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研经言》原荣卫

白术

声名远扬
管理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894
获得点赞
904
声望
113
原荣卫

人身之气,重要的有三种。卫气,出于上焦(《灵枢·营卫生会》言卫出于下焦。多数注家认为是上误为下);营气出于中焦;营卫并行于心肺之间,积聚于胸中称为宗气。

气本无形质,一定要依附有形物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营气依附于血,行于脉中;卫气依附于津行于脉外。血要依靠营气的运行而动,所以营气受伤就会出现血瘀;津要依靠卫气的运行而布,所以卫气衰弱就会出现津停。由此治血病以运化营气为主;治津病以温通卫气为主。知道这些,就不会再有荣血、卫气方面的纷争了。

更进一步可知,血可以濡养脉;津可以濡养筋。(如伤寒汗后的四肢拘急就是津伤不能养筋的缘故)。营气的运行,起于手太阴经,所以《灵枢.经脉》讲述次序是从手太阴开始;卫气的运行,起于足太阳经,所以《灵枢.经筋》讲述的次序是从足太阳经开始。知道这些,就不会再有心荣、肺卫方面的纷争了。



原文:原荣卫
人有三气。卫气出于上焦(据《素问》注),荣气出于中焦,二者皆气也;二气合行于心肺之间,则积而为宗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故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治血以运化荣气为主;治津以温通卫气为主。知乎此,而荣血、卫气之说可以息矣。且也,血所以濡脉,津所以濡筋。(伤寒汗后,四肢拘急,此津不濡筋之故),而荣之行,自手太阴始,故《灵》经脉篇序十二经以手太阴为端;卫之行,自足太阳始,故《灵》经筋篇序十二经以足太阳为端。知乎此,而心荣、肺卫之说可以息矣。(卫出上焦,据王《素问》注。今《灵枢》“上”作“下”,误。)
 

附件

  • 84.1 KB 查看: 43
卫气 走 子午流注 体部上焦
营气 不是按那个“子午流注”
宗气--营卫会---是其中一玄也
 
卫气 走 子午流注 体部上焦
营气 不是按那个“子午流注”
宗气--营卫会---是其中一玄也

不是营气按子午流注,卫气不按子午流注么?
 
不是营气按子午流注,卫气不按子午流注么?

营气先入“五十营”,受元气制停留于营中 卫气入营 营气方出 (时时刻刻都在做) 一旦受阻,气机受影响 导致气逆 乱脉。
---练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营气先入“五十营”,受元气制停留于营中 卫气入营 营气方出 (时时刻刻都在做) 一旦受阻,气机受影响

卫气怎么入营,卫气行于脉外,运行则开腠理,腠理开则汗出,卫气是有水谷精微在心阳肺气的气化作用下,转化为营卫之气,卫气出于脉外以运行,营气则留于脉内运行,两者相互依存,从心包开始,遍及全身,入归于肾,再有肝疏运至心包,以此循环无端。所谓的五十营就是营卫之气运行全身的表现
 
我还是趋向于卫气出于下焦。
 
营气运行类似血液循环系统

卫气运行类似淋巴循环系统

营主营养,卫主免疫

二者在微循环环节有交叉、有互换

中医对人体内环境的认识不是建立在精细解剖基础上的,而是根据其功能、表现所做的一种总结、归类,优点是可更好的整体把握他们变化的态势,缺点就是不能准确定位
 
如果说气是纯功能性的,那内经中很多的记载就和这个论点无法和拍。当然,仁智各有不同。
我的理解,气血精神津液等都是存在共性的物质,因其功能和物质特性不同而叫法不同,如果统一起来,可以用广义上的气来涵盖。
阴阳者气血之男女。男女,都是人,但本同而性异。气血各有阴阳,气偏"用",血偏"体"。也就是功能性和事物性。但气也有体,血亦有用。
所谓营卫,亦不过如此而已。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大血管和末梢血管的区别。气血的区别亦如此,都是循环系统,但循环系统中的各种部分的功能不同,所以才有了气血阴阳的不同。
截然分开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卫出哪里?卫的形体是从上焦出的,主动脉,然后达到末梢。但从卫的来源讲是中焦。从临床上说下焦不通更容易影响微循环和末梢循环。看所取为何。
 
淋巴体系容易局限卫气的范围,还是扩大到整个循环系统比较符合。
 
如果说气是纯功能性的,那内经中很多的记载就和这个论点无法和拍。当然,仁智各有不同。
我的理解,气血精

嗯 教材中就把气定义为物质

古人认为‘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

深究的话,脱离物质 气是否存在呢?呵呵,,估计要形而上了
 
淋巴体系容易局限卫气的范围,还是扩大到整个循环系统比较符合。

中西医

在目前只能说有类似但不等同
 
卫气,元气之一部,出于下焦,行于阳分。
 
我也是这样认为.因为卫气骠悍,如果从上焦出,必定太冲太热.

黄灿华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卫出下焦”首见于《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太素》、《千金方》及《外台秘要》均作“卫出上焦”。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营卫生会篇》亦云:“下,当作上”。其注曰:“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这种卫气出上焦的观点显然是从卫气的特性及其向外敷布部位方面来解释的。

然细推全文及联系上下句,不难发现“卫出下焦”实道出了卫气的本源而非指卫气的特性和功能。
《灵枢·卫气行》曰:“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此说明了卫气始于肾。

《难经·八难》亦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即所谓肾间动气乃生气之源。很显然,卫气亦源于肾。

因此卫气的源泉在足少阴肾,其根于肾命阳气而出下焦。这也与《灵枢·邪客》所谓“地有泉脉,人有卫气”之寓意相吻合。

卫阳是肾阳经过气化通过太阳经而行于体表的,可见“卫阳主外”,“卫出下焦”正反映了卫阳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这也见太阳与少阴关系至为密切,如附子汤证的肾阳虚而见卫阳不足的背恶寒和手足寒。

卫气虽然来至于肾,而起自于下焦,但它又必须借赖中焦的水谷不断补充使其生化不息以及上焦的呼吸开发之气的吐故纳新以将有营养和防御机能的气输布到体表。故《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决气篇》有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气”。因此卫气出下焦,赖中焦而上焦输布之。

综上《内经》“卫出下焦”的观点反映了古人重视肾阳的一面,即所谓“树之有根,地之有泉脉,人之有卫气”。
 
营卫均出上焦.内经讲的很清楚.此气一分为二.清者行于脉.浊者行脉外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见于营卫生会篇.请注意.联系上文再明其义.黄帝问的是营卫之所行.绝不可断章取义.
举例:诸葛兵出祁山.这里的出是出于的意思.同卫出下焦同一理解.不可理解为诸葛之兵来自祁山.
 
营卫均出上焦.内经讲的很清楚.此气一分为二.清者行于脉.浊者行脉外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见于营卫生会篇.请

卫气出于上焦,理论出自何处?
 
营卫均出上焦.内经讲的很清楚.此气一分为二.清者行于脉.浊者行脉外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见于营卫生会篇.请

营卫之行 如环无端

按说知其大概就行,太纠结起止貌似没什么必要
 
卫气出于上焦,理论出自何处?

《太素》、《千金方》及《外台秘要》均作“卫出上焦”。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营卫生会篇》亦云:“下,当作上”。其注曰:“卫气,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
 
后退
顶部