白遮百丑”。自古以来,黄种人都是推崇白色的,尤其是女子,都是以面色白为美。但有时候,如果身体内部出现病变,也会出现满面白色。那究竟什么是正常的白色,什么是病色的白色?
一个人满面白色有可能是主色偏白,也可能是变色偏白,这就是常色的白,这种白是正常的。满面白色也可能是病色的白。我们一定要分清满面白色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白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种白应该是从3岁开始的,一天比一天白,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天生就白”;第二个特点是正常的白应该有红色掺杂其间,是“红白隐隐”,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看上去很健康很漂亮;第三点是红色和白色各在其位,红色主要在颧颊部位,其他部位以白为主,红白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比如一个人的父母的面色都比较白,他从父母那里遗传的黑色素的颗粒小,黑色素的数量少,所以天生就偏白,这种白色是伴随一生的,这种满面白色就是主色,是正常的。也可能他脸上的毛细血管襻开放的数目少,所以脸色也不红;胡萝卜素的数量也少,于是脸色也不黄,他的脸色整体上就白了,这种白色我们看上去是明亮、润泽、含蓄的,这是主色偏白。
变色偏白是由于生活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面色偏白。比如,当女孩子在14岁到28岁,男孩子在16岁到32岁,正在花季的俊男靓女,面色又白又亮,属于年龄变色。生活在日光照射比较少的地方的人,或者长期在室内工作的人,面色也偏白,属于环境变色。
在历代的美容文献中记载有很多增白面色的方法,现在市面上也有数不清的美白化妆品,但是美白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都是一开始有效,但白到一定程度就没法再白了。探究其中的原因,是没有将主色、客色、变色分辨清楚。实际上我们抹的粉、搽的美白化妆品,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客色和变色,而主色是终生都不能改变的。搽美白化妆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客色和变色,从而使主色更加靓丽光彩,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主色。学会了分辨主色,就能预测美白的效果。
看自己面色是变白了,还是原来就白,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你的手背。把你的手背放在自己的脸旁边,手背和脸基本上处的环境差不多,如果本来手背颜色和脸色差不多,突然之间面色比手背肤色变白了,那可能你的面色变白了。要注意的是,冬天戴手套的时候,手背肯定比脸要白,那么就看颈部肤色,把颈部肤色和面色对比,如果本来差不多,突然间面色比颈部肤色白了,那就是面色变白了。多作对比,就知道自己面色是不是变白了。
满面白色如果不明亮、不润泽、不含蓄,那就是病色了。正如前面所说的病色特点,病色的白色主要特征有六个:一是白色太过,白得太明显,超过了红色和黄色;二是白色不及,白色太浅淡了;三是白色独显,红色和黄色都没有了,只剩下白色;四是白色和不应当出现的颜色一起出现,如白色和黑色一起出现,表现在脸上就是灰色;五是白不应时,体内脏腑有病了,在不应该出现白色的时候出现了白色;六是白不应位,不应当出现白色的地方出现了白色,就可以称为病色。
病色的满面白色是气虚、血虚、虚寒的征象。气虚无力运行血液,血虚不能充盈血脉,面色都有可能变白。而体寒的时候,寒主收缩牵引,血脉收缩、气血不充、血液减少,面色也会变白。
 
脸色白,要提防血虚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女孩,脸色特别白,眼睛的巩膜也白得发蓝,晶莹清澈,干净漂亮,显得很美,真是“面如敷粉、目似秋波”,这样的女孩总是得到很多异性的爱恋,也得到很多同性的艳羡。当我告诉她们应该到医院检查血象时,她们多数都很惊讶,大家也表示不能理解。直到真的检查出了贫血,大家才大吃一惊,才知道这样白净的女孩多数患有中度甚至重度贫血。
从色诊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人的面色,就会发现美的不一定是健康的。血液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血液是红色的,面色发白显然是颜面五官的血液供应不足。血虚的人,面色淡白而缺少光泽,有的是面色黄白如鸡皮状,面容憔悴,毛发枯萎。大多数血虚是由出血引起的,如吐血、便血、尿血等,也有的是因为过度劳神损伤心血,还有的是心不生血、不荣于色。
在京剧脸谱中,凡是奸臣都是白脸,比如曹操、赵高。这是因为他们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胸怀坦荡,而他们却都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思考怎样以自己为中心,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犯了中医“过劳”的大忌。中医说的“三过劳”是:过于劳神伤心,过于劳力伤脾,*过度的话,就会伤肾。像赵高、贾似道、和珅这些奸臣,他们一天到晚看主子的脸色,主人一笑,他就得知道该怎么去捧个场;主人一发愁,他就会想自己该怎么能解他的忧愁;主人一生气,他又要赶紧躲开。所以他时时刻刻处在苦心焦虑之中,过于劳神,耗伤了心血,血虚了,结果面色淡白。
 
16 字歌诀辨识血虚四大表现
一个人血虚以后,全身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状或体征,我们记住这些症状或者体征,就可以及时发现血虚,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治疗。为了帮助大家记住血虚的主要表现,我编写了一首歌诀:
血虚淡白,
眩晕心悸,
经少淡迟,
肢麻脉细。
在白色里边最好分辨的颜色叫做淡白,颜色浅淡的白色。血液颜色是红色的,因此当血液少的时候,或者血液到不了脸上的时候,脸上红的颜色就减少了,于是就发白了。这就是“血虚淡白”。
我们每个人从怀孕几周、出生之前心就跳,一辈子心脏都在跳。但是我们在一生之中,始终不会感觉到自己心跳。什么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心跳了,就会有一种心慌的感觉,这就叫做“心悸”。心脏主动脉第一个分支就是冠状动脉,它会把新鲜血液的1/10供给自己需要,心脏供血足了,才有能力把血液供给全身,如果心脏营养不足了,心脏跳动就会失常,这个时候就有眩晕心悸的感觉。这是血虚的又一个表现。
女人的一生都和血有密切关系,从月经可以直接看出来血液的情况。女子血虚最主要的表现是月经颜色变淡,不是正红色,而是淡红色了,有的则是月经往后推迟了,推迟一周以上。身体里边的血液不够用,所以自然排出也就少了,我们叫做经少淡迟,就是月经颜色淡了,往后推迟了。
血虚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四肢发麻。四肢发麻发木,这是因为四肢、皮、肉、血脉、筋、骨、血液供应也不足了,在摸脉的时候,发现脉变得又细又软了,这都是血虚引起的。
如果血虚的症状很轻微,就吃一些可以补血的食物,如大枣、桑葚、龙眼肉、阿胶等,自己进行调养。
中药有一个方子叫做四物汤,治疗血虚的效果非常好。顾名思义,四物汤里面包含四种药物:第一种是熟地,熟地可以补充肾精,通过增强肾功能增加血液的来源;第二种是当归,当归是妇科必用的良药,能够养血、活血;第三种是白芍药,白芍药能养血和血,既能补血,又能带着血液的营养成分运送全身;第四种是川芎,川芎纯粹是一个行气活血药,目的也是把血液补足了之后随补随行,让它能够随时发挥作用。
四物汤里面,熟地量大一些,因为熟地是植物的根,本身比较重,所以用15~30克,当归用10~12克,川芎用3~6克,白芍用10~12克。因为川芎是行气活血的药,在病人血液还没有补足之前,不宜用太多,否则血液没有补充就消耗掉了,所以要注意药物用量的比例。
致命的脱血和血脱
如果出现了血虚的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因为血虚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血脱或者脱血。当出现了血脱或者脱血的现象,人都会出现夭白的面色,都标志病情严重,已经有生命危险,必须紧急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抢救。如果迟误,肯定会有生命危险。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拖延失治。
“脱血”是指严重的进行性贫血,虽然脱血发展的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一旦发生,也很危险。我曾见到一个病人,反复便血不止,用了很多种止血药都止不住。最后病人面色夭白、卧床不起、神志昏沉、脉象微细,便血的颜色就像下雨天雨水浸泡过的红砖水,清稀淡红,顺着肛门往外流,完全控制不住,臀下湿了一大片,病情十分危急。只有急用张仲景的黄土汤温脾摄血,因为当时没有伏龙肝,也就是灶心黄土,第一剂暂时用赤石脂一斤代替,再加干姜增强温脾效果,一剂药下去出血减轻,三剂药出血就停止了,继续用归脾汤健脾摄血,最终病人完全康复。
“血脱”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血脱往往会导致气随血脱,病人很快就有生命危险。我大学毕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才24岁,一点人情世故也不懂。那时我从生产大队插队落户刚刚调到公社卫生院。一天下午,我正在生炉子做饭,匆匆忙忙进来了一男一女,我放下点火的木柴,为女病人诊完脉,傻乎乎地对那男的说:“你爱人怀孕了,但是……”没等我说完,那男人竟勃然大怒,满屋子找东西,看那架势似乎在寻找武器。虽然我相信自己脉诊不会失误,但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赶紧转弯说:“我年轻,也许看错了。”这时气氛才有所缓和。看到病人面色夭白,我在止血药中加入野山参30克,捣碎后包在一起,嘱咐病人丈夫,如果病人出现意外,一定要先煮上人参再来找我。不一会儿,我的饭还没有做熟,病人丈夫急匆匆跑进来说病人快要不行了,我跟随他迅速赶到病人家,看到病人大出血不止、神志不清、气喘微微。赶紧给病人灌服独参汤后,拦车送到解放军医院,进行紧急刮宫术才止住出血,保住了她的性命。所以,妇女的临产期出血,多数病情凶险危重,需要中西医结合,采用一切有效手段,用中药补气止血固脱、结合手术去除病根,及时抢救病人生命。
当时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任何现代医疗设备,我只有依靠自己的一双眼睛、三根手指,还有一颗热心。十年之间,抢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白里透青”可能是气虚
满面白色如果是晄白的话,就是气虚的征象。晄白和淡白不一样,淡白给人感觉是浅淡的白,脸上没有血色,晄白则是白里面透着青光。
“气”主要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气虚就是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减退。气虚证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症状只有几个。掌握了这几个症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发现气虚证的存在。我给气虚也编了一首歌诀:
少气懒言,声低断续,
自汗畏风,动则加剧,
易于感冒,神疲乏力,
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一个人少气就会觉得自己气不够用,气不够用所以不愿意说话,就会觉得全身没有劲,也没干什么重活,老觉得打不起精神来,拿不出力气来,而且特别爱出汗,这种汗不是因为天热引起的,也不是因为穿多了、热饮热食引起的,就是无缘无故自己出汗,我们就叫它“自汗”。另一个特点就是活动后这些虚弱症状都会加剧。少气也好,懒言也好,体虚气喘也好,声低断续也好,乏力也好,自汗也好,稍微一活动就都会加重,这是气虚最主要的特征。
实际上轻度的气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人,常常是面部虚浮、晄白无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每当活动之后,这些症状就会加剧。
对于气虚,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之后,我们可以自己保健调养。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大枣、山药、扁豆、饴糖、牛肉等。在中药里,党参和黄芪是很好的补气药,我们不一定把党参和黄芪煎成药汤来喝,因为那样不容易坚持。我在这里推荐一个方法:把党参和黄芪碾成细末,10克黄芪或者10克党参,放在米里面熬成粥,虽然稍微有一点药味,但是并不会惹人讨厌,这是食疗而不是吃药,所以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米,特别是粳米本身是养胃的,所以我们得了一些轻病的时候,如果能够喝一点儿粥,可以保护胃,不至于引起胃的难受。把黄芪和党参各10~15克调到粥里面,还能起到养胃的作用。当然,如果气虚比较严重,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由医师诊治。
中医一般选用四君子汤治疗气虚,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四君子汤是由四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甘草益气调中。
气脱比气虚更为严重。当一个气虚的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气喘微微、冷汗淋漓、唇舌青紫,或伴有呼吸急促不匀,两目上翻等症状,这是气虚欲脱、生命垂危的表现,这时候,一刻也不能耽误,应该立即送往正规医院,抓紧治疗。
记得有一位住院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半夜突然进入哮喘持续状态,喘急气短、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精神迟钝、额汗如珠、悬挂不去,接着就昏迷不省人事,使用多种扩张支气管止喘的药物都没有效果。在给他持续吸氧的同时,我用张锡纯参赭镇气汤,重用野山参、生代赭石,煎好后鼻饲,到天蒙蒙亮时,病人的气喘就逐渐缓解了,面色也逐渐好转。
 
满面黄色是脾胃出了问题
满面黄色——脾胃不和的征兆
中国多数民族属于黄种人,黄皮肤是我们的重要特征。可是从色诊学的角度来说,满面黄色也是我们身体出现疾病的一种征兆。
黄色有正常的黄,有病理的黄。正常的黄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
在京剧脸谱上有几种人脸色是黄的,一种是老生、老旦和正派的武生,这些人和年轻貌美的小生、花旦、青衣不同,小生、花旦和青衣的脸色,一般是红和白两种颜色,用白色代替黄色是为了醒目,也是为了亮丽,而且白色所在的位置基本上是正常人黄色所在的位置,红色就在正常人所在的位置,即脸颊两侧,只不过京剧脸谱作了夸张,而且有了明确的分界而已。而老生和老旦的脸色却是黄色的。
另一种是像秦琼、黄盖这样胸襟开阔的人,脸色是明亮、润泽、含蓄的黄,说明这个人脾胃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因为经常习武受日光照射比较多,所以脸色偏黄。我们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由脾胃消化吸收之后,就输送至其他脏腑器官组织了,脾脏健康,身体才能健康。黄色脸谱的人一般来说都比较讲义气,胸襟开阔。比如秦琼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黄盖宁肯自己被痛打一顿,也要为国家去诈降打败曹操。像这些人,都能够舍己为人,都是以黄色为代表的。
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特色一起显现,或者黄不应时、黄不应位,那就是病色。出现了病色的黄,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面色发黄是脾病的一个主要征象。脾胃是主运化水谷的,所以人吃进饭喝进水之后,可以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转变成气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够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够正常运化,不能够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了,血液减少的结果,就是面色变白变黄。所以面色变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了,不能吸收饮食、营养不足所引起的。
我把脾胃病的主要症状概括成八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第一种症状叫做纳呆,纳呆的意思就是不想吃饭,也吃不多、吃不香,这是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最明显的特征。第二种症状是腹胀,这个腹胀很有特点,不吃不胀,吃一点儿就胀,不是吃多了撑得胀,而是吃一点东西就胀。第三种症状是腹泻,就是拉肚子,如果水粪能够分开的话叫做腹泻,如果水粪均匀混合在一起叫做便溏。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的时候,就应该怀疑自己是不是脾胃出了问题,应该赶紧去医院检查身体状况。
 
萎黄、黄胖和黄疸
如果一个人脾虚了,面色淡黄,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任脾虚发展,就会逐渐出现面色“萎黄”的现象。萎黄,顾名思义,就是脸颊发黄、瘦削枯萎。这种情况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营养身体而造成的。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黄胖就是面色发黄又有虚肿,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又黄又胖。这种胖是不自然的,是发虚的胖,这是因为身体既脾虚又有湿邪,还有一种情况是身体里有寄生虫。南方人过去下地,特别是种菜的时候,都是光着脚施粪水,这些大粪里面就有钩虫的幼虫,钩虫的幼虫非常微小,可以通过脚趾缝,钻进人的身体,寄生在肠道里面。虽然钩虫很小,但是大量的钩虫都钩在肠壁上,吸收人的营养,这样就会造成人的营养不良,这种情况是黄胖最常见的。这时候我们必须把寄生虫杀灭,黄胖的情况才能得到解决。黄胖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是脾虚有湿,一种是有钩虫。这两种情况治法是不一样的。脾虚有湿健脾利湿就可以了,有钩虫必须把钩虫杀灭。
对付钩虫要注重预防,所以我们要穿着能隔水的鞋下地施肥。至于脾虚有湿的黄,可以用食疗的方法调养。中药里面有一种特别好的药叫茯苓,是在松树根部周围长出来的。茯苓是一种甘淡的药,没有特别强烈的药味,把茯苓30~50克碾成粉末,与米同煮成粥,长期坚持喝可以健脾利湿。也可以在熬粥的时候加上一些薏米,薏米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都可以买到。薏米本身能够健脾,又能够祛湿。茯苓粥或者薏米粥,实际上都是日常随手可得的,也是我们可以长服而不用吃药的,都能调养脾胃。当然,脾胃的重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治疗。
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主要表现是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在医院里很多病人都会有黄疸,如急性传播性黄疸性肝炎病人、慢性肝炎病人、肝硬化或者肝癌病人,只要发生了胆色素的胆红素代谢谢失常,胆红素在体内瘀积,流动在血液里面,就会呈现出黄疸。其中有一些还特别严重,发展得特别快。我在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做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突然间得了黄疸,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第二天就去世了,怎么这么快呢?这个黄叫做急黄,急黄是发展特别迅速的。如果一旦出现白眼仁发黄,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及时治疗。黄疸是非常好分辨的,脾病的黄,白眼仁不黄;湿证的黄,白眼仁也不一定黄,只有黄疸,白眼仁肯定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内蒙或者东北、西北,这些地方风沙比较大,有的人的睑裂露着的眼白部分黄,但是翻开遮盖住的部位不黄,这叫睑裂斑,这不能算黄疸。
 
从嘴唇和鼻尖看脾胃状况
当一个人脸上出现了淡黄色,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这是一种患病的征兆,可能就是脾虚证。发现脾虚之后应该看一看鼻尖,看一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周围的唇四白。嘴唇周围有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这一圈白一共才一毫米宽,但对诊断脾胃功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于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是衰退了;如果唇四白颜色特别干黄,说明脾胃功能已经减退了;如果唇四白发黑发青了,这个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对很多重病病人来说,鼻尖的情况可以提示他的病情发展。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鼻尖黄色的变化。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坑。你可以摸一摸,沿着鼻尖稍微往上一点有一个坑。以这个坑为中心,周围的区域就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这里也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当人脾胃发生病变时,鼻子或者是灰黑色的,或者是青白色的,或者是红色的,或者虽然是黄色的,但是非常干,缺乏滋润。有胃气,鼻尖则是明亮润泽的黄。在病得特别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已经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了,但只要他鼻尖这个范围是黄的,而且是明亮、润泽的黄,就说明他脾胃的运化功能还在,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能吃饭、吃药,能吃饭就能得到补充,能吃药这个病就能好转,所以中医就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重,无胃气则死。怎么知道病人有胃气还是无胃气?那就是看嘴唇和唇四白,看鼻尖。
每一个脏腑,身体每一个肢节的病,都会反映在脸上一定的部位。中医有一个原则,叫做“相不独断”。一定要综合整个脸上不同部位气色形态的表现,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藕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保养脾胃。因为脾胃像其他脏腑一样,终生都在辛辛苦苦为我们工作,输送营养,化生气血。所以饮食应当适量,易于消化,不猎奇,不吃不好消化的东西,不暴饮暴食,不饮食忽冷忽热,不偏食,这些都是我们保养脾胃最好的方法。也要提醒大家,我们平时的饮食和情绪,都会让黄色有一些变化,所以要注意饮食科学,注意调整情绪。如果你在得病的时候,黄色替代了其他的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说你的病色原本是红色、青色或者黑色,但是这种病色逐渐变成了黄色,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你的脾胃恢复了,这个病就有了转机,会逐渐减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征象。
已经出现脾虚之后,就要调养或者治疗了。我国古人发明了很多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藕粉,藕粉里面含有淀粉,是很容易消化的。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吃一些藕粉是比较适合的,老年人更应该常备。
还可以把面粉炒熟了,炒得微黄,然后再冲着喝。
前面说到了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也能够健脾益气。用党参或者人参10克或15克,炒白术10克,因为白术用土炒之后燥性会减弱,茯苓30克,3~5克的甘草,这四种药都是中正平和的药,所以用它们来逐渐补充脾胃,效果是很好的。把它们熬在一起就是四君子汤,一般正规医院都能开。
 
“王宫”在两眼之间
心脏色部——“君主之官”的脸色
每个人的心脏都相当于自己拳头的大小,这个拳头的形状不是握住的拳头,而是攥着一支笔的拳头。我们的心脏非常勤劳,打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甚至在出生之前心脏刚刚形成的时候,它就不断地在搏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只要生命不息,它都在跳动。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和精神活动的中心。神既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是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知觉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所以心脏色部又是反映精神、神灵的枢机,是“心神”、“心机”的主要观测点。
心的色部在两个眼睛内眼角之间的区域,相当于鼻梁骨的最低处,如果把鼻子比喻为一座山,心脏色部所在的位置就相当于山根,所以心色部又称为“山根”、“下极”。心脏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把心称为“君主之官”,所以心的色部又叫做“王宫”。心脏色部出现气色变化,就会以这一中心向周围扩散或抟聚,可大可小。心脏的疾病一般可以在心脏色部显现出来。
心脏色部和其他色部的颜色略微有些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色部的颜色比其他部位的颜色都要偏红一些,也就是说,我们两眼之间的部位比周围部位更红一些。这大概跟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太忙碌,而且大家操心的事情太多有关系。就像我们每个人伸出舌头来,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舌尖都稍微有一点儿红,大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火类似。
用色诊学的术语说,心脏色部正常的气色是红黄隐隐,就像用透明的白色丝绸包裹的朱砂一样,呈现出明亮润泽的微红色。这是身体平顺健康的象征。
我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研究色部的时候,发现人的心脏色部和心脏色部两侧是人脸上温度最高的部位。在红外热像中,红色代表高温,黄色代表仅次于红色的高温,绿色、蓝色或黑色代表低温。我们发现,心脏色部和心脏色部两侧有两条高温带,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心脏色部颜色略微发红的基本原因。通过测温度的方法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也就是说,心脏色部要比其他色部的颜色稍微偏红一些,这是正常的现象。
 
心色部气色异常的三大提示
心色部发红是心火太盛
这里说的心色部发红是指心脏色部过度的红,这时就反映心脏出现了一些变化。最有可能是心火过旺。这种过度的红是一种正红色、大红色,像鸡冠的颜色一样,红得比较深而又比较润泽。心主神明,主持全身各项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当人心脏色部发红,或者是面色发红的时候,也就是心火比较盛,这个时候往往人就会心烦,性情急躁,思考问题也就不顾后果,而且晚上易失眠,反反复复睡不着,一旦睡着之后,梦又特别多,好像光是做梦就醒了,这一宿像没休息一样,整天被人追着赶着的。如果再严重的话,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这时的人心神失常,于是就会说胡话,就不仅是夜里说梦话了,而是大白天说胡话了。正常人能控制自己的精神,说出的话是有礼貌、有理智、合乎礼节的,但一旦心神失控了,可能就会说出一些平常不会说的话,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谵语”。甚至还会出现幻视、幻听,就是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听到一些不存在的声音。中医遇到这种情况,就采用清心泻火的方药。只要把他的心火清泻,心神也就安定下来了。
心色部污浊应当去痰
心色部颜色污浊发暗、发乌,就好像心色部这个地方好多天忘洗了,总洗不干净。这实际上和人体内部的痰有关系,和浊有关系。这种病叫痰浊蒙蔽心窍。“心窍”这个词语可能太文了,实际上心窍就是心眼。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心眼多,是说他聪明机警;说一个人心眼少,是说他不够聪明机警。
中医形象地比喻说,痰把心眼堵塞了,于是心神就不好出入了,于是人就由聪明变傻了。所以当有痰湿蒙蔽心窍的时候,人就会犯糊涂,严重的时候就会犯傻,甚至会神志失常。这时候让他伸出舌头来看一看,如果病人有痰的话,伸出舌头,舌苔又厚,又黏又脏,证实病人有痰。所以中医治疗糊涂一般采用化痰、豁痰、滚痰、化湿的方药。把黏黏糊糊的堵在心眼上的痰去掉。
心色部青紫是血瘀
要是心脏的色部出现了青紫的颜色,这是瘀血的标志。瘀血在中医里面主要指的是全身的血液运行不通畅,或者是局部的血液瘀滞。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瘀血就是我磕了哪里,这个地方发青发紫了,就有了瘀血。而中医瘀血的范围很广,凡是人体内部血液运行不通畅了,就都叫做瘀血。血液里面血脂过高,血液的黏滞度过高,血液运行不通畅了,在中医看来也属于血瘀的范围。
凡是有瘀血阻滞,在心脏的色部就会出现青紫色,青紫色一旦出现,标志着供应心脏的血脉受到了堵塞。供应心脏营养的血脉,叫做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把主动脉中大约10%的血液供应给心脏。如果冠状动脉变得狭窄了,心脏就供血不足了,这意味我们得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当它堵塞了3/4左右,缺血就非常严重了,就会出现典型的心绞痛。很多人等到出现疼痛才发现这个病,才去做支架。实际上在这之前,有很多征象能告诉我们,比如心脏的色部出现了青紫色、嘴唇的颜色开始发暗等。
 
看舌头也能知心病
心病除了看心脏色部,也可以通过观察我们的舌头来看。特别是舌尖,出现了一个个青紫色的小点,或者一块块青紫色的斑块,甚至于整个舌头的颜色都暗了,都出现青紫了,那么我们这时候就应当注意了。
舌头实际上等于一个暴露的内脏,因为它只有薄薄的一层黏膜,底下就是肌肉和血脉,所以舌头颜色的变化和形状的变化都能够非常及时地反映我们内脏的功能状况。中医说“舌为心之苗”,很讲究看舌头。舌是心脏显现于外的苗窍,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心脏的状况。
如果有血瘀证,舌头上会有一些青黑的斑块。心火盛了,舌尖就会变红,严重的时候整个舌头都会变红,甚至于舌头还会长疮、溃烂,这就是心火盛的舌象。再比如有痰了,痰盛了,那么舌苔就变得又白又厚、又脏又黏。瘀血阻滞了心脉,心脏供血不足,舌色首先发暗,然后舌尖和舌边就会出现一个个青紫色的小点,或者出现一块一块青紫色的斑块,严重的时候会舌边发青,甚至于满舌青紫。
 
鼻头明亮润泽,脾胃平顺健康
看鼻头,知脾脏
西医所说的脾脏是储藏血液的重要器官,无论位置、功能、疾病都和中医的脾脏有天壤之别。西医的脾脏就算完全摘除了,人也能正常生活,但是中医的脾脏是后天之本。我们出生之后都要吃饭,饮食是营养的来源,也是能量的来源,所以保证我们吃饭喝水营养来源的脾脏就叫做“后天之本”。因为脾所消化吸收的饮食营养能够变化成气血,所以中医又把脾称做“气血生化之源”。
脾位于腹部的中央,所以脾的色部也就位于人的颜面的中央,也就是鼻头。我们都认为自己的鼻头是尖的,实际上你仔细找一找,你的鼻头有一个小坑,这是中医的一个穴位,叫做素髎穴。这个部位也叫做面王,因为鼻头在颜面五官中的位置最高,高高在上,就像王者一样。鼻头主脾病,这也与临床实践基本吻合。
脾主运化,主要指运化饮食水谷。脾主升清,可以将饮食营养向上输送到心化生心血,输送到肺化生肺气,所以脾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还主运化水湿,将人体内部多余的水份清除。脾的特性是恶湿喜燥。
当脾有病时,人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也可能形成脾不统血、清气不升。常见症状有食后腹满胀痛、食少便溏、四肢倦怠、水肿、乏力,或见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或出现便血、崩漏、紫癜等各种出血性疾病。我把脾病的主证概括为:纳呆、腹胀、腹泻、便溏。纳呆是不想吃、吃不下,腹胀是食后腹胀,腹泻是大便稀、水粪分开,便溏是大便稀、水粪不分。
不论是懂医的也好,不懂医的也好,都懂得一句话,叫做“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个胃实际上包括脾胃两者。所以,一个人只要脾胃的功能健全,即使他得了再严重的病,能吃下饭营养就能得到补充,能够喝得下药去这个病就能减轻、得到治愈。所以中医叫做有胃气则生。只要脾胃功能正常,就有存活的希望。
脾脏色部的正常气色是红黄隐隐。一般脾脏色部比其他色部的颜色略微偏黄、明亮润泽、饱满顺畅,这是平顺之象。如果脾脏色部暗淡无光,那么意味着脾脏很可能有病变。
曾经有一个病人,病得很严重。当我去看他的时候,他躺在床上,昏睡不醒,已经大便失禁多日,而且便中有较多暗淡的血液,这在中医看来是“脾不统血证”。他的面色萎黄,但是他鼻头的地方是黄色,而且是明亮润泽的,这是还有救的征兆,后来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得以康复。这就叫“有胃气则生”,他的脾不统血,是脾虚引起的,但是他的胃气尚存,所以经过七服药,血就止住了,又经过一个月的调整,经过补脾健脾之后,他可以下床走动了。这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虽然病重、但胃气犹存,所以可以治疗的例子。
相反来说,有一些人病可能不太重,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腹泻的病人,却久治不愈,看起来也就是一天拉几次肚子,也并不重,但是一旦出现了鼻头这个部位颜色发干,而且是没有光泽的黄色,往往标志着这个病是比较重的,治疗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鼻头红是胃有热
如果鼻头发红赤色代表脾胃有热证。鼻头的部位主脾,鼻头的两边鼻翼主胃,所以整个鼻头包括鼻翼的颜色都发红赤,标志脾胃热证,而且是实热证,这时候病人特别能吃。因为胃的功能是消化饮食,如果胃有火的话,往往就会出现“消谷善饥”的情况,就是特别能吃,吃完一会儿就饿,这种情况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要是实热就吃清胃泻火的药,要是虚热就吃养阴清热的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特别能吃,得了消渴症,类似于糖尿病。上消是特别能喝水,中消是特别能吃东西,下消是尿特别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我曾看到一个病人,平时特别能吃,他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觉得自己是胃气特足,还挺高兴地说:“你看我多能吃啊!”但是,一看他鼻头红赤色,特别是两个鼻翼特别红,断定他有胃火,结果一检查,他胰岛素分泌增多,糖尿阳性,都不正常,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最后他经过清胃火、饮食的调理、运动治疗,逐渐控制住了病情。
鼻头出现了淡白色主血虚,这和其他色部是一样的。如果出现晄白色,也就是白色里面透着一种不自然的青光,主气虚。
脾脏的色部如果出现了青色,一般说起来是有气滞血瘀的征象。在鼻头这个部位出现了青紫,就像是天庭的部位出现了黑色一样,是比较严重的标志。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写的《金匮要略》里曾经说到“鼻头色青腹中痛”,就是鼻头颜色发青发紫,人就肚子疼,还说“苦冷者死”,就是病人还有怕冷的症状,那这个病情是非常危重的了。
鼻头最忌讳出现黑色。所以说,青黑色不论是出现在脸上的哪个部位,一般来说都是病情比较重的标志。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和唇四白。看脾病也应该结合口唇及唇四白的气色变化。
 
简便易行的健脾养胃法
中医对于脾胃的治疗是非常重视的,也有很多保养脾胃的方法,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四君子汤。古人强调做人要仁义,待人要和气,就像谦谦君子一样。中药里面也有四个药,像谦谦君子一样,作用平和中正,这四个药就是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和炙甘草。前三个药都是健脾益气的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健脾就可以生气,因为脾主运化,除了运化水谷以外,还运化水湿,白术和茯苓除了健脾以外还能祛湿。
也可以用云茯苓熬粥,可以把茯苓研成末之后直接和米,还可以和薏米放在一起熬粥,没有什么怪味,又可以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粥里面的米用粳米比大米好,粳米是养胃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了饭点就胃疼,或者经常胀气,经常觉得胃里咕咕噜噜,觉得胀闷得慌,都会有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脾的色部在鼻头,所以我们如果真是有点脾胃不舒服的话,可以用自己的大拇指揉自己的鼻头,揉十几二十分钟的样子,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在我们的两条腿上,有两个足三里穴,位置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每天揉按足三里有健脾强身的良好功效。在35岁以后,如果每天用艾条熏灸两侧足三里穴几十分钟,会有明显的强身防病的效果。所以有谚语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有人甚至把足三里灸出疱来、疱破流水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除了按摩足三里穴以外,还有两个穴位和脾胃有关,在足三里穴下方四个手指宽的地方叫上巨虚,再往下四个手指宽的地方叫做下巨虚。同时按揉这三个穴位,就可以调养脾胃、大小肠。如果穴位位置掌握不太准的话,可以沿着足三里上下来回地搓揉活动,一边揉按一边搓动,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揉十几分钟就可以了。
 
肾脏健康看两颊
肾脏色部——“先天之本”,细诊慢断
肾是我们人体的根本。肾藏精,精是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生长发育的促进物质,人体最基本的营养储备,就是人体的精华,是人体所有生理物质的基础。精能够化气,肾气是全身所有生命功能的动力根源。所以肾脏储藏的肾精和肾气是人体最宝贝的物质和最宝贵的能量,因此中医把肾称做“先天之本”。肾脏在我们身体当中是如此重要,所以能及早地预防和诊断肾病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正常肾脏的气色
肾位于人体腰部,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所以肾脏的色部也就位于我们脸两侧的颊部。我们把鼻子下端叫鼻基,沿鼻基画一条横线,沿太阳穴竖着画条竖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肾脏的色部中心。
肾脏色部的病色变化
如果肾脏发生疾病了,根据疾病的状况,肾脏色部的病色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从颊部斜着向内上方向颧部发展,会出现灰色、灰褐色,甚至黑褐色,严重的时候会有色素沉着,反映肾脏出现了问题。第二个方向是病色从颊部向内下方发展。从颊部向内下方发展到口角,在嘴唇两边出现淡淡的灰色、灰褐色,甚至黑褐色,有一些轻重不等的色素沉着,这都是肾脏有病的征象。
什么样的病色会往上跑,什么样的病色会往下跑呢?一般来说,肾精不足或者肾有虚热的时候,病色会向内上方转移。比如病人怕热,身上有点儿低热,有点儿发低烧,一般就维持在37度左右,而且它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发生在下午,在傍晚的时候最严重。比如《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发脾气都是在傍晚的时候。她一到下午就虚热发作了,一般在傍晚开始脾气急躁,这是由于潮热发作的缘故。潮热就像潮水一样发作都有定时,到时候就来了,到时候就退了。而且人睡着了之后容易出汗,睡醒了一睁眼,发现枕巾和床单是湿的,但身上是干的,再不出汗了,中医管这种出汗叫“盗汗”。潮热和盗汗是肾出现虚热的一个典型的征象。这种虚热有一个特点,它的热不是来自体表,而是从骨头里面向外蒸发,这种热叫做“骨蒸潮热”,所以可能体表测起来温度并不太高,但是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是非常严重的。病人常常两个手心热,热得恨不得抓住凉的东西不放,两个脚心热,热得就想光脚丫泡在凉水里或者踩在地上,心里面也热,还发烦,中医管这些症状叫“五心烦热”。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肾的*不足、虚热、虚火内生。
病色往内下发展一般是肾气不足或者有虚寒的时候。这时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身体寒凉,四肢尤其寒凉。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周围的气温降低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四肢末端发凉,阳气越虚,四肢末端越冷,而且向上发展的范围越大,有一句话叫“手冷不过肘,足冷不过膝。”意思就是手冷不能过手肘向上发展,足冷不能过膝盖向上发展。人的两个肘和两个膝统称为“四关”,就是四个关口、关卡的意思。如果要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说明阳气已经衰减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除了手冷过肘过膝,有的人还会畏寒。畏寒的人只要自己多穿两件衣服,多盖一床被子,哪怕是吃点儿热饮热食,这种畏寒立刻就可以减轻。
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包括肾色部以及向上、向下发展的两个部位,三个合起来都是肾脏的色部。肾脏的功能比较重要,肾病的色部也比较复杂。
肾色部正常的颜色是一种淡淡的灰色,就像是用透明丝绢包裹葡萄一样。我们前面一直说,灰黑色不好,但是可以出现在肾色部,但必须是明亮、润泽、含蓄的才行。
肾病主要表现为人体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谢失常,以及脑、髓、骨、发、牙齿、耳和大小便异常等方面。我把肾病的主证概括为:腰膝酸软、性尿失常。有这些主证就有肾病,没有这些主证就没有肾病。
有些青少年两颊肾的色部在周围一片红润之中可能略显青白,明亮、润泽、含蓄。这是肾精肾气充足的征象,就像蚌里藏珠、璞中蕴玉,非常珍贵。有这种征象的人结婚以后红黄色就会逐渐充实其间,与周围颜色趋向接近,最终气色与周围完全相同,青白区域消失。到了中老年之后,这个地方发灰也不怕,怕的是这两个部位出现娇艳的红色,就好像胭脂那种红色,这说明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是*虚亏于内,而阳气浮越于外,是阴竭阳脱的先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